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亦龙
目的:探讨重复测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方法:用实例说明各种统计模型的适用情况.结果:重复测量资料具有各时点之间有相关关系,且时点相邻较近 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较强,时点相邻较远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较弱的特点.传统的统计分析 方法、一般的线性模型、广义线性模型没有考虑到观察对象在不同观察时点的内部相关性,检验效能较低和易犯Ⅰ型错误.混合效应模型同时克服了传统分析方法和广义线性模型的缺陷.结论:混合效应模型是目前临床试验资料统计分析强有力的方法.
作者:黄高明;周颖川;梁秋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多囊脑的MRI(磁共振成像)表现和诊断.方法:1例年龄50 d的男孩,因四肢强直性抽搐作MRI检查.结果:两侧大脑半球有大小不等的囊状结构,呈圆形、椭圆形,提 示高度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其信号强度与CSF一致.结论:MR表现两侧大脑半球多发大小不等圆形、椭圆形或分层的囊 状结构,信号强度与CSF相似,结合临床病人智力发育异常、四肢强直性抽搐,应考虑多囊脑的诊断.
作者:李茂;秦宇红;李荣富;梁漱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报告使用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情况.方法:气管内插管全麻和肝素抗凝下,使用Seldinger's技术,经Tr acker微导管放置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结果:成功栓塞26例31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7个为100%栓塞,3个 为95%,1个为90%.3个95%栓塞均为宽颈动脉瘤.1个90%栓塞者,为Hunt分级Ⅳ级,存在 严重脑血管痉挛,经解痉治疗效果不好,而放弃继续栓塞.无并发症及死亡.结论:GDC是栓塞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安全可靠、效果确 切,适合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尤其适合栓塞危险性较大的动脉瘤.
作者:肖绍文;Luc Picard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围术期硬膜外镇痛对静吸复合全麻肺癌手术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8例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 用相同的全麻药物.实验组病人入室后于Th5~6置入硬膜外导管,并注入1.6%利多卡因5~8ml,然后每隔1 h注入5ml,直至手术结束后以0.2%布比卡因和6 mg/L丁丙喏啡混合液行PCA镇痛,至术后72 h.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1h、术后24h、术后72h、术后1周,采静脉血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结果:对照组CD3、CD4降低程度明显大于麻醉前及实验组.术中两组的NK细胞活性均出现一过性增高随后明显降低.结论:硬膜外镇痛可减轻静吸复合麻醉对肺癌病人免疫功能的抑制.
作者:廖品琥;黄冰;温文钊;王建荔;阮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妇女因产伤及年龄的增长,阴道发生松弛,影响正常的性生活,增加婚姻的不稳定因素,要求手术矫治者逐渐增多.而传的阴道紧缩术在阴道后壁遗留瘢痕[1],我们自1 997年10月开始应用不损伤粘膜阴道紧缩术为30例患者手术,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燕;陈凤坤;韦翠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2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主支癌栓患者分3组.10例行肝 切除+门静脉取栓+肝动脉、门静脉双灌注化疗栓塞及生物治疗(A组);12例行肝动脉、门静脉 双灌注化疗栓塞及生物治疗(B组);6例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C组).结果:A组效果优,1、2年生存率均为100%,3年生存率50%,4年生 存率20%,5年生存率10%,B组1年生存率为58.3%,2年生存率为0;C组1年生存率为16%,2 年生存率为0.结论:肝切除+门静脉取癌栓+肝动脉、门静脉双灌注化疗栓塞+生物 治疗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的有效方法.而术后坚持定期经泵行区域性灌注化疗、生物治疗对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邓晓军;李振洪;黄一成;许景洪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近年来机械通气(MV)作为呼吸衰竭的抢救措施之一,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然而在机械 通气治疗时引起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已引起众多临床医生的 关注.
作者:覃红梅;周维肖;刘家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近年来我院收治头枕部着力致颅脑外伤93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3例,男61例,女32例,年龄17~78岁,平均58岁.交通事故伤56例,坠落伤29例,撞击伤8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h至3d.伤前患高血压病7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1例,慢支4例.
作者:陈子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正常主动脉瓣为三叶式,在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中,不论是瓣叶的减少或增多,均会影 响主动脉瓣的启闭功能,而造成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作者:郭盛兰;朱性威;李智贤;龙伟吟;张棣;何云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对人肺癌细胞的生长影响作用.方法:将带有野生型P53基因的pCEP4质粒,通过Lipofectin 转染肺癌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法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可使肺腺癌、肺鳞癌和小细胞肺 癌细胞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结论:野生型P53基因有效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可作为肺癌基因治疗的一种手段.
作者:赖祥进;吴克;全家妩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老年人外科急腹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变重而症状及体征轻,给诊断带来困难,延误 治疗.我院自1980年6月至1998年10月共收治475例60岁以上老年人急腹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长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庆大霉素(GM)引起的肾小管损伤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 GM诱导的肾小管损伤的修复和再生作用.
