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驱
目的:探索结肠癌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术后生存率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寻找评价预后的简单有效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4例淋巴结转移的中晚期结肠癌住院资料和随访结果,调查了根治术D3式淋巴结清除术的阳性淋巴结率以及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以及术后生存率和病理参数特点.结果:结肠癌根治术+D3式淋巴结清除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为35.6%(62/174).阳性淋巴结率在1%~20%的5年生存率70.7%(29/41),大于20%的5年生存率为23.3%(31/133),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全组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为(6.3±2.5)个,1~5个阳性淋巴结的5年生存率为66.0%(31/47),6~10个阳性淋巴结的5年生存率为28.8%(19/66),大于10个阳性淋巴结的5年生存率为19.7%(12/61),3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阳性淋巴结率以及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与肿瘤部位无关.和瘤体直径介于0~4.0 cm相比较,>4.0 cm肿瘤的阳性淋巴结率以及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明显增加(P<0.05).和局限于黏膜的肿瘤相比,浸润肌层或穿透浆膜后,阳性淋巴结率以及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明显增加(P<0.05),而肿瘤浸润肌层和穿透浆膜之间不存在差异.结论:准确计算阳性淋巴结率及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结合肿瘤浸润深度来评定结肠癌病人的预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彩云;宋越;张耀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痔是常见病,多发病.对于痔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有多种学说和方法,各具优缺点,疗效亦不一致.我院自2004年11月开始,使用铜离子治疗仪治疗内痔4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若晨;李长海;孟庆斌;王霆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低位直肠在解剖上与膀胱、尿道、生殖器及肛管相毗邻,低位直肠肿瘤,尤其是低位直肠癌,治疗时颇为棘手.过度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将会给患者带来难以接受的排便、排尿和性功能障碍[1~3],选择合理的外科手术方式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回顾分析我科近5年来采用经肛门局部切除治疗低位直肠肿瘤32例,结果提示低位直肠肿瘤经肛门行局部切除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邑岐;何雯玉;邵万金;谷云飞;奚学荃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慢传输型便秘(slowtransitconstipation,STC)是一类以结肠动力减弱、结肠传输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的顽固性便秘,在儿童和成人身上有很高的发病率,可以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胀,甚至肠穿孔,以及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STC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影响现代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了解STC的病因有助于我们针对STC的发生、发展采取直接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由于STC的病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楚,现将慢传输型便秘病因学的一些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徐爱忠;彭洪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自上世纪70年代在乳腺癌组织中发现雌激素受体,以及抗雌激素在乳腺癌治疗中有效,雌激素与癌症关系的研究已不鲜见.在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是种常见多发恶性肿瘤,男女均好发,但是在发病率方面CRC表现出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更高,Franceschi等的研究表明绝经后的妇女患结肠癌的风险较绝经前妇女为高,Nanda报道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可以减少绝经期妇女患结肠癌的风险,约30%~40%(Franceschi,2000;Nanda,1999).
作者:吴全;高枫;张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芍倍注射液用于出血性二期内痔注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采用芍倍注射液对50例出血性二期内痔行注射治疗的临床资料,并结合随访结果,分析其疗效.结果:有效率100%,无明显副作用.结论:芍倍注射液用于出血性二期内痔注射,是一种简便、痛苦小、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马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直肠黏膜脱垂是肛肠外科较为严重且常见的疾病,探讨成人直肠黏膜脱垂手术治疗的有效方式.方法:采用直肠黏膜多点结扎加肛门环缩术的联合术式,治疗Ⅱ度、Ⅲ度直肠黏膜脱垂34例,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34例患者均一次成功.手术时间短肛门功能恢复好.结论:应用直肠黏膜多点结扎加肛门环缩术治疗直肠黏膜脱垂,具有疗效高、疗程短、痛苦小、复发率低等优点,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黏膜脱垂的理想途径.
作者:李富强;杨熊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女,62岁,52岁绝经,2年前发现肛缘右侧有一包块,隆起于肛旁,初始仅有蚕豆大小,未曾就诊.随病情发展,包块日渐增大,现自觉有乒乓球大小,行走时感不适.病程中包块无痛,无肛门疼痛,无排便异常,包块大小与排便动作也无关系.检查:肛缘右侧,截石位9点位方向,距肛缘1.5~5.5cm可见一隆起于皮肤的包块,肤色正常,无溃口,无条索状硬索,包块大小约为4 cm×3 cm×2 cm,质软,活动可,无压痛,肛内指诊及肛镜均无异常.入院初步诊断为右侧坐骨直肠窝脂肪瘤.
