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爱军;冯洁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为主要特征,少数可并发心肌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和循环障碍等,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是易发生死亡的一种儿童急性传染病.2008年5月2日我国正式将HFMD列为丙类法定传染病.《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中指出: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轻度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升高.笔者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0例HFMD患儿(其中重症病例30例,普通病例50例)和37例为门诊查体的儿童(排除心肌损害相关疾病)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农玉芳;林天云;陈柱荣;冼新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掌握广西孕产妇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状况,研究HIV母婴阻断的效果.方法:在监测点对孕产妇进行HIV咨询和HIV-抗体检测,对HIV感染孕产妇进行追踪管理.结果:监测点HIV检测569 061例,检测率90.14%,HIV阳性533例,阳性率0.094%(533/631 284),其中2009年HIV阳性229例,阳性率0.085%(229/269 754);2010年HIV阳性304例,阳性率0.102%(304/299 307).有逐年上升趋势.两年共有HIV感染孕产妇死亡4例,病死率0.75%;HIV感染孕产妇所娩死胎和早期新生儿死亡共12例,引产1例,存活520例.结论:广西的HIV母婴阻断工作应该加强孕产妇的HIV咨询和检测,强化HIV感染孕产妇跟踪监测.采取提高终止妊娠率、抗HIV病毒药物干预、存活新生儿的随访、喂养指导、抗HIV病毒药物的使用等措施,大限度地减少婴儿的HIV感染,才能实现HIV母婴传播阻断的目标.
作者:覃耀明;黄越华;李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为报告基因,类枯草菌素蛋白酶(subtilisin-like protease,Pr1)基因为目的基因,分别构建含有EGFP-Pr1和Pr1-EGFP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方法:将Pr1基因分别连接到EGFP基因的上游和下游,插入质粒pTWIN1,构建表达载体pEGFP-Pr1和pPr1-EGFP.结果: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重组菌株在长波紫外线的照射下,均能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并且诱导菌株破碎后均可检测到Pr1蛋白酶的活性.结论: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构建pPr1-EGFP和pEGFP-Pr1融合基因表达载体,EGFP作为Pr1生物标记分子,有利于进一步开展Pr1基因的特异性功能研究.
作者:段斯亮;于声;苏晓庆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与母婴结局.方法:对105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孕周不同分为3组,即A组(孕周≤28周)23例、B组(孕周29~31周)36例、C组(孕周32~34周)46例,比较分析3组间孕产妇终止妊娠和期待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围生儿结局以及分娩方式.结果:3组间终止妊娠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期待治疗时间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胎死宫内、新生儿窒息、围生儿病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与C组(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常伴有高并发症率和高围生儿病死率,且孕周越小发生率越高,需充分估计期待治疗或终止妊娠的利弊,个性化地选择适宜的分娩孕周和分娩方式,以获得佳的母婴结局.
作者:曾伟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方法:对101例新生儿NE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孕周分为早产儿组65例和足月儿组36例,对两组患儿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腹部X线片、实验检查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发病因素均以喂养不当、产时窒息、胎膜早破和致病菌感染居多,其中早产儿组产时窒息、胎膜早破、喂养不当、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均P<0.05);两组患儿临床表现以精神萎靡、呕吐、腹胀、肠鸣音减弱居多,其中早产儿组呕血、便血、反应低下、肌张力减弱、体温不升和精神萎靡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均P<0.05);两组患儿腹部X线片均以肠胀气、肠间隙增厚、肠管排列紊乱、肠壁积气居多,其中早产儿组气腹、腹水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WBC、C反应蛋白、血培养等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CO3-值、粪隐血、p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产儿NEC是由诸多发病因素单独或联合作用下形成的,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可从根本上减少早产儿NEC的发生.
作者:黄国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腹茧症的临床与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及X线、螺旋CT(MSCT)、MRI资料.结果:6例均有腹痛、腹胀,反复发作,逐渐加重,1例腹部触及包块.病变累及全小肠4例,部分小肠2例.DR腹部立位片中,4例表现肠梗阻,2例未见异常.CT6例均见肠管盘曲聚拢,管壁增厚、粘连,肠外见膜状组织包裹、环绕,形成软组织包块,肠间隙积液,2例肠管明显扩张、积液,增强包膜稍强化.1例行MRI检查,表现与CT相仿,包膜呈稍长T1稍长T2.结论:腹痛、腹胀,反复发作,腹部触及包块为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CT与MRI能清晰显示覆盖、包绕于小肠外的纤维膜,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作者:李家言;黄增超;邓德茂;何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广西儿童龋病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利用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原始资料,从中选择7,9,12岁儿童的口腔健康检查、营养状况的数据,将营养状况以不同年龄、性别的体重指数(BMI)参考值为标准分为营养不良组,正常体重组,超重肥胖组,分析不同营养状况下儿童的患龋情况的差异.结果:7,9,12岁儿童总数3581人,乳牙患龋率为53.4%(1914/3581),恒牙患龋率为30.9%(1108/3581),乳恒牙总患龋率为68.4%(2448/3581);儿童正常体重检出率为74.1%(2655/3581),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4.5%(520/3581),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1.3%(406/3581).不同营养状况分组中,乳牙患龋率、乳恒牙患龋率存在一定的差异(P<0.01),且乳恒牙患龋率由高到低为营养不良组>正常体重组>超重肥胖组.结论:广西7,9,12岁儿童龋病与营养状况存在一定关联,在所调查的人群中营养不良儿童患龋率高.
