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歌;张振香;别文倩;蔡巧珍
目的:比较森田疗法与中医心理疗法治疗抑郁症患者及对其生活质量影响的效果。方法:选择抑郁症患者30例,随机分成森田组16例和中医组14例,共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定临床疗效,WHOQOL-100中文版量表评定生活质量。结果:经过8周治疗,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森田组患者高于中医组(P<0.01)。结论:森田疗法与中医心理疗法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森田组优于中医组。
作者:徐其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人性化护理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33例常规护理同时进行人性化心理护理、人性化健康教育;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满意程度为98%;住院平均时间为12 d;再次入院治疗率为56%;而对照组患者住院满意程度为90%;住院平均时间为15 d;再次入院治疗率为74%。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人性化护理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护理临床效果。
作者:吴秀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妊娠高血压疾病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产妇140例为观察组与140例正常孕产妇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孕产妇的平均年龄(29.87±5.65)岁,孕期体重指数(25.12±3.94),孕期增重为(17.56±6.78)kg,发生产后出血35例(25.00%),胎儿窘迫26例(18.57%),妊娠期糖尿病18例(12.86%),胎膜早破14例(10.00%),HELLP综合征9例(6.43%),早产28例(20.00%),新生儿窒息15例(10.71%),剖宫产118例(84.29%),低体重儿26例(18.57%),畸形胎儿9例(6.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母婴并发症有直接关系,应及时诊治。
作者:庄桂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小儿静脉输液中防逆流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搜集84例使用留置针患儿,按照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2例患儿采用普通留置针及相应护理,研究组42例患儿采用防逆流留置针及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效果,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回血及堵管发生率较低,留置时间较长,冲管次数较少,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逆流留置针配合优质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宋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心理障碍的作用。方法:对5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并发症的预防和患肢功能锻炼。结果:50例乳腺癌患者中出现皮下积液3例,皮缘坏死2例,上肢水肿2例,经对症处理均痊愈。50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均未出现心理障碍及上肢功能障碍。结论:整体护理干预能减少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并发症及心理疾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何雪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预防措施。方法:收集农村留守老年糖尿病患者110例的临床资料,按空腹血糖取值范围分为正常低值组(3.9 mmol/L~6.9 mmol/L)与正常高值组(7.0 mmol/L~9.0 mmol/L),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多项临床指标。结果:低值组的低血糖、心律失常及心脏猝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8.75%、16.67%和4.17%,明显低于高值组的患者43.55%、40.32%和16.12%,两组患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农村留守老年糖尿病低值组低血糖、心律失常及心脏猝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值组。故在治疗农村留守老年糖尿病时应严密观察血糖变化,适当提高空腹血糖标准,坚持个体化原则,以降低心脏猝死、心律失常、低血糖的发生率。
作者:李呈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分析综合护理对椎骨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椎骨骨折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评分为(94.83±6.72)分,对照组为(83.97±6.84)分;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t=3.582,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0.00%,对照组患者为70.0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x2=5.051,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7.63±5.92)分,对照组为(90.15±5.77)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t=2.861,P<0.01)。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可有效提高椎骨骨折患者护理满意度,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康复进程。
作者:曹永婧;王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前临床上对于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运用较多的是鼻内镜检查结合典型的CT表现。鼻内镜和CT检查是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但对于区别真菌性鼻窦炎的类型以及真菌的种类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真菌性鼻窦炎在早期的诊断上有着一定的盲区。随着分子检测技术及血清学技术的成熟,将对于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及分型提供依据。但是目前分子检测技术对于取材及设备要求较高,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少,而对于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虽然取材很方便,但对于怎样提高其敏感度及特异性,减少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发生,并且应该怎样更好的应用到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治疗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朱玉博;黄定强;韩江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情况,旨在为社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751例城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重性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三级以上)发生率为9.05%,肇事肇祸发生率与患者的性别(x2=10.57,P<0.01)、文化程度(x2=10.88,P<0.01)、和监护人类型(x2=16.89,P<0.01)、疾病类型(x2=10.80,P<0.01)、病程(x2=11.39,P<0.01)及服药依从性(x2=19.81,P<0.01)呈显著相关,与患者的年龄(x2=0.80,P>0.05)、民族(x2=0.443,P>0.05)、婚姻状况(x2=1.99,P>0.05)无关。结论: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以男性、文化程度较低、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病程较长、从未就医、服药依从性较差、监护人为患者的兄弟姐妹及其他人者居多。
作者:张勇辉;王维;阮冶;黃芹;唐岩;张跃坤;叶渊;林海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建德市基层医院儿科门诊进行X线扫描治疗中,家属对X射线检查的知情同意与接受现状。方法:随机抽取建德市属3家公立综合性医院共60位接受X线扫描的儿童患者家属为调查对象,发放自制调查问卷并统计分析。结果:55位(91.67%)患者表示治疗前主治医生只告知了X射线是诊断性检查,没有具体告知X射线的危害性;18位(30%)的患者家属不清楚辐射会对人体有损害,42位(70%)不清楚或不注意辐射警示标志,更不会主动要求防护措施,学历水平较高者及有从事医务工作背景者接受 X 射线检查的为12人(20%),明显低于学历水平低者或没有从事医务工作背景者的46人(76.67%),不知可否接受的有2人(3.33%)(P<0.001)。结论:基层医院儿科诊断性X射线扫描前的知情同意告知仍需加强,儿科放射检查偏多,应避免并加强宣传和教育。
