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葡萄糖刺激下胰岛β细胞胰岛素原合成的短期作用

钟慕贤;刘红;荣曦;岳惠芬;吴宇娟

关键词:胰高血糖素样肽-1, 高糖, 胰岛β细胞, 胰岛素原合成
摘要: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在高浓度、低浓度葡萄糖作用下对胰岛β细胞胰岛素原合成的短期影响.方法:将NIT-1细胞随机分为低浓度葡萄糖(LG)组、低浓度葡萄糖+GLP-1(LGG)组、高浓度葡萄糖(HG)组和高浓度葡萄糖+GLP-1 (HGG)组4组.检测基线0h及葡萄糖和(或)GLP-1刺激后4h各组细胞胰岛素原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基线时各组胰岛素原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4h后HG组、HGG组胰岛素原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而LG和LGG组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HGG组胰岛素原表达量明显高于LG组、LGG组及HG组(均P<0.05).HG组胰岛素原表达量显著高于LG组、LGG组(均P<0.05).结论: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短期GLP-1刺激可显著增加胰岛β细胞胰岛素原合成;GLP-1联合高糖对胰岛素原合成具有协同作用.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腹茧症的临床与影像分析(附6例报告)

    目的:分析腹茧症的临床与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及X线、螺旋CT(MSCT)、MRI资料.结果:6例均有腹痛、腹胀,反复发作,逐渐加重,1例腹部触及包块.病变累及全小肠4例,部分小肠2例.DR腹部立位片中,4例表现肠梗阻,2例未见异常.CT6例均见肠管盘曲聚拢,管壁增厚、粘连,肠外见膜状组织包裹、环绕,形成软组织包块,肠间隙积液,2例肠管明显扩张、积液,增强包膜稍强化.1例行MRI检查,表现与CT相仿,包膜呈稍长T1稍长T2.结论:腹痛、腹胀,反复发作,腹部触及包块为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CT与MRI能清晰显示覆盖、包绕于小肠外的纤维膜,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作者:李家言;黄增超;邓德茂;何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制备的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发达国家的SCI发病率为每年28.3~45人/百万人,在美国每年有11000人遭此损伤;我国发病率虽较低,约为每年6.7人/百万人,但每年也有1万余人.SCI是医学难题和研究热点,建立一个合理的SCI模型是进行该病基础研究的前提,该模型的研究也经历了数十年的逐步发展,探索出不同的造模方法.本文就近20年来不同特点的SCI模型综述如下.

    作者:周红海;秦明芳;曹明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主肾动脉窃血现象对肾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主肾动脉窃血现象对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35例肾癌患者和34例健康体检者的肾动脉和癌体血供情况,测量主肾动脉及腹主动脉的平均流速(V)、动脉内径(D)、癌体大直径,计算主肾动脉血流量(Qk)及主肾动脉与腹主动脉每分血流量比(Qk/Qa),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肾癌患侧主肾动脉V、Qk及Qk/Qa明显高于健侧及健康对照组(P<0.05).癌体大直径与患侧主肾动脉V呈正相关(r=0.639,P=0.000).结论:肾癌患侧主肾动脉V、Qk及Qk/Qa均明显增加,即主肾动脉出现窃血现象.可作为主肾动脉窃血现象的客观指标,在对肾癌的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艳芬;黄健源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同步热放化疗对宫颈癌组织C-myc、HSP70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同步热放化疗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其对宫颈癌组织C-myc、HSP70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例宫颈癌Ⅲb期随机分为同步热放化疗组(H+CRT组)和同步放化疗组(CRT组),观察比较局部肿瘤消退情况和1,2,3年无进展生存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治疗前、中宫颈肿瘤组织中C-myc、HSP70蛋白表达.结果:在完成体外照射45Gy时H+CRT组局部肿瘤完全消退率高于CRT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1,2,3年无进展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两组C-myc、HSP70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中,H+CRT组较CRT组的C-myc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减弱(P<0.05);H+CRT组较CRT组HSP70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增强(P<0.05);H+CRT组治疗中较治疗前HSP70蛋白表达强度增强(P<0.05).结论:热疗与同步放化疗具有协同增强作用,但1,2,3年无进展生存期无差异.热放化疗能减弱C-myc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可以上调HSP70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同步热放化疗是否通过干扰肿瘤细胞HSP70通路诱导或对抗凋亡,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许君艳;高琨;张彩红;陈心秋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大剂量肾上腺素在术中急性重度失血性休克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大剂量肾上腺素应用在术中急性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为临床麻醉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急性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术中大剂量肾上腺素的使用情况及患者术后恢复状况.结果:2例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因出血无法控制,在术中心脏停搏,抢救无效死亡;20例安全出手术室,6例于术后第一天死亡,其中1例死于脑干衰竭,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4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4例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大剂量肾上腺素可以较好的提升血压,保证心脑的血供,防止心跳骤停,用于术中急性重度失血性休克的患者的抢救效果较好.

