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小鼠左肾被膜下胰岛细胞与胰腺外分泌细胞共同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韩小乐;田磊;夏小林;糜亮亮

关键词:胰岛细胞, 胰腺外分泌细胞, 糖尿病, 共同移植
摘要:目的:建立糖尿病小鼠左肾被膜下同种异体胰岛细胞与胰腺外分泌细胞共同移植动物模型及探讨胰腺外分泌细胞对胰岛移植物的损伤作用.方法:(1)体内实验:采用胆总管内逆行灌注胶原酶联合淋巴细胞分离液的方法来分离纯化胰岛,人工挑取胰岛细胞并收集胰腺外分泌细胞.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BALB/C小鼠成为糖尿病小鼠.单纯移植组(n=10)每只小鼠于左肾被膜上极移植胰岛细胞250个,共同移植组(n =10)每只小鼠于左肾被膜上下极同时移植胰岛细胞250个和等体积的胰腺外分泌细胞,持续观测血糖及生命体征变化,1个月后切除左肾并继续检测血糖.(2)体外实验:利用双硫腙对胰岛进行特异性染色来计算胰岛产量及纯度,利用台盼蓝染色鉴定胰岛细胞的活性,以及用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实验来检测胰岛功能.结果:(1)胰岛移植后,单纯移植组及共同移植组血糖均逐步降至正常,共同移植组较单纯移植组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延迟,移植术后第2,3,4,5天,单纯移植组受鼠血糖低于共同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两组受鼠左肾3d后,两组受鼠血糖均>21 mmol/L.(2)每只小鼠可获得150~200个高质量胰岛,纯度及活性均高于90%,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释放量明显增加(SI=2.90).结论:(1)成功建立糖尿病小鼠左肾被膜下同种异体胰岛细胞与胰腺外分泌细胞共同移植动物模型.(2)胰腺外分泌细胞与胰岛细胞同时移植会延迟植入胰岛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Ⅳ度血小板减少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Ⅳ度血小板减少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T)及相关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迈瑞BC-6800进行PLT及相关参数分析,统计PLT<25×109/L的恶性肿瘤患者并分成两组,A组为104例非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B组为78例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C组为80例PLT及相关参数正常的健康体检者,比较各组PLT及其参数.结果:A组PLT较C组低,MPV,PDW,P-LCR均较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PLT,MPV均较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P-LCR较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PDW,P-LCR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V是鉴别血小板减少原因的一个重要指标,联合PDW,P-LCR测定对Ⅳ度血小板减少恶性肿瘤患者骨髓功能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黄浩;朱波;陶义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某医院2000~2013年住院指标的统计分析

    目的:通过对平均住院日及其他住院指标的分析,评价某医院2000~2013年的医疗管理水平.方法:运用时间序列图和各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某医院2000~2013年平均住院日及其他住院指标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某医院2000~2013年平均住院日呈现下降趋势,实际病床使用率和平均病床周转次数呈现上升趋势,病人好转率上升,病死率下降.平均住院日与实际病床使用率、平均病床周转次数及实际开放病床数之间的相关关系:r =-0.799,P<0.001;r=-0.98,P=0.000;r=-0.656,P<0.05.与治愈率、好转率及病死率之间的相关关系:r=0.269,P=0.35;r=-0.663,P<0.01;r=0.932,P=0.000.结论:医院通过加强综合管理,提升病床使用效率和周转次数,缩短了平均住院日,病人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作者:满丽芳;曾志羽;吴易;张帆;刘清;邹云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对小儿重症肺炎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 Ⅰ)对小儿重症肺炎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重症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41例,并将重症肺炎组中死亡的5例作为死亡组,存活的36例作为存活组,比较重症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死亡组和存活组之间血清CTn Ⅰ水平.血清CTn Ⅰ采用放射免疫双抗体固相夹心法测定,血清CK-MB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抑制法.结果:重症肺炎组血清CTn 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肺炎患儿中死亡组血清CTn Ⅰ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重症肺炎存在心肌损害,检测血清CTn Ⅰ能早期诊断心肌损害的发生.