作者:唐芊苇;曾晓娟;李秋忠;李雅娟;阮青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是小儿梗阻性肾病的常见原因,其发生率约为1/100~1/500[1].自从上世纪80年代后,产前B超检查的普及使得很多患儿在胎儿期即被发现并诊断,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患儿出生后能够得到更及时、适当的治疗[2].据文献报道,超声产前筛选胎儿肾积水发病率为0.2%~2.2%[3].本文就先天性UPJO的分子机制及诊断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苏成;王红;杨体泉;陈志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发达国家的SCI发病率为每年28.3~45人/百万人,在美国每年有11000人遭此损伤;我国发病率虽较低,约为每年6.7人/百万人,但每年也有1万余人.SCI是医学难题和研究热点,建立一个合理的SCI模型是进行该病基础研究的前提,该模型的研究也经历了数十年的逐步发展,探索出不同的造模方法.本文就近20年来不同特点的SCI模型综述如下.
作者:周红海;秦明芳;曹明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研究液氮冻存不同时间的大鼠带瓣管道的活性和其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水平,提供一种检测带瓣管道活性的新思路.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新鲜组(A组),-196℃液氮冻存1个月(B组),冻存3个月(C组).取材处理后检测其葡萄糖代谢、管道结构及组织中IGF-1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鼠带瓣管道的3组葡萄糖代谢率测定,A组(3.812±0.4768)mmol/L、B组(3.826±0.3495)mmol/L、C组(3.655±0.3736)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F-1在带瓣管道中的表达分别为35%、3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氮冻存后的大鼠带瓣管道活性良好,提示IGF-1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价带瓣管道活性的指标.
作者:韩越博;郑宝石;罗程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的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在骨科膝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60例拟行椎管内麻醉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按常规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穿刺成功后,A组注入0.75%的布比卡因12 mg.B组注入0.75%的布比卡因6 mg与10μg芬太尼混合药液1 mL.连续监测血压、心率,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用针刺法测感觉阻滞平面,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评估运动阻滞程度.结果:A组的感觉阻滞平面高于B组,A组为T5~T8,B组为T8~T10,运动阻滞持续时间,A组比B组延长(P<0.05).A组血流动力学波动幅度大于B组(P<0.05).两组的麻醉止痛效果无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A组高于B组(P<0.05).结论:小剂量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应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可以满足骨科膝关节镜手术的需求,且有术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血流动力学平稳的优点.
作者:田文海;王志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呋塞米联合静滴人血白蛋白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127例,将其随机分成A组42例、B组42例和C组43例.A组采用静脉注射呋塞米,B组静滴人血白蛋白,C组采取静脉注射呋塞米联合静滴人血白蛋白.检测分析3组患者入院确诊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收缩压、舒张压、血浆白蛋白、12h尿量、血清钾、钠、氯、肌酐的水平差异,比较3组患者浆膜腔积液、肝酶异常、肾功损害、HELLP综合征、心力衰竭、眼底损害、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同时追踪其3组孕妇发病孕周、终止妊娠孕周、定期产检率、既往病史及多胎妊娠率,观察孕妇在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结果:应用呋塞米后6h内,C组尿量较A、B组多(P<0.05);之后的6h内,C组尿量较A、B组明显增多(P<0.01).与C组比较,A组浆膜腔积液、肝酶异常、肾功损害、HELLP综合征、心力衰竭、眼底损害、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较C组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静脉注射呋塞米联合静滴人血白蛋白治疗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避免血容量大幅升降,积极防治重要脏器损伤,延长孕周,避免不良妊娠结局.
作者:张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2(TLR2)和Toll样受体4(TLR4)在单肺通气麻醉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胸科肺癌行肺叶切除手术3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11,双肺通气),B组(n=19,单肺通气组),收集开胸后/单肺通气后15(T1),30(T2),45(T3),90(T4)min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IL-8,TNF-α的表达;收集切除标本后的肺组织,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病理变化,采用RT-PCR检测TLR2 mRNA和TLR4 mRNA,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TLR2和TLR4蛋白的表达.结果:电镜检测表明:两组均发生肺细胞炎症反应,其中B组发生炎性反应明显比A组显著;两组TLR2 mRNA和TLR4 mRNA表达比较,B组的TLR2 mRNA和TIR4 mRNA表达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中的IL-8,TNF-α浓度在各时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组内比较T4时点的IL-8,TNF-α浓度明显高于T1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比较,在T4时点IL-8,TNF-α浓度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点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免疫组化比较,B组的TLR2和TLR4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随着时间的延长,炎症反应更为显著,TLR2、TLR4表达上调并参与炎症反应.