    作者:原见春;陈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母婴结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与母婴结局.方法:对105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孕周不同分为3组,即A组(孕周≤28周)23例、B组(孕周29~31周)36例、C组(孕周32~34周)46例,比较分析3组间孕产妇终止妊娠和期待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围生儿结局以及分娩方式.结果:3组间终止妊娠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期待治疗时间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胎死宫内、新生儿窒息、围生儿病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与C组(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常伴有高并发症率和高围生儿病死率,且孕周越小发生率越高,需充分估计期待治疗或终止妊娠的利弊,个性化地选择适宜的分娩孕周和分娩方式,以获得佳的母婴结局.

    作者:曾伟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乳腺癌术后Ⅰ期乳房重建78例报告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即刻应用单纯假体、自体组织移植乳房再造术和软组织扩张器植入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78例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其中36例在胸大肌下方植入麦格(MayGain)或曼托(Mentor)硅胶假体再造乳房;10例用单蒂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M)移植再造乳房;21例背阔肌肌皮瓣移植再造乳房;2例背阔肌肌皮瓣联合假体再造乳房;9例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填充乳房缺损.结果:随访78例3~60个月,中位时间32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1例假体外露并感染,1例术后25个月出现骨转移,1例术后42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死亡.术后乳房外观评价优良率达93.6%.结论:严格掌握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Ⅰ期乳房重建的适应证,合理选择乳房重建术式,从而获得佳美容效果,乳房再造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华伟;刘剑仑;韦薇;蒋奕;唐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舍尼通治疗合并前列腺炎的BPH患者术后下尿路症状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估舍尼通治疗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后仍存在的下尿路症状的疗效.方法:将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病理诊断证实BPH并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空白对照组90例,B组:舍尼通治疗组90例.用IPSS评分系统评估各组术后第1个月及治疗1个月后的下尿路症状.结果:A组观察1个月后和B组舍尼通治疗1个月后的IPSS评分分别为(12.04±4.73)分和(6.56±2.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有效率2.2%,B组有效率91.1%.结论:舍尼通能明显改善合并组织学炎症的BPH患者手术后仍存在的下尿路症状,且无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梁毅文;黄向华;覃斌;李长赞;韦钢山;季汉初;吴清国;关挺;黄寿付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CTLA-4基因rs231775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rs231775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对406例EH患者(病例组)和723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CTLA-4基因rs231775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分析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研究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EH易感性的关系.结果:CTLA-4基因rs231775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A基因型相比,AG或者GG基因型与EH患病风险无统计学关联(校正OR=0.751,95%CI 0.498~1.134,P=0.174;校正OR=0.772,95%CI 0.505~1.179,P=0.230),携带等位基因G亦与EH患病风险无关联(校正OR=0.760,95%CI 0.515~1.122,P=0.168).结论:CTLA-4基因rs231775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易感性可能无关.

