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如华;郑玉金;邓正明
目的 探索瘘管切除远段缝合治疗低位复杂性肛瘘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瘘管切除远段缝合治疗低位复杂性肛瘘60例,并与传统的肛瘘切开术相比较.结果 平均愈合时间与肛门功能障碍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瘘管切除远段缝合治疗低位复杂性肛瘘是确切可靠的.
作者:刘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08年年会于2008年6月7日至11日于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市举行.此次会议同时联合英国及北爱尔兰结直肠医师协会、皇家医学会结直肠分会、澳大利亚外科医师学会结直肠分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召开,20多个国家的参会人员包括会员、非会员医师、住院医师、护士及医生助理和展览会厂方人员逾3000人.会议内容丰富,涉及结直肠各个领域.形式多样,包括会前专题课程、大会发言、手术录像、专题早、晚餐会、壁报等,让每个参会人员都有学习、参与和交流的机会.会议除了关注各疾病的诊治进展,对结直肠外科医生培养、科研方法、法律诉讼等也很重视.
作者:丁曙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近年来,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 在我国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我们通过及时随访,注意到术后便时出血和痔块再脱出是PPH的常见并发症,并采取了一些预防工作,取得较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玉峰;易知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我们地区2002年至2007年出现因阑尾切除术后发生睾丸扭转而行睾丸切除的医疗纠纷2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英才;郑美珠;郑晓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治疗直肠前突的优缺点对比.方法 结合文献,分析2004~2007年采用Sehapayah术式(31例)、PPH术式(38例)、STARR术式(9例)治疗的78例直肠前突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效例数、住院时间、费用、恢复工作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的对比资料.结果 3种术式的有效率相似,Sehapayah术式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较多,STARR术式费用高.结论 PPH术式治疗直肠前突是一种有效方法,手术简单,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和术后疼痛轻.STARR术式治疗直肠前突近期疗效确切,但开展时间短,手术例数少,有待于进一步积累资料.
作者:宫红彦;万勇;程伟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我们自2004年以来,分别采用经阴道入路修补和经直肠入路修补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经产女性中重度直肠前突患者,并且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兴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克罗恩病并发肛周病变者甚少,特别当肛周病变作为克罗恩病初临床表现,而肠道症状缺乏或不典型,常被误诊为一般的肛瘘、肛裂、肛旁脓肿等.肠道克罗恩病的发病部位明显影响肛周病变的发生,回肠克罗恩病伴有肛周病变的发生率为 6%~27%,回结肠为8%~53%,结肠为46%~68%,当直肠被侵犯时,发生率是62.5%~100% [1].我科2007年收治1例肛周克罗恩病患者,现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作者:许建;艾克拜尔;龚旭晨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直径<2 cm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后经 6个月至7年随访无1例复发或转移,3例直径>2 cm者行根治性手术,2例发现直肠类癌时已有肝转移灶,1例随访2年半无复发或转移.1例直肠多发类癌行根治性手术随诊2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直肠类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2 cm类癌可采用局部切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宫红彦;万勇;程伟才;傅传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自2004年来,应用自拟肛肠外洗方局部熏蒸坐浴治疗肛肠病术后252例.在术后消肿止痛、促进创面愈合、抗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新仓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结直肠癌在发达国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率更居第二位.在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居第三位且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则居第五位,复发、转移或死亡率近50%[1,2],癌瘤的侵袭和转移是造成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免疫系统缺陷、宿主对肿瘤抗原缺乏反应是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3].随着分子医学的研究深入, 结直肠癌免疫学研究日益受重视, 现就结直肠癌的免疫学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天煜;陈利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患者,男,78岁,因肛缘肿物间歇性大便带血20年,2006年11月20日入院.入院后,询问病史,患者否认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平素无系统诊治.入院查体,心率:84次/ min;血压:22/13.3 kPa;心肺检查无异常,肛缘散在肿物,肛镜示:齿线上下散在黏膜肿物呈紫红色.心电图示:①窦性心率;②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作者:徐骏驰;董明;于河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肛瘘术后创面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活动,术后创面感染、创面分泌物、创缘反应、肉芽生长状况等因素均可影响创面修复.本临床研究对肛瘘手术后创面采用百克瑞纱布换药治疗,观察术后创面情况,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永清;黄鸿翔;郭修田;王琛;孙建华;朱赟;陆婉英;陈志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直肠癌切除术存在着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及术后性功能、排便和排尿功能障碍等不足,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有关直肠癌的治疗一直是困扰外科界的一大棘手问题[1].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能有效降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已被公认是直肠癌根治切除术必须遵循的原则[2].本文对我院2000年12月至2005年12月采用TME治疗低位直肠癌37例作一疗效分析.
