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症26例诊治体会

廖继文;思一泉

关键词:新生儿, 先天性巨结肠症, 结肠, 肠造瘘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日龄小于28 d先天性巨结肠症(HD)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2003~2007年收治的新生儿HD病历26例,结合病史、结肠造影、手术、病理检查及随访所见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6例病例中16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中Soave术2例,直肠肛管纵切心型吻合术13例,结肠造瘘术1例.术后14例治愈,死亡2例.非手术治疗10例,通过灌洗灌肠扩肛半年至1年而排便正常,无需手术治疗.结论 对新生儿HD的诊断要结合钡剂灌肠造影、直肠黏膜活检、肛门直肠测压(ARMM)等综合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Ⅰ期根治术是发展方向,造瘘术只用作后手段.不同类型的新生儿HD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是治疗的原则.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结直肠癌的免疫逃逸与免疫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在发达国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率更居第二位.在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居第三位且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则居第五位,复发、转移或死亡率近50%[1,2],癌瘤的侵袭和转移是造成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免疫系统缺陷、宿主对肿瘤抗原缺乏反应是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3].随着分子医学的研究深入, 结直肠癌免疫学研究日益受重视, 现就结直肠癌的免疫学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天煜;陈利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阑尾切除术后发生睾丸扭转2例

    我们地区2002年至2007年出现因阑尾切除术后发生睾丸扭转而行睾丸切除的医疗纠纷2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英才;郑美珠;郑晓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腹腔镜下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的应用体会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优越性.方法 在腹腔镜下对9例直肠癌实行全系膜切除术并对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时间180 min,术中平均失血100 mL,无输尿管损伤,无吻合口漏,平均住院时间15 d,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种植、转移.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早、住院时间短、创伤小、痛苦少、手术并发症轻等优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微创效果,在彻底切除肿瘤和保存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展空间广阔.

    作者:何泽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探讨结直肠癌与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的关系

    DNA错配修复基因(DNA mismatch repair gene)首先在细菌和酵母中发现,在人类基因组中也存在类似物.这种基因的突变在人类遗传性非息肉型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和散发性结直肠癌(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SCRC)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NA错配修复基因既非癌基因,也非抑癌基因,是另一类肿瘤相关基因,这是继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之后,在肿瘤发病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又一重大进展[1].错配修复基因(MMR)是一类和人类的错配修复反应有关的基因, 包括hMSH2、hMLH1、hMSH3、hMSH6、hPMSH1和hPMSH2等基因.其中,又以hMSH2为尤为重要.本文现就错配修复基因hMSH2及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赵昌;唐卫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瘘管切除远段缝合治疗低位复杂性肛瘘

    目的 探索瘘管切除远段缝合治疗低位复杂性肛瘘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瘘管切除远段缝合治疗低位复杂性肛瘘60例,并与传统的肛瘘切开术相比较.结果 平均愈合时间与肛门功能障碍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瘘管切除远段缝合治疗低位复杂性肛瘘是确切可靠的.

    作者:刘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指扩加保持器治疗慢性肛裂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慢性肛裂的方法--指扩加保持器治疗法.方法 肛门周围局部浸润麻醉,行指扩至肛管可容纳4指,然后肛管内放入保持器5~8 min后取出.结果 用指扩加保持器治疗慢性肛裂163例,治愈161例(98.78%),括约肌扩张术147例,治愈138例(93.88%).对术后症状缓解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肛裂存在率、失禁或肿胀率两组比较,指扩加保持器治疗效明显优于括约肌扩张术.结论 用指扩加保持器治疗肛裂,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愈合时间短,治愈率高.

    作者:鞠应东;李强;宋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 是一种来源不明的高度恶性小细胞肿瘤.1989年国外首次报道本病[1],临床上罕见,极易出现误诊.我科于2008年3月和5月收治2例,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及病理特征报告如下.

    作者:张小龙;刘小健;张森;梁君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自拟肛肠外洗方在肛肠病术后应用的疗效观察

    自2004年来,应用自拟肛肠外洗方局部熏蒸坐浴治疗肛肠病术后252例.在术后消肿止痛、促进创面愈合、抗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新仓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症26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新生日龄小于28 d先天性巨结肠症(HD)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2003~2007年收治的新生儿HD病历26例,结合病史、结肠造影、手术、病理检查及随访所见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6例病例中16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中Soave术2例,直肠肛管纵切心型吻合术13例,结肠造瘘术1例.术后14例治愈,死亡2例.非手术治疗10例,通过灌洗灌肠扩肛半年至1年而排便正常,无需手术治疗.结论 对新生儿HD的诊断要结合钡剂灌肠造影、直肠黏膜活检、肛门直肠测压(ARMM)等综合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Ⅰ期根治术是发展方向,造瘘术只用作后手段.不同类型的新生儿HD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是治疗的原则.

    作者:廖继文;思一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黏膜点状结扎术治疗直肠内脱垂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黏膜点状结扎治疗直肠内脱垂的疗效.方法 采用点状结扎治疗直肠内脱垂58例,观察治疗后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手术总有效率为84.5%,无出血、感染、直肠阴道瘘等并发症,随访一年未见复发.结论 黏膜点状结扎治疗直肠内脱垂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安全,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曾涛;唐春蓉;范军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吻合器治疗直肠前突与经肛门直肠黏膜闭式修补术疗效对比观察