    作者:仇世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蛋白质组学技术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研究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2例动脉瘤性SAH患者发病后第1天的脑脊液,按CVS程度将脑脊液标本分成3组:无痉挛组(对照组)、轻中度痉挛组、重度痉挛组.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各组混合脑脊液总蛋白,然后比较无痉挛组与轻中度痉挛组及重度痉挛组之间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对差异点用4800 MALDI-TOF/TOF质谱仪进行鉴定.检索NCBInr数据库,确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无痉挛组与轻中度痉挛组及重度痉挛组差异表达2倍以上的蛋白质斑点有68个,成功鉴定并命名不同的差异表达蛋白23个.结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成功找到与CVS可能相关蛋白,为动脉瘤性SAH后CVS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作者:梁道桥;汤树洪;梁敏;冼克聪;李国平;潭衍;梁曦;边远;郑惠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肱骨内上髁骨折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34例分析

    目的:对比观察肱骨内上髁骨折患者实施不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实施治疗的68例肱骨内上髁骨折患儿,并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实施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则实施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肘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为94.12%,对照组则仅为76.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能很好地改善肱骨内上髁骨折患者的肘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春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南宁市邕宁区2011~2012年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南宁市邕宁区手足口病病原的分布特征和优势流行病原,分析肠道病毒血清型变化,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12年哨点医院首次就诊临床诊断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标本采集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用Real-time RT-PCR法对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合计检测临床标本132例,阳性标本113例,总阳性率为85.61%.其中2011年阳性率为89.71%,优势病原株是CoxA16型,占73.77%;2012年阳性率为81.25%,优势病原株以EV71型和其他肠道病毒为主,分别占40.38%和57.69%.患病儿童以1~3岁儿童为主,占77.27%.结论:南宁市邕宁区2011年手足口病优势病原株是CoxA16型,2012年以EV71型和其他肠道病毒为主,EV71型是引起重症病例的优势病原株.

    作者:何维凤;吕庆文;滕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地塞米松对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将98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除一般常规治疗外,治疗组加用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未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利用无创颅内压监测仪监测颅内压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颅内压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地塞米松对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可能没有影响.

    作者:陈日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闭合复位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30例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取我院收治的胫腓骨多段骨折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观察组行闭合复位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30例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更高(P =0.000).结论:对于胫腓骨多段骨折患者而言,闭合复位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案效果确切,创伤性较小,骨折愈合较快,伤口瘢痕小、美观、实现了有效、微创的复位内固定,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林世荣;唐继仁;梁科友;黄丽雄;朱博;谢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11月在我院治疗的45例肝衰竭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和对照组23例(血浆置换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效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治疗前后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TBIL、ALT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PTA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ALT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PTA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有效率为68.2%,对照组有效率为65.2%,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对ALB、PTA无影响,与血浆置换术比较,可取得相同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不受血浆紧缺的限制,无输血感染及血浆过敏的风险,是治疗肝衰竭有效的、安全的方式,值得推广.

    作者:苏春雄;雷任国;兰玲鲜;程万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帕瑞昔布用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及对早期康复训练的影响

    目的:评估帕瑞昔布应用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短期镇痛的疗效及其对患膝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10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35例)、B组(35例)、C组(34例).A组术前帕瑞昔布40 mg静脉注射,术毕生理盐水5 mL静注,B组则顺序反之.其后两组皆用帕瑞昔布40 mg静脉注射,12h1次,直至术后72 h.C组则术毕连接经静脉病人自控式镇痛(PCIA)泵并于上述相同时点静注生理盐水5 mL.当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60 mm且病人要求镇痛药时,予吗啡5 mg静脉注射.记录3组不同时点VAS、早期康复进程、吗啡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A,C组术后各评定时点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术后6,9,12,24 h VAS分别低于B组(P<0.05),而3组术后48,72 h 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康复进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C组(P<0.05).3组吗啡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药物不良反应和(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恶心呕吐、发热、呼吸抑制和膝及周围明显肿胀的发生率较C组低(P<0.05),凝血功能异常、皮肤瘙痒发生率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前开始应用帕瑞昔布其术后短期镇痛效果确切,早期康复进程好,不良反应低.

