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产褥期对初产妇母婴保健延伸服务的效果评价

王冬霞;马莉

关键词:母乳喂养, 产褥期, 初产妇, 延伸服务
摘要:目的 探索医院产褥期对初产妇母乳喂养、母婴保健延伸服务的实际效果.方法 实验组(100例)接受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与以往接受常规服务的常规组产妇(100例)做对比研究,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母乳喂养成功率上,乳腺病发生率、新生儿便秘,脐部感染等项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医院开展产褥期对初产妇母乳喂养、母婴保健即能把医疗护理过程延伸到产妇家中,提供连续性的护理服务,又能及时解答他们所咨询的母婴保健问题,从而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婴儿患病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2000-2010年新疆孕产妇死亡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2000-2010年新疆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及2004-2010年新疆14个监测县(市)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死因顺位、死亡地点和评审结果.方法 采用各地市上报的妇幼卫生年报和监测县(市)孕产妇死亡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03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不明显,2003年以后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4个监测县(市)2004-2009年孕产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略有反弹.死因顺位前两位以产科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主,2008年以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取代产科出血位居死因顺位之首;死亡地点在家中的比例减少,在医疗机构的增多;可避免死亡的孕产妇比例增加.结论 2000-2010年新疆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基本消除了城乡孕产妇死亡率的差异,但2010年死亡率有所回升,降低孕产妇死亡工作仍是当前妇幼工作的重点.

    作者:王晓军;唐述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美洛西林用于剖宫产术前防感染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美洛西林用于剖宫产术前预防性感染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71例剖宫产术前30~60min一次性应用美洛西林7g静脉滴注,并与同期的100例术后预防性应用美洛西林3.5g静脉滴注1日1次共5次的两组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和研究分析对比.结果 术前组在易感因素明显高于术后组的情况下,使术后病率从12%降至5.63%,切口感染率从7%降至1.41%,子宫内膜炎发生率从10%降至2.82%(P<0.05),有统计学意义;呼吸道感染及泌尿道感染均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对新生儿无明显不利影响.结论 足量美洛西林在剖宫产术前一次性应用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对新生儿无影响,且用药时间短,抗生素用量少,无肠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或念珠菌增殖现象,值得推广.

    作者:马永琴;王香枝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孕晚期使用胎儿电子监护与分娩结局的关系

    目的 探讨孕晚期使用胎儿电子监护与胎儿宫内窘迫、围产儿死亡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分娩的,妊娠晚期常规进行胎儿电子监护的1890例产妇为观察组;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2月使用传统监护方法分娩的1786例产妇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孕妇孕期胎儿宫内窘迫诊断情况:观察组胎儿窘迫1015例,占53.70%,对照组601例,占33.99%;分娩结局:观察组在胎儿宫内窘迫、正常围产儿死亡以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晚期使用胎儿电子监护监测胎儿可提高胎儿宫内窘迫的检出率,及时纠正胎儿宫内窘迫和缩短宫内窘迫时间,从而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围产儿死亡率的发生,提高产科质量.

    作者:毛滢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和研究中西医疗法结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睢县中医院近年来收治的66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静滴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治疗结束后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94%(31/33)和57.58%(19/33);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3.64%(21/33)和30.30%(10/33),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疗效显著,相较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作者:黄冠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陪伴分娩在产科临床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 观察陪伴分娩在产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从2012年1-8月间在桓台县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126例足月妊娠产妇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2例使用陪伴分娩,对照组64例无陪伴分娩.结果 观察组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在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产程缩短,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陪伴分娩减少了产妇对分娩的不适、疼痛和焦虑,给产妇增加了信心和安全,促进产程进展,增加阴道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作者:许会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家属系统化安全教育在基层医院产科婴儿防盗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目的 探讨预防基层医院产科婴儿被盗的护理安全措施.方法 在产妇家属中筛选1名主要责任人,分别在入院时、分娩后、夜间、出院前对其进行婴儿防盗安全教育,并签署书面知情告知书.结果 实施家属系统化安全教育以来,绵竹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未发生一起婴儿被盗事件,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安全管理的依从性提高.结论 基层医院对产妇家属实施系统化安全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措施,可提高产妇及家属对安全管理的依从性,有效杜绝婴儿被盗事件的发生.

