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人刚
笔者运用自制痛风胶囊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61例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小12岁,大65岁;病程短1天,长52天.主要临床表现:突然发生一侧面部肌肉瘫痪,感觉异常,额部横纹消失,眼裂扩大,闭合不全,畏光流泪,口角下垂、偏向健侧,流口水,鼻唇沟变浅.少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病史,或兼有风寒、风热表证,内热实证,气虚证等.2 治疗方法痛风胶囊由蜈蚣10条,乌蛇15g,土元、僵蚕、地龙、三七、全虫、川芎、甘草各10g组成.诸药研碎,过80目筛,混匀,装于0号胶囊中备用.加减: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等风热表证,加桑叶、菊花各10g;伴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等风寒表实证,加荆芥、白芷各10g;伴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表虚证加桂枝、白芍各10g;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等里热证者,加大黄6g,黄芩10g;伴气虚证者加黄芪15g.
作者:贾顺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近几年来采用针刺与隔姜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大65岁,小22岁;病程6个月~2年.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大70岁,小25岁;病程5个月~6年.诊断标准为长期腹泻,带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每日3~4次,并伴腹痛.大便WBC(++)、RBC(+)、脓球.2 治疗方法治疗组取中脘、气海、足三里(双)、天枢(双)、上巨虚(双)、合谷(双).肝郁脾虚加肝俞、脾俞,脾胃虚弱加胃俞、公孙,脓血加隐白.针刺,然后取生姜1块,切成五分钱厚薄片按取穴数分切成块,放在取针后的穴位上,将艾条切成高2cm,重约2g.脾胃虚弱者主配穴各灸2~3壮,肝郁脾虚者灸4~6壮,脓血者灸4~8壮,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作者:孙功海;汪宣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对曾使用促排卵药物克罗米酚(CC)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而形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患者,用自拟化淤汤并重用穿山甲进行治疗,效果颇佳,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门诊收治OHSS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年龄23~38岁,平均29岁.B组25例,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7岁. 诊断标准:按WHO分轻、中、重三度.A组中度17例,重度3例.B组中度22例,重度3例.轻度一般无症状及体征,仅根据实验室检查,尿雌激素>150mg/24h,尿孕二醇>10mg/24h.中度:腹部胀满不适,或伴恶心、腹泻,B超下卵巢可增大直径<12cm,妇查时有时可触及小囊肿.重度,除上述症状外尚有少量腹水,卵巢增大直径>12cm,血液浓缩,血粘度增加及血凝异常,若重度较重者需住院治疗.
作者:谢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白天的睡眠发作综合征,可伴有猝倒症、睡眠瘫痪症和催眠期幻觉.西医多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利他林等治疗,但长期使用有副作用和耐药性.本病可归于中医的多寐、晕厥、嗜睡等范畴.笔者采用补脾升阳、化浊开窍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菖蒲、郁金加减治疗4例患者均获痊愈,现举例如下.杨某,49岁,1998年7月因频繁发作难以抑制的睡眠而求治.病人血、尿常规正常,颅脑CT正常,脑电图记录到典型的REM睡眠,自述在工作、饮食、行走中都会出现猝倒而睡.曾服中西药效不显.发病3年余,日发3~4次,神情略呆,苔白腻,舌润,脉滑.辨为脾虚湿困,清阳不展,神失所用.治以补脾升阳,化浊开窍.药用菖蒲30g,郁金、党参、黄芪各20g,茯苓、陈皮、半夏、白术各15g,升麻、柴胡、当归各10g,甘草6g,7剂.1周后病减,日发1次,效不更方,续服1个月后痊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作者:刘占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由外伤、劳损、寒冷刺激等所致.笔者自1997年以来,采用自拟川麻散外敷治疗足跟痛38例,获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8例,其中男13例,女25例;年龄42~66岁,平均53岁;病程短15天,长10年;单侧足跟痛28例,双侧足跟痛10例.表现为步行时足跟疼痛不能履地,休息后痛减,行走时又痛,但步行时间长的痛反减轻.所有病例均经X线摄片检查,其中17例有足跟骨刺,其余未见异常.2 治疗方法将制川乌10g,麻黄5g,川牛膝15g,粉碎过40目筛,加少量黄酒拌匀,置炒锅中炒热,趁热用纱布包好,敷于疼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敷24小时后取掉,中间隔12小时再敷贴,不影响活动,连贴10次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
作者:丁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患者50例,随机分为用中药小柴胡汤合丹参注射液的观察治疗组30例及用西药肝得健的对照治疗组20例.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肝功能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乙肝病毒标志物阴转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中药小柴胡汤合丹参注射液,不但能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且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并对预防肝纤维化有积极意义.
作者:缪伟峰;李惠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自1998~2000年间运用清宫逐淤汤治疗药物流产不全者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46例均为门诊行药物流产后流血不止者,均经B超检查证实为宫内残留组织.年龄18~28岁29例,28~35岁者17例;药物流产后流血不止1周者21例,流血2周者12例,3周者8例,1个月以上者5例.46例病人均无子宫肌瘤及其它出血性疾病.2 治疗方法药物组成:益母草、丹参各30g,当归12g,川芎、桃仁、红花、川牛膝、炒灵脂、蒲黄、泽兰、香附各10g,月季花15g.气虚乏力者加党参15g,黄芪30g;若伴少腹疼痛重者加元胡10g;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300ml,早晚2次分服.