    作者:罗利科;韦庆军;张翅飞;刘雷;陈管雄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食管-空肠吻合术治疗中晚期胃底贲门癌20例报告

    目的:探讨中晚期胃底贲门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中晚期胃底贲门癌患者采用左前胸小切口联合上腹正中切口实施肿瘤切除,空肠代胃Roux-en-Y型食管-空肠吻合术和空肠造瘘术,术后辅以免疫治疗.结果:20例患者恢复顺利,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全部痊愈出院,2年内随访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左前胸小切口联合上腹正中切口实施肿瘤切除,可以彻底清扫胸、腹腔淋巴结;空肠代胃Roux-en-Y型食管空肠吻合术方法简单,安全;空肠造瘘术有利于早期肠内营养,病人恢复快;术后免疫治疗有利于延缓肿瘤复发.

    作者:温仁祝;陈铭伍;郭建极;廖寿合;阳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广西某医学院校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程度调查

    目的:了解广西某医学院校大学生乙型肝炎(乙肝)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方法:通过自填式问卷,对广西某医学院校1~4年级临床、口腔、预防、护理和其他专业等5个本科专业1 094名在校医学生进行乙肝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医学生对乙肝经血液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对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知晓率较低;超过50%医学生错误地认为乙肝病毒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通过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会传染乙肝.女性医学生乙肝防治知识得分高于男性(P<0.01);预防医学专业得分较高;汉族医学生乙肝知识得分高于少数民族;来自农村医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知晓水平高于城市学生.结论:医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知晓水平偏低,对乙肝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认知缺乏全面了解.建议在加强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同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课堂外乙肝防治知识健康教育.

    作者:江南;罗红叶;曾丽蓉;邹榕;冯启明;苏启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改良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对分娩结局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改良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观察组300例初产妇自孕28周开始,给予改良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培训,临产后实施改良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对照组300例初产妇未参加培训,行常规产科护理;观察两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镇痛效果、产程、分娩方式及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疼痛程度减轻、自然分娩率升高、产程时间缩短、产后2h及24 h出血量减少、新生儿窒息率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能安全有效地减轻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增加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

    作者:黄毓丽;施慧;杨惠萍;宋燕;崔锦娣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冠心病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Hcy、sdLDL、TG、TC、LDL-C、HDL-C的水平,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冠心病组Hcy、sd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与sdLDL、TG、TC、LDL-C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40,P<0.05;r =0.259,P=0.028;r=0.450,P<0.05; r=0.269,P=0.023);与HDL-C呈负相关关系(r=-0.632,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Hcy与sdLDL水平明显升高,联合检测两者的水平对了解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诊断、预后及预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霞;王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管内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17例报告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经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TCCF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记录.结果:1次栓塞成功14例,其中2例术后复发(1例球囊早泄,1例球囊移位),3例首次栓塞瘘口残留术后经保守治疗未愈,均经再次栓塞治愈,术后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显示疗效满意.结论:选择正确的入路和材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患者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

    作者:黄永旺;唐景峰;杜贻庆;阳永东;杨保华;郑华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广西地桃花水提物与抗菌药物对G-杆菌的体外联合抗菌作用

    目的:探讨广西地桃花水提物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G杆菌的体外联合抗菌作用.方法: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地桃花水提物,以及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硫酸阿米卡星、盐酸左氧氟沙星单药时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小抑菌浓度(MIC),采用试管棋盘法测定地桃花水提物分别与以上抗菌药物联用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并计算联合指数(FIC).结果:地桃花水提物分别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硫酸阿米卡星、盐酸左氧氟沙星合用,对大肠杆菌的FIC分别为0.53、0.75、0.75,0.5<FIC≤1,即两种药物合用,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有相加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FIC分别为2、1.84、2,1<FIC≤2,即两种药物合用对铜绿假单胞菌为无关作用.结论:地桃花水提物分别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合用,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联合抗菌作用分别为相加、无关作用.

