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牙痛48例

吴蕴;王殿玲;赵宗仙

关键词:针刺加, 耳穴贴压治疗, 胃火牙痛, 常规消毒, 穴位, 患者, 现报告如下, 王不留行子, 治疗方法, 针刺疗法, 门诊病例, 临床资料, 疗效满意, 酒精棉球, 风火牙痛, 以病人, 仰卧位, 压强度, 毫针刺, 针感
摘要:几年来,我们采用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牙痛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小者5岁,大者72岁;病程短者几小时,长者4天.2 治疗方法针刺疗法:取患侧合谷、下关、颊车为主,风火牙痛配风池,胃火牙痛配内庭,虚火牙痛配太溪.患者仰卧位,将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选用30号1~1.5寸毫针刺入各穴位,待出现针感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耳穴贴压:取神门、肺、大肠、胃、肾、肝.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局部耳穴,将成熟的王不留行子1粒粘在0.5cm×0.5cm胶布中央,用镊子对准所选穴位紧贴,并稍用力按压片刻,使患者感到酸胀、微痛、热.嘱患者每日按压4~5次,按压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尤在痛时按压为主.
实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敷脐配合艾灸治疗小儿腹痛240例

    小儿反复发作性腹痛是一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性腹痛,临床颇为多见.其病机多为中焦虚寒,以3~10岁小儿多见.我们自1996年5月~2000年10月间,采用中药敷脐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本病24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40例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108例,女132例;年龄3~6岁163例,6~10岁57例,10岁以上20例;病程1~2月72例,2月~1年108例,1年60例.2 诊断标准小儿腹痛突然发作,呈绕脐周疼痛,遇热减轻,遇寒尤甚,每次发作时间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时痛时止,腹痛程度轻重不一.发作时检查全腹触痛,似有腹肌紧张,但发作间歇时则全腹柔软无异常.排除蛔虫性腹痛、阑尾炎、胰腺炎等.

    作者:侯爱风;于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输卵管梗阻不孕28例

    笔者自拟益气疏导汤内服,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28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8例中,原发不孕6例,继发不孕22例,26~30岁1 6例,30~35岁9例,35岁以上3例;婚龄长7年,短2年.28例均为婚后2年以上,夫妻同居未避孕,配偶检查正常而未孕者,排除内分泌异常、生殖器官畸形、排卵障碍等其它器质性病变致不孕者.28例均经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证实.12例一侧输卵管不通,一侧通而不畅;3例一侧输卵管炎症积水,一侧不通;5例一侧输卯管切除,一侧输卵管通而不畅;8例两侧输卵管不通.

    作者:谢琼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试述苦参不同剂量的药理作用

    许多中药的功效、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会随着剂量不同而变化,苦参的这种变化较为显著.1 小剂量(6~9g)利尿消肿作用:药理试验证明,苦参煎剂、苦参注射液和苦参碱给兔灌服、皮下或肌肉注射均有利尿作用,尿中氯化钠含量有显著增加,故能利尿消肿.临床上治疗心脏性水肿、肾炎性水肿、肝硬化水肿等.有报道因肝、肾硬化和结核性胸膜炎等症而致水肿的住院患者30例,每日口服苦参生药粉8g,1~2日内利尿者占75%,尿量增加1~3倍者占80%,显效27例,有效1例,无效2例.并对血压无影响,长期服用无副作用.临床实践证明,8g时利尿作用大,继续增大剂量无增效作用.

    作者:金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清宫逐淤汤治疗药物流产不全46例

    笔者自1998~2000年间运用清宫逐淤汤治疗药物流产不全者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46例均为门诊行药物流产后流血不止者,均经B超检查证实为宫内残留组织.年龄18~28岁29例,28~35岁者17例;药物流产后流血不止1周者21例,流血2周者12例,3周者8例,1个月以上者5例.46例病人均无子宫肌瘤及其它出血性疾病.2 治疗方法药物组成:益母草、丹参各30g,当归12g,川芎、桃仁、红花、川牛膝、炒灵脂、蒲黄、泽兰、香附各10g,月季花15g.气虚乏力者加党参15g,黄芪30g;若伴少腹疼痛重者加元胡10g;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300ml,早晚2次分服.

    作者:于华香;刘桂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陈皮存放时间与内在质量关系论证

    陈皮为芸香科(Rutaceae)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成熟果实的干燥果皮,功效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是常用中药.古人认为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佳,故名陈皮.为论证陈皮的贮存时间与内在质量间的关系,笔者曾以陈皮的主要成分橙皮甙作为内定指标,将3个不同年限的陈皮进行了含量测定.1 实验材料同产地存放1年、3年及5年的陈皮,分别为1、2、3号,由邵阳市药材公司提供.

