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剂量奥沙利铂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中的疗效观察

张富娟

关键词:奥沙利铂, 不同剂量, 老年, 原发性肝癌,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奥沙利铂应用于老年原发性肝癌(HC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130例老年HCC患者临床资料,按照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奥沙利铂使用不同剂量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采用80 mg/m2奥沙利铂治疗,研究组(72例)采用40 mg/m2奥沙利铂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术后不良反应与总生存期.结果:两组近期有效率均超过8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研究组术后胃肠道反应(15.27%)、疼痛(18.06%)低于对照组46.55%、60.34%,WBC(7.97±1.03)×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3.97±1.58)×1C/L,ALT(45.62土22.58)U/L明显低于对照组(78.63±23.87)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1年、3年存活率依次为63.79%、34.48%,研究组则为69.44%、41.6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剂量奥沙利铂应用于老年HC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相当,低剂量奥沙利铂治疗后不良反应轻,且不影响患者生存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胱抑素C及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 (Cys-C)及[基于血清Cys-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eGFR-Cys-C)]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18例,根据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分为单纯T2DM组(T2DM组)及DN组,收集其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Q)、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Cys-C等生化指标及采用中国改良简化MDRD公式基于Scr估算eGFR(eGFR-MDRD),采用CHINA Cys方程eGFR-Cys-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Cys-C及eGFR-Cys-C与24 h UPQ、BUN、Scr及eGFR-MDRD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各项指标ROC曲线下面积值均超过0.5,均可作为早期DN诊断的指标,其中24 h UPQ、血清Cys-C及eGFR-Cys-C曲线下面积>0.7,其诊断效能均优于BUN、Scr及eGFR-MDRD,血清Cys-C诊断DN的界值为>0.95 mg/L,eGFR-MDRD联合血清Cys-C诊断DN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高达88.23%及96.53%,约登指数为0.848.结论:eGFR-MDRD、血清Cys-C两项指标联合诊断对早期DN的筛查效果好、真实性大,可望成为早期发现DN的一种有效、可行的办法.

    作者:吴潇芸;吴林秀;刘春斌;杨望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壮族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血清叶酸水平与宫颈癌的关系

    目的:探讨壮族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阴道黏膜乳酸杆菌含量的变化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血清叶酸水平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健康壮族妇女(对照组)、30例经病理确诊宫颈癌壮族妇女(实验组)阴道黏膜分泌物检测乳酸杆菌定植密度,PCR检测支原体和衣原体,PCR检测宫颈人类乳头瘤病毒;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叶酸的水平.结果:实验组阴道黏膜乳酸杆菌检出率较对照组减少(P<0.05),高危型HPV检出率、沙眼衣原体检出率、解脲支原体检出率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人型支原体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叶酸水平(2.19±1.03) μg/L低于对照组(3.00±1.21)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28,P=0.008).实验组高危型HPV感染者阴道黏膜乳酸杆菌阴性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族妇女宫颈癌发生可能与阴道黏膜乳酸杆菌减少、阴道菌群失调及血清叶酸缺乏有关.

    作者:黄燕;吴晓宁;蒙亚晴;韦业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关节镜下可吸收缝线捆绑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3例

    目的:探讨经关节镜下可吸收缝线捆绑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3例儿童单侧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采用可吸收缝线捆绑固定骨折块.术后通过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X线片、CT、MRI检查,对患者进行随访,与术前资料进行比较,并根据Lysholm评分及关节活动度评估预后.结果:术后失访1例,其余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术后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无关节不稳定现象;术后影像学X线片示骨折愈合,骨折线消失;CT检查显示均无骺板早闭的现象;MRI检查显示均无骺板增宽现象,ACL信号未见异常;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平均(92.3土3.1)分,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35.3±4.3)°,均较术前(53.7±3.2)分及(84.5±11.3)°]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P<0.05).结论:关节镜下可吸收缝线捆绑治疗儿童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方法简便、创伤小、经济、有效,是一种可靠的手术方式.

