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

颜云盈;曾贵祥;邱宝强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病毒, 儿童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的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2011年1~12月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的ALRI患儿共2 796例,采集每例患儿血清标本1份,应用斑点试验芯室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IgM,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V)、副流感病毒(PIV).结果:(1)总的病毒阳性检出率40.98%(1 146/2 796例),其中<1岁、~3岁、~6岁和>6岁组分别为43.45%(604/1 390例)、40.94%(488/1 192例)、26.79%(45/168例)、19.57%(9/46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3,P=0.000).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IV、RSV、PIV、ADV.(2)IV和ADV流行季节在夏秋季,RSV、PIV在冬春季.(3)<1岁、~3岁、~6岁和>6岁年龄组病毒阳性患儿中检出2种以上病毒混合感染的比例分别为10.50%、9.56%、3.57%和4.3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82,P<0.05).结论:病毒是引起儿童ALRI的重要病原,此次研究显示 IV、RSV、PIV是感染的主要病原,其感染存在季节特征;混合感染检出率为9.59%,多见于<1岁儿童,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结肠、直肠息肉26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分布、病理类型等临床特点.方法:对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息肉260例进行临床病理对比分析.结果:结、直肠息肉分布部位以左半结肠为多,尤其是乙状结肠(29.23%),其次是直肠(21.54%).息肉的类型以炎性息肉多(44.23%);腺瘤性息肉恶变率高(3.85%),其中绒毛状腺瘤更易恶变(18.75%);恶变部位以乙状结肠息肉多(17.64%).结论:结、直肠息肉,特别是较大腺瘤性息肉,尽可能将息肉完全切除,终止病变发展,密切随访,对预防结、直肠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勇;韦宗萍;李雨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和粮油因素对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率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筛选相关因素.结果:将广西75个县作为整体,以 2006~2010年乙脑发病率作为应变量Y,以经济和粮油指标的16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进入回归分析,先后入选的变量是第三产业收入(b3=0.001 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b5=0.000 4)、农民人均纯收入(b6=0.016 4)、居民储蓄存款(b7=-0.001).结论:社会经济因素对乙脑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影响,粮油产量对乙脑发病率没有影响.

    作者:李春英;黄高明;梁能秀;刘颖春;莫丽华;谢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不同产地壮药金边蚂蟥中氨基酸的分析

    目的:评价不同产地壮药金边蚂蟥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10批不同产地的样品进行水解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10批不同产地的样品均含有17种氨基酸、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中水解氨基酸总含量在(67.20~72.68) g/100 g,游离氨基酸总量在(1 597~4 960) mg/100 g;必需和半必须氨基酸占水解氨基酸总量的50.86%~53.69%,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46.75%~57.91%.结论:不同产地的金边蚂蟥均含丰富的氨基酸,且氨基酸组成较稳定,但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

    作者:苏青;陆峥琳;李筠;黄瑞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IL-13对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IL-18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 IL-13对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时IL-18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7只,随机分为5组:Sham组,I/R组,C组,T-S组和T-L组.阻断大鼠双侧肾脏血流45 min,再灌注24 h,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治疗组分别于阻断血流后分别从双侧肾动脉开口注射rmIL-13(T-S组:0.5 g/kg 体重,T-L组:1.5 g/kg 体重);C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检测各组大鼠IL-18血清水平和肾脏表达,以及肾功能和肾脏病理.结果:①与C组比较,T-L组肾脏IL-18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IL-18血清水平也明显下降[(102.86±32.82)ng/L vs (231.02±52.96 )ng/L,P<0.01]; ②与C组比较,T-L组肾功能损害减轻,BUN[(43.64±11.72)mmol/L vs (19.01±6.56)mmol/L,P<0.01],SCr[(79.92±15.22)μmol /L vs (165.56±39.87)μmol/L,P<0.01],肾组织病理变化明显减轻,肾小管损害评分明显减少(P<0.01);③血清IL-18蛋白水平与BUN、SCr呈正相关(r=0.710,P<0.01;r=0.770,P<0.01),肾组织IL-18 mRNA与BUN、SCr呈正相关(r=0.716,P<0.01;r=0.762,P<0.01).结论:IL-13能有效地抑制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L-18的表达和保护肾功能.

