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COX-2和KAI1表达的意义

罗秉庆;郑绍光;唐青梅;龚广;陈琼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腺癌, COX-2, KAI1,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环氧化酶-2(COX-2)和KAI1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1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3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织中COX-2和KAI1蛋白的表达. 结果:COX-2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13.3%(2/15);增生过长为20%(6/30),其中不典型增生过长为50%(4/8);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为85.4%(47/55),呈等级上升趋势.KAI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为93.3%(14/15);增生过长为73.3%(22/30),其中不典型增生过长为37.5%(3/8);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为23.6%(13/55),呈等级下降趋势.COX-2高表达及KAI1低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中COX-2表达与KAI1表达呈负相关(r=-1 ,P<0.01).结论:COX-2和KAI1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发展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检测COX-2和KAI1蛋白表达可作为评价子宫内膜样腺癌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低镁血症与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低镁血症与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以及血镁与SIRS预后的相关性,为判断SIRS预后提供简易可靠的指标.方法:将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83例新生儿,在入院后24 h内收集SIRS所需资料,于诊断后48 h内进行血镁值测定,分组:①正常血镁组与低镁血症组:统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②存活组及死亡组:统计两组血镁水平的变化.结果:正常血镁组及低血镁组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血镁低于正常值的样本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血镁水平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镁水平反映SIRS患儿的病情及预后,可作为判断SIRS预后简易可靠的指标之一.

    作者:程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双途径介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分析(附18例报告)

    我们采用经皮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结合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的双途径介入治疗18例恶性胆道梗阻病人,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欧盛秋;欧阳欣;马亦龙;康平;李志坤;蒙志斌;黄梦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低温、可调钠与超滤模式透析对预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作用

    目的:探讨低温、可调钠与超滤模式结合对预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作用.方法:对6例经常出现透析低血压的维持性透析患者交叉进行可调钠+超滤模式透析(PHD),低温+可调钠+超滤模式透析(LPHD),与常规透析(CHD)进行自身对照,并观测透析前、后电解质,毒素的变化及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3种透析方案对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影响及毒素的清除无明显差异,PHD、LPHD均能降低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率,LPHD较PHD更能显著降低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结论:PHD、LPHD能使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下降,LPHD优于PHD,3种透析方案对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影响和毒素的清除无明显差异.

    作者:蒙兰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LASIK不同切削方式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比较分析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目前临床治疗近视眼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术后反应轻,恢复快,无上皮下混浊发生,术后用药时间短等优点,而对于角膜较薄的高度近视患者来说LASIK手术受到一定限制.

    作者:彭燕一;张文彬;易冰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Graves'病患者家族成员血清TgAb、TmAb水平的检测

    Graves'病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促甲状腺激素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其血清中存在各种甲状腺自身抗体,如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抗甲状腺微粒抗体(TmAb).

    作者:关小勇;蒋庆军;韦忠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伴上腔静脉综合征外科治疗2例报告

    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我院收治晚期肺部恶性肿瘤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vena cava syndrome,SVCS) 2例,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刘永春;韦成信;曹健斌;黄健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TMEP对麻醉大鼠升压反射的影响

    目的:观察化合物1-(萘满酮-5-氧基)-3-[2-(2-甲氧基苯氧基)乙胺基]-2-丙醇盐酸盐(简称TMEP)对麻醉大鼠升压反射的影响.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卡维地洛阳性给药对照组、TMEP给药组,药物按0.8、1.0及1.2 mg/kg的剂量分别从大鼠尾静脉给予,用颈动脉插管方法测定大鼠血压,并记录夹闭颈动脉后血压上升高值,计算升压反射血压升高值(△BP),然后观察给药前后△BP的变化.结果:0.8、1.0、1.2 mg/kg TMEP和相同3种浓度的卡维地洛均明显降低△BP,其中在0.8 mg/kg与1.0 mg/kg的给药剂量下TMEP给药前后△BP的差值大于卡维地洛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0.8、1.0 mg/kg的给药剂量下TMEP对麻醉大鼠升压反射的抑制作用强于同等剂量的卡维地洛,TMEP抑制升压反射的作用可能与阻断外周阻力血管α1受体有关.

