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丽
笔者有幸随诊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院孙定隆副教授临床2个月,见其用自拟胃安六合汤加减治疗慢性上消化道疾病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8例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5岁以下4例,35~45岁8例,46~60岁4例,61岁以上2例;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8例,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5例,胆汁返流性胃炎3例,疣状胃炎2例.诊断标准:为①以胃脘疼痛为主症;②常伴痞闷或胀痛、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③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劳累受寒等有关;④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确诊.2 治疗方法胃安六合汤:百合30g,台乌、木香、黄连、五灵脂各10g,香附15g.腹胀明显加香橼或佛手;脾虚加白术、党参、云苓;有淤者加丹参、川芎;泛酸烧心明显加煅瓦楞;疣状胃炎加僵蚕、乌梅.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1个月为一疗程,总疗程为3个月.
作者:李琼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肛肠部因神经分布密集,对疼痛较为敏感,且肛肠病术后患者需要排便,无法避免污染、摩擦、刺激,故易出现疼痛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创面渗血,肉芽及创面水肿,愈合时间较长等现象.笔者应用自制黄连膏纱条于肛肠病术后换药,共观察10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23~64岁,平均43岁;痔疮术后32例,肛瘘术后17例,肛裂术后6例.对照组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21~62岁,平均41岁;痔疮术后31例,肛瘘术后1 6例,肛裂术后5例.
作者:蔡晓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神经纤维瘤来源神经的雪旺氏细胞,肿瘤一般无包膜,表现为皮肤或皮下肿块,可伴有神经压迫症状体征,诊断一般无困难,单发者以手术治疗效果可靠,但全身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常无手术治疗指征.笔者以中药桂枝茯苓丸内服治疗全身多发性神经纤维瘤17例,取得一定效果,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7例中,男14例,女3例;年龄20岁以下2例,20~40岁6例,40~60岁4例,60岁以上5例;病程6个月~20年;病变发于颈、胸、背、四肢等多处.多数伴有疼痛、麻木不适症状,所有病例均作过肿瘤活检确诊.
作者:韦曙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甘露消毒丹乃叶天士临床之方,收编于<湿热经纬>.方中用黄芩、连翘、薄荷清热透邪;射干、贝母解毒利咽,宣肺解郁,使气化则湿化;藿香、白蔻、菖蒲芳香化浊,醒脾去湿;茵陈、滑石、木通利湿泄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淡渗利湿,芳香化浊之功.本方以清热为主,渗湿为辅,芳化为佐,主次分明.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此方治疗小儿诸多疾病,疗效满意,兹略举典型病例数则如下.
作者:程客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自拟益气疏导汤内服,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28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8例中,原发不孕6例,继发不孕22例,26~30岁1 6例,30~35岁9例,35岁以上3例;婚龄长7年,短2年.28例均为婚后2年以上,夫妻同居未避孕,配偶检查正常而未孕者,排除内分泌异常、生殖器官畸形、排卵障碍等其它器质性病变致不孕者.28例均经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证实.12例一侧输卵管不通,一侧通而不畅;3例一侧输卵管炎症积水,一侧不通;5例一侧输卯管切除,一侧输卵管通而不畅;8例两侧输卵管不通.
作者:谢琼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对曾使用促排卵药物克罗米酚(CC)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而形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患者,用自拟化淤汤并重用穿山甲进行治疗,效果颇佳,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门诊收治OHSS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年龄23~38岁,平均29岁.B组25例,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7岁. 诊断标准:按WHO分轻、中、重三度.A组中度17例,重度3例.B组中度22例,重度3例.轻度一般无症状及体征,仅根据实验室检查,尿雌激素>150mg/24h,尿孕二醇>10mg/24h.中度:腹部胀满不适,或伴恶心、腹泻,B超下卵巢可增大直径<12cm,妇查时有时可触及小囊肿.重度,除上述症状外尚有少量腹水,卵巢增大直径>12cm,血液浓缩,血粘度增加及血凝异常,若重度较重者需住院治疗.
