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

杨剑锋;张森;高枫;陈利生

关键词:BALB/c鼠, BALB/c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 结直肠癌, 肝转移, 动物模型
摘要:目的 比较几种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确定一种比较适合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方法 以BALB/c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分别经脾脏、直肠、腹腔按不同剂量(0.1 mL、0.2 mL、0.3 mL、1.0 mL) (浓度为1×106个/mL)注入小鼠结肠腺癌细胞(CT26)悬液,其中腹腔组无1.0 mL剂量,卡方检验比较三组动物模型组内及组间肝转移率.结果 三种方法均能复制出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脾脏组0.1 mL、0.2 mL、0.3 mL、1.0 mL肝转移率分别为50.0%、77.2%、50.0%、27.0%;直肠注射组0.1 mL、0.2 mL、0.3 mL、1.0 mL肝转移率为50.0%、53.1%、16.7%、6.7%;腹腔注射组0.1 mL、0.2 mL、0.3 mL肝转移率为10.0%、22.2%、10.0%.结论 经脾脏注射0.2 mL(1×106个/mL)BALB/c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是一种建立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成功率较高的方法.而经肛门直肠注射0.1 mL或0.2 mL(1×106个/mL)BALB/c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是一种建立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简便及符合结直肠癌肝转移规律的方法.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肛垫悬吊术治疗痔的进展

    近10~20年来,通过不断探索,人们对痔有了新的认识.1975年Thomson[1]根据其研究结果首次提出肛垫学说.它是由黏膜下层的血管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组成,其功能是协同肛门括约肌保证肛管的正常闭合,精细地辨别气、水及粪便.

    作者:黄河;池伟;蔡立群;林国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STARR手术在直肠前突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STARR手术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术中技巧.方法 对10例直肠前突经STARR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全部病例排便困难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STARR手术治疗直肠前突安全有效.

    作者:林友彬;杨中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先天性肛门移位伴肛门狭窄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彭某,男,9个月,患儿出生后不久,其家属发现小儿排便困难,大便似挤牙膏状从肛门排出,呈细条状,逐渐出现大便干燥难解,甚至出现羊粪状,大便2~5 d/次.

    作者:杨向东;曹暂剑;杨玉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双氯芬酸钠栓在肛肠术后镇痛技术中的临床应用

    肛门部手术后,由于解剖的原因,神经敏感,疼痛剧烈.3年来,我们在外地将双氯芬酸钠栓应用于环状痔手术后镇痛经验技术的基础上,将此方法扩大应用于肛肠疾病手术后655例患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谭云峰;李广成;孙惠;张艳;王文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改良多切口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嵌顿痔60例临床观察

    目的 前瞻性观察改良多切口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嵌顿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60例,均采用改良多切口外剥内扎术治疗;对照组56例,采用传统的外剥内扎术加括约肌离断术结合治疗;观察两组在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结果 实验组在住院时间、术后出血以及术后复发等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多切口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嵌顿痔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复发率较低.

    作者:肖毅敏;汪丽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高龄患者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高龄患者的手术方法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43例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其中行Miles手术4例,保肛手术39例(低位吻合21例,超低位吻合18例).结果 保肛手术组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至5年,均无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漏,无吻合口局部肿瘤复发;所有病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根据高龄患者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选择术式,利用双器械吻合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可行的,并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宋枫;高峰;赵勇;张鑫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吻合器双重痔切闭术治疗严重脱垂环状痔临床观察(附40例报告)

    目的 探讨适合严重脱垂环状痔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国产痔专用吻合器对40例严重脱垂环状痔行双重切闭术.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效果均满意,术后无出血,无排便障碍.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失禁、狭窄、复发、肛门不适、排便障碍等并发症.结论 该术式治疗严重脱垂环状痔,近期手术效果满意,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李春生;冉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外剥内扎和原位皮桥减积固定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单纯外剥内扎方法和外剥内扎、原位皮桥减积固定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8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分成原位皮桥减积固定术组(观察组,25例)和单纯外剥内扎术组(对照组,23例).观察两组患者显愈率、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显愈率、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位皮桥减积固定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具有减轻术后疼痛、肛缘水肿及防止术后尿潴留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王元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粘连性肠梗阻100例临床治疗体会

    粘连性肠梗阻是普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5月共收治肠梗阻105例,其中粘连性肠梗阻100例,占同期收治的所有肠梗阻的95.2%,现就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作者:程贵忠;韩玉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30例的资料.结果 直肠癌术后复发与年龄、性别、肿瘤位置、病理类型、Dukes分期、手术规范与术式选择、术前术后放/化疗有关.结论 直肠癌治疗中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非常重要,而手术方案的正确选择、术中无瘤原则、手术切除的彻底性都是减少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人为因素.