作者:于华香;刘桂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常见症候群,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表现为上腹隐痛、早饱、腹胀、烧心、嗳气、厌食等消化不良症状,目前尚无肯定和统一的治疗方法.笔者自1995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FD疗效显著,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将FD11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18~65岁,平均43.7±13.6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2.5年.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6~64岁,平均42.9±14.1岁;病程6个月~5.5年,平均2.6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烧心等症状,并持续4周以上,均在2周内经胃镜、B超或X线检查,排除其他疾患,并符合FD临床诊断标准[1].
作者:彭友彬;陈金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二至丸出自<医方集解>,由女贞子、旱莲草二味药物组成,具有补腰膝、壮筋骨、强肾阴、乌须发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肝肾阴虚、口苦咽干、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腰膝疲软、遗精、早年发白等症.笔者用本方加黑芝麻、何首乌等治疗斑秃,疗效较好,介绍如下.例1:王某,男,27岁,1990年8月6日诊.因工作紧张而失眠多梦,2个月前头顶部毛发呈片状脱落,直径约5cm左右,逐渐加重,1个月内头发全部脱光,伴头皮搔痒,曾在几个医院检查均诊为斑秃,先后用谷维素、胱胺酸、斑秃丸、维生素B12等治疗,均无疗效.
作者:罗春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过敏性紫癜魏某,女,28岁,1998年6月30日初诊.患者于1998年2月初,无任何诱因,发现双下肢紫红色斑片.曾在市某医院住院治疗4个月,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用过多种西药,但症状反复发生.刻诊:双下肢至躯干背部及双臂,不断出现密集紫红色斑片,尤以下肢及臀部为甚.旧斑未愈新斑又起,已见不到正常皮肤,有多处紫癜融合成大疱溃疡坏死.伴烦躁口干,时有腹痛,无便血、尿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化验白细胞8.5×109/L,血小板128×109/L,尿检(一).中医诊断为肌衄.辨证为热毒内壅,灼伤阴分,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淤阻肌肤.治宜凉血、泻火、解毒,化淤止血.处方:生地30g,鸡血藤、生蒲黄、紫草、银花、黄柏各15g,丹皮、赤芍、徐长卿各12g,桃仁、红花各10g,青黛、大黄各6g.水煎服,日1剂.本方服3剂后,新斑即减少,继服10余剂,痊愈.继以六味地黄丸巩固,随访至今未复发.
作者:魏宗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1996年以来,笔者应用自拟恰神汤治疗心脏官能症68例,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68例全部为门诊病人,男28例,女40例;年龄大44岁,小1 7岁,平均34.6岁;病程长4年,短2个月,平均10.5个月.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制订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均做心脏X线扫描检查无异常,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冠心病、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以及慢性感染、药物影响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气短、心前区钝痛,心前区痛常劳累后休息时出现,非劳累后立即发生,喜作叹息样呼吸.此外,还有头晕、失眠、多汗、易疲劳等一般神经官能症症状.心电图可正常或出现窦性心动过速,部分病人有房性或室性过早搏动.少数患者可出现非特异性的S-T段、T波改变(S-T段多为上斜型下移,T波多低平或浅倒),心得安试验有效.
作者:高秀真;林风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危重病症,致残率高,急性期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病残率至关重要.我院1996年1月~2000年6月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脑出血12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急性脑出血21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120例,对照组90例,两组均于发病后72小时内入院,全部病例均经颅脑CT证实,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标准[1].治疗组男68例,女52例;年龄38~75岁,平均58.6岁;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76例,丘脑18例,小脑10例,脑叶16例;出血量<10ml5例,11~20ml32例,21~40ml68例,41~50ml8例,>50ml7例;病情严重程度根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轻型33例,中型72例,重型1S例.对照组男51例,女39例;年龄39~74岁,平均58.2岁;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57例,丘脑14例,小脑7例,脑叶12例;出血量<10ml4例,11~20ml24例,21~40ml51例,41~50m16例,>50ml5例;病情轻型24例,中型54例,重型12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
作者:王宏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妇女盆腔炎性包块临床常见,多由急、慢性盆腔炎所致,临床有下腹痛、腰酸、带下或阴道出血等症状.6年来,笔者应用中药内服外治,治疗妇女盆腔炎性包块62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为门诊病人,年龄大45岁,小19岁;患盆腔炎病程长6年,短26天;盆腔包块大者为7.8cm×6.5cm,小者为3.3cm×3.8cm.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版<新编实用妇科学>盆腔炎诊断标准,并经B超证实为炎性包块.对急性盆腔炎患者寒战、高热、腹膜刺激征明显,血象白细胞明显增高者,应先予抗生素治疗,待急性炎症控制后再予本法治疗.
