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侵犯邻近器官手术切除的效果分析

梁驰;董保国;韦涌初;梁秋养;覃流珠;李霖

关键词:胃肿瘤, 外科手术, 联合脏器切除,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脏器切除术对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胃癌侵犯邻近器官的病人行联合脏器切除术,并进行随访.结果:病人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4%,39.2%,21.5%.手术并发症为16.1%,手术死亡率3.57%.结论:对已有癌侵犯邻近器官的病人,应尽可能将胃癌及其侵犯邻近的器官部分或全部切除,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但要掌握好适应证和禁忌证.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卵巢转移癌28例临床分析

    卵巢转移癌是晚期恶性肿瘤,预后极差,如何防治是个重要问题.回顾我院收治的卵巢转移癌,主要由胃肠道癌转移而来.现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其预防及治疗.

    作者:唐玲;马秋英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面膜固定水平照射治疗鼻咽癌的研究

    放疗是治疗鼻咽癌的首选方法,但头颈部是活动易变的部位.因此,要使照射剂量准确和质量保证,照射时的体位和照射部位的固定是关键环节.自1997年下半年起,我科用面膜固定水平照射技术治疗了20例鼻咽癌患者,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黎福祥;赵志斌;刘颖新;韦汉荣;周桂娥;吴春华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236例腔隙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MRI)与临床表现关系.方法:236例MRI检查采用SE和PS3D序列,均作了T1加权像及T2加权像扫描,其中5例行了增强扫描.对其MRI表现和临床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0岁以上发病率为83.5%;有高血压病史者占84.3%;偏侧性肢体瘫痪132例.病变主要位于基底节、放射冠、内囊、侧脑室旁深部脑白质、丘脑及脑干等,前三者占82.2%.结论:MRI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首要检查方法,可为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必要的帮助.

    作者:陈广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PBMV治疗风心病二尖瓣狭窄157例

    目的:观察PBMV疗效,探讨PBMV并发症的处理原则.方法:对157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病人采用Inoue球囊导管行PBMV.结果:完成PBMV 154例,术中并发短阵室颤7例,术中及术后并发心包填塞5例,其中2例在导管室内行紧急闭式二尖瓣扩张术,1例转外科择期行闭式二尖瓣扩张术,损伤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脾栓塞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无效死亡1例.结论:PBMV治疗二尖瓣狭窄近期疗效确切;心包填塞是PBMV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处理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介入治疗消耗品塑料包装的轻微破损未经发现可能是导致手术污染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蒙华;周华富;岑晓华;张炳东;吴文森;陈铭伍;杨柳山;龙驹;龙驹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手术治疗AOSC 96例报告

    AOSC为一特殊类型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病情严重和凶险,发展迅速,死亡率高.1995~1998年我科对96例AOSC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为主,抗生素及综合治疗为辅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屈波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手部开放性损伤早期修复315例临床分析

    在临床上,手部损伤所占比率较高(约占26.6%)[1].其中以开放性手部损伤占大部分,若处理不当,常导致功能障碍,甚至残废.1990年1月至1999年5月我院共收治手部开放性损伤315例,运用显微外科修复技术进行早期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贺宁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浆内皮素-1水平与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病理生理变化及与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Tc-SaO2)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0例HIE患儿ET-1水平,与25例正常新生儿进行对照,同期探讨60例HIE患儿ET-1变化与Tc-SaO2间的相关性.结果:轻度HIE组血浆ET-1水平高于对照组,中重度HIE组显著高于轻度HIE组.轻、中重度HIE患儿Tc-SaO2均降低,尤以中重度HIE组Tc-SaO2明显而持续降低.提示血浆ET-1水平变化与HIE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Tc-SaO2呈负相关.结论:内皮素不但参与HIE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且ET-1水平变化为临床评估HIE脑损伤程度和预后提供客观依据.及早纠正低氧血症是防止HIE病情加重的重要措施.

    作者:邱健芬;蒋智勇;罗家健;高永旺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口服小剂量阿斯匹林影响脑血栓复发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口服小剂量阿斯匹林(ASA)对脑血栓复发的影响.方法:设对照72例,观察组75例.观察组口服ASA 50 mg/d,以满3年为限,按随诊时间长短不同分3个期观察,比较两组的复发情况.结果:Ⅰ期的复发率两组无明显差异,Ⅱ、Ⅲ期的复发率和满3年的累积复发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复发后的病情用MESSS评分,观察组轻于对照组.结论:长期口服ASA对脑血栓复发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作者:杜福文;谭启文;周鱼;余德灵;林海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ACEI、CaA、CaA加β阻滞剂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索防治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疗效好,副作用少的药物.方法:选择90例住院老年高血压LVH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ACEI、CaA、CaA加β阻滞剂治疗6个月,3组均每日测量血压、心率,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做彩色超声心动图及24 h动态血压检查,以观察各组药物对血压、心率、LVH 和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①3组药物均有明显降血压作用,与治疗前后对比,P均<0.01;②治疗后CaA组心率略偏快,但无统计学意义;而CaA 加β阻滞剂组治疗后心率比治疗前减慢(P<0.05);③治疗6个月后IVST,PWT,LVMI减少明显(P<0.01),ACEI和CaA加β阻滞剂相似,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优于CaA组(P均<0.05);④E/A比值3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提示3组药物均能降低血压,逆转LVH,改善心功能,但 ACEI和CaA加β阻滞剂组优于单纯CaA组.

