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希锦;莫云;王勇;贝为武;刘观树
目的:考察广西、辽宁、山东三个产区药用滑石粉重要质量指标酸中可溶物的安全性.方法:以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Bliss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不同样本提取率为0.81%~1.43%的供试品,LD50为3.2(95%可信限2.6~3.8)~8.5 g/kg(95%可信限7.4~9.7),折算成相当于药用滑石粉样本的量为395.1~658.9 g/kg.结论:按滑石粉样本量计算,其急性毒性非常小,在通常使用量下,不能导致中毒症状.滑石粉酸中可溶物含量的高低对急性毒性无明显影响.
作者:农以宁;黄仁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女性宫颈炎病原体感染情况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对16 800例门诊就诊者进行淋球菌(NG)、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滴虫(TV)、白色念珠菌等病原体检测,并分析各年龄组各病原体感染情况.结果:病原体阳性6 445例,其中UU 3 841例(59.6%),MH 1 052例(16.3%),CT 756例(11.7%),白色念珠菌1 177例(18.3%),TV358例(5.6%),NG177例(2.7%);单一病原体感染占3 910例(60.7%);混合感染2 535(39.3%);3种以上混合感染451例(7.0%);单一感染及混合感染的好发年龄在30~50岁之间(占94.2%).结论:广西地区女性宫颈炎病原体感染以UU为高,以单一感染为主,混合感染以两种病原体感染为常见,感染好发年龄为30~50岁.
作者:覃爱萍;郑文军;潘尚领;梁铭;刘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儿童内生软骨瘤的临床与X线平片特征.方法:对资料完整并经临床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内生软骨瘤33例的临床与X线平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中,单发内生软骨瘤10例,多发23例,有85块四肢管状骨受累,共115个肿瘤.主要X线平片表现为囊样、条索状骨破坏,还可见膨胀性生长、皮质断裂、瘤内钙化、硬化边、软组织增厚(或肿块)和病理性骨折,部分肿瘤向骨干或骨骺侵袭.结论:儿童内生软骨瘤的X线特征是干骺端骨透光区,伴有硬化、钙化,结合临床、X线平片进行分析多能做出诊断.
作者:李家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们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结合适当手术入路治疗斜坡区胆脂瘤13例,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均为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我院收治的斜坡区胆脂瘤患者,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6~48岁,平均29.8岁.病程3个月至6年.
作者:冯大勤;肖绍文;黄玮;秦坤明;谭源福;杨雷霆;张超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艾滋病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犯机体免疫系统,大量杀伤免疫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及免疫监督功能低下,从而并发以机会性感染为特征的器官功能衰竭和(或)恶性肿瘤的严重慢性传染性疾病[1].目前我国正处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快速增长期[2],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病人的生命将进一步缩短.2001年3月至2003年3月,我院收治艾滋病病人7例.通过对病人采取积极的治疗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3例病人病情在治疗缓解中,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燕珠;钟柱英;陈秀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椎间植骨融合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对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采用腰椎间盘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5~8年,平均32.53个月.76例患者手术后临床疗效评价,优57例、良16例、可3例,融合区均骨性愈合,未见假关节形成和根性疼痛复发,椎间高度及复位程度无丢失.结论:腰椎间盘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椎间植骨融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有效治疗方案.
作者:宋子卫;刘传太;林舟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对择期手术患者加强人文关怀后焦虑、抑郁程度改善的情况.方法:将100例乳腺癌病人按抽签法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50例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人文关怀;对照组50例仅接受常规护理.结果:入院时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人情绪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强人文关怀后,术前2 d及出院前1 d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焦虑值和抑郁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病人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心理,加强人文关怀可有效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反应.