作者:葛大胜;裴云;周田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995年9月至2004年6月,我院对895例血栓性外痔患者采用闭合式切除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95例,男628例,女267例;年龄16~72岁;病程1~10 d,平均4.6 d;全部病例均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
作者:王晓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广西地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的突变类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扩增APC基因的相应片段,以制备DNA测序的模板,然后用DNA自动测序仪进行测序.结果:共检出5种APC基因突变类型,即,密码子1322(GGA>TAA)、密码子1379(GAG>TAG)、密码子1396(-TT)、密码子1414(-G)和密码子1429(CAA>TAA).结论:这5种突变中有3种为无义突变,其余2种为移码突变,从而使终止密码提前出现,APC蛋白的生物合成提前终止,由此产生无功能的截短APC蛋白.
作者:李卫;高枫;梁君林;唐宗江;唐卫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对28例老年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手术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限期手术22例,急诊手术6例.治愈率71.4%(20/28),好转率25%(7/28),病死率3.6%(1/28).术后并发切口感染5例,肺部感染2例,心律失常2例,泌尿感染2例,真菌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无酮症酸中毒.结论:对合并糖尿病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给手术带来不利因素,但强调围手术期严格控制血糖,作好必要的肠道准备,合理使用抗生素,选择合理的手术时间及麻醉方式,有效的营养支持,是获得理想的外科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文勇;李华炎;伍传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肠造口旁疝发生的原因和非手术治疗措施.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05年5月采用非手术治疗的36例造口旁疝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治疗1个月、6个月的效果.结果:36例造口旁疝患者使用造口腹带后,28例(77.78%)患者能坚持使用造口腹带,5例(13.89%)因造口旁肿块大于15 cm和3例(8.33%)因造口旁疝伴有脱垂,不能坚持使用腹带.使用造口腹带能减轻造口周围不适症状,缩小腹部肿块,改善体形变化,减少造口袋渗漏.结论:造口旁疝非手术治疗时,长期佩戴造口腹带治疗效果更明显.
作者:徐洪莲;王汉涛;傅传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提高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216例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通过加强术前心理辅导,积极肠道准备;术后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积极治疗伴发的全身性疾病,注意心肺功能及血糖的监测.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切口感染6例,肺部感染2例,肠粘连11例.结论:加强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护理,能使患者平稳渡过围手术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秀东;叶伟坤;黎曙练;林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结直肠癌是西方发达国家主要病死原因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正逐年增高.新一代化疗药物如奥沙利铂及伊利替康(开普拓)改善了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但每年全世界仍有50万人死于结直肠癌.随着对发病研究的深入,不断发现肿瘤预防及治疗的新靶点,从而能够开发新型的有效药物.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 COX-2)被认为是与结直肠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或选择性COX-2抑制剂能够抑制结直肠肿瘤的发生进程[1].本文就COX-2在结直肠肿瘤发病中的作用以及COX-2抑制剂对结直肠肿瘤治疗意义的相关研究作一概述.
作者:徐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15例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15例经保守治疗,其中1例因肠扭转缺血损伤严重,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致多脏器衰竭死亡外,其他病例均痊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2.6 d.结论:炎症性肠梗阻由无菌性炎症致广泛肠粘连引起,应用小剂量激素减缓炎症反应,抗生素防止肠道菌群易位,经内镜逆行置入肠减压管及营养支持治疗,多数病例可保守治愈.
作者:孟强;孟荣贵;廖秀军;喻德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结肠损伤诊治经验.方法:对1990~2004年收治的27例结肠损伤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折.结果:闭合性损伤19例,开放性损伤6例,医源性损伤2例.其中多发伤或多脏器伤14例,合并休克3例.手术确诊21例,术前确诊6例.行一期修补或肠切除吻合术22例,结肠造瘘2例,修补外置1例.死亡2例(术中、术后各死亡1例),切口感染2例,肠瘘1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早手术、仔细探查、选择正确术式是结肠损伤治疗的关键.
作者:马鹏飞;陈羽;孟荣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PPH合并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PPH合并手术治疗49例Ⅱ~Ⅳ度痔,其中部分合并肛裂、息肉、肛乳头肥大、低位单纯性肛瘘、血栓等,与同期单纯PPH手术55例作比较研究.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没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PPH合并手术可以弥补单纯PPH手术的局限性,可以拓展其适应范围.
作者:金淳民;毛洁松;范春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为观察激光加扩肛术治疗肛裂的疗效.方法:对102例肛裂患者在局麻下行激光加扩肛术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治愈时间7~11d,平均9.5 d,随访时间3~6个月,近期治愈率100%.结论:结果显示激光加扩肛术治疗肛裂具有疗效好、出血少、痛苦小、愈合时间短、操作简便等优点.
作者:黄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人完全型直肠脱垂采用改良经腹直肠前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5例确诊为成人完全型直肠脱垂的患者采用改良经腹直肠前切除术.结果:5例患者全部治愈,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 d.随访8~15个月无复发.结论:改良的经腹直肠前切除手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疗效比较满意.该手术方式不仅可以治疗直肠本身以及乙状结肠病变,而且可以纠正肠外因素,降低手术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
作者:魏晓岗;赵海剑;罗华友;黄风昌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