    作者:黄楚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排粪造影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目的 应用排粪造影方法 描述排便困难者的不同X表现,并分析其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321例排粪造影的X线片表现,并使用卢氏标准进行测量.结果 直肠前突94例,直肠内脱垂128例,盆底失弛缓综合征102例,会阴下降15例,肠疝和内脏下垂9例.结论 便秘患者中以成年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多见,其异常表现的病理基础多与盆底松弛有关,排粪造影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肛肠疾病,特别是便秘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黄德铨;傅林平;徐玲;侯艳梅;高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外痔切除缝合加内痔贯穿缝合结扎法痔核根治术疗效分析(附300例报告)

    目的 分析改良(外痔切除缝合加内痔贯穿缝合结扎法)痔核根治术对300例Goliger分类Ⅱ度或部分Ⅲ度混合痔,行外痔切除缝合加内痔贯穿缝合结扎法痔核根治术的疗效分析.方法 在结扎法痔核根治术的基础上,采取剥离曲张静脉团块,外痔部分予修剪增生的结缔组织,切口上下纵形缝合,内痔部分于痔核上段行黏膜下贯穿缝合并结扎.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为17.5 min,平均治愈的时间为22 d,无肛门狭窄、失禁、出血、排便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该手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费用低廉的方法 ,术中灵活应用手术技巧.

    作者:吴定奇;陈小梅;毛丽珠;塔长峰;张柳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内括约肌侧切方式对陈旧性肛裂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侧切方式切断内括约肌治疗陈旧性肛裂间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将180例随机分组,对侧位开放式与侧位闭合式内括约肌切断术后病例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相对而言侧位闭合式优势较大.结论 具体操作中应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

    作者:潘友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肛肠疾病患者伴发传染性疾病的状况分析

    目的 论证肛肠科患者手术前理化检查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2006年3月至2007年7月接受手术的320例患者术前理化检查结果,总结各种传染病的伴发情况.结果 320例患者中共有48例(15%)伴发各种传染病,其中有39例(12.19%)为血源传染病.结论 肛肠疾病手术前的理化检查是有必要的.

    作者:宋奇;吴先哲;余雪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外剥内扎术后敷料压迫时间的优化选择

    目的 探讨外剥内扎术后敷料压迫的留置时间.方法 对210例混合痔患者在手术后分别采用48 h、24 h松解敷料的方法来观察对患者感觉及切口的影响.结果 压迫24 h和48 h均能达到预期目的,而在肛门堵塞感持续的时间上, 24 h组要远低于48 h组.结论 术后24 h松解敷料既能达到预期目的 又能较早的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闻永;刑喜平;庞晓辉;廖行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肛肠病术后两种镇痛方法的临床观察

    目的 为了探讨肛肠病术后佳的镇痛方法.方法 将230例患者随机和自愿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长效止痛剂;对照组采用自控镇痛泵装置.结果 两组在治疗费用,手术后疼痛,尿猪留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长效止痛剂是较自控镇痛泵更实用,更有价值的镇痛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毕金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吻合口瘘原因及防治措施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165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9例(5.4%),对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和如何预防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直肠癌保肛术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与术前个人营养状况、术前肠道准备、术中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吻合口张力等有关.术前良好的肠道准备、术后营养支持和保持骶前引流通畅是至关重要.结论 术前、术中和术后采用预防措施多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作者:王昌波;官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ZZ型肛肠综合治疗仪HCPT治疗痔效果的临床观察

    2004年10月至2008年4月,我院应用ZZ型肛肠综合治疗仪(杭州大力神有限公司研制)HCPT(高频电容场痔治疗)功能治疗痔42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勇;赵令军;刘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比较几种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确定一种比较适合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方法 以BALB/c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分别经脾脏、直肠、腹腔按不同剂量(0.1 mL、0.2 mL、0.3 mL、1.0 mL) (浓度为1×106个/mL)注入小鼠结肠腺癌细胞(CT26)悬液,其中腹腔组无1.0 mL剂量,卡方检验比较三组动物模型组内及组间肝转移率.结果 三种方法均能复制出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脾脏组0.1 mL、0.2 mL、0.3 mL、1.0 mL肝转移率分别为50.0%、77.2%、50.0%、27.0%;直肠注射组0.1 mL、0.2 mL、0.3 mL、1.0 mL肝转移率为50.0%、53.1%、16.7%、6.7%;腹腔注射组0.1 mL、0.2 mL、0.3 mL肝转移率为10.0%、22.2%、10.0%.结论 经脾脏注射0.2 mL(1×106个/mL)BALB/c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是一种建立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成功率较高的方法.而经肛门直肠注射0.1 mL或0.2 mL(1×106个/mL)BALB/c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是一种建立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简便及符合结直肠癌肝转移规律的方法.

    作者:杨剑锋;张森;高枫;陈利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吻合器痔固定术与传统痔手术治疗血栓性外痔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吻合器痔固定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与传统痔手术(Milligan-Morgan,MM)治疗血栓性外痔的疗效.方法 40例血栓性外痔随机分入实验组(PPH组,20例)和对照组(传统痔手术,20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服用止痛药片数,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均比对照组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服用止痛药片数比对照组少(P<0.01),停用止痛药时间比对照组快,患者恢复工作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也比对照组快(P<0.05).结论 吻合器痔固定术治疗血栓性外痔比传统痔手术效果好,患者恢复快,短期效果好.

    作者:罗肇林;吴志宇;冯关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