作者:谢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6年6月~1 999年12月,笔者采用自拟平疣汤内服加外洗方及苯酚外搽治疗尖锐湿疣42例,并设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82例均符合<性病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中诊断标准[1],其中有不洁性交史者62例,临床以皮损5%醋酸白试验阳性而确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年龄18~46岁,平均26岁;病程16天~6个月,平均2个月;疣体0.1~0.3cm23例,0.3~1.0cm13例,1.0~1.5cm6例.对照组40例,年龄19~48岁,平均27岁;病程15天~6个月,平均2个月;疣体0.1~0.3cm21例,0.3~1.0cm11例,1.0~1.5cm8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皮疹情况治疗前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成慧贞;杨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8年9月~2000年8月,我们应用双黄连粉针静脉滴注结合中药外敷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观察病例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按<实用内科学>[1]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确诊.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2~67岁,平均53.5岁;病程短1天,长6天,平均3.2天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5岁,平均51.2岁;病程短1天,长5天,平均2.8天.
作者:李建平;聂曼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们采用肾衰冲剂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评价该方治疗CRF的疗效,并探讨其对细胞免疫作用机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根据随机化原则,选择血Scr177~1200μmol/L,Ccr5~60L/24h,临床确诊为CRF患者共90例,分为两组.肾衰冲剂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5~65岁,平均45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45例,慢性肾盂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2例,多囊肾3例;病程1年以内8例,1~5年35例,5年以上1 7例.包醛氧淀粉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0~70岁,平均48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4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糖尿病肾病1例,多囊肾1例;病程1年以内9例,1~5年11例,5年以上10例.两组化验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王琛;郑平东;何立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过敏性紫癜魏某,女,28岁,1998年6月30日初诊.患者于1998年2月初,无任何诱因,发现双下肢紫红色斑片.曾在市某医院住院治疗4个月,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用过多种西药,但症状反复发生.刻诊:双下肢至躯干背部及双臂,不断出现密集紫红色斑片,尤以下肢及臀部为甚.旧斑未愈新斑又起,已见不到正常皮肤,有多处紫癜融合成大疱溃疡坏死.伴烦躁口干,时有腹痛,无便血、尿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化验白细胞8.5×109/L,血小板128×109/L,尿检(一).中医诊断为肌衄.辨证为热毒内壅,灼伤阴分,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淤阻肌肤.治宜凉血、泻火、解毒,化淤止血.处方:生地30g,鸡血藤、生蒲黄、紫草、银花、黄柏各15g,丹皮、赤芍、徐长卿各12g,桃仁、红花各10g,青黛、大黄各6g.水煎服,日1剂.本方服3剂后,新斑即减少,继服10余剂,痊愈.继以六味地黄丸巩固,随访至今未复发.
作者:魏宗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小儿反复发作性腹痛是一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性腹痛,临床颇为多见.其病机多为中焦虚寒,以3~10岁小儿多见.我们自1996年5月~2000年10月间,采用中药敷脐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本病24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40例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108例,女132例;年龄3~6岁163例,6~10岁57例,10岁以上20例;病程1~2月72例,2月~1年108例,1年60例.2 诊断标准小儿腹痛突然发作,呈绕脐周疼痛,遇热减轻,遇寒尤甚,每次发作时间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时痛时止,腹痛程度轻重不一.发作时检查全腹触痛,似有腹肌紧张,但发作间歇时则全腹柔软无异常.排除蛔虫性腹痛、阑尾炎、胰腺炎等.
