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显微镜直视下冷凝联合眼内光凝治疗锯齿缘离断性视网膜脱离

崔凌;李敏;钟海彬;徐帆

关键词:锯齿缘离断, 视网膜脱离, 眼内光凝, 冷凝术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显微镜直视下冷凝联合眼内光凝治疗锯齿缘离断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对锯齿缘离断性视网膜脱离35例35眼,借助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联合眼内激光光凝视网膜裂孔,对手术疗效、冷凝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等进行随访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一次手术治愈率91.4%(32/35),盲目率从术前74.2%(26/35)下降到术后6个月的34.3%(12/35).手术平均冷凝时间(2.0±1.1)min.术后发生高眼压5例,白内障6例,视网膜下出血2例.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冷凝联合眼内光凝治疗锯齿缘离断性视网膜脱离具有创伤小,术后视力恢复良好,视网膜复位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三叶因子3和环氧合酶-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三叶因子3 (TFF3)和环氧合酶-2(COX-2)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TFF3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正常胃黏膜组织40例,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各60例,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标本中TFF3和COX-2的表达.结果:TFF3和COX-2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TFF3和COX-2在胃癌中的异常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TFF3在胃癌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462,P<0.01).结论:TFF3与COX-2的表达增加有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两者在胃癌中表达上调有可能使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失衡,从而导致胃癌的发生;TFF3与COX-2在胃癌中可能呈协同作用.

    作者:苏婷;赖铭裕;韦春回;石磊;农云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常规经腹B超诊断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常规经腹B超检查对胃肠道恶性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常规经腹B超检查发现胃肠肿瘤并进一步行纤维胃肠镜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常规经腹B超检查发现结肠癌17例,直肠癌15例,胃癌8例,以上三类胃肠道恶性肿瘤均有其特征性声像改变.结论:常规经腹B超检查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临床价值较高,结合纤维胃肠镜检查能明显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率.

    作者:冯武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雾化吸入灭活草分枝杆菌对小鼠哮喘模型IL-17F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灭活草分枝杆菌治疗小鼠支气管哮喘(哮喘)模型对白细胞介素17F(IL-17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BALB/c小鼠24只,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建立OVA致敏的小鼠哮喘模型,以雾化吸入灭活草分枝杆菌治疗哮喘小鼠.取肺组织经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结构及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清中IL-17F浓度;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标准曲线法,测定小鼠肺组织IL-17F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小鼠BALF中IL-17F浓度均高于血清中IL-17F浓度;模型组BALF中IL-17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1);治疗组BALF中IL-17F浓度较模型组有所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血清中IL-17F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17F浓度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肺组织IL-17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1).治疗组肺组织IL-17F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与IL-17F高表达有关,雾化吸入灭活草分枝杆菌减轻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并下调IL 17F表达.

    作者:罗智熹;李超乾;明莫瑜;吕盛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105例广西壮族人(牙合)型、骨型、软组织面型一致性研究

    目的:探讨105例广西壮族人(牙合)型、骨型、软组织面型在各类错(牙合)畸形中的相互关系,以加深对错(牙合)畸形的了解.方法:随机抽取13~33岁广西壮族籍安氏各类错(牙合)患者105例,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类错(牙合)分型、骨型与软组织面型的一致性.结果:(牙合)型与骨型、软组织面型三者之间一致现象以Ⅲ类错(牙合)(84.62%)为明显,其次是Ⅱ类错(牙合)(58.97%),Ⅰ类错(牙合)(42.50%);不一致的现象以Ⅰ类错(牙合)(47.50%)为明显,其次是Ⅱ类错(牙合)(41.03%),Ⅲ类错(牙合)(15.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1.588,P=0.003).结论:105例广西壮族人(牙合)型、骨型、软组织形态之间关系复杂,需重视其对矫治设计和矫治结果的影响.