作者:王婉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血府逐淤汤是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治疗胸中血府血淤之方.此方活血化淤而不伤血,舒肝解郁而不耗气.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柴胡、桔梗、牛膝、甘草组成,具有活血祛淤,行气止痛,通经活络之效,用于淤血内阻、头痛胸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之证.笔者用此方治疗一些顽难之证,常获良效,现简介如下.1 慢性泌尿系感染赵某,女,27岁.反复发作尿频、尿急、尿痛3年余,每遇受凉劳累而发作.本次就诊时,尿频、尿急、尿痛发作1周,伴腰酸痛,少腹坠胀,神疲,白带色黄量多,舌质黯,脉沉涩.尿常规镜检:高倍视野可见15~20个白细胞,2~4个红细胞,血尿素氮、肌酐均正常.久病络阻,遂用活血祛淤,通经活络,辅以清利湿热之法.方用血府逐淤汤化裁:当归、生地、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枳壳各15g,牛膝、柴胡、桔梗、黄柏、苍术各10g,连服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上方去黄柏、苍术,续服1月,余症消失,小便化验数值正常,后随访1年未发.
作者:陈庭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骨盆牵引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简便而有效的疗法,但操作不当可以引起臀上皮神经损伤.自1995~2000年底我们在操作时发现此类病例15例,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32~55岁.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经骨盆牵引治疗后立即出现臀腿部疼痛加重.诊断依据为有骨盆牵引治疗史,牵引后立即感觉一侧臀部刺痛或酸痛,可有下肢牵扯痛,但不过膝,弯腰明显受限,在髂嵴高点内侧2~3cm处压痛明显,局部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作者:朱保华;时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甘露消毒丹乃叶天士临床之方,收编于<湿热经纬>.方中用黄芩、连翘、薄荷清热透邪;射干、贝母解毒利咽,宣肺解郁,使气化则湿化;藿香、白蔻、菖蒲芳香化浊,醒脾去湿;茵陈、滑石、木通利湿泄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淡渗利湿,芳香化浊之功.本方以清热为主,渗湿为辅,芳化为佐,主次分明.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此方治疗小儿诸多疾病,疗效满意,兹略举典型病例数则如下.
作者:程客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戴裕光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对内科杂病的辨证施治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受益非浅.现就戴老师论治经验简述如下.1 尊古而有所创新戴师认为方不可不学古方,但应尊古而不泥于古.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不排斥现代药理实验成果.如补中益气汤能提高患者的免疫机能,对因气虚而致的内科杂症和皮肤病变,有较好疗效.例:王某,男,43岁,于1991年11月16日初诊.腹泻数月,四肢冷,畏寒,神疲懒言,食少,口不渴,大便稀2~3次/日,舌质淡,苔薄腻,脉细.戴老认为此为气虚,脾胃虚寒所致.宜益气健脾,温中散寒.药用黄芪30g,茯苓、白术各15g,当归、柴胡、升麻、肉桂、干姜、砂仁、炙甘草各6g,山楂、党参、大枣各12g,牡蛎18g,陈皮9g.连服5剂,诸症大减.再守上方5剂,病告痊愈,随访未再复发.
作者:范颖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陈皮为芸香科(Rutaceae)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成熟果实的干燥果皮,功效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是常用中药.古人认为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佳,故名陈皮.为论证陈皮的贮存时间与内在质量间的关系,笔者曾以陈皮的主要成分橙皮甙作为内定指标,将3个不同年限的陈皮进行了含量测定.1 实验材料同产地存放1年、3年及5年的陈皮,分别为1、2、3号,由邵阳市药材公司提供.
作者:尹青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几年来,我们采用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牙痛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小者5岁,大者72岁;病程短者几小时,长者4天.2 治疗方法针刺疗法:取患侧合谷、下关、颊车为主,风火牙痛配风池,胃火牙痛配内庭,虚火牙痛配太溪.患者仰卧位,将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选用30号1~1.5寸毫针刺入各穴位,待出现针感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耳穴贴压:取神门、肺、大肠、胃、肾、肝.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局部耳穴,将成熟的王不留行子1粒粘在0.5cm×0.5cm胶布中央,用镊子对准所选穴位紧贴,并稍用力按压片刻,使患者感到酸胀、微痛、热.嘱患者每日按压4~5次,按压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尤在痛时按压为主.
作者:吴蕴;王殿玲;赵宗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痛风病又称痛风性关节炎,是因为血中持续高尿酸水平达饱和状态形成的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腔内沉积所致.笔者用清热燥湿法治疗痛风26例,临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26例中,男24例,女2例;年龄小12岁,大72岁,平均54岁;病程6个月~24年,平均12年零8个月.26例患者均是经中西医治疗和民间多种治疗无效者.诊断标准:多发于中年以上男性,突然发生拇指、跖趾、踝、膝关节等处单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日轻夜重.小便黄赤,舌苔黄黑厚而湿润,脉细数.查血尿酸男性高于0.416mmol/L,女性高于0.357mmol/L,关节腔穿刺,取滑囊液进行旋光显微检查,可找到尿酸盐结晶.
作者:程家华;刘绍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