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民;孙福堂;李丹
目的 观察和评价自动痔套扎术(RPH)联合手术治疗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RPH联合手术治疗混合痔173例(治疗组),与同期单纯采用外剥内扎法治疗145例(对照组)做比较,随访观察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8%和8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在术后有短期轻度肛内坠胀感.结论 RPH联合手术治疗混合痔可以提高传统手术的治愈率.
作者:岑建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辅助硬膜外麻醉对结肠手术患者术中效果的影响.方法结肠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HANS+硬膜外麻醉组(A组)和单纯硬膜外组(B组)两组,每组20例.A组HANS刺激30 min后硬膜外麻醉常规2%利多卡因足量,HANS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B组仅硬膜外麻醉给予足量2%利多卡因.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的MAP、HR、RR、SPO2及术中出现的牵拉反应例数及需处理例数.结果 A组患者术中MAP、HR、RR等变化明显较B组为少,同时A组患者术中出现牵拉反应的例数及需要处理的例数也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 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辅助硬膜外麻醉应用于结肠手术可明显减少牵拉反应的发生,增加了术中患者的安全性.
作者:覃军;熊国强;黄仁健;邹传惠;杨军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和评价减低缝合方法在肛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将62例后位高、低位肛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组(31例),治疗组肛瘘后侧放射状切口采用减低缝合处理;对照组肛瘘后侧放射状切口不作特殊处理,敞开引流创面.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结论 本方法疗效确切,缩短疗程,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文平;张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多步骤的复杂过程,抑癌基因可能是抵御肿瘤发生的重要保护机制.ING1是1996年Garkavtsev等[1]用正常的乳腺上皮细胞株和8个乳腺癌细胞株分离出的一个新基因.
作者:刘家旋;陈利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结直肠癌的治疗目前仍以外科手术为主要、有效的方法.而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使手术耐受性下降,危险性增加,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于结直肠癌伴糖尿病患者的顺利康复尤为重要.
作者:梁珠明;左萍;韦健贤;周震;韦瑞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骶管内吗啡注射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160例混合痔手术患者,分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观察组于术前骶管内注入吗啡1mg,观察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及伤口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疼痛在术后各个环节均明显减轻,且并发症发生率低,肛门伤口无明显影响.结论 混合痔术前采用骶管内吗啡注射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作者:王万民;孙福堂;李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我科2003~2008年共诊治因吃瓜子引起粪嵌顿患者11人,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大便嵌顿患者11例,男6例,女3例,5岁和7岁小孩各1例,20~45岁9例.
作者:张树志;郑双;刘翠连;王与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治疗与单纯切开引流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123例肛周脓肿患者,男患者76例,女患者47例,66例采用切开挂线治疗,57例采用单纯切开引流,对比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结果 切开挂线治疗患者治愈62例,好转形成瘘2例,术后脓肿复发2例,治愈率93.9%.单纯切开引流患者治愈25例,好转形成瘘15例,术后脓肿复发17例,治愈率43.9%.结论 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治疗较单纯切开引流临床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永锋;吴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1 病例患者男,21岁.因反复肛区流脓、流液一年余,经门诊诊断为化脓性肛瘘,家人坚持要求为其手术而收治入院.年幼时即因皮肤经常出现淤斑被确诊为血友病,且经常性不规范输血.入院查体:T 36.7℃,P 75次/min,R 20次/min,BP 16/10 kPa.
作者:朱家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是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以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使患者术后数周的机体功能下降过程缩短为数天,很快就可康复出院.
作者:韦建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人类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部分地区,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它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基因、多步骤、多阶段参与的复杂过程,包括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缺失或失活,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及危险修饰基因改变等.
作者:龙陈艳;唐卫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07年7月实施手术的2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例行结肠全切除术,12例行选择性1/3结肠切除术,11例行选择性2/3结肠切除术,观察分析3种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28例患者手术总有效率82%,结肠全切除术无复发, 选择性1/3结肠切除术复发率明显高于选择性2/3结肠切除术.结论 结肠全切除术、选择性1/3结肠切除术和2/3结肠切除术3种术式对治疗STC均有满意的疗效,但结肠全切除术后患者腹泻发生率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术式.
作者:文习刚;史海安;罗金波;晏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综合疗法治疗老年人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7例老年人直肠脱垂患者采用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和黏膜下注射术、缩肛术及直肠周围注射术等综合疗法治疗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均一次性治愈,随访0.5~2年均无复发,术后无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老年人直肠脱垂疗效确切,痛苦少,复发率低.
作者:李炼松;蒲建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PPH术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对120例环状混合痔行PPH术,同时对部分痔核行外剥内扎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肛门形态恢复良好,术后肛门平整,无水肿、无肛门失禁、无肛门狭窄、无术后大出血、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PPH术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林友彬;李昭仪;杨中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内括约肌切断联合PPH治疗合并有肛裂的重度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2008年对58例合并有肛裂的重度痔患者行内括约肌切断联合PPH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25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 d, 术后出血1例;术后肛缘水肿3例; 肛门部疼痛50例;术后暂时性肛门失禁4例,保守治疗治愈.随访0.5~4年,痊愈50例,好转8例.结论 内括约肌切断联合PPH治疗合并有肛裂的重度痔安全有效,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有利于扩大PPH适应证,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张东平;陶琦;刘永安;柳发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PPH技术的操作细节及改进.方法通过对临床工作中PPH操作细节进行纪录,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PPH操作细节的注意可加强术后疗效及避免术后不必要的并发症.结论 PPH术后疗效与术中的细节注意及操作医师的熟练程度有关.
作者:陈文平;张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如何减轻肛门病术后疼痛的方法.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我科行肛门病手术的患者2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11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换药中予以1.5%利多卡因保留灌肠.对照组:术后换药中予以生理盐水保留灌肠.结果 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 利多卡因保留灌肠能减少肛门病术后换药时的不适,减轻疼痛,缩短愈合时间.
作者:闫海金;牛婧;代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Miles术后结肠造口并发症特点、预防和处理.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300例直肠癌Miles术后结肠造口的临床资料,分析结肠造口并发症的特点及防治措施.结果 结肠造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0%(54/300),其中造口缺血坏死2.66%(8/300),造口旁疝1%(3/300),腹腔内疝2.33%(7/300),造口周围炎4.67%(14/300),造口狭窄3.33%(10/300),造口回缩4%(12/300).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高,造口缺血与腹壁外段造口肠管的长度、造口开放方式有关,造口狭窄与腹壁切口直径、造口开放方式有关,造口旁疝和脱垂与患者体形有关.结论 结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方式、患者年龄和体形有密切关系,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理的造口类型和构造,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应避免造口段肠管张力过大,肠系膜离断过多,实行一期黏膜皮肤缝合开放造口.
作者:唐卫;谭春祁;左朝晖;江勃年;陈菊英;王心见;唐自元;陈玉盘;韩卫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便秘在临床较为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结肠冗长是导致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收治1例乙状结肠冗长导致的便秘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汪圣毅;鲁明典;孙立跃;陈军;刘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采用直肠前突闭合式修补术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诊断明确、保守治疗无效的直肠前突患者,采用直肠前突闭合式修补术治疗,观察疗效. 结果治愈53例,好转5例,治愈率91.4%,有效率100%.结果 表明,直肠前突闭合式修补术治疗操作简单,对直肠损伤较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显著.
作者:谭迅;郑绍鹏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