    直肠前突(RC)又称直肠前膨出,是肛肠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手术方法较繁琐且术后肛门部疼痛严重,患者不易接受.我院2004年至2007年采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形切除术(PPH)治疗30例(A组).另经肛门直肠黏膜闭式修补术治疗38例(B组).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旭;宫爱民;张福杰;于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手术治疗的危险性、手术耐受力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 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结直肠癌合并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0例.并收集无COPD的结直肠癌老年患者40例,对手术后常见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合并COPD与无COPD的结直肠癌患者出现伤口裂开分别为2例和1例、伤口感染为3例和7例,肺部感染14例和6例(P<0.05),呼吸衰竭8例和2例(P<0.05).术后住院时间:COPD组中< 14 d占5例,14~21 d占24例,>21 d占7例.对照组中< 14 d占9例,14~21 d占29例,>21 d占3例.结论 结直肠癌合并COPD患者手术危险性高,主要在术后,但术前、术中与术后进行适当的准备与处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

    作者:李梅华;钟小宁;柳广南;张建全;白晶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肛门直肠测压在慢传输便秘诊治中作用

    慢传输性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主要是由于结肠内容物传输缓慢所引起的便秘,症状为大便次数减少,便意消失,伴腹胀.病因不清,症状顽固,多发于育龄期妇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症状逐渐加重.由于引发STC的确切病因和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明了,目前尚无能够直接针对STC病因的有效治疗方法.长期以来,对于顽固性便秘的治疗存在许多不规范和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针对综合保守治疗无效的症状顽固的慢性便秘患者,究竟是否应该手术,怎样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本课题采用结肠运输功能试验、肛门直肠测压对STC患者进行研究,为STC的外科手术提供临床研究资料.

    作者:莫平;崔明;夏滨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体会(附58例报告)

    目的 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直径<2 cm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后经 6个月至7年随访无1例复发或转移,3例直径>2 cm者行根治性手术,2例发现直肠类癌时已有肝转移灶,1例随访2年半无复发或转移.1例直肠多发类癌行根治性手术随诊2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直肠类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2 cm类癌可采用局部切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宫红彦;万勇;程伟才;傅传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中医药防治

    结直肠癌是包括自盲肠至直肠的整个肠段的癌肿,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结直肠癌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诊断率较低,到临床症状明显时,已多属中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方法.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率和治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结直肠癌合并肝转移相当常见,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现肿瘤诊断时即有肝转移(同时性肝转移),.在结直肠癌切除后患者随诊中20%~50%将发生肝转移(异时性转移).手术时结直肠癌同期肝转移率为15%~25%[1],20%~35%的肝唯一转移部位[2].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延长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防治结直肠的肝转移.近十余年来,结直肠癌诊断治疗水平快速提高,在早期结直肠癌的手术根治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结直肠癌患者虽经更为合理的根治性手术,但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0%左右,其根本原因在于结直肠癌的转移和复发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障碍,控制转移是决定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中医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防治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杨向东;杨小毛;陈小朝;赵向东;岳朝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3种术式治疗直肠前突的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治疗直肠前突的优缺点对比.方法 结合文献,分析2004~2007年采用Sehapayah术式(31例)、PPH术式(38例)、STARR术式(9例)治疗的78例直肠前突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效例数、住院时间、费用、恢复工作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的对比资料.结果 3种术式的有效率相似,Sehapayah术式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较多,STARR术式费用高.结论 PPH术式治疗直肠前突是一种有效方法,手术简单,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和术后疼痛轻.STARR术式治疗直肠前突近期疗效确切,但开展时间短,手术例数少,有待于进一步积累资料.

    作者:宫红彦;万勇;程伟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闭式切除术结合皮瓣移行治疗前位肛裂效果观察

    目的 探索后矢状位闭式切除部分内括约肌结合皮瓣移行治疗前位肛裂,与单纯肛裂切除敞开疗法对照,比较临床疗效.方法 48例前位Ⅲ期肛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采用闭式切除结合皮瓣移行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肛裂切除敞开疗法,术前术后处理相同.结果 术后6个月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近期治愈率,手术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观察表明,闭式切除术结合皮瓣移行法具有松解内括约肌,愈合时间短,疼痛降低等优点,是治疗前位Ⅲ期肛裂较好的术式.

    作者:白清华;白景舒;陈希磊;孙壮;曲岩;刘春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外剥内扎术及肛周皮瓣整形术治疗重度混合痔临床观察

    重度混合痔是指Ⅲ-Ⅳ期半环形或环形混合痔,它是肛肠科疾病中的一类常见、多发又属疑难性的疾病.这类疾病一般病程长,由于痔严重脱出肛门外或合并感染,其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多而致密,且痔核大,位置深,给手术带来一定困难.若处理不当,易致创缘水肿、创面疼痛、尿潴留、排便困难等并发症.近年来我科采用外剥内扎术及肛周皮瓣整形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如华;郑玉金;邓正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混合痔术后并发肺栓塞1例

    患者,男,78岁,因肛缘肿物间歇性大便带血20年,2006年11月20日入院.入院后,询问病史,患者否认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平素无系统诊治.入院查体,心率:84次/ min;血压:22/13.3 kPa;心肺检查无异常,肛缘散在肿物,肛镜示:齿线上下散在黏膜肿物呈紫红色.心电图示:①窦性心率;②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作者:徐骏驰;董明;于河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一次性根治克罗恩病致肛周脓肿1例报告

    克罗恩病并发肛周病变者甚少,特别当肛周病变作为克罗恩病初临床表现,而肠道症状缺乏或不典型,常被误诊为一般的肛瘘、肛裂、肛旁脓肿等.肠道克罗恩病的发病部位明显影响肛周病变的发生,回肠克罗恩病伴有肛周病变的发生率为 6%~27%,回结肠为8%~53%,结肠为46%~68%,当直肠被侵犯时,发生率是62.5%~100% [1].我科2007年收治1例肛周克罗恩病患者,现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作者:许建;艾克拜尔;龚旭晨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