    作者:梁积英;段小燕;麦家志;刘波;潘文晶;万里凯;陈英;谢萍;史文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先天性无牙畸形15例报告

    先天性无牙(Anodontia)又称先天性缺牙,是一种先天性牙胚发育异常疾病,常伴有汗腺、毛发等其他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又称Wedderburn综合征.根据乳牙、恒牙列、牙胚的缺失情况,将无牙畸形分成全口无牙和部分缺牙两型[1].全口完全性无牙十分罕见,临床上多见部分性缺牙2~4颗.此病对患者的颜面外形、咀嚼、发音等功能影响较大,且本病病因不明,治疗复杂.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接诊患有不同程度先天性缺牙患者1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晓晖;冯青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前壁AMI患者的心电图、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梗死相关病变与第一对角支(D1)开口的位置关系.结果:29例前壁AMI患者,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12例中,以D1开口前的LAD病变或LAD合并D1病变9例(75.00%),以D1开口后的LAD病变3例(25.00%),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前壁AMI伴有ST段I、avL导联抬高6例中,下壁ST段压低组和正常组分别为5例(83.33%)、1例(16.67%),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导联ST段压低与多支血管病变无关,而与LAD近端(D1之前)或LAD近端合并D1病变有关,可能反映高侧壁心肌缺血对应性改变.

    作者:凌政;李平;张少富;陈丽芬;刘明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慢性呼吸衰竭

    呼吸机应用于临床已有70年,机械通气在抢救呼吸衰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呼吸机在使用时通常须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1989年美国伟康集团公司生产的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呼吸机,属无创性机械通气.BiPAP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有肯定效果,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疗效各家意见不一[1].本文观察两组COPD并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实验组予常规治疗加经鼻罩BiPAP通气,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BiPAP呼吸机对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

    作者:欧阳暾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NIDDM及其心脑血管合并症

    目的:了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病情与其大血管合并症(MaVC)的关系.方法:135例NIDDM根据合并冠心病、脑动脉硬化、高血压3种合并症的有无或多少分成4组:①无合并症组(N)组;②一种合并症组(Ⅰ组);③两种合并症组(Ⅱ组);④3种合并症组(Ⅲ组).观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及血生化指标.结果:①NIDDM MaVC的总发病率为44%,男性比女性倾向于发生MaVC(P=0.0009),Ⅰ、Ⅱ、Ⅲ组的年龄均比N组显著增高(P<0.01),Ⅱ组比Ⅰ组、Ⅲ组比Ⅱ组年龄有不显著增高.仅Ⅱ组病程比N组显著增高;②各组OGTT数据与MaVC发生或多少的关系无规律性;③Ⅰ、Ⅱ、Ⅲ组的峰值胰岛素均比N组高(P<0.01),且Ⅱ、Ⅲ组比Ⅰ组高(P<0.05),Ⅲ组比Ⅱ组显著增高.结论:男性NIDDM比女性更易发生MaVC,年龄增大、血胰岛素相对升高不仅与MaVC的发生有关,而且与MaVC的多少有正关联:MaVC的发生与多少与病程和血糖水平无明显关系.

    作者:金文胜;王国华;黄怀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C-erbB-2、nm23在侵袭性乳腺癌中表达的预后意义

    目的:探讨C-erbB-2及nm23在侵袭性(即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72例侵袭性乳腺癌组织进行C-erbB-2及nm23产物的检测.结果:癌组织中C-erbB-2及nm23的阳性率分别为50%,33.3%.C-erbB-2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及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而与病人术后生存年限负相关.nm23的表达在淋巴结无转移组明显高于有转移组,并与患者的术后生存年限正相关,与C-erbB-2的表达负相关,但与肿瘤大小无关.C-erbB-2及nm23的表达均与乳癌病理类型无关.结论:C-erbB-2、nm23的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有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良好参考指标.