    作者:黄振光;李萌;杨玉芳;覃巧;杨莎莎;黄小理;刘新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组本研究的36例中晚期PLC患者接受了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吉西他滨1 000 mg/m2,第1,8天,奥沙利铂130 mg/m2,第1天,每3周重复.使用RECIST 1.0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和NCI-CTC 3.0版评价不良反应.结果:所有病例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36例患者共计接受化疗161个周期(4.5周期/例),获得部分缓解6例(16.7%),稳定16例(44.4%),疾病控制率为61.1%,进展14例(38.9%),无病例获得完全缓解;全组病例中位生存时间(mOS)为10.8个月,其中疾病获得控制的病例组的mOS为12.8个月,明显优于疾病进展病例组的4.6个月(P<0.01).Ⅲ~Ⅳ度血液学毒性方面,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8.6%,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1.1%.非血液学毒性反应轻微.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中晚期PLC具有良好的疗效,病人耐受性较好.

    作者:义维丽;房亮;廖小莉;覃芳卉;周文献;李永强;刘志辉;胡晓桦;陆永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国内阴式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结局的Meta分析

    目的: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TVM)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M)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对国内这两种微创术式的随机研究进行Meta分析,从循证医学角度对两种微创术式进行评价.方法:按照循证医学要求,全面检索国内相关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有关TVM与LM的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5篇包括1 83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TVM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方面比LM有优势.两者在术后住院时间、剔除肿瘤的数量、直径、重量及术后病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国内TVM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方面比LM有优势.鉴于国内医疗卫生现状,可进一步推广发展和推广TVM.

    作者:余冬青;欧阳文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干燥综合征腮腺CT造影、唇腺活检与临床相关性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通过对比干燥综合征(SS)腮腺CT造影、唇腺活检结果与临床诊断标准对诊断SS的灵敏度、特异度、一致率,以明确CT造影对S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4年3月以来门诊及住院的可疑SS 130例,均采用GELight speed MSCT平扫及单侧CT造影.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重建.将以上结果分别与临床诊断(含唇腺活检)相关结果标准作对照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CT造影与唇腺活检两种检查方法诊断SS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按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为SS 80例中,CT造影诊断SS阳性70例,阴性10例,灵敏度87.5%,特异度96.0%,一致率为91%,Youden's指数83.5%,唇腺活检诊断SS阳性57例,阴性23例,灵敏度71.3%,特异度86.0%,一致率为76.9%,Youden's指数57.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造影诊断SS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唇腺活检高,且与临床诊断标准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作为SS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

    作者:白杨;李伟雄;张静;韦洁勤;覃明安;赵铖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80岁以上超高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超高龄(≥80岁)冠心病患者病变特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住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的151例患者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PCI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3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及PCI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80岁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及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均明显多于60~79岁组及45~59岁组(P<0.05);(2)冠脉造影提示在冠脉累及左主干者、多支、钙化闭塞性病变病变方面,≥80岁组患者中均明显多于60~79岁组及45~59岁组(P<0.05);(3)≥80岁组行PCI的成功率为94.2%,与60~79岁组(96.0%)及45~59岁组(98.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80岁组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11.7%,明显多于60~79岁组(2.0%)及45~59岁组(2.0%)(P<0.05).结论:超高龄冠心病患者各种心源性、非心源性合并症均多于低龄患者,且冠状动脉病变复杂、严重,行PCI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但并发症多为可逆性.

    作者:林蓓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