作者:魏玥;潘灵辉;林飞;赵琼;朱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检测PTEN、CyclinD1及C-myc蛋白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了解其与HCC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TM plu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TEN、Cyclin D1及C-myc蛋白在52例HCC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52例HCC中PTEN、CyclinD1及C-myc蛋白染色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3%(22/52)、48.1%(25/52)及53.8%(28/52),癌旁肝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92.3%(48/52)、25.0%(13/52)及32.7%(17/52),PTEN、CyclinD1及C-myc在HCC及癌旁肝组织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CC中,PTEN与CyclinD1、C-myc的阳性表达均呈负相关(r=-0.3631,P=0.0197;r=-0.3697,P=0.0172);PTEN、CyclinD1及C-myc在人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肝外转移、术后复发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CyclinD1和PTEN的阳性表达率与门静脉癌栓有关(P<0.05).结论:PTEN、CyclinD1及C-myc蛋白在HCC中过表达.PTEN与CyclinD1及C-myc阳性表达呈负相关,与HCC转移复发及肿瘤细胞分化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张小英;匡志鹏;何杰宾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与其手术标本中P53、Ki-67及HER-2表达情况的关系,并阐明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观察103例乳腺癌患者手术标本中的P53、Ki-67及HER-2的表达情况,对其临床病理特征作回顾性分析.结果:P53、Ki-67及HER-2的阳性率分别为51.5%(53/103)、76.7%(79/103)、29.1%(30/103).P53与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以及ER关系密切(P<0.05),与肿瘤大小、PR无关(P>0.05).Ki-67与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大小、TNM分期以及ER关系密切(P<0.05),与PR无关(P>0.05).HER-2与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ER关系密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及PR无关(P>0.05).结论:P53、Ki-67及HER-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判断乳腺癌的恶性程度、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赵善琳;韦燕;龚建忠;卢小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42例经病理诊断或临床诊断为中晚期肝癌并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动脉灌注药物为奥沙利铂130 mg/m2,动脉栓塞药物为吉西他滨200 mg/m2+10~20 mL碘化油乳化剂,其中22例患者加用明胶海绵栓塞.近期疗效按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远期疗效采用生存分析,不良反应按照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评价.结果:42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13例(31%)患者部分缓解、22例(52.4%)患者稳定、7例(16.7%)患者进展,疾病控制率为83.3%.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95 %CI:12~15),治疗后6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73%,37%,18%.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神经毒性,大部分患者为1~2级.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经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闫赵斌;马亦龙;欧盛秋;赵昌;李志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厄洛替尼、安康欣胶囊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经常规化疗但效果欠佳,且EFGR监测为阳性者,观察组给予厄洛替尼化疗基础上联用安康欣胶囊;对照组只用安康欣胶囊.以30 d为一个疗程,连续给药2个疗程.比较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获益率为52.5%,对照组临床获益率为35.0%(P<0.05).两组皮疹、胃肠道反应、呼吸困难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皮疹有2例为3级不良反应外,其余不良反应均为1~2级.结论: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效果欠佳患者选择厄洛替尼联合安康欣胶囊治疗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轻.
作者:胡忠杰;张斯时;许夏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运用改良Millard术式整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同期鼻畸形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运用改良的Millard术式整复142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6个月后测量比较健侧和患侧的唇高、唇长、鼻底宽度、鼻翼基底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差异.结果:5例病例伤口Ⅱ期愈合,余患儿伤口Ⅰ期愈合,82%人中嵴形态明显.术后健、患侧唇高、唇长、鼻底宽度、鼻翼基底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Millard法整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可较好地修复唇部及鼻部畸形,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陈安;吕道志;余夏妍;覃毅;玉丽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rs231775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对406例EH患者(病例组)和723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CTLA-4基因rs231775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分析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研究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EH易感性的关系.结果:CTLA-4基因rs231775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A基因型相比,AG或者GG基因型与EH患病风险无统计学关联(校正OR=0.751,95%CI 0.498~1.134,P=0.174;校正OR=0.772,95%CI 0.505~1.179,P=0.230),携带等位基因G亦与EH患病风险无关联(校正OR=0.760,95%CI 0.515~1.122,P=0.168).结论:CTLA-4基因rs231775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易感性可能无关.
作者:卢世玲;吴华贝;欧阳云;谭爱花;杨虹;李虹;胡艳玲;高勇;莫曾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婴幼儿腹部手术后经骶管单次注入不同麻醉药物的镇痛效果,探讨婴幼儿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方法:60例行择期腹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术毕经骶管注入0.1%布比卡因+芬太尼0.1 μg/kg,B组注入0.1%布比卡因,C组注入芬太尼0.1 μg/kg,注药量为1.0 mL/kg.记录各组患儿不同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频率(RR)、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住院时间.用FLACC量表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并随访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结果:患儿FLACC评分在术后4h时A、B组低于C组(P<0.05);在术后8h时A组低于B、C组(P<0.05).结论:术后单次经骶管注入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可为婴幼儿腹部术后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且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唐莹;曹草;曾丽;宋慧洁;蓝雨雁;刘敬臣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