    作者:尹青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12O例观察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危重病症,致残率高,急性期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病残率至关重要.我院1996年1月~2000年6月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脑出血12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急性脑出血21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120例,对照组90例,两组均于发病后72小时内入院,全部病例均经颅脑CT证实,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标准[1].治疗组男68例,女52例;年龄38~75岁,平均58.6岁;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76例,丘脑18例,小脑10例,脑叶16例;出血量<10ml5例,11~20ml32例,21~40ml68例,41~50ml8例,>50ml7例;病情严重程度根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轻型33例,中型72例,重型1S例.对照组男51例,女39例;年龄39~74岁,平均58.2岁;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57例,丘脑14例,小脑7例,脑叶12例;出血量<10ml4例,11~20ml24例,21~40ml51例,41~50m16例,>50ml5例;病情轻型24例,中型54例,重型12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

    作者:王宏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瓜蒌皮及其混淆品的鉴别

    瓜蒌皮为葫芦科植物栝蒌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蒌Trichosanthe s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果皮.近在进货中发现有2种类似品冒充瓜蒌皮销售,经鉴定一种为葫芦科植物密毛栝蒌Trichosanthes villosa B1.的干燥果皮,另一种为葫芦科植物糙点栝蒌Trichosanthes dunniana Levl的干燥果皮.本文对此进行了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的比较鉴别.

    作者:淡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西药合用治疗尖锐湿疣42例

    1996年6月~1 999年12月,笔者采用自拟平疣汤内服加外洗方及苯酚外搽治疗尖锐湿疣42例,并设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82例均符合<性病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中诊断标准[1],其中有不洁性交史者62例,临床以皮损5%醋酸白试验阳性而确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年龄18~46岁,平均26岁;病程16天~6个月,平均2个月;疣体0.1~0.3cm23例,0.3~1.0cm13例,1.0~1.5cm6例.对照组40例,年龄19~48岁,平均27岁;病程15天~6个月,平均2个月;疣体0.1~0.3cm21例,0.3~1.0cm11例,1.0~1.5cm8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皮疹情况治疗前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成慧贞;杨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桂枝甘草汤治疗原发性低血压46例

    原发性低血压又称体质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虚弱的人群,女性多见.几年来,笔者运用桂枝甘草汤加味治疗此病46例,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46例中,男10例,女36例;年龄18~40岁35例,40~50岁11例;病程1~3年26例,3~5年10例,5~10年10例;血压10/6kPa~12/8kPa(排除继发性低血压者),表现为心悸、头晕、少气神疲、面色白,劳累则加剧,舌淡脉虚无力居多.

    作者:高天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黄连膏在肛肠病术后的应用观察

    肛肠部因神经分布密集,对疼痛较为敏感,且肛肠病术后患者需要排便,无法避免污染、摩擦、刺激,故易出现疼痛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创面渗血,肉芽及创面水肿,愈合时间较长等现象.笔者应用自制黄连膏纱条于肛肠病术后换药,共观察10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23~64岁,平均43岁;痔疮术后32例,肛瘘术后17例,肛裂术后6例.对照组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21~62岁,平均41岁;痔疮术后31例,肛瘘术后1 6例,肛裂术后5例.

    作者:蔡晓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桂枝茯苓丸治疗神经纤维瘤17例

    神经纤维瘤来源神经的雪旺氏细胞,肿瘤一般无包膜,表现为皮肤或皮下肿块,可伴有神经压迫症状体征,诊断一般无困难,单发者以手术治疗效果可靠,但全身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常无手术治疗指征.笔者以中药桂枝茯苓丸内服治疗全身多发性神经纤维瘤17例,取得一定效果,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7例中,男14例,女3例;年龄20岁以下2例,20~40岁6例,40~60岁4例,60岁以上5例;病程6个月~20年;病变发于颈、胸、背、四肢等多处.多数伴有疼痛、麻木不适症状,所有病例均作过肿瘤活检确诊.