    作者:谢大旺;姚军;韦庆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原发性肝癌围术期的研究进展

    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是指依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对围术期采取一系列的优化措施.其目的旨在减轻或降低患者的身心应激,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1].自2001年丹麦外科医生Kehlet等[1]率先提出FTS理念后,近年在欧美国家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直肠癌切除术等外科手术中,明显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显著加快患者术后康复,从而使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模式发生了改变[2].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围术期可能存在术前精神压力大、术后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术后住院时间长等问题,加强原发性肝癌围术期管理,减轻围术期患者身心应激、减少术后并发症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重点.现就FTS理念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术前、术中、术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赵新华;马良;谢镕蔚;罗媚;庞春华;赵文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囊肿切除缝合止漏术在单纯型舌下腺囊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囊肿切除缝合止漏术在单纯型舌下腺囊肿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32例单纯型舌下腺囊肿行囊肿切除缝合止漏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及复发情况.结果:囊肿切除缝合止漏术治疗单纯型舌下腺囊肿,32例手术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有3例复发,治愈率为90.6%.结论:对于单纯型舌下腺囊肿,行囊肿切除缝合止漏术不但手术方法简单,治愈率高,并且有效保存了腺体的功能,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彭剑波;邝海;蒙宁;李鸿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心脏内外科的发展,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治疗趋于低龄化和复杂化,单独的传统外科手术及经皮导管介入技术均难以满足治疗的需要,学者们的思路开始转向外科手术和介入技术的联合应用.2002年Hjortdal等[1]首次提出应用影像学和心导管介入技术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复杂性CHD的理念,镶嵌治疗自此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大限度地发挥了心脏内、外科的治疗优势,尽量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缩短甚至避免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创伤和并发症,提高总体疗效和成功率,尤其适用于心导管介入或外科手术单独治疗难以获得满意效果的CHD.超声心动图和数字减影技术是在镶嵌治疗中应用较多的影像学技术,尤其是超声心动图,在CHD镶嵌治疗的术前诊断、术中引导监测、术后随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超声心动图在常见CHD镶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梁丽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诱导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极化的免疫反应类型.方法:以30只雄性BALB/c小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感染2周组、感染4周组,每组10只.麻醉处死各组小鼠后获取小鼠肺泡巨噬细胞,以每孔1×106个细胞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和细胞沉淀.分别以qRT-PCR和酶活性定量方法检测精氨酸代谢关键酶及其活性的表达;以ELISA检测IL-12、TNF-α和IL-10的分泌.结果:感染2周组较空白对照组高表达经典途径激活型巨噬细胞(M1)的标志[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NO、IL-12、TNF-α]和替代途径激活型巨噬细胞(M2)的标志[精氨酸酶(Arg1) mRNA、尿素](P<0.05).以上指标在感染4周后均明显下降,感染4周组iNOS mRNA、Arg1 mRNA和尿素的表达仍比空白对照组高(P<0.05);感染4周组NO、IL-12和TNF-α的表达下降至空白对照组水平或者比空白对照组水平更低.IL-10在各组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PM 2周时可以明显促进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向M1型及可能向M2型巨噬细胞转变,在感染4周时有明显下降趋势.

    作者:戴小英;何志义;陈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外周病变穿刺活检病理假阴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外周病变穿刺活检病理假阴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92例经皮肺外周病变穿刺活检患者的病理结果及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穿刺进针次数、病灶大小等因素对经皮肺穿外周病变穿刺活检病理假阴性发生的影响.结果:本组穿刺取材成功率98.8%(388/392),病理确诊恶性病变155例,良性病变189例,病理确诊率87.76%(344/392);描述性诊断5.1%(20/392),假阴性6.1%(24/392).多种因素中,病灶大小对穿刺活检病理假阴性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2 cm者,病灶越大假阴性率发生率越高.结论:穿刺活检前详细评估病灶可提高超声引导下肺外周病变穿刺取材成功率.

    作者:唐师;李智贤;廖新红;王蕾;王斯达;陈圆圆;梁舒媛;廖春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术前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术前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45例,术前给予顺铂注射液(60 mg)和5-氟尿嘧啶(1 000 mg)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并予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对照组45例,术前静脉给予顺铂(60 mg/m2)和5-氟尿嘧(30mg/kg.d-1)化疗.通过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和瘤体变化情况、不良反应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3%)(P=0.042);(2)观察组治疗后肿瘤大径线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3)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21).结论:中、晚期宫颈癌术前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