作者:侯爱风;于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几年来笔者运用凉血化淤法为主治疗青春期功血,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1 一般资料50例中,11~15岁38例,16~20岁12例;病程3个月以内5例,3~12个月15例,12~24个月30例.全部病例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多数为月经前有短时间闭经,继之出现大量阴道流血,月经频发,周期短;月经不规则,少量淋漓不净或时多时少时出时止,失去规律.均经生殖器官及全身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但因失血过多常伴贫血.2 治疗方法出血期以止血为治疗原则,自拟凉血化淤固冲汤加减.生地炭、地骨皮、茜草炭各10g,地榆炭、仙鹤草、旱莲草、益母草各15g,香附6g.出血量多如崩或出血日久伴神疲头晕血虚气弱者加生黄芪30~60g,太子参15g;经色紫黑有大血块或兼有腹痛者加失笑散(包)10g,三七粉(另吞)3g;量少淋漓不尽加阿胶珠、陈棕炭各10g,炙乌贼骨15g;纳差便溏者加砂仁5g,木香6g,神曲10g.水煎分服,每日1剂,出血过多时日服2剂.血止后口服浓缩六味地黄丸8丸,每日3次,连服10~15天;贫血症状严重者,适当给予铁剂或输血.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
作者:吴启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二至丸出自<医方集解>,由女贞子、旱莲草二味药物组成,具有补腰膝、壮筋骨、强肾阴、乌须发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肝肾阴虚、口苦咽干、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腰膝疲软、遗精、早年发白等症.笔者用本方加黑芝麻、何首乌等治疗斑秃,疗效较好,介绍如下.例1:王某,男,27岁,1990年8月6日诊.因工作紧张而失眠多梦,2个月前头顶部毛发呈片状脱落,直径约5cm左右,逐渐加重,1个月内头发全部脱光,伴头皮搔痒,曾在几个医院检查均诊为斑秃,先后用谷维素、胱胺酸、斑秃丸、维生素B12等治疗,均无疗效.
作者:罗春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运用子午流注取穴法,用针和灸熨治疗小儿遗尿,疗效较好,介绍如下.王某,女,9岁,1983年3月11日诊.从小每晚遗尿,虽屡经中西医药治疗未获效.诊其患者面色萎黄无华,个子瘦小,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患儿系家中小之子,其父母年老体弱,先天不足,肾气不足,下元不能固摄,致膀胱约束无权.治疗应温补肾气,固摄下元.为了提高针灸疗效,采用子午流注取穴法,定时针刺,配合灸法以增强温肾之力.取穴以纳干法选穴和定时针刺,即在乙日上午11时取委中、通谷两穴;丙日上午9时取阴谷、然谷两穴;戊日下午9时取涌泉穴;庚日上午11时取委中、通谷两穴;辛日上午9时取阴谷、然谷两穴.每次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钟,再用食盐炒热后用布包温熨神阙、关元、中极等穴20分钟.治疗11天,不再遗尿,后随访未曾复发.体会:子午流注取穴针刺法是天人合一,以气血流注全身周天按时开穴、阖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方法,是古代运气学说在针灸中的具体运用,如果运用得当,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李正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笔者自拟肩痛灵治疗肩周炎9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96例中,男66例,女30例;40~45岁12例,46~55岁63例,56岁以上21例;有关节炎病史者23例,有颈椎病史者35例;患病时间短为1个月,长为5年,多数患者为1~3年.诊断标准为肩关节周围肌肉较僵硬强板样硬结,关节运动功能明显减弱,活动范围受限,活动时剧痛,静止时酸痛,甚至夜不能眠.化验和拍X光片排除风湿病、颈椎病及其他疾病损伤所引起的肩关节痛.
作者:蔡人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陈皮为芸香科(Rutaceae)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成熟果实的干燥果皮,功效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是常用中药.古人认为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佳,故名陈皮.为论证陈皮的贮存时间与内在质量间的关系,笔者曾以陈皮的主要成分橙皮甙作为内定指标,将3个不同年限的陈皮进行了含量测定.1 实验材料同产地存放1年、3年及5年的陈皮,分别为1、2、3号,由邵阳市药材公司提供.