    作者:韦曙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雷尼替丁加云南白药治疗消化性溃疡42例

    近年来,笔者采用雷尼替丁与云南白药合用治疗消化性溃疡42例,并与单纯采用雷尼替丁治疗28例对照,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随机选择消化性溃疡42例为治疗组,28例为对照组.治疗组男26例,女1 6例;年龄21~52岁,平均36岁;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0例,复合性溃疡8例;病程1~12年.对照组男1 8例,女10例;年龄1 9~48岁,平均35岁;胃溃疡1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 5例,复合性溃疡3例;病程1~1 0年.所有病例均有上腹部规律性慢性疼痛,上腹轻压痛,经钡餐透视、内窥镜检查、病理检查符合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1].

    作者:曾建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药配合小剂量131I治疗甲亢疗效观察

    我院自1996年3月~1999年6月,应用小剂量131I结合中药治疗甲亢15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包括131I、TT3、TT4、FT3、FT4、超敏TSH、TGA、TMA等)诊断为弥漫性甲状腺肿,无显著突眼和甲亢合并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131I治疗,共162例,其中女114例,男48例;年龄20~29岁者24例,30~39岁者45例,40~49岁者66例,50~59岁者27例;新发甲亢78例,术后复发26例,内科治疗后复发58例.实验组采用中药结合小剂量131I治疗,共1 50例,其中女112例,男38例;年龄20~29岁者23例,30~39岁者45例,40~49岁者63例,50~59岁者1 9例;新发甲亢72例,术后复发22例,内科治疗后复发56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丁美玲;张任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祛白酊治疗白癜风127例观察

    目的:研究开发经外用途径作用快、药效高的治疗白癜风新药.方法:治疗组用祛白酊外擦,对照组用白癜风溶液外擦,采用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显效率55.9%,对照组36.0%,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祛白酊能有效治疗白癜风.

    作者:谢勇;盛国荣;曹素珍;顾明生;杜桂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经方应用医案三则

    笔者有感于现在很多中青年中医临证不会用方,而是问病堆药,拼凑成方,一剂处方少则十七八味,多则三四十味.表面看来药多力宏,但中药成份复杂,相互牵制,功效不能集中,反而成了无帅之兵,无主之方,焉能中病.特举经方验案三则如下.1 加昧瓜蒌薤白白酒汤陶某,男,54岁.1993年5月21日初诊.胃脘稍偏右疼痛,反复发作3月多.疼痛向背部放射.从1月25日起就在市内某医院诊治,经B超检查,诊断为胆结石,经打针输液治疗2个月余无效.患者要求手术治疗,医生告之泥沙样结石手术效果不佳,故一直未手术.后又经他医用中药治疗近1月,疼痛也未见好转.患者胃脘稍偏右疼痛,疼痛时向背部放射,无寒热呕吐,稍吃油腻饮食则剧痛,3个多月来不敢吃油腻饮食,苔白腻,舌质正常,脉沉微弦.此乃胸痹之病,治宜通心阳,散寒止痛.处方:瓜蒌、薤白、桂枝、枳壳各10g,生姜3片,白酒煎服,2剂.服药1剂,当晚已不痛,2剂服完,疼痛未再发作,再处原方2剂,疼痛已停止.

    作者:傅灿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痛风胶囊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1例

    笔者运用自制痛风胶囊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61例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小12岁,大65岁;病程短1天,长52天.主要临床表现:突然发生一侧面部肌肉瘫痪,感觉异常,额部横纹消失,眼裂扩大,闭合不全,畏光流泪,口角下垂、偏向健侧,流口水,鼻唇沟变浅.少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病史,或兼有风寒、风热表证,内热实证,气虚证等.2 治疗方法痛风胶囊由蜈蚣10条,乌蛇15g,土元、僵蚕、地龙、三七、全虫、川芎、甘草各10g组成.诸药研碎,过80目筛,混匀,装于0号胶囊中备用.加减: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等风热表证,加桑叶、菊花各10g;伴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等风寒表实证,加荆芥、白芷各10g;伴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表虚证加桂枝、白芍各10g;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等里热证者,加大黄6g,黄芩10g;伴气虚证者加黄芪15g.

    作者:贾顺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重用穿山甲治疗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笔者对曾使用促排卵药物克罗米酚(CC)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而形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患者,用自拟化淤汤并重用穿山甲进行治疗,效果颇佳,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门诊收治OHSS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年龄23~38岁,平均29岁.B组25例,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7岁.   诊断标准:按WHO分轻、中、重三度.A组中度17例,重度3例.B组中度22例,重度3例.轻度一般无症状及体征,仅根据实验室检查,尿雌激素>150mg/24h,尿孕二醇>10mg/24h.中度:腹部胀满不适,或伴恶心、腹泻,B超下卵巢可增大直径<12cm,妇查时有时可触及小囊肿.重度,除上