    作者:冯振伟;江黎明;陈孝文;杨展;吴平;赵家明;何惠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右美托咪啶在老年上腹部手术全麻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右托咪啶在老年上腹部手术全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拟行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60例,年龄60~7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观察组(D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每组各30例.D组麻醉诱导前10 min右美托咪啶负荷量0.5 μg/kg静脉泵注后,继以0.2 μg/kg·h-1泵注维持,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泵注.观察并记录两组诱导前、气管插管即时、切皮后5,10,30,60 min时点的HR、SBP、DBP;给药前(T0)、给药后5 min(T1)、给药后10 min(T2)、气管拔管时(T3)、气管拔管后5 min(T4)、气管拔管后20 min(T5)的Ramsay镇静评分(RSS评分);记录术后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度和临床麻醉效果的评价.结果:D组手术开始后各时点的心率和血压等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参数值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其前后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心率和血压都出现了明显改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用药后各个时间点的RSS值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的满意度比较:D组为90.33%,明显优于C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在老年上腹部手术的全麻中具有较好的镇静和保持麻醉血流动力学稳定作用,能提高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在老年上腹部全麻手术中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余孔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及其受体VEGFR-2在宫颈癌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及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在宫颈癌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检测正常宫颈组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组36例,宫颈癌组43例(无淋巴转移33例,淋巴转移10例)血清中VEGF-A、VEGFR-2的表达水平.结果:宫颈癌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有淋巴转移组血清VEGF-A、VEGFR-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宫颈组及CIN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A 在宫颈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但与组织分级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VEGFR-2 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P<0.05),与组织分级、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VEGF-A 和VEGFR-2 在宫颈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s=0.211,P=0.030).结论:高水平血清VEGF-A、VEGFR-2表达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VEGF-A、VEGFR-2的表达水平均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相关,VEGF-A可能在宫颈癌中通过VEGFR-2信号通道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导致肿瘤生长,并促成淋巴结转移.

    作者:蒙玉刚;梁春燕;曾雅畅;安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顺铂作用于耐顺铂卵巢上皮癌细胞后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

    目的:探讨耐顺铂卵巢癌SKOV3/DDPⅡ细胞对于顺铂作用后其细胞周期、凋亡、增殖及铂类耐药相关基因ARHGDIB和CCND1表达量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和时间顺铂作用后SKOV3/DDPⅡ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变化,并与标记GFP的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SKOV3-GFP(敏感株)相比较;通过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和时间顺铂作用后细胞增殖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裸鼠体内瘤块耐药基因CCND1和ARHGDIB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半抑制浓度的顺铂作用48 h后,SKOV3-GFP和SKOV3/DDPⅡ两株细胞分布于G0/G1期的比例相对于无顺铂处理组明显下降(P<0.01,P<0.05),SKOV3/DDPⅡ细胞分布于G2/M期的比例则相对于无顺铂处理组明显升高(P<0.01);而顺铂作用48 h内SKOV3-GFP和SKOV3/DDPⅡ两株细胞凋亡率随时间和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以9.9,19.8,29.7 μmol/L浓度的顺铂处理6 d以后,SKOV3/DDPⅡ的增殖抑制得到解除,并继续生长,而SKOV3-GFP细胞则随顺铂作用时间延长增殖持续受到抑制.顺铂作用体内移植瘤5次后,CCND1在SKOV3/DDPⅡ-5的相对表达比SKOV3/DDPⅡ-0 增高92.98倍,作用第8次后,ARHGDIB在SKOV3/DDPⅡ-8的相对表达比SKOV3/DDPⅡ-0增高2.51倍.结论:具有耐药表型的卵巢上皮癌细胞在顺铂作用下降低分布于G0/G1期细胞数使细胞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在顺铂刺激后肿瘤细胞过度表达CCND1基因使细胞顺利通过G1/S检查点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同时上调表达ARHGDIB基因抵抗顺铂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石丽君;于红静;李力;王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共同负荷联合缩血管药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腰麻后低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比观察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共同负荷联合小剂量麻黄碱与万汶共同负荷预防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腰麻后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A组是万汶共同负荷联合小剂量麻黄碱组;B组是万汶共同负荷;C组是乳酸林格氏液组.观察不同时点SBP、DBP、HR的变化,记录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0比较,A组SBP、DBP、HR在T1稍升高、余时点稍下降(P>0.05); B组、C组的SBP、DBP在腰麻后各时点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B组T2、T3及C组T2、T3、T4时点的SBP与相应组T0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A组和B组T2、T3时点的SBP均明显高于C组(P<0.05).低血压发生率C组>B组> A组(P<0.05).结论:万汶共同负荷联合小剂量麻黄碱能有效减少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腰麻后低血压发生率.

    作者:钟瑛;谭宪湖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60岁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及安全性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心内科住院拟行PCI患者110例,年龄28~60岁,平均(46.2±8.1)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I早期应用组(A组,在获取PCI知情同意后立即开始使用替罗非班者)和PCI即刻使用组(B组,在导丝通过冠状动脉病变后应用替罗非班),每组均55例.观察两组患者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PCI前后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和梗死区心肌灌注(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TMPG)分级、血小板聚集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A组PCI前TIMI 3级和TMPG3级获得率分别为30.9%和34.5%,B组分别为12.7%和12.7%;PCI后A组分别为94.5%和80%,B组分别为84.7%和52.7%,两组PCI前TIMI 3级、TMPG3级及PCI后TMP3、TIMI3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相比,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轻度出血并发症明显增多(P<0.05),重度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对≤60岁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尽早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改善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的血流及心肌微循环灌注,且未增加术后30 d重度出血的概率.