    作者:周燕;曾日海;宋慧;田磊;田世雄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狼疮性肾炎临床与病理相关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的病理改变与临床的联系.方法:收集整理2001~2005年我院肾内科住院LN病人187例,所有病人在B超下行肾活检,并进行病理分型,分析各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结果:187例病人中Ⅳ型LN多,占46.5%;其次为Ⅱ型,占19.8%;I型和Ⅵ型相对少见.隐匿性肾炎以Ⅰ型和Ⅱ型多见(P<0.05),肾炎综合征以Ⅱ和Ⅲ型多见(P<0.05),肾病综合征以Ⅳ和Ⅴ型多见(P<0.05);Ⅳ型LN的AI及SLEDAI评分均高于其他病理.结论:狼疮性肾炎的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性,但二者之间不平衡,临床工作要综合病人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和病理分析.

    作者:黎伟;廖蕴华;杨桢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数据化乳腺托架在乳腺癌等中心1/4野切线技术中的应用

    乳腺癌根治术、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术后放射治疗能显著降低局部区域复发率[1].而乳腺癌治疗失败的原因也往往是局部区域的复发[2].

    作者:李莉萍;付庆国;杨海明;陆锋;许洲莹;李文庄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甲亢131碘治疗后复发的手术治疗(附86例分析)

    131I治疗甲亢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治疗后并发症除甲低和突眼外,尚存在一定的复发率.1983~2004年我院外科共收治86例甲亢131I治疗后复发的病人,经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全部治愈,效果良好.

    作者:郭伟;谭介恒;吴文其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磁共振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价值(附52例报告)

    脊椎是转移瘤的好发部位,要确定有无合并脊椎转移,X线与CT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磁共振(MRI)可早期发现脊椎转移瘤,对临床病变诊断拟定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侯昭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成团泛菌低分子脂多糖的遗传毒性研究

    目的:研究成团泛菌低分子脂多糖(LPSp)的遗传毒性,为其应用提供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依据.方法:应用掺入法进行Ames试验,采用组胺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TA102,将试验分为加和不加代谢激活系统S9 2组平行试验,LPSp设100、50、25、12.5、6.25 mg/皿 5个剂量组,通过观察回变菌落数来考察LPSp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遗传毒性.应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LPSp设40、20、10、5 mg/kg 4个剂量组,通过检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来考察LPSp对小鼠体细胞的遗传毒性.结果:在Ames试验中,LPSp各剂量组引起的回变菌落数未超过对照组自发回变菌落数的1倍以上;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显示,LPSp4个剂量组的微核发生率均在正常范围内,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Ames试验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LPSp的结果均呈阴性.结论:LPSp对所试菌株和小鼠体细胞无诱变性.

    作者:冷静;韦锦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IFN-γ对骨肉瘤细胞组织蛋白酶L的表达及侵袭特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对骨肉瘤细胞中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 CATL)表达的调控,及其对MG-63细胞体外侵袭特性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IFN-γ防治肿瘤转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IFN-γ对体外培养的MG-63骨肉瘤细胞CATL表达进行诱导调节,并利用RT-PCR方法对其表达水平变化进行半定量检测.Boydern小室检测各组细胞侵袭力的差异.结果:IFN-γ对骨肉瘤细胞中CATL的表达有显著的诱导降低作用,且随着浓度增加表达逐渐下降.同时可以使MG-63细胞的体外侵袭力下降.结论:IFN-γ可抑制骨肉瘤细胞中CATL的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肉瘤的侵袭转移潜能.

