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校;阮玉山
目的:探讨D3胚胎培养液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与胚胎发育潜能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患者D3培养液中hCG水平,比较不同胚胎质量间胚胎培养中hCG水平的差异,并比较妊娠组与未妊娠组、不同种植率组间移植胚胎培养液中hCG水平.结果:D3胚胎培养液中hCG水平与胚胎卵裂球数目、分级无相关性(P>0.05);妊娠组移植胚胎培养液中hCG水平高于未妊娠组[(1.14±0.10)IU/L与(1.09±0.04)IU/L,(P<0.05)];胚胎种植率分别为0%、50%、100%对应组的胚胎培养液中hCG水平为(1.09±0.04),(1.11±0.07),(1.29±0.05)I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胚胎培养液中hCG水平可以作为筛选胚胎、预测胚胎发育潜能的一个指标.
作者:李汝斐;李柳铭;吴洪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18(IL-18)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胰岛素(Insulin)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关系.方法: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IL-18、胰岛素(Insulin)、空腹血糖(FBG)水平,并计算HOMA-IR.研究IL-18水平与BMI、Insulin、FBG及HOMA-IR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BMI、血清IL-18、Insulin及HOMA-I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血清IL 18水平与Insulin、HOMA IR呈正相关(P<0.05).结论:IL-18在PCOS患者中的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患者的Insulin水平、HOMA-IR呈正相关,IL-18在PCOS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刘俐伶;庞丽红;邓丽;殷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马尔尼菲青霉病血清实时荧光定量PCR诊断方法,对马尔尼菲青霉DNA行绝对定量.方法:针对马尔尼菲青霉内转录间隔区设计特异引物和Taqman探针,对马尔尼菲青霉、16种常见致病真菌、2种常见致病细菌和人基因组DNA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检测其特异性;以10倍浓度梯度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检测其敏感性.结果:该PCR方法特异度达100%;该方法低检测限介于5~10 copies之间.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有助于早期、特异地诊断马尔尼菲青霉病.
作者:莫冬冬;曹存巍;余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饮食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脂水平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择正常妊娠妇女(正常组)90例和确诊为GDM的孕妇(GDM组)92例(血糖控制组78例,血糖控制不良组14例),测定早孕期和晚孕期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记录饮食三大营养素摄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早孕期GDM组LDL C、apoB水平比正常组升高(P<0.05);GDM患者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的摄入量多于正常组(P<0.05);饮食控制后,血糖控制组LDLC、apoB水平比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而TG水平比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血糖控制不良组TC、TG水平比正常组升高(P <0.05);血糖控制不良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高于正常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血糖控制组新生儿出生体重(P<0.05);晚孕期TG、TC、LDL C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P<0.05).结论:GDM患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通过饮食治疗可使其某些血脂指标优于正常妊娠妇女,并且通过饮食指导控制血脂水平,可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
作者:黄玲玲;熊俊;苏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壮、瑶药山牡荆中蜕皮甾酮的含量测定方法,为该药材质量标准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摸索确定色谱条件;采用L9(34)正交设计方法优化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结果:HPLC色谱条件:检测波长为247 nm,色谱柱为Gemini C18 (250 mm×4.6 mm,5μm),柱温为30℃,流动相为乙腈-水(18∶ 82),流速1.0 mL/min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药材破碎度为过四号筛的粉末,提取溶剂为50%甲醇,超声提取时间为60 min.结论:建立的山牡荆药材蜕皮甾酮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行,准确性和重复性好,可作为山牡荆质量评价和控制的方法.
作者:竺勇;黄瑞松;李耀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以授权原理为指导的糖尿病教育对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自我管理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便利采样法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实验组采用以授权原理为指导的糖尿病教育,两组患者在入组的0,1,3个月采用糖尿病授权量表简化版(DES SF)、糖尿病日常生活自我照护活动表(SDSCA)及临床指标分别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指标、DES SF评分、SDSC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授权原理为指导的糖尿病教育较传统教育更能提高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自我管理能力,在提高患者授权水平、降低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方面效果更佳.
作者:李赛花;戴霞;闫黎;韦薇;韦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有关鸡胚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Aristotle时期.可用的鸡胚材料包括绒毛尿囊膜、尿囊腔、羊膜腔、胚体、胚内器官及组织等,不仅可用于体内实验,还可用于体外实验.近代,鸡胚材料已被大量地用于多个方面、领域的研究.而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在肿瘤学方面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热点.