    作者:黄仲萍;牟建容;邓兴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HPV DNA检测技术在我国宫颈癌筛查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一 推广HPV DNA检测技术的意义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PV)密切相关.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宫颈浸润癌中HPV DNA的检出率几乎为100%,在宫颈癌前病变中HPV的检出率为75%~100%[1].目前,世界范围内90%的宫颈癌是由HPV 16、18、45、31、33、52、58和35所导致的,因此这些亚型又被称为高危型HPV.其中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亚型为HPV16和18,它们可导致50%的宫颈上皮内瘤变Ⅱ (CIN2),70%的CIN3和宫颈癌,感染HPV16/18(+)发展为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比HPV阴性女性高35倍[2].因此,HPV是引起宫颈癌变的首要因素.但同时大量研究结果也显示,尽管世界范围内有70%~80%的妇女一生中至少会发生一次HPV感染[3],但其中90%以上会在两年内自动清除,只有极少数在持续感染同一类型高危型HPV一年以上的妇女,才有可能发展为宫颈癌,且从宫颈HPV感染至进展为宫颈癌需要10~20年的时间[2].由此可见,通过筛查和早期治疗完全可以达到预防和控制宫颈癌的目的.因此,随着各国研究者们的不断努力和改进创新筛查技术和手段,目前HPV DNA检测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重要的筛查方法.

    作者:狄江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产褥期对初产妇母婴保健延伸服务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索医院产褥期对初产妇母乳喂养、母婴保健延伸服务的实际效果.方法 实验组(100例)接受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与以往接受常规服务的常规组产妇(100例)做对比研究,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母乳喂养成功率上,乳腺病发生率、新生儿便秘,脐部感染等项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医院开展产褥期对初产妇母乳喂养、母婴保健即能把医疗护理过程延伸到产妇家中,提供连续性的护理服务,又能及时解答他们所咨询的母婴保健问题,从而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婴儿患病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冬霞;马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阴道不规则出血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某女,43岁,因放置宫内节育器10余年,反复不规则阴道流血多次,于2010年10月就诊.患者平素月经周期规律,10/30天,经量正常,无痛经,无血块,2000年4月患者在当地镇医院放置宫内节育器,型号为活性165中号,术后每年妇女查体均显示宫内节育器位置正常.有性生活20年,顺产后18年,近5年于月经间期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腰酸,阴道分泌物水样,量多,带血,无异味.以往在当地医院及区级、市级多家医院就诊,均给予B超检查,常规妇科检查后止血消炎处理,未做过宫颈癌相关检查.病情时好时坏,疗效不明显.患者来烟台开发区妇幼保健站时为月经干净4天,要求取环.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查体合作,五官正常,四肢活动自如.全身皮肤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无明显包块,肠鸣音正常.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通畅,宫颈内口7~8点处充血,表面光滑,无明显宫颈糜烂,子宫前位,大小活动度好,双附件未扪及异常.阴道分泌物化验正常.腹部B超:膀胱充盈可,子宫前位,大小正常,肌壁回声无异常,子宫内膜清晰,0.5cm,宫内节育器位置正常,双侧附件未扪及异常.

    作者:陈中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827例高危妊娠分析及管理

    目的 通过对造成高危妊娠因素的分析,找出影响母婴健康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广西孕产妇高危妊娠管理工作规范》中的高危妊娠评分标准,对2010年7月-2012年6月在河池市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门诊建卡的孕妇进行筛查,并建专册管理和追踪随访.结果 围产保健门诊登记建卡的孕妇2172例,筛出高危妊娠827例,发生率为38.08%.高危因素发生率的前3位依次为:≥2次流产史、年龄≥35岁、剖宫产史.结论 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规范进行高危因素筛查并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监测,对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确保母婴健康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杨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临床触诊与超声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 探索超声检查在大规模妇女乳腺癌普查工作中的作用,提高乳腺癌的早期检出率,做到早治疗,进行有效的群体性防治.方法 对6008例妇女乳腺癌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触诊增生(乳腺病)1 774例,检出率29.52%,乳腺良性肿瘤58例,检出率0.97%,乳腺癌1例,检出率1.66/万;超声检查1 837例中增生765例,检出率41.64%,乳腺良性肿瘤52例,检出率2.83%,乳腺癌前病变1例,检出率5.44/万,乳腺癌1例,检出率5.44/万,可疑恶性1例.结论 在乳腺癌检查中超声检查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对于青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可作为首选方法之一.

    作者:栾慧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衡阳市2006-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衡阳市2006-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变化以及主要死亡原因动态变化趋势,探讨相关因素,从而提供有效的科学干预措施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方法 收集衡阳市2006-2011年所有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卡,并进行个案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1年,衡阳市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年龄越小,死亡率下降幅度越大.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前五位分别是意外死亡、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肺炎和出生窒息,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的79.18%.结论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预防意外死亡,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

    作者:王珍;段永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间苯三酚联合地西泮在产程中活跃期停滞的应用

    目的 探讨间苯三酚联合地西泮在活跃期停滞时促进产程进展的疗效.方法 将476例活跃期停滞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8例),观察组予静脉推注间苯三酚80mg和地西泮10mg,对照组只予静脉推注地西泮10mg,观察两组的活跃期时间、第二产程的时间、分娩结局、产后2小时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观察组活跃期时间平均为(172.31±24.11)min,剖宫产率17.6%,阴道分娩率82.35%;对照组活跃期时间平均为(220.32±35.23)min,剖宫产率29.0%,阴道分娩率7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小时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苯三酚联合地西泮应用在活跃期停滞时疗效明显,能促进产程进展,提高阴道分娩率,减少剖宫产率,并对第二产程及产后2小时出血量、新生儿评分无不良影响,值得推广.