作者:尹青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应用桂枝汤治疗多种疾病,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坐骨神经痛杨某,男,48岁,1999年12月10日初诊.患者2个月前突感左腰臀部疼痛,并呈线条状向下放射至腘窝部;向前弯腰和行走时疼痛加剧,似有挛缩牵扯样痛,伴有麻木、困重感,不能坐,只能站.患者不能作弯腰活动,抬腿、拾物试验阳性,局部无肿胀,左臀部有压痛.X线拍骨盆正位片:双髂骨、耻骨及坐骨结节骨质均无异常.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患者舌尖红,苔薄白,脉滑.方用桂枝汤加附子并加大白芍、炙草药量:桂枝、生姜各9g,白芍、炙草各12g,大枣4枚,附片3g.水煎分2次服,3剂.患者自感服药后疼痛大减,其向下放射范围已缩短而局限于臀部,已不向腘窝放射,局部压痛也已减轻,舌脉同前.继用上方,再服3剂.患者服药后,已能坐,下肢已不痛;但臀部有麻木感,弯腰时腰部仍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滑.再用上方加葛根12g,服3剂.服药后向前弯腰时仍感疼痛,仍有挛缩之感,舌脉同前.仍用上方,加花粉12g服3剂.服药后弯腰时已不疼痛,抬腿、拾物试验转为阴性.舌尖红,苔薄白,脉滑.再服上药以善其后.随访1年未复发.
作者:陈海菊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痛风病又称痛风性关节炎,是因为血中持续高尿酸水平达饱和状态形成的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腔内沉积所致.笔者用清热燥湿法治疗痛风26例,临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26例中,男24例,女2例;年龄小12岁,大72岁,平均54岁;病程6个月~24年,平均12年零8个月.26例患者均是经中西医治疗和民间多种治疗无效者.诊断标准:多发于中年以上男性,突然发生拇指、跖趾、踝、膝关节等处单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日轻夜重.小便黄赤,舌苔黄黑厚而湿润,脉细数.查血尿酸男性高于0.416mmol/L,女性高于0.357mmol/L,关节腔穿刺,取滑囊液进行旋光显微检查,可找到尿酸盐结晶.
作者:程家华;刘绍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用中药治疗水肿型胰腺炎38例,疗效较好,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38例的诊断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水肿型胰腺炎的诊断.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6~51岁,平均36岁;诱发因素:饮食不节15例,过量饮酒8例,劳累过度8例,七情所伤7例;第1次发作20例,第2次发作6例,第3次发作10例,第4次发作2例.伴胆囊炎6例,胆结石症4例,胆道蛔虫症3例,胃炎1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胃下垂1例,胃肠预激综合征3例.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中性粒细胞0.75以上20例,肝功能异常者2例,血淀粉酶大于500u者21例,尿淀粉酶大于1600u18例,B超检查均提示胰腺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回声.
作者:何淑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血府逐淤汤是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治疗胸中血府血淤之方.此方活血化淤而不伤血,舒肝解郁而不耗气.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柴胡、桔梗、牛膝、甘草组成,具有活血祛淤,行气止痛,通经活络之效,用于淤血内阻、头痛胸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之证.笔者用此方治疗一些顽难之证,常获良效,现简介如下.1 慢性泌尿系感染赵某,女,27岁.反复发作尿频、尿急、尿痛3年余,每遇受凉劳累而发作.本次就诊时,尿频、尿急、尿痛发作1周,伴腰酸痛,少腹坠胀,神疲,白带色黄量多,舌质黯,脉沉涩.尿常规镜检:高倍视野可见15~20个白细胞,2~4个红细胞,血尿素氮、肌酐均正常.久病络阻,遂用活血祛淤,通经活络,辅以清利湿热之法.方用血府逐淤汤化裁:当归、生地、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枳壳各15g,牛膝、柴胡、桔梗、黄柏、苍术各10g,连服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上方去黄柏、苍术,续服1月,余症消失,小便化验数值正常,后随访1年未发.
作者:陈庭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