    作者:韦海涛;马琴琴;覃昌焘;莫水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饮食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脂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目的:研究饮食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脂水平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择正常妊娠妇女(正常组)90例和确诊为GDM的孕妇(GDM组)92例(血糖控制组78例,血糖控制不良组14例),测定早孕期和晚孕期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记录饮食三大营养素摄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早孕期GDM组LDL C、apoB水平比正常组升高(P<0.05);GDM患者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的摄入量多于正常组(P<0.05);饮食控制后,血糖控制组LDLC、apoB水平比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而TG水平比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血糖控制不良组TC、TG水平比正常组升高(P <0.05);血糖控制不良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高于正常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血糖控制组新生儿出生体重(P<0.05);晚孕期TG、TC、LDL C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P<0.05).结论:GDM患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通过饮食治疗可使其某些血脂指标优于正常妊娠妇女,并且通过饮食指导控制血脂水平,可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

    作者:黄玲玲;熊俊;苏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GST-π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及其与临床特征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3例初治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GST-π的表达状况,分析该基因的表达状况与DLBCL临床特征、疗效等的关系.结果:GST-π在不同性别、年龄、B症状、结外病变间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临床分期GST-π表达率为Ⅰ期55.6%、Ⅱ期58.3%、Ⅲ期64.3%、Ⅳ期75.0%,各分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国际预后指数(IPI) GSTπ表达率为低危组61.1%、中低危组70.6%、高中危组70.6%、高危组63.7%,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T-π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初治完全缓解(CR)率为28.6% vs 66.7%,总有效(RR)率为47.6% vs 90.5%,GS-Tπ表达阳性组CR率及RR率显著低于GST-π表达阴性组(P<0.05).结论:GST-π表达与性别、年龄、B症状、结外病变、临床分期、IPI无相关;近期疗效GST-π阴性组优于阳性组.

    作者:周文献;谢伟敏;刘燕;陆永奎;谭爱花;王洪学;农丽;贾昱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原因及处理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3例(18髋)THR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取出假体进行观察,重新置入髋臼及股骨头假体.结果:本组假体无菌性松动发生在人工髋关节置入术后3年10个月至18年6个月;骨水泥型10髋、非骨水泥型8髋;假体柄松动10髋,其中Ⅲ型松动6髋,Ⅳ型松动4髋,假体臼松动8髋,其中Ⅱ型松动1髋,Ⅲ型松动4髋,Ⅳ型松动3髋;手术取出的10例骨水泥型假体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区域抛光现象和界膜形成,8型非骨水泥型假体表层钴铬小珠脱落,重新置入髋臼及股骨头假体后疗效满意.结论:THR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受多种因素影响,翻修手术时应彻底清除骨水泥、界膜,植入组织相容性良好的假体,使宿主骨和假体界面形成牢固结合,以降低假体植入后的松动率.

    作者:韦赤勇;杨有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170例在我院行股骨颈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48例(观察组1)、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9例(观察组2),骨折内固定63例(对照组).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和术后下床锻炼时间,随访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两观察组术后下床锻炼时间早于对照组,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是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两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均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状况、骨折类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吴容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腰椎后路手术后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效果的比较

    目的:对比腰椎后路手术后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抗凝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因脊柱疾病住院行腰椎后路手术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分子肝素钙组45例和利伐沙班组45例.入院后第1天清晨、术后1,3,7d清晨采血,检测: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Ⅱ),谷丙转氨酶(ALT),术后引流量,切口皮下瘀斑、愈合情况.术前1d、术后7d行双下肢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血流显像.结果:低分子肝素钙组深静脉血栓(DVT)共发生4例,无肺栓塞(PE)病例;利伐沙班组DVT发生1例;无PE病例.两组术后7 d PLT、Hb、ALT和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7 d FIB和D-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并发症、FIB和DⅡ等方面优于低分子肝素,且药物口服方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黄侣;甘文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高纯度大鼠胚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培养与鉴定

    目的:建立一种取材容易、存活时间长、纯度高的原代大鼠胚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DRGn)的培养模型.方法:在解剖显微镜下取得胎鼠背根神经节(DRG),通过胰蛋白酶消化,使用Neurobasal (NB)培养基联合抗有丝分裂药物纯化等方法获得DRGn.采用神经丝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和hoechst染核鉴定并测定DRGn的纯度.结果:原代培养的DRGn在含有神经生长因子(NGF)的NB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存活时间可达45 d,纯度可达到95%以上.结论:该培养模型简单易行,培养稳定,可获得大量高纯度和存活时间长的DRGn.