    作者:张军宪;张鹏;赵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乳腺癌手术围术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围术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在围术期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4 894例,其中符合乳腺癌手术围术期脑梗死患者13例,占所有住院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的0.27%.4例患者存在1种以上传统脑卒中危险因素,余9例无传统脑卒中危险因素.其中,脑梗死发生在乳腺癌手术当天2例,术后第2天3例,术后第3天6例,术后第6天2例.头颅MRI的弥散成像(DWI)显示颅内出现单一病灶的患者2例(15.38%),出现两个及以上病灶、而且病灶分布于不同动脉供血区的患者11例(84.62%).血液生化检查显示11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升高874~6 855 μg/L,平均(2 817.09±2 016.46)μg/L,9例患者CA153水平升高41.10~1 179.05 U/mL,平均(264.47士364.89)U/mL,8例患者CEA水平升高10.18~31.25 μg/L,平均(19.03±7.46)μg/L,8例患者CA125水平升高38.73~754.34 U/mL,平均(384.63±293.98)U/mL.结论:乳腺癌手术围术期脑梗死常发生在术后前3d,多数患者乳腺癌相关的血液生化指标异常、颅内出现分布于多个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灶,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血液的凝固性增高有关.

    作者:曾素丹;秦超;梁志坚;程道宾;陈莉;叶彬;虞丽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利福平及高渗糖治疗软组织缺损合并骨外露感染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利福平及高渗糖治疗软组织缺损合并骨外露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软组织缺损合并骨外露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研究组采取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利福平及高渗糖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11%,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利福平及高渗糖治疗软组织缺损合并骨外露感染效果良好,可很好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更快康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凌庆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疗效比较

    目的:分析对比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开腹TME患者5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TME患者65例,对比两组疗效指标包括保肛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实验室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PR)、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并发症及其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保肛率(73.8%)高于对照组(62.00%)(P<0.01),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PR、TNF-α与IL-6水平在两组均较低基础上,其降低幅度比对照组更显著(P<0.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23%、局部复发率为3.08%均低于对照组34.00%、14.00%(P<0.05).结论:腹腔镜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疗效优于开腹TME,可减少并发症,并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李卫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丁苯酞注射液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早期脑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丁苯酞(NBP)注射液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早期脑损伤(EBI)的影响,探讨其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SAH大鼠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非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对照组)、NBP组,每组又根据时点不同分为12 h组与24 h组,检测各组间不同时点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以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NS对照组和NBP组的MDA、TNF-a、IL-1β、ICAM-1及细胞凋亡率均较非手术组升高(P<0.05),同一时点内(12h或者24 h),NBP组MDA、TNF-α、IL-1β、ICAM-1及细胞凋亡率较NS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在SAH后早期,MDA、TNF-α、IL-1β、ICAM-1的水平以及细胞凋亡率会升高,NBP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这些炎性分子的表达,减轻炎性反应的发生,并降低SAH后细胞凋亡率,对SAH后的EBI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珺;张琪;钱东翔;郭炜;王智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掌指关节损伤11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掌指关节损伤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我科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掌指关节损伤11例(16指).选用圣·乔治型指间关节,采用掌指关节背侧弧形切口,切除掌骨头及近节指骨基底部,在掌骨、近节指骨的中心用骨锥钻孔、扩髓腔,安放人工掌指关节,并用骨水泥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至2年,平均(16±3.2)个月.本组效果显示:优7指,良6指,可3指,优良率为88.9%,术后无早期并发症.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掌指关节损伤的有效方法.

    作者:贝朝涌;李朝旭;王锐英;辛林伟;彭艳红;唐际存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骨诱导形成蛋白-2诱导牙髓细胞矿化佳条件的探究

    目的:探讨骨诱导形成蛋白-2(BMP-2)诱导人牙髓细胞(DPCs)矿化的佳条件.方法:将人DPCs进行体外培养稳定传代,用含不同浓度BMP-2(0 μg/L、50 μg/L、100 μg/L、150 μg/L)的诱导液培养14d,另用浓度为100 μg/L BMP-2诱导细胞,分别于7d、14d、21 d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矿化结节的形成情况以及诱导成牙本质过程中相关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牙本质基质蛋白-1(DMP-1)、碱性磷酸酶(ALP)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BMP 2诱导细胞过程中,诱导液浓度的改变对细胞增殖无明显作用;一定范围内随着诱导剂剂量的增加,DPCs矿化结节形成量,DSPP、DMP-1、ALP基因表达量上调,各浓度与对照组(BMP-2为0 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 μg/L组和50 μg/L组之间的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 μg/L组和150 μg/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00 μg/L浓度BMP-2诱导下,0~14 d各表达明显增长,14d组与7d组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4 d组与21 d组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P-2对DPCs增殖无明显作用,但有明显诱导细胞矿化作用,佳浓度为100 μg/L,佳天数为14 d.