    作者:阮伶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单肺麻醉时对肺内分流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单肺麻醉时对肺内分流(s/t)影响的规律性.方法:选择14例择期开胸手术病人,用静吸复合全麻,分别于麻醉前、双肺通气(TLV)15 min、单肺通气(OLV)5、15、30、60 min抽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s/t.结果:s/t在TLV时大于麻醉前(P<0.01),在OLV 5 min又大于TLV时(P<0.01),但与OLV 60 min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PaO2在OLV 15 min低于双肺通气(P<0.01),但与OLV 60 min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静吸复合麻醉下,s/t在OLV 5 min时大,OLV 60 min尚未降低.PaO2在OLV 15 min时降至低,OLV 60 min尚未回升.

    作者:阮林;温文钊;王建荔;黄冰;何并文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老年人牙周病变及生理性萎缩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关系

    牙周病是牙周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疾病[1],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中老年人的口腔疾病,病因是多方面的,如不洁、细菌作用、创伤等.然而,牙周病的发生与机体内环境关系更大[2],尤其是广泛性牙周病变.本文收集了50例病因各异的老年性牙周病变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资科,进行分析,以探讨老年人牙周病变及生理性萎缩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关系.

    作者:刘继尧;杨珈玲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肝药酶诱导剂对暴发性肝衰竭的影响

    目的:研究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PB)和利福平(RFP)对肝药酶和肝衰竭的影响.方法:观察PB和RFP对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P450)和细胞色素b5(Cyt.b5)的含量、苯胺羟化酶活性、肝切除暴发性肝衰竭死亡率和高血氨性肝昏迷存活期的影响.结果:PB和RFP能明显提高正常肝脏和部分肝切除后再生肝P450含量和苯胺羟化酶活性.在肝切除术后5h至9d内,经PB处置的小鼠暴发性肝衰竭死亡率低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2.1%和49.2%.存活期也明显长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160.7±84.1)h和(128.9±92.6)h.此外,在肝切除小鼠中,PB和RFP组NH4Cl所致的高血氨性肝昏迷存活期分别为(60.8±22.5)h和(112.9±7.2)h,也明显长于空白对照组的(44.6±28.3)h.结论:PB和RFP能显著地诱导肝药酶,延长高血氨性肝昏迷的存活期,以及有一定的降低肝切除暴发性肝衰竭死亡率作用.

    作者:黄仁彬;邦古拉;臧林泉;梁霜;王乃平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α1-AT、Tf及AFP联合检测对肝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肝癌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法免疫浊度测定系统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45例肝癌及其它肝病患者血清中α1-抗胰蛋白酶(α1-AT)、转铁蛋白(Tf)以及甲胎蛋白(AFP)水平.结果:肝癌组α1-AT高于其它各组,Tf则显著下降(P均<0.05);联合检测中任一项为阳性时,阳性率达96.67%,而3项均为阳性时,检测特异性极高.结论:AFP与α1-AT、Tf联合检测肝癌,可减少漏诊概率与提高诊断的特异性,优于单项的检测水平.

    作者:蒋杰球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广西城市地区新生儿脐带血铅水平及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为了解广西地区人群的胎儿铅暴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广西四市收集脐血标本1526份,其中1508份标本在严格质量控制下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血铅测定,并以面谈问卷的形式对脐血铅水平在第70百分位以上和30百分位以下者进行家庭社会环境及健康状况调查,用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对脐血铅水平有明显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1508例的血铅水平呈正态分布,被测人群中脐血铅水平为(0.46±0.12)μmol/L,范围0.07~0.89 μmol/L,脐血铅水平超过目前公认的安全界限(0.48 μmol/L)的占52.1%.研究发现,孕期被动吸烟、孕期上、下班途经时间、家庭成员接触铅、居室邻近马路、孕妇年龄、以煤作为家用燃料及孕期食用皮蛋、居室装饰涂料、孕期使用交通工具等均是胎儿期铅暴露的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被动吸烟及居室内涂料装饰对脐血铅水平影响较大.结论:目前广西地区环境铅污染状况可能对胎儿的发育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李敏;杨秀群;陈淑明;卢曙华;刘珊珊;潘柳青;王志刚;江加;庄伟华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268例甲亢病人的肌活检及临床分析

    目的:为了观察甲亢病人治疗前后的肌病理改变.方法:对268例住院甲亢病人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前作肌病理活检及对16例有肌病理改变者进行治疗后肌活检复查.260例进行光镜检查和8例进行电镜检查.结果:在268例肌活检中,28.7%(77/268)的甲亢病人有肌病理改变,14.3%(3/21)在临床已诊断甲亢肌病者,无肌病理改变,25%(4/16)有肌病理改变的病例在甲亢治疗后,其肌病理改变仍未恢复.结论:甲亢病人的肌病理改变是常见的,其发生率与甲亢的病程及病情的轻重程度有关.肌病理的恢复与肌萎缩的程度有关,其恢复的时间要比甲亢症状恢复的时间长.

    作者:刘广钊;刘红;梁季鸿;蒙必辉;韦政清 刊期: 1999年第06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