    作者:蒙绪宁;卢志红;王孟杰;陆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血栓性微血管病2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血栓性微血管病(TMA)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临床确诊的TMA者,讨论该病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改变、治疗及预后.结果:起病多未发现明确诱因19例(65.5%),其他诱因:感染 7例(24.1%)(上感4例、腹泻3例),妊娠分娩继发2例(6.9%),药物相关1例(3.5%).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发病多见于秋冬季,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发病无明显季节性.29例TMA均出现肾脏及血液系统受损,部分患者有发热及神经精神症状.HUS肾功能损害较TTP重,TTP发热、血小板下降及神经症状较HUS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4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联合血浆置换和(或)新鲜冰冻血浆治疗,6例死亡,18例存活,而5例仅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治疗者均死亡.结论:TMA的诱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HUS肾损害较明显,TTP则以血液系统受累及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糖皮质激素联合血浆疗法为主要治疗方法,预后可改善.

    作者:潘玲;王英;廖蕴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对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UA、hs-CRP、Fi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186例住院的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根据IMT厚度分为:正常组34例(实验A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62例(实验B组)、斑块组90例(实验C组)3个亚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均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IMT和对血UA、hs-CRP、Fib水平进行检测,并与颈动脉硬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血UA、hs-CRP、Fib水平及IMT均高于对照组(P<0.01),各实验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UA、hs-CRP、Fib水平与IMT呈线性相关(r=0.923,P=0.000;r=0.955,P=0.008;r=0.968,P=0.000).结论:血UA、Fib及hs-CRP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在无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首发者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姝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电图ST段的演变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各导联ST段的演变.方法:采用开胸结扎大鼠左前降支(LAD)的方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记录结扎前及结扎后1 h内每间隔5 min的肢、胸导联心电图;测量各个时点ST段的偏移幅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结扎大鼠LAD后1 h内,与术前比较,I、Ⅱ、aVL、V2、V5导联在各时刻ST段均抬高,胸导联较肢导联明显,于 15 min开始,I导联ST段抬高值大于aVL导联(均P<0.000);术后1 h内,I、aVL导联分别自术后50,35 min起ST段的偏移幅度均低于术后10 min(P<0.05),而在Ⅱ、V2、V5导联各观测时点间的ST段偏移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扎大鼠LAD后1 h内,ST段的演变表现在I、aVL导联;采用心电图肢导联判断大鼠是否心梗死时,应在术后早期观测ST段的变化.

    作者:胡姗;何涛;侯小涛;秦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探讨DRAGONMED2010自动血沉仪的精密度、正确度

    目的:探讨DRAGONMED 2010自动血沉仪(简称2010血沉仪)精密度、正确度验证的方法.方法:首先选取用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魏氏法测定的含高、中、低结果的109 mmol/L枸橼酸钠抗凝全血标本5份,分别在2010血沉仪10个通道一一测定,统计测试通道间测定值的偏倚,将偏倚不能满足要求的通道弃用;然后再选魏氏法测定结果在高、中、低的109 mmol/L枸橼酸钠抗凝标本各1份,在2010血沉仪上各测定10次,验证其精密度.采用20份样本与魏氏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评价正确度.结果:10个测试通道间结果偏差均小于22.5%(卫生部室间质评允许偏差的1/2);精密度:3份结果变异系数分别为17.03%、5.24%和12.14%;正确度:回归方程为y=0.896 6x+2.603 7,(r=0.987,P<0.05).结论:2010血沉仪的精密度和正确度可满足临床诊疗需要.

    作者:曾张琴;董家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带血管蒂大网膜移植修补复杂膀胱阴道瘘18例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大网膜移植修补复杂膀胱阴道瘘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诊断的妇产科手术后复杂膀胱阴道瘘 18例,年龄23~68岁,平均43岁.病程1周至2年,平均8个月.5例为妇科手术损伤所致,6例为盆腔放射治疗后所致,7例为产程延长所致.均采用带血管蒂大网膜覆盖于膀胱和阴道瘘口修补后的创口之间,形成保护层.结果:18例手术一次成功16例,成功率88.9%.2例好转(11.1%),好转患者1例经二次手术,1例保守治疗后均治愈.18例患者随访6~12个月,膀胱阴道瘘无复发.结论:带血管蒂大网膜移植修补复杂膀胱阴道瘘,取材方便,易于应用,疗效较好.