作者:李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超过1.8亿,HCV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等疾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HCV是基因组大小9.6 kb的单链RNA病毒,属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包括6个基因型(1-6)和若干亚型.其中基因型1(亚型1a和1b)是全球常见的基因型[1].目前HCV感染的标准治疗方案(standard of care,SOC)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RBV).该标准治疗方案显著增加了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经治疗停药24周后HCV RNA水平<50 IU/mL).SVR与病毒清除和减少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的危险性密切相关[2,3].然而,这种SOC仍然受HCV基因型、耐药性和副作用的限制,HCV基因型1感染者仅有45%产生SVR,而HCV基因型2或3感染者有65%产生SVR.HCV基因型1是全球主要的基因型,占所有HCV感染的55%~95%.IFN-α治疗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包括流感样症状、胃肠道功能症状、皮疹等,限制了它在一些病人中的使用,并且这些副作用还可能导致治疗终止[4].由于上述原因,在美国仅有约25%的HCV患者被治愈,开发新的HCV治疗策略迫在眉睫.
作者:陈晖;苏锦明;叶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沙眼衣原体(CT)的临床应用及其意义.方法:将超高倍多媒体显微仪检测法(MMDI)和荧光定量PCR结果一致作为判定衣原体是否感染的扩大金标准,取符合扩大金标准判定的宫颈棉拭子标本纳入FISH技术检测.结果:130例样本中MMDI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均为CT阳性的有52例,CT阴性的有78例.FISH技术检测阳性的46例,阴性84例.FISH技术检测CT的灵敏度为84.62%,特异度为97.44%,阳性预测值为95.65%,阴性预测值为90.48%.结论:成功构建了FISH技术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技术平台,该技术弥补了MMDI特异性低及PCR可视性不足的缺点.
作者:陈巧佩;李颖丰;倪少娟;唐玉群;周春浪;佘尚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蛋白A1(SPA1)基因多态性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广西局部地区的早产儿RDS 34例为病例组,以同性别、胎龄及体重相近的非RDS早产儿为对照组,应用TaqMan(R)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SPA1的5个SNP位点(rs1059047、rs1136450、rs1136451、rs1059057、rs4253527)并进行单倍体频率分析.结果:①总体共发现14种等位基因单倍体型,4种未命名单倍体,其中3种既往未见报道.病例组6A2和未命名(CGAAC)的表达频率高(均为0.250),对照组6A11和未命名(CGAAC)的表达频率高(均为0.210).6A2频率在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A18在对照组明显高于病例组(P <0.05);②胎龄<32周组检出6种单倍体,病例组中6A3和6A11的表达频率高(均为0.271).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各单倍体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胎龄≥32周组中检出单倍体16种,病例组中6A2和未命名(CGAAC)表达频率高(均为0.250),所有单倍体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A1基因多态性与早产儿RDS发病风险的关系目前尚不能肯定.
作者:欧辕;覃慧卷;田文军;陈玉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广西凤山县壮族农村成人慢性肾脏病(CKD)的患病率、知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广西凤山县壮族农村户籍的常住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调查对象的年龄18~100岁,共1 568人,男∶女=1∶1.35,调查内容包括专科常规问卷、体格检查.结果:CKD的患病率为6.3%,知晓率5.4%.白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下降的患病率分别为1.3%,3.3%及2.8%.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KD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及脂代谢异常.结论:广西凤山县农村CKD患病率低于全国水平,但知晓率亦低,危险因素为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及高尿酸血症、脂代谢异常等,应加强当地CKD防治力度.
作者:黄剑华;覃秀先;龙凤川;韩国桥;韦联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是一种少见类型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肿瘤增生性疾病,同时具有病态造血和骨髓增殖的特点,其异质性很大,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归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1].JAK2V617F突变见于大部分Ph染色体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却罕见于CMML,而急变后JAK2V617F突变仍阳性的病例更罕见.本文报告1例伴有JAK2V617F突变的CMML病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吴福珍;梁晔;刘振芳;刘练金;李忠清;赖颖晖;罗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AD/CAM氧化锆全瓷冠与钴铬合金烤瓷冠两种修复类型的返工原因,以降低返工率,提高修复体质量.方法:通过义齿加工管理软件,分别收集CAD/CAM氧化锆全瓷冠返工记录181条,钴铬合金烤瓷冠返工记录179条,根据不同的制作类型及返工原因将其分类,比较修复体的返工率.结果:在181条CAD/CAM氧化锆全瓷返工记录中,瓷崩脱所占的比率高,占38.7%,其次为边缘不到位,占25.4%.179条钴铬合金烤瓷返工记录中,边缘不到位排在首位,占35.2%,其次为瓷崩脱,占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修复体单连冠和前后牙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D/CAM氧化锆全瓷冠与钴铬合金烤瓷冠返工原因分布有差异,临床医生应正确选择适应证,严格遵循基牙设计原则,细致进行临床及技工制作,才能降低返工率.