作者:徐筱;赵志勇;吴清美;张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和鉴别中,应用CT和MRI技术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选取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10例作为观察对象,先采用CT检查,再应用MRI技术检查,分析影像学特征。结果:110例患者中,采用CT检查粉碎性骨折为37.27%、颅缝分离为29.09%、生长性骨折为1.82%;MRI检查结果依次为18.18%、17.27%、0.00%;患者的头皮软组织检查中,采用CT检查率为0.91%,而使用两种综合应用方式为17.27%;单纯使用CT诊断和鉴别的误差率为17.27%。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CT和MRI诊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作者:祁海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手术室外来器械的管理模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抽取骨科手术100例,对其进行器械清洁度检测、医生满意度调查、器械完整度分析,总结武进人民医院外来器械的管理经验。结果:外来器械管理除了清洁度不够、手术医生满意稍欠之外,其他结果都比较理想。讨论:外来器械的管理难点及解决之道。结论: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对外来器械实施规范化管理,既保证手术之需,又降低医疗成本,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式,并可采纳的良策。
作者:李凌芸;陈国平;杨凌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恐惧症、强迫症、焦虑和抑郁神经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辅助临床诊断并提供用药指导。方法:对心理科门诊就诊的400例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对患者的恐惧症、强迫症、焦虑和抑郁神经症等特征与心理状况进行评定。结果:4种神经症患者的总均分(总分、症状均分、总均分和阳性项目)大于160,其中抑郁症组患者的平均得分高于其它3组( P<0.05);除“敌对”和“焦虑”外,其他因子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神经质均分超过中间值,掩饰性、精神质、内外向各维度的量表均在中间值,焦虑症在神经质分中比其他3种神经症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焦虑和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明显,抑郁和强迫症以强迫症状为主,抑郁和恐惧症常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4种神经症主要表现为轻度精神病倾向和神经质倾向。
作者:蒋正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以更好地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干预组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不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只实行常规护理。运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 MOAS)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并统计患者暴力行为的再次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MOA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且MOAS下降分值干预组患者高于对照组;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其住院期间共发生暴力行为9次,低于对照组14次,干预组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减少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肖香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截瘫单元护理方法与常规护理方法对截瘫合并烫伤患者的效果。方法:2014年2月发生的14例截瘫合并烫伤患者为治疗组,对照组为2013年12月份发生的13例烫伤患者进行对照。结果:经截瘫单元护理的患者比常规护理的患者发生创面感染加深情况、褥疮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P<0.05)。结论:截瘫单元比常规护理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刘冰;姜艳红;张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异丙托溴铵联合沙丁胺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加重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5例给予沙丁胺醇和观察组85例给予异丙托溴铵联合沙丁胺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困难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及肺部通气功能指标水平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困难评分和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EV1和FEV1/FVC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异丙托溴铵联合沙丁胺醇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疗效优于单纯沙丁胺醇疗效。
作者:廖余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2009年《患者安全目标》中把手术安全列入了重点,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手术室护理工作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很多,任何一个环节疏忽大意都有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接送患者的过程是其中重要环节,针对接送患者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本文结合工作体会做了初步的原因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作者:闫向东;蔡玲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在手术室护理中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评价情况和焦虑状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10例,满意16例,不满意8例,满意率为76.47%(26/34);观察组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18例,满意15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为97.06%(33/3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共有1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占该组患者总数的32.35%(11/34);观察组有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占该组患者总数的8.82%(3/3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作者:杨秀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门诊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形象,提高护理质量是确保医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之一。4C营销理论包括客户的期望和需求、客户的期望费用、与客户沟通、购买的便利性。人性化护理要求应以患者为中心,发挥自身主动性,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门诊就医环境,减缓因疾病所致的生理不适感,增加心理舒适度。在门诊患者护理工作中引入4C营销理论即人性化服务理念,可显著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利于建立满意的护患情感基础,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促进医院诊疗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何学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理论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成效。方法:将12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用自我效能理论指导。并对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血糖控制状况、用药依从性状况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血糖控制状况、用药依从性得分高于干预前水平,并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自我效能理论进行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健康教育取得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健康教育。
作者:何月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