作者:严永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为了避免混合痔术后水肿和残留赘皮.方法 将150例混合痔患者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在混合痔术中采用肛缘线形切口结合亚甲蓝,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结果 两组比较,术后疼痛,排尿困难,肛缘水肿,平均愈合时间等指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治疗组既能完整切除外痔,使肛缘平整,无狭窄,又能减轻术后疼痛.
作者:杜仲代;周静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患者女,52岁,因右下腹隐痛性肿块10年,于2007年12月在我科就诊.患者18年前曾行阑尾切除手术.查体;T37℃,P78次/min,R20次/min,BP130/85 mmHg,慢性病容,心肺无异常.腹软,平坦,肝脾未扪及肿大,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右下腹扪及肿块,在阑尾切口内方,8 cm×7 cm,质中,光滑,活动度差,轻压痛,经肠镜及全消化道X线检查为肠腔外肿块.B超示强光团伴淡声影和低回声区,疑为右下腹肿块(畸胎瘤?).血常规及辅助检查如癌胚抗原,肝肾功等均正常.择期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块约7 cm×6 cm×5 cm大小,在下腹壁腹膜外,下方与膀胱底相连,内方至阑尾切口下.标本切面找到二枚丝线结.病理切片为慢性炎症,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术后诊断为丝线致腹壁炎性肉芽肿.经消炎对症治疗,一周后痊愈院.
作者:李兵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黏膜点状结扎治疗直肠内脱垂的疗效.方法 采用点状结扎治疗直肠内脱垂58例,观察治疗后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手术总有效率为84.5%,无出血、感染、直肠阴道瘘等并发症,随访一年未见复发.结论 黏膜点状结扎治疗直肠内脱垂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安全,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曾涛;唐春蓉;范军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优越性.方法 在腹腔镜下对9例直肠癌实行全系膜切除术并对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时间180 min,术中平均失血100 mL,无输尿管损伤,无吻合口漏,平均住院时间15 d,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种植、转移.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早、住院时间短、创伤小、痛苦少、手术并发症轻等优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微创效果,在彻底切除肿瘤和保存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展空间广阔.
作者:何泽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手术治疗的危险性、手术耐受力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 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结直肠癌合并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0例.并收集无COPD的结直肠癌老年患者40例,对手术后常见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合并COPD与无COPD的结直肠癌患者出现伤口裂开分别为2例和1例、伤口感染为3例和7例,肺部感染14例和6例(P<0.05),呼吸衰竭8例和2例(P<0.05).术后住院时间:COPD组中< 14 d占5例,14~21 d占24例,>21 d占7例.对照组中< 14 d占9例,14~21 d占29例,>21 d占3例.结论 结直肠癌合并COPD患者手术危险性高,主要在术后,但术前、术中与术后进行适当的准备与处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
作者:李梅华;钟小宁;柳广南;张建全;白晶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后矢状位闭式切除部分内括约肌结合皮瓣移行治疗前位肛裂,与单纯肛裂切除敞开疗法对照,比较临床疗效.方法 48例前位Ⅲ期肛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采用闭式切除结合皮瓣移行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肛裂切除敞开疗法,术前术后处理相同.结果 术后6个月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近期治愈率,手术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观察表明,闭式切除术结合皮瓣移行法具有松解内括约肌,愈合时间短,疼痛降低等优点,是治疗前位Ⅲ期肛裂较好的术式.
作者:白清华;白景舒;陈希磊;孙壮;曲岩;刘春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新生日龄小于28 d先天性巨结肠症(HD)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2003~2007年收治的新生儿HD病历26例,结合病史、结肠造影、手术、病理检查及随访所见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6例病例中16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中Soave术2例,直肠肛管纵切心型吻合术13例,结肠造瘘术1例.术后14例治愈,死亡2例.非手术治疗10例,通过灌洗灌肠扩肛半年至1年而排便正常,无需手术治疗.结论 对新生儿HD的诊断要结合钡剂灌肠造影、直肠黏膜活检、肛门直肠测压(ARMM)等综合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Ⅰ期根治术是发展方向,造瘘术只用作后手段.不同类型的新生儿HD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是治疗的原则.
作者:廖继文;思一泉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