作者:毛洪鑫;陆云飞;陆利生;韦田福;蔡丽南;肖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胸腹联合伤是胸部损伤合并腹部脏器损伤,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如不及时正确诊断及处理,病死率很高.我院1995~2003年共收治胸腹联合伤23例,现将我们的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周若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3年10月共救治52例颅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患者,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林树体;周东;吴强初;劳贵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心包积液为临床常见病,常需要心包穿刺引流,以明确诊断或治疗.但心包穿刺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1],有关心包穿刺及引流方法的文献报道较多[2,3],我们在总结文献报告方法的基础上,采用X线透视下在心尖区行seldinger法穿刺,并使用小剂量造影剂在穿刺中定位和借助长导丝将引流管放置于心包的低部位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严华;陈丽媛;陈湘桂;黄军章;符春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模型左室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1)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周龄Wistar大鼠50只,雄性,体重(62.56±5.12)g,以呋喃唑酮诱导扩张型心肌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DCM)、牛磺酸干预Ⅰ组(I Tau)、牛磺酸干预Ⅱ组(ⅡTau)、牛磺酸假干预组(TC)及空白对照组(NC),每组又根据不同时间点分为4周和12周二个亚组.应用多功能超声心动图诊断仪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模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EF)及左室缩短率(FS).应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左室心肌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应用RT-PCR技术检测左室心肌MMP1的表达活性.结果:DCM模型组及TC组4、1 2周亚组大鼠与NC组相应亚组比较,LVEDD和LVESD均明显增大(P均<0.05);FS、EF均明显降低(P均<0.01);心肌细胞肥大,胞浆灶性溶解,呈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与空泡变性,细胞核增大、分裂、畸形,细胞间隙增宽,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左室心肌Ⅲ型胶原明显升高(P均<0.01);左室心肌组织MMP1 mRNA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而ⅠTau组和ⅡTau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呋喃唑酮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Wistar大鼠模型,MMP1在左室心肌中的表达明显增高,且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参与左室重塑的全过程;应用牛磺酸可抑制MMP1的活性,逆转心室重塑;牛磺酸有望成为DCM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唐威;庞玉生;黄荣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异位妊娠为妇科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不断增高趋势,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使大部分输卵管妊娠可得到早期诊断,为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进行保守性手术提供了有利条件.我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0月对556例输卵管妊娠采用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忻琳;韦继红;吴秀芬;王远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胫骨平台骨折常为年轻患者高能量暴力损伤,临床上较为常见,约占各种骨折的4%[1].1995~2003年我院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54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作者:玉康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微创技术的发展使得胸腹腔镜的应用日益广泛.我院自1997年2月以来,尝试使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胸腹联合伤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潘毓标;覃洪斌;韦舸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尘肺本身直接致死情况少见,尘肺患者主要死于并发症.为了探讨煤工尘肺(以下简称尘肺)患者的死亡因素寻找有效的防治对策,根据合山矿务局1950~2003年尘肺工人健康档案,现将资料完整的271例尘肺工人死亡状况分析如下.
作者:伍传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氢氧化钙糊剂根管内封药对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方法:192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用氢氧化钙糊剂根管内封药,对照组用甲醛甲酚根管内封药,一周后复查,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在消除自觉症状、促进瘘管愈合、减少封药次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氢氧化钙糊剂作为一种新型的根管消毒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用于慢性根尖周炎疗效较好.
作者:胡青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endomyocardial fibrosis)又称闭塞或缩窄型心肌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地方性疾病,属于限制性心肌病的范畴,多发生在非洲潮湿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其他国家散发[2],在我国虽比较少见[3~6],但属于潮湿的亚热带地区的广西发病数在逐年增多[7~10].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对该病的影像诊断进行综述.
作者:李荣富;陈翰高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免疫组化染色效果.方法:在传统SP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前期处理、冲洗、显色等方面的改进,并对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1 000例各类肿瘤组织及疑难病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染色背景清晰,阳性信号明显,利于诊断,提高工作效率.结论:使用改进后的免疫组化SP染色法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作者:陈罡;罗殿中;李萍;王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与细胞因子在胃溃疡愈合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胃溃疡治疗前后胃黏膜细胞凋亡,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和SMAD3表达的变化.结果:20例胃溃疡患者抗溃疡治疗后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为66.6%,溃疡全部愈合,平均细胞凋亡指数由治疗前的21.3%下降至治疗后的5.6%,OR=0.031,95%CI=0.005~0.177,治疗前后的EGFR分级无显著差异(P>0.05);SMAD3的吸光值由治疗前的0.912士0.015下降至治疗后的0.352±0.031,OR=0.014,95%CI=0.001~0.132;活动期溃疡ERK1的吸光值为0.861±0.038,OR=39,95%CI=4.177~364.137,治疗后的吸光值明显降低(0.347±0.026,P<0.01).结论:Hp诱导细胞凋亡参与胃溃疡的形成并影响愈合,细胞因子EGFR、SMAD3和ERK1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凋亡而影响胃溃疡的形成和愈合过程.
作者:张法灿;梁增文;覃柳;周庆南;梁列新;黄陆颖;蔡联英;陈可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鼻咽癌确诊时75%的病人已属于Ⅲ期和Ⅳ期,病期愈晚,远处转移机会愈多,愈后亦愈差.中西医综合治疗,以大限度地减少肿瘤负荷,防止复发和转移,改善机体各方面的情况[1].1998年6月至2003年11月,对32例鼻咽癌颅底骨破坏致头痛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密切观察病情,给予对症处理和精心的护理,从而达到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现将临床观察结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伟娟;卢杏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