    作者:卢世玲;吴华贝;欧阳云;谭爱花;杨虹;李虹;胡艳玲;高勇;莫曾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诊治体会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由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发生的副神经节肿瘤组成,临床上较为少见,易误诊为其他病因所致的颈部包块.因其与颈总、颈内外动脉及颅神经毗邻,且瘤体血供丰富,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难度,术中、术后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我科2005年1月至2012年5月共行CBT切除术20例,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叶奕辉;郭思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Pr1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为报告基因,类枯草菌素蛋白酶(subtilisin-like protease,Pr1)基因为目的基因,分别构建含有EGFP-Pr1和Pr1-EGFP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方法:将Pr1基因分别连接到EGFP基因的上游和下游,插入质粒pTWIN1,构建表达载体pEGFP-Pr1和pPr1-EGFP.结果: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重组菌株在长波紫外线的照射下,均能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并且诱导菌株破碎后均可检测到Pr1蛋白酶的活性.结论: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构建pPr1-EGFP和pEGFP-Pr1融合基因表达载体,EGFP作为Pr1生物标记分子,有利于进一步开展Pr1基因的特异性功能研究.

    作者:段斯亮;于声;苏晓庆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南宁市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南宁市居民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患病率.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3年7月至2005年12月在广西南宁市按年龄构成比例抽取年龄≥18岁,TC、TG、LDL-C、HDL-C等资料完整的15 765例,统计人群的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患病率.结果:抽样人群TC、TG、HDL-C及LDL-C水平分别为(5.33±1.13) mmol/L、(1.73±1.42) mmol/L、(1.46±0.35) mmol/L、(2.93±0.82) mmol/L,校正年龄后分别为4.95,1.48,1、50,2.75 mmol/L;抽样人群总血脂异常患病率为68.2%,其中男性为71.8%,女性为62.5%,标化率分别为51.5%,58.1%,43.5%.结论:南宁市居民有较高的血脂水平,血脂异常患病率高,防治血脂异常迫在眉睫.

    作者:陈智;陈青云;李春灵;李必迅;欧阳玲莉;韦宏;陆凤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199例老年人肾活检病理分析

    目的:探索老年人肾活检病理种类和诊断意义.方法:在彩超引导下,采用经皮肾活检术,所取出组织分别送光镜、荧光和电镜检查并分析其病理种类和诊断意义.结果:199例年龄≥60患者中,按病因分类,原发性肾小球病变常见,占82.4%,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发病高,占46.7%.继发性占17.6%,继发性肾病以糖尿病肾病(3.5%)、狼疮性肾炎(3%)、肾淀粉样变(3%)、血管炎肾损害(3%)、高血压肾病(1.5%)和急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病(2.5%)多见.结论:肾活检病理结果对明确老年人肾脏疾病的诊断和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明军;莫晓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卵巢癌侧群细胞流式分选方法的建立及探讨

    目的:探讨分选卵巢癌细胞株SKOV3中的侧群(side population,SP)细胞的荧光染料Hoechst33342的佳染色浓度及SKOV3的适细胞密度.方法:制备SKOV3细胞悬液,以荧光染料Hoechst33342和7-AAD染色,维拉帕米拮抗对照,选择不同浓度的Hoechst33342(2.5,3,4,5,6 mg/L)孵育1×106个/mL SKOV3细胞90 min,流式细胞仪检测SP细胞比例及活细胞比例;选取不同细胞密度的SKOV3细胞悬液(6×105,7×105,8×105,9×105,1×106个/mL),3 mg/L的Hoechst33342孵育90 min,流式细胞仪检测SP细胞比例及活细胞比例.结果:通过Hoechst33342蓝光和红光双参数图,SP细胞位于左下角两种荧光均很弱的区域.Hoechst33342浓度不变时,SP细胞比例随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升高;SKOV3细胞密度不变时,SP细胞比例及细胞活性随hoechst33342浓度升高而降低.卵巢癌SKOV3细胞株在细胞密度为8×105个/mL,加入终浓度为3 mg/L的Hoechst33342,37℃水浴90 min,为佳染色条件,此时SP细胞比例为(1.12±0.104)%,且细胞保持良好的活性.结论: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中存在SP细胞,Hoechst33342浓度及SKOV3细胞密度是影响SP细胞比例及细胞活性的重要因素.