    作者:韩创业;赵春节;刘锦愉;杨劲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SPA1基因多态性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蛋白A1(SPA1)基因多态性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广西局部地区的早产儿RDS 34例为病例组,以同性别、胎龄及体重相近的非RDS早产儿为对照组,应用TaqMan(R)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SPA1的5个SNP位点(rs1059047、rs1136450、rs1136451、rs1059057、rs4253527)并进行单倍体频率分析.结果:①总体共发现14种等位基因单倍体型,4种未命名单倍体,其中3种既往未见报道.病例组6A2和未命名(CGAAC)的表达频率高(均为0.250),对照组6A11和未命名(CGAAC)的表达频率高(均为0.210).6A2频率在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A18在对照组明显高于病例组(P <0.05);②胎龄<32周组检出6种单倍体,病例组中6A3和6A11的表达频率高(均为0.271).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各单倍体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胎龄≥32周组中检出单倍体16种,病例组中6A2和未命名(CGAAC)表达频率高(均为0.250),所有单倍体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A1基因多态性与早产儿RDS发病风险的关系目前尚不能肯定.

    作者:欧辕;覃慧卷;田文军;陈玉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GCF2选择性剪接区在肝癌组织及细胞株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肿瘤相关抗原GCF2选择性剪接区在人肝癌细胞株、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成人肝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RT PCR检测GCF2 5个选择性剪接区(D1~D5)在人肝癌细胞株、43例肝癌组织、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以及正常成人肝细胞株及9例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GCF2 4个选择性剪接区(D1~D4)在所检测的细胞株、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成人肝组织中均未检测到表达;GCF2选择性剪接区D5仅在人肝癌细胞株检测到阳性表达;在43例肝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有41例肝癌组织GCF2选择性剪接区D5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95.35% (41/43),而9例正常肝组织均未检测到GCF2选择性剪接区D5表达.结论:GCF2 D5选择性剪接区在肝癌组织中有较高阳性表达,GCF2选择性剪接区D5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陈力;李金平;晁耐霞;吴博;陈德凤;黄天明;罗国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气管插管与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气管插管与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20例ASA Ⅰ~Ⅱ级先心病患儿行介入治疗,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非气管插管全麻,B组为气管插管全麻,每组60例.两组患儿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后抱入室.A组麻醉诱导氯胺酮1 mg/kg静脉注射,以丙泊酚50 μg/(kg·min)、氯胺酮50 μg/(kg·min)持续泵注维持麻醉,保留自主呼吸.B组麻醉诱导依托咪酯0.2 mg/kg、芬太尼3 μg/kg、罗库溴铵0.6 mg/kg静脉注射,气管插管成功后接呼吸机控制呼吸.以瑞芬太尼0.05~0.1 μg/(kg·min)、顺阿曲库铵0.05~0.1 μg/(kg·min)、依托咪酯8~10μg/(kg·min)持续泵注维持麻醉.记录两组患儿基础麻醉后、诱导后、置入导管、心内操作、手术结束时、苏醒时各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麻醉相关的并发症.结果:A、B两组血流动力学和SpO2均较平稳,心内操作时两组患儿HR、MAP均增加(P<0.05).A组呼吸抑制、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 <0.05).B组苏醒时间明显快于A组(P<0.05).结论:气管插管全麻用于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控制呼吸安全性高,可有效避免术中呼吸抑制、呕吐等并发症,术后苏醒迅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黄小彬;黄国勇;刘小青;黄颖;张庆敏;黄中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脑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脑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198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的关于脑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纳入标准共纳入5项RCT,共424例患者,其中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组(试验组)210例,对照组21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有效性:脑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后癫痫的发作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5,95%CI(0.64,1.74),P=0.84].②安全性: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17,95%CI:2.90~50.96,P=0.0006).结论:脑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并不能减少癫痫的发生率,且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显著增高.