    作者:朱雪霞;周丽霞;杨承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6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母婴结局分析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糖尿病(GDM)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同期59例健康孕妇(对照组)的母婴结局观察比较.结果 观察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围产儿并发症显著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 GDM对母婴结局危害较大,临床工作者应加强GDM相关知识宣教及血糖监测.

    作者:吕晓宁;徐大改;刘艳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1例患者在第1个月月经来潮后第2~5天,按照操作指南由专人行宫内放置LNG-IUS术(德国拜耳公司产品).结果 24个月后,与放置LNG-IUS前相比,51例患者的痛经全部得到改善.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体积、盆腔囊肿体积、子宫内膜厚度、血CA125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值显著升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出现痤疮7例,月经间期出血12例,全身肿胀2例,面部色素沉着2例,脱发1例.结论 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抑制子宫内膜增长,改善患者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等临床症状,副作用少,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安全、有效.

    作者:刘冬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001-2010年阳泉市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2001-2010年阳泉市孕产妇死亡情况,探讨引起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降低孕产妇死亡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阳泉市三区两县2001-2010年的妇幼卫生年报表和孕产妇死亡报告卡、死亡评审表,回顾性分析从妊娠开始到产后42天死亡的孕产妇资料.结果 阳泉市2001-2010年统计活产数为99 815人,孕产妇死亡54例,死亡率54.10/10万.前4位死因分别是妊娠高血压疾病(27.28%)、产科出血(22.22%)、妊娠合并内科疾病(18.52%)、羊水栓塞(14.81%);死亡地点主要是县级医院(46.30%)、家中(24.07%)及转诊途中(12.96%).结论 做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增加妇幼保健工作资金投入,加强对贫困孕产妇的保健服务,实行住院分娩,加强基层医疗及保健人员的培训,提高产科质量,继续深入开展“降消”项目,打击非法接生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笑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绝经前期人工流产妇女避孕方式选择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绝经前期妇女避孕情况,寻找适用的避孕方式.方法 收集早孕要求人工流产(人流)或药物流产且年龄超过40岁的妇女298例,采取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 40岁以上要求人流妇女占同期人流总数的8.4%.未采取避孕措施和避孕失败是主要原因,其中无避孕措施的109例,占36.6%;避孕失败181例占60.7%.结论 医务人员应指导绝经前期妇女知情选择适合的避孕措施,减少意外妊娠.

    作者:田禾;宋华勤;魏欣;王莉;唐增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吉尼和吉妮致美宫内节育器取出原因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吉尼和吉妮致美宫内节育器(IUD)的取出原因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取出吉尼和吉妮致美IUD的妇女455例,吉尼组311例,吉妮致美组144例,分析取出原因及出血、断裂、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吉尼IUD和吉妮致美IUD取出主要的原因是月经过多和点滴出血,吉妮致美IUD断裂是取出困难的主要原因.结论 吉尼IUD和吉妮致美IUD作为新型节育器应注意其取环的高危性.

    作者:王莉;宋华勤;张文辉;李丽;田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010-2012年云林社区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出生缺陷是指出生时就存在的人类胚胎发育紊乱引起的形态和结构、功能、代谢、精神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是导致流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和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准确掌握出生缺陷资料、动态观察出生缺陷发生的消长等可为制定出生缺陷的预防措施及评价效果提供依据.现将无锡市锡山区云林社区成立以来2010-2012年度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1月1日-2012年9月30日之间出生,由本地孕妇及在锡山区居住满1年流动孕妇分娩的孕28周至产后7天期间发现的出生缺陷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死产、诊断性引产的胎婴儿);按照江苏省三网监测统一标准进行出生缺陷儿统计.

    作者:张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妊娠期糖尿病早期诊断及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以到怀化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选择24周以前确诊为GDM的患者36例为A组,24~28周确诊为GDM的患者58例为B组,两组患者采用膳食控制、适度运动、血糖控制以及胰岛素等方面的治疗,对孕妇妊娠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妊娠可使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血糖难以控制及发生酮酸中毒.糖尿病可使妊娠期孕妇高血压疾病、难产、羊水过多、巨大儿等发生率增加.结论 早期糖筛查利于及早的发现部分GDM,而GDM的及时诊断与积极治疗能明显改善妊娠结局以及减少母婴并发症.

    作者:肖小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