    作者:孟泳圳;李力;钟艳平;张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液氮冻存不同时间大鼠带瓣管道对其活性和组织中IGF-1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研究液氮冻存不同时间的大鼠带瓣管道的活性和其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水平,提供一种检测带瓣管道活性的新思路.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新鲜组(A组),-196℃液氮冻存1个月(B组),冻存3个月(C组).取材处理后检测其葡萄糖代谢、管道结构及组织中IGF-1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鼠带瓣管道的3组葡萄糖代谢率测定,A组(3.812±0.4768)mmol/L、B组(3.826±0.3495)mmol/L、C组(3.655±0.3736)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F-1在带瓣管道中的表达分别为35%、3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氮冻存后的大鼠带瓣管道活性良好,提示IGF-1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价带瓣管道活性的指标.

    作者:韩越博;郑宝石;罗程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单次经骶管注入不同麻醉药物对婴幼儿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目的:观察婴幼儿腹部手术后经骶管单次注入不同麻醉药物的镇痛效果,探讨婴幼儿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方法:60例行择期腹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术毕经骶管注入0.1%布比卡因+芬太尼0.1 μg/kg,B组注入0.1%布比卡因,C组注入芬太尼0.1 μg/kg,注药量为1.0 mL/kg.记录各组患儿不同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频率(RR)、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住院时间.用FLACC量表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并随访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结果:患儿FLACC评分在术后4h时A、B组低于C组(P<0.05);在术后8h时A组低于B、C组(P<0.05).结论:术后单次经骶管注入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可为婴幼儿腹部术后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且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唐莹;曹草;曾丽;宋慧洁;蓝雨雁;刘敬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经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42例经病理诊断或临床诊断为中晚期肝癌并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动脉灌注药物为奥沙利铂130 mg/m2,动脉栓塞药物为吉西他滨200 mg/m2+10~20 mL碘化油乳化剂,其中22例患者加用明胶海绵栓塞.近期疗效按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远期疗效采用生存分析,不良反应按照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评价.结果:42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13例(31%)患者部分缓解、22例(52.4%)患者稳定、7例(16.7%)患者进展,疾病控制率为83.3%.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95 %CI:12~15),治疗后6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73%,37%,18%.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神经毒性,大部分患者为1~2级.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经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闫赵斌;马亦龙;欧盛秋;赵昌;李志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伤口深部感染12例

    脊柱内固定术后伤口深部感染是脊柱外科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处理极为棘手.由于脊柱内固定装置的广泛使用和手术时间的延长,其发生率逐渐增多.对于脊柱内固定术后伤口深部感染,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是否保留内固定装置,一直是骨科界有争议的话题.我院2005年2月至2010年10月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腰椎融合术治疗各类胸腰椎疾病426例,其中12例患者术后发生腰椎感染,均为伤口深部感染.应用清创、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共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伤口深部感染患者1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勇喜;农新盛;黄超;彭硕;黎荣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全骨髓贴壁改良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应用改良的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进行形态学观察,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对培养的细胞向成骨方向诱导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原代BMSCs 9 d左右融合,细胞生长以梭形为主,呈螺旋状且生长旺盛的细胞集落.生长曲线显示BMSCs符合正常细胞生长特征.第3代BMSCs CD29,CD90均呈阳性表达,而CD34,CD45几乎不表达.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呈阳性.结论:全骨髓贴壁改良法简单实用,在体外容易分离培养和扩增BMSCs,对细胞活性影响小,是获得高纯度BMSCs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阳玉群;莫雪安;农伟东;杨龙秀;孔德燕;张泰鹏;刘金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强化饮食控制加量化运动对IFG人群的影响

    目的:探讨强化饮食控制加量化运动对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南宁、柳州及贺州4个社区体检确诊为IFG 147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实验组制订强化饮食控制加量化运动方案,评估他们的自我管理水平及血糖转归正常情况.结果:实验组人群生活方式干预后自我管理水平均比对照组高,血糖转归正常比率高(P<0.05).结论:强化饮食控制加量化运动能提高IFG人群的自我管理水平,并能很好的提高正常血糖转归率.

    作者:黎水莲;苏飞群;周翠屏;戴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