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
结直肠癌在发达国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率更居第二位.在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居第三位且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则居第五位,复发、转移或死亡率近50%[1,2],癌瘤的侵袭和转移是造成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免疫系统缺陷、宿主对肿瘤抗原缺乏反应是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3].随着分子医学的研究深入, 结直肠癌免疫学研究日益受重视, 现就结直肠癌的免疫学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天煜;陈利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前认为,真核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蛋白酶解系统降解:溶酶体途径和泛素-蛋白酶途径.其中,约80%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泛素连接酶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重要成分,它在癌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本文从细胞周期、凋亡、肿瘤治疗等方面来介绍泛素连接酶与肿瘤发生和治疗的关系.
作者:覃新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治疗高位肛瘘较为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2002年6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120例高位肛瘘患者随机分成切开挂线选择性缝合组(治疗组,60例),切开挂线组(对照组,60例),对两组治愈时间、治愈率、术后疼痛、术后肛门功能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两组在治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在治愈时间和术后肛门功能评价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术后疼痛上对照组优于治疗组.结论 切开挂线选择性缝合术是治疗高位肛瘘较好的手术方式.
作者:吴至久;唐学贵;李敏;杜丽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肛周脓肿是肛周皮肤黏膜下及肛周间隙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是肛肠科的常见病.我们采用一次性切开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何镇文;钟传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肛裂的效果,探讨肛裂传统手术方式的临床选择.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观察方法,比较140例患者采用侧位内括约肌切扩缝合术和后正中切扩术的疗效、并发症及愈合时间.结果 两组在愈合时间、疼痛程度等方面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侧位内括约肌切扩缝合术治疗肛裂具有愈合时间短、疼痛程度轻、对肛门外形影响小等优点.
作者:范军伟;苑晖;曾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DNA错配修复基因(DNA mismatch repair gene)首先在细菌和酵母中发现,在人类基因组中也存在类似物.这种基因的突变在人类遗传性非息肉型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和散发性结直肠癌(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SCRC)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NA错配修复基因既非癌基因,也非抑癌基因,是另一类肿瘤相关基因,这是继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之后,在肿瘤发病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又一重大进展[1].错配修复基因(MMR)是一类和人类的错配修复反应有关的基因, 包括hMSH2、hMLH1、hMSH3、hMSH6、hPMSH1和hPMSH2等基因.其中,又以hMSH2为尤为重要.本文现就错配修复基因hMSH2及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赵昌;唐卫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 是一种来源不明的高度恶性小细胞肿瘤.1989年国外首次报道本病[1],临床上罕见,极易出现误诊.我科于2008年3月和5月收治2例,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及病理特征报告如下.
作者:张小龙;刘小健;张森;梁君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近年来,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 在我国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我们通过及时随访,注意到术后便时出血和痔块再脱出是PPH的常见并发症,并采取了一些预防工作,取得较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玉峰;易知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由北京康乐保医疗用品公司邀请,台湾肠造口护士一行6人于7月22日下午参观访问上海长海医院肛肠外科.
作者:陆仁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优越性.方法 在腹腔镜下对9例直肠癌实行全系膜切除术并对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时间180 min,术中平均失血100 mL,无输尿管损伤,无吻合口漏,平均住院时间15 d,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种植、转移.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早、住院时间短、创伤小、痛苦少、手术并发症轻等优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微创效果,在彻底切除肿瘤和保存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展空间广阔.
作者:何泽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直肠系膜全切除后保留肛门的可行性、保肛术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无手术死亡, 发生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1例.一年后:局部复发2例,肝转移2例;一年生存率为100%.结论 低位直肠癌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及扩大淋巴结清扫,在保证根治的前提下,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积极实施保肛手术是可行的.
作者:何文真;郑小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联合双吻合器(DST)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6年15例直肠癌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联合双吻合器行低位直肠前切除的临床资料及经验.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无排尿及性功能障碍.吻合口狭窄2例,经扩肛后治愈.结论 全直肠系膜切除联合双吻合器的应用可保持盆腔脏器功能,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有效方法.
作者:汪杰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本文对使用2%福尔马林保留灌肠治疗出血性放射性直肠炎作为一近期安全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
作者:龚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重度混合痔是指Ⅲ-Ⅳ期半环形或环形混合痔,它是肛肠科疾病中的一类常见、多发又属疑难性的疾病.这类疾病一般病程长,由于痔严重脱出肛门外或合并感染,其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多而致密,且痔核大,位置深,给手术带来一定困难.若处理不当,易致创缘水肿、创面疼痛、尿潴留、排便困难等并发症.近年来我科采用外剥内扎术及肛周皮瓣整形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如华;郑玉金;邓正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克罗恩病并发肛周病变者甚少,特别当肛周病变作为克罗恩病初临床表现,而肠道症状缺乏或不典型,常被误诊为一般的肛瘘、肛裂、肛旁脓肿等.肠道克罗恩病的发病部位明显影响肛周病变的发生,回肠克罗恩病伴有肛周病变的发生率为 6%~27%,回结肠为8%~53%,结肠为46%~68%,当直肠被侵犯时,发生率是62.5%~100% [1].我科2007年收治1例肛周克罗恩病患者,现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作者:许建;艾克拜尔;龚旭晨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自2004年来,应用自拟肛肠外洗方局部熏蒸坐浴治疗肛肠病术后252例.在术后消肿止痛、促进创面愈合、抗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新仓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慢传输性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主要是由于结肠内容物传输缓慢所引起的便秘,症状为大便次数减少,便意消失,伴腹胀.病因不清,症状顽固,多发于育龄期妇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症状逐渐加重.由于引发STC的确切病因和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明了,目前尚无能够直接针对STC病因的有效治疗方法.长期以来,对于顽固性便秘的治疗存在许多不规范和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针对综合保守治疗无效的症状顽固的慢性便秘患者,究竟是否应该手术,怎样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本课题采用结肠运输功能试验、肛门直肠测压对STC患者进行研究,为STC的外科手术提供临床研究资料.
作者:莫平;崔明;夏滨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08年年会于2008年6月7日至11日于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市举行.此次会议同时联合英国及北爱尔兰结直肠医师协会、皇家医学会结直肠分会、澳大利亚外科医师学会结直肠分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召开,20多个国家的参会人员包括会员、非会员医师、住院医师、护士及医生助理和展览会厂方人员逾3000人.会议内容丰富,涉及结直肠各个领域.形式多样,包括会前专题课程、大会发言、手术录像、专题早、晚餐会、壁报等,让每个参会人员都有学习、参与和交流的机会.会议除了关注各疾病的诊治进展,对结直肠外科医生培养、科研方法、法律诉讼等也很重视.
作者:丁曙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后矢状位闭式切除部分内括约肌结合皮瓣移行治疗前位肛裂,与单纯肛裂切除敞开疗法对照,比较临床疗效.方法 48例前位Ⅲ期肛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采用闭式切除结合皮瓣移行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肛裂切除敞开疗法,术前术后处理相同.结果 术后6个月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近期治愈率,手术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观察表明,闭式切除术结合皮瓣移行法具有松解内括约肌,愈合时间短,疼痛降低等优点,是治疗前位Ⅲ期肛裂较好的术式.
作者:白清华;白景舒;陈希磊;孙壮;曲岩;刘春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肛瘘术后创面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活动,术后创面感染、创面分泌物、创缘反应、肉芽生长状况等因素均可影响创面修复.本临床研究对肛瘘手术后创面采用百克瑞纱布换药治疗,观察术后创面情况,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永清;黄鸿翔;郭修田;王琛;孙建华;朱赟;陆婉英;陈志泉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