    作者:赵文青;林田;陆彦玲;吴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改良腘绳肌肌腱取腱法重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股薄肌及半腱肌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以及术中获取肌腱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腘窝后内侧附加小切口改良胭绳肌肌腱切取法,取股薄肌、半腱肌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共32例.术后进行为期2年的康复训练,术前和术后行患下肢X线片检查、功能评分.结果:肌腱切取长度平均(28士1.12)cm,术后Lachman征及旋转移位实验均阴性.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3.6士2.30)分增加至术后2年的(91.50士2.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30,P<0.01).手术前后X线片复查无退行性改变,MRI无韧带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自体胭绳肌肌腱用于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功能,且胭窝后内侧附加改良胭绳肌肌腱切取法简单,易掌握.

    作者:刘会江;黄宗贵;黄卫国;黎裕明;苏忠毅;顾容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患者肠造口术后短期并发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患者肠造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方法:对本院胃肠外科收治且进行肠造口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共调查结、直肠癌患者324例,男女比例为2.17:1,中位年龄58岁.肥胖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及体重偏低者(P<0.05),乙状结肠造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回肠及横结肠者(P<0.05),肿瘤晚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早、中期患者(P<0.05),接受专业宣教的患者术后并发症显著降低(P<0.05).体重指数、造口位置、造口指导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针对体重差异、肿瘤局部分期、造口部位及护理指导制定相应的预防、治疗与康复方案,对降低造口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临床意义.

    作者:左红群;黄静芳;潘意;潘海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侧块锚钉悬吊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1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Twinfix锚钉应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9月至2012年5月应用侧块Twinfix锚钉固定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8例,其中3个节段12例,4个节段6例.18例患者中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9例,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5例,颈椎多节段退变压迫脊髓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症状,JOA评分3~11分,平均(6.8±2.1)分.18例患者均实施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开门的节段数均为C3~C7,采用Magerl方法植入直径为3.5 mm,长度为12 mm的Twinfix锚钉进行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4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1~16分,平均(14.6±1.3)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改善率为(76.4±4.3)%,优良率89%.X线片检查显示颈椎曲度基本正常或有不同程度恢复,椎体中矢状径与椎管中矢状径比值平均1∶1.2,锚钉无松动,没有出现颈椎不稳及再“关门”.结论:Twinfix锚钉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维持“开门”效果好,术后患者颈部症状恢复快,早期疗效较满意.

    作者:黄宗贵;刘会江;戴海;黎裕明;庞俊峰;苏忠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泡沫硬化剂联合手术治疗在下肢静脉曲张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泡沫硬化剂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以及提高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5年3月对331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549条下肢静脉曲张肢体)使用国产1%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联合手术治疗,其中按国际静脉联盟制定的CEAP分级中的临床(C)分级法,C4~C6级的下肢静脉曲张肢体占226条(41.17%).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定期随访观察术后治疗效果.结果:全部病例治疗均操作成功.549条下肢静脉曲张肢体中523条肢体(95.26%)手术阻断隐静脉主干后,再进行泡沫硬化剂治疗.出现皮下硬结20.40% (112/549),血栓性浅静脉炎6.01%(33/549),皮肤溃疡2.00%(11/549),皮肤色素沉着1.46%(8/549).23条残留曲张静脉肢体(4.19%)实施了补充注射治疗.未发生空气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泡沫硬化剂具有安全、简单、经济、可靠、可重复的的特点,泡沫硬化剂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覃忠;覃晓;郭思恩;胡明;陈靖;林秋宁;张江峰;梁雪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纳米炭混悬液与亚甲蓝在cN0期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Ⅵ区淋巴结清扫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比较纳米炭混悬液与亚甲蓝在cN0期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Ⅵ区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临床诊断为cN0期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80例,随机分为两组,纳米炭组38例,亚甲蓝组42例,所有患者均行一侧或双侧腺叶切除加一侧或两侧Ⅵ区清扫,分别应用纳米炭及亚甲蓝局部注射的方法示踪淋巴结并辅助辨别甲状旁腺.结果:纳米炭组的淋巴结检出率为100%,准确率为97.3%;亚甲蓝组的淋巴结检出率为85.7%,准确率为80.9%,两组的检出率及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炭组术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及术后血钙水平均优于亚甲蓝组(P<0.05).结论:示踪剂纳米炭混悬液相对于亚甲蓝在甲状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中能显著提高清扫效率,降低术后甲状旁腺损伤的发生,在临床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作者:万福强;安玉胜;田玮;彭丽;秦中平;白凤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