    作者:谢伟星;龚文劲;张高炼;梁建平;朱云中;韦可聪;周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金振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68例临床分析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经飞沫或接触传播,可散发或流行,夏秋季多发.好发于6个月至6岁的儿童,临床以急起高热、流涎、厌食、咽痛、咽部疱疹、溃疡等为主要表现[1],其16型可引起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主要以抗病毒、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近几年来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明显上升趋势.2012年3~10月我院采用金振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68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谭丽琴;梁茜;周林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三维塑形钛网颅骨修补术并发症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伴颅内血肿及脑水肿或高血压伴大量脑出血和颅骨侵袭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中,常需弃除较大范围颅骨瓣[1],从而使三维塑形钛网在颅骨修补术中广泛应用.本文回顾性总结分析山西省高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三维塑形钛网颅骨修补术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并发症报道如下.

    作者:赵文校;阮玉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自身免疫性肝炎24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4例AI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1.9±11.7)岁.83.3%为慢性肝病表现,8.3%为急性肝炎表现,8.3%无症状.患者肝功能异常以AST、GGT、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大部分(71.4%)患者高丙种球蛋白升高.循环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以抗核抗体(ANA)为主,有4.2% (1/24)出现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ASLA)阳性,4.2%(1/24)出现抗核周型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阳性,12.5% (3/24)出现抗线粒体抗体M2 (AMA-M2)阳性和1&7%(4/24)出现抗双链DNA抗体(ds-DNA)阳性.有45.8%(11/24)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以干燥综合征33.3%(8/24)为主.病理改变以界面性肝炎71.4%(15/21)及汇管区及小叶内淋巴浆细胞浸润85.7%(18/21)为主.影像学无特异性改变.62.5%(15/24)曾被误诊,其中33.3%(5/15)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结论:AIH临床表现、生化、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在排除常见肝损害原因之后,结合自身抗体及肝组织学特征性病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陶霖;黄世江;李莉;罗薇;覃山羽;姜海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肝癌患者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以脑梗死为首发临床表现的肝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共筛查原发性肝癌患者19 947例,符合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例,占所有住院肝癌的0.06%.本组患者中,男11例(91.67%),女1例(8.33%),年龄29~54岁,平均(37±6.51)岁,3例(25%)存在1种或多种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传统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余9例(75%)无脑卒中危险因素.头颅MRI的DWI成像上显示累及单一动脉供血区、单一病灶2例(16.67%),分布在两个及以上动脉供血区多发性病灶10例(83.33%).血液生化结果显示:外周血甲胎蛋白水平升高10例,D二聚体水平升高8例,肿瘤抗原(cancer antigen,CA)125水平升高9例、CA199水平升高10例.结论: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肝癌患者多缺少传统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脑内存在分布于多个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灶、肝癌相关的血液生化指标异常改变可能是其临床特点,而且,部分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可能与其血液的凝固性升高有关.

    作者:韦馨娴;秦超;梁志坚;程道宾;谢兴锐;张元利;蔺心敬;何宁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微创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86例疗效分析

    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和碎石器械的改进,使大多数尿路结石患者避免了传统的开放手术.微创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具有手术适应证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已逐步成为治疗上尿路结石的首选方法[1,2].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采用MPCNL治疗86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万礼钧;李赋;黎剑羽;庞桂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广西凤山县壮族农村慢性肾脏病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广西凤山县壮族农村成人慢性肾脏病(CKD)的患病率、知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广西凤山县壮族农村户籍的常住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调查对象的年龄18~100岁,共1 568人,男∶女=1∶1.35,调查内容包括专科常规问卷、体格检查.结果:CKD的患病率为6.3%,知晓率5.4%.白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下降的患病率分别为1.3%,3.3%及2.8%.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KD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及脂代谢异常.结论:广西凤山县农村CKD患病率低于全国水平,但知晓率亦低,危险因素为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及高尿酸血症、脂代谢异常等,应加强当地CKD防治力度.

    作者:黄剑华;覃秀先;龙凤川;韩国桥;韦联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