    作者:李兆民;王春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活动性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治疗活动性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疗效.方法:对74例活动性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予静脉滴注甲强龙500 mg/d,连续3 d,间隔4 d;再静脉用药3 d后改口服强的松,1 mg/kg·d-1,每到两周递减5~10 mg,直至5 mg/d,维持2个月.结果:50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67.5%.1例发生上腹部隐痛(占2.6%),经奥美拉唑治疗后好转.结论:大剂量甲强龙治疗活动性甲状腺相关眼病疗效满意,甲状腺相关眼病病程小于1年的甲强龙治疗效果好,病程大于1年的治疗效果差.

    作者:谢新荣;蒋红焱;余天强;邹汶兵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每日唤醒镇静策略对机械通气患者记忆的影响

    目的:评估每日唤醒镇静策略对机械通气患者记忆的影响.方法:76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在舒芬太尼镇痛基础上予咪达唑仑镇静,治疗组实施每日唤醒.评估患者ICU谵妄发生情况,询问患者ICU期间的记忆.结果:57例患者完成调查,治疗组每日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剂量低于对照组[(40.8±12.1)mg/例与(52.3±16.2)mg/例,(P=0.04);(263.1±38.6)μg/例与(290.5± 39.3)μg/例,(P=0.01)];谵妄、恐惧记忆低于对照组[(26.7%与7.4%,(P=0.04);37.0%与73.3%,(P=0.01)],清醒记忆高于对照组[59.3%与26.7%,(P=0.01)].结论:每日唤醒增加患者ICU清醒时间和真实记忆,降低ICU谵妄发生率,减少患者ICU期间恐惧感受.

    作者:曹莉;韦妍飞;刘燕;张黎;钮晋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琥珀酰明胶注射液快速输注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血清电解质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期快速静脉输入琥珀酰明胶注射液和低分子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低右)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血清电解质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琥珀酰明胶组(n=60)和低右组(n=60),静脉输入平衡盐液500 mL后快速输入琥珀酰明胶注射液或低右,输入前后抽取静脉血行血清电解质及凝血功能的检测,并记录液体复苏6 h时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尿量.结果:与琥珀酰明胶组输入前比较,琥珀酰明胶注射液输入后血清Na+、Cl-、Ca2+水平、PT时间和 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血清K+水平下降[(3.81±0.06)mmol/L比(3.96±0.06)mmol/L(P<0.05)],但尚在正常范围内;与低右组输入前比较,低右输入后血清Cl-水平增加[(104.75±1.32)mmol/L比(104.28±1.05)mmol/L(P<0.05)]、血清Ca2+水平增加[(2.46±0.08)mmol/L比(2.36±0.07)mmol/L(P<0.05)]、PT时间延长[(14.25±2.3)s比(12.8±0.98)s(P<0.05)],PLT计数明显下降[(115±40)×109/L比(189±46)×109/L (P<0.05)];与低右组输入后比较,琥珀酰明胶组输入后血清Ca2+水平下降[(2.12±0.06)mmol/L比(2.46±0.08)mmol/L(P<0.05)]、PT时间缩短[(12.9±1.9)s比(14.25±2.3)s(P<0.05)],PLT计数明显增加[(150±54)×109/L比(115±40)×109/L(P<0.05)];琥珀酰明胶组较低右组在输入后6 h时患者平均动脉压及尿量改善更明显(均P<0.01).结论: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早期大剂量使用琥珀酰明胶注射液对血清电解质水平及凝血功能影响小,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使用琥珀酰明胶注射液较低右更安全、效果更好.

    作者:胡军涛;李超乾;汤展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常规疗法加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外伤性脑梗死

    目的:观察常规疗法加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78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对照组3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加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加依达拉奉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41例患者,基本治愈22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37例患者,基本治愈16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8.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常规疗法加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外伤性脑梗死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玉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壮药茉莉花槲皮素和山柰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壮药茉莉花槲皮素和山柰素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摸索确定色谱条件;采用正交设计方法优化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结果:HPLC色谱条件:检测波长为360 nm,色谱柱为Gemini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55∶45),流速1.0 mL/min;供试液制备方法:药材破碎度为过60目筛的粉末,提取溶剂为甲醇,提取1 h,溶剂用量10 m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科学可行,可作为茉莉花中槲皮素和山柰素含量测定的方法.

    作者:黄瑞松;雷沛霖;苏青;覃冬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因陈旧性OVCF接受改良PVP治疗的25例(36个节段)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1,6个月及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的临床效果;通过侧位X线测量患者椎体中线高度和矢状位Cobb角.对患者的骨水泥渗漏、感染等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结果:9例(25%)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但均未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无感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出现.在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椎体中线高度和矢状位Cobb角测量评估方面,患者术前与术后各个时间点比较,术后评估结果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PVP技术治疗陈旧性OVCF可很好地重建病变椎体高度,其早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刘剑;唐鹏;莫臣强;汪礼军;黄耀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