作者:黄巨恩;李校坤;徐志文;陈纡;梁祖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房室结慢径完全消融后对快径前传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可能原因.方法:22例确诊为房室结双径路并伴有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患 者行房室结改良术消融慢径,分别测量手术前后快径的前传有效不应期(FPERP)、传导时间 (FPCP)及心动过速的周期(SVTP).结果:FPERP由(295±35)ms变为(261±47)ms (P<0.05);FPC P由(261±61)ms变为(230±45)ms (P<0.05).ΔFPERP与SVTP有相关性(r=-0.53 5 3,P<0.05),ΔFPCP与SVTP无相关性(P>0.05).结论:消融慢径可以使快径的电生理特征发生改变,前传功能得到改善.
作者:刘立新;陶新智;雷长城;郑剑光;朱立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男,42岁,工人,体检发现左肺下叶阴影10 d于1996年4月29日入院.病人无呼吸 道症状.既往无肺结核病史.查体:体温正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晰,肝脾无肿大.
作者:黄耀元;唐滔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B1、B12 在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挫伤的应用.方法:将528例甲状腺手术中发生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34例患者分为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手术中喉返神经旁组织浸润注射维生素B1、B12的方法 处理,对照组手术中未行任何处理.术后通过临床观察及间接喉镜检查会咽、双侧声带运动,判定喉返神经功能性麻痹治疗有效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术后喉返神经功能性麻痹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7.5%和11.1%,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05).结论:甲状腺术中发生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经喉返神经旁组织浸润 注射维生素B1、B12的方法处理,能减少甲状腺术后喉返神经功能性麻痹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李伟;颜献辉;许坚;莫立根;张哲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为阐明瓦氏动作在终止室上速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食管心房调搏法,测定14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病人在瓦氏动作和安静时房室不应期和大房室传导时间,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①室上速组房室不应期在瓦氏动作时延长(12±16)ms,与安静 时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对照组房室不应期在瓦氏动作和安静时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瓦氏动作终止室上速是通过延长房室不应期而起作用.
作者:黄桂忠;赵爱香;彭建华;罗英琳;李佩韶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电话传送心电图检测(Transtelepomic Electroca rdiographic Monitoring,TTM)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同步检测97例心肌缺血患者的常规心电图(ECG)、电话传送心 电图(TTM),调整后者的监测电极与ECG的电极部位完全相同,判断二者的S-T、T缺血变化.结果:ECG发现97例典型S-T、T心肌缺血患者,TTM有90例相同变化 (敏感性92.5%),另检测31例ECG无S-T、T心肌缺血的患者,TTM亦无改变(特异性100%).结论:TTM对心肌缺血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确切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晓明;庞振瑶;黄群英;梁凌;蒋小菊;刘卫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心率变异性的功率谱分析,观察不同麻醉方法 对手术中病人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35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单纯硬膜外麻醉组(E 组)、单纯全身麻醉组(A组)、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AE组).分别在麻醉前(T0)、麻醉完成后(T1)、腹腔探查(T2)、手术开始后1 h(T3)、关闭腹膜(T4 )和术毕(T5)测取心率功率谱、心率、平均动脉压.结果:E组病人硬膜外麻醉后LF、HF、LF+HF值均较基础值下降(P <0.05).A组LF值在T1后均较T0有所下降,以T3下降明显(P<0.05).F+HF 值在T1后均较T0明显下降(P<0.05).AE组LF在T1后各时段值均较T0值下降,以T2后明显(P<0.05).LF、LF/HF、LF+HF值在AE组T1后各时段值均比A组相同时 段值低(P<0.05).结论:中胸段硬膜外麻醉或复合全身麻醉均可影响心脏自主神经的张 力,并且主要表现在反映心脏交感神经的LF值降低.在临床上可监测心率变异性以调节麻醉用药,保证围麻醉期病人的循环功能稳定.
作者:林成新;谭冠先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996年7月至1998年12月,我科在门诊实施用自体脂肪颗粒填充面部凹陷畸形15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均为女性,年龄18~36岁.15例中上睑凹陷畸形6例,下睑凹陷畸形4例,颊部凹陷畸形4例,颞部凹陷畸形1例.先天性软组织凹陷8例,术后凹陷6例,感染后1例.每个部位注射脂肪颗粒量多9ml,少1ml,均为一次性注射,注射量根据经验掌握,应在组织实际缺损量的80%~100%(肉眼观).
作者:杨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有血管活性作用的激素P物质(SP)、内皮素(ET)和 抗利尿激素(ADH)在肝硬化中的变化与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分别测定58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浆SP、ET和ADH水平.结果:SP、ET及ADH在肝硬化时均显著升高,肝功能越差,升高越明显;SP、ET与门、脾静脉宽度呈显著正相关(r=0.71、0.70,P<0.05);ADH与24 h尿量、尿钠排出量呈负相关(r=-0.72、-0.68,P<0.05).结论:SP和ET参与了门脉高压的形成,ADH主要与肝硬化患者24 h尿量及尿钠排出量下降有关.
作者:吕小平;詹灵凌;姜海行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