作者:周晓琴;周诺;许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4例AI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1.9±11.7)岁.83.3%为慢性肝病表现,8.3%为急性肝炎表现,8.3%无症状.患者肝功能异常以AST、GGT、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大部分(71.4%)患者高丙种球蛋白升高.循环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以抗核抗体(ANA)为主,有4.2% (1/24)出现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ASLA)阳性,4.2%(1/24)出现抗核周型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阳性,12.5% (3/24)出现抗线粒体抗体M2 (AMA-M2)阳性和1&7%(4/24)出现抗双链DNA抗体(ds-DNA)阳性.有45.8%(11/24)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以干燥综合征33.3%(8/24)为主.病理改变以界面性肝炎71.4%(15/21)及汇管区及小叶内淋巴浆细胞浸润85.7%(18/21)为主.影像学无特异性改变.62.5%(15/24)曾被误诊,其中33.3%(5/15)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结论:AIH临床表现、生化、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在排除常见肝损害原因之后,结合自身抗体及肝组织学特征性病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陶霖;黄世江;李莉;罗薇;覃山羽;姜海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2000~2012年中华系列医学期刊病例报告类文献报道的204例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的病因构成.方法:以“不明原因发热”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内检索2000~2012年中华系列医学期刊病例报告类文献,以美国Petersdorf和Beeson医生1961年提出的诊断标准为病例纳入标准,筛选出病例资料完整的病例报告类文献作为统计组,与本文文后第2条参考文献(文献组)中的同类文献进行病因构成比较分析.结果:统计组共筛选出病例报告类文献198篇(204例FUO患者),其中感染性疾病84例(41.2%),肿瘤性疾病65例(31.9%),风湿免疫性疾病19例(9.3%),其他病因36例(17.6%),未涉及诊断不明的病例报道.感染性疾病比例在统计组与文献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性疾病和其他病因比例在统计组中明显高于文献组,风湿免疫性疾病比例在文献组明显高于统计组(P<0.05),两组病因构成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华系列医学期刊病例报告类文献中,感染性疾病病例数在FUO相关的病例报告中居首位.
作者:胡蝶飞;吴继周;黄璐;赵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进食吞咽时配合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治疗脑卒中慢性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慢性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进食吞咽时进行颏下和咽部TENS治疗1个月.采用洼田实验和电视透视吞咽评估吞咽障碍的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吞咽功能明显改善:洼田实验评估中,治疗组的有效率(显效+有效,80%)高于对照组(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视透视吞咽评估中,治疗组中的口期传递时间(OTT)、吞咽反应时间(SRT)、咽期传递时间(PTT)、喉关闭期(LCD)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结论:进食吞咽时配合经皮电神经刺激能改善吞咽协调,促进脑卒中后慢性期吞咽困难患者的功能恢复.
作者:龙耀斌;郭利平;杨忠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系统评价脑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198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的关于脑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纳入标准共纳入5项RCT,共424例患者,其中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组(试验组)210例,对照组21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有效性:脑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后癫痫的发作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5,95%CI(0.64,1.74),P=0.84].②安全性: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17,95%CI:2.90~50.96,P=0.0006).结论:脑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并不能减少癫痫的发生率,且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显著增高.
作者:谢伟星;龚文劲;张高炼;梁建平;朱云中;韦可聪;周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广西壮族正常(牙合)成人软组织侧貌Holdaway分析法正常参考值,分析其软组织侧貌特征.方法:从广西高校选择壮族正常(牙合)成人80名,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Winceph8.0定点描图,Holdaway分析法测量,后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结果:80名广西壮族人与白种人相比,Holdaway测量值除软组织面角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成都地区汉族人相比,除男性Sn-Pn、Si-H及女性H角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0名广西壮族正常(牙合)成人Holdaway分析法各项正常值男女间比较,Sn-Prn、上唇基厚部、上唇紧张度、Si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0名广西壮族正常(牙合)成人与白种人比,软组织整体面型较突;与成都地区汉族人相比,软组织侧貌中上下颌及上唇较突,有一定地域和民族特点.相关的测量值可初步作为广西壮族正常(牙合)成人软组织侧貌Holdaway分析法正常参考依据.
作者:蒋燕萍;康娜;蒙红英;麦文佳;黎敏;黄朝晓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东莨菪碱对吸毒的破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1例吸毒的破伤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安定微泵持续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加用东莨菪碱(0.05~0.12 mg/kg).比较两组患者痉挛性窒息次数、抽搐好转天数、肌张力好转天数、平均住院天数及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每小时痉挛性窒息次数、抽搐好转天数、肌张力好转天数及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东莨菪碱治疗吸毒的破伤风患者可减轻临床症状,缩短住院天数,降低死亡率,临床疗效更为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蓉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金沙藤乙酸乙酯提取物(EHL)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取RAW264.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LPS刺激组、地塞米松干预组、EHL低、中、高剂量组,采用MTT法测定EHL对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的影响;Griess法测定NO的释放量;ELISA法检测TNF-α、IL-6的分泌水平.结果:EHL能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泌NO、TNF-α、IL-6,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EHL具有体外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分泌有关.
作者:莫凯;黄瑀莘;阮公梁;王征;周艳林;杨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