    作者:贺茂林;肖增明;李世德;陈安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铜绿假单胞菌LasI RhlI基因缺陷对大鼠肺部慢性感染的影响

    目的:观察铜绿假单胞菌(P.a)PAO1野生型及其与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相关的LasI RhlI基因缺陷型菌株人工生物被膜致病性的差异,了解QS系统的LasI RhlI基因在P.a生物被膜感染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P.a菌株海藻酸盐微菌粒悬液经大鼠支气管,建立人工生物被膜肺部感染动物模型.于感染2周后评估各组大鼠的肺部病理学、细菌学及细胞因子(IL-10)的变化.结果:感染2周后,PAO1野生型组的病理学改变和细菌学指标均显著重于LasI RhlI基因缺陷组(P<0.001);PAO1野生型组肺部IL-10水平明显高于PAO1 LasI RhlI基因缺陷型组(P<0.005).结论:PAO1野生型组引起的肺部感染明显较PAO1 LasI RhlI基因缺陷组的严重,QS系统的LasI RhlI基因在P.a肺部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孔晋亮;刘晓岚;邹小英;陈一强;宋志军;王恒壮;王立赞;陈海荣;张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原发性外阴癌50例临床分析

    外阴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3%~5%.我院1985年1月至2001年1月收治原发性外阴癌54例,因其他原因死亡2例,失访2例.本文对随访超过5年并有完整资料的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潘忠勉;李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黄芪注射液诱导人鼻咽癌CNE-2细胞凋亡及对细胞周期阻滞的研究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肿瘤化疗药物敏感试验法(ATP-TCA法)测定不同浓度黄芪注射液在不同作用时间内对体外培养的人鼻咽癌CNE-2细胞的增殖状态; 应用细胞形态学实验方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生长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黄芪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的人鼻咽癌CNE-2细胞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比;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250 mg/L黄芪注射液作用CNE-2细胞48 h有明显的G0/G1期阻滞作用,AnnexinV,PI染色显示CNE-2细胞凋亡率从对照组的1.8%升高到62.4%.HE染色观察到250 mg/L黄芪注射液作用48 h后CNE-2细胞质空泡、核固缩、核染色质聚集等形态学改变.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抑制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其抗鼻咽癌的活性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实现的.

    作者:韦世秀;刘成军;李牡艳;吴华;李佳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注射隆乳聚丙烯酰胺取出首选术式的探讨

    聚丙烯酰胺注射隆乳在我国整形美容外科上的应用已有近10年时间.因为其存在有较多的并发症[1~3]及是否会产生神经毒性或肾毒性及在人体内降解的争议问题[4~6],一直来都是整形美容界大的争执焦点之一.

    作者:黎冻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中两种上样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蛋白质组研究的双向电泳中第一向(等电聚焦电泳)的杯上样法和溶涨上样法对2D图谱的影响.方法: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和垂直SDS-PAGE为第二向,对上样方法及等电聚焦电泳程序及参数进行比较研究和条件优化.结果:在总电压时间积较短的情况下,运用杯上样法可以得到满意的图谱,而运用溶涨上样法却要在总电压时间积较长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较好的图谱.结论:杯上样法和溶涨上样法均可得到满意的图谱,但杯上样法所需的总电压时间积比溶涨上样法要短.

    作者:林文珍;张荣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IGF2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43 例胃癌组织、17例异型增生组织、15 例肠上皮化生组织及43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 IGF2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胃癌组 IGF2表达水平为 0.865 1±0.076 2,异型增生组为0.784 2±0.071 8,肠化生组为0.553 8±0.048 7,正常组织为0.264 1±0.042 5.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癌前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IGF2过表达与胃癌发生和发展有关,可能是胃癌的早期分子标记.

    作者:覃江;梁增文;黄振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不同麻醉诱导方法对婴幼儿手术后苏醒情况的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麻醉诱导方法对婴幼儿术后苏醒情况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手术的小儿,随机分为异氟醚吸入诱导组(A组)和氯胺酮肌注诱导组(B组),比较诱导情况和苏醒情况.结果:A组诱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短于B组(P<0.05);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5);恶心和呕吐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氟醚吸入诱导比氯胺酮肌注诱导更有利于患儿术后的苏醒,但同时要注意预防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作者:施小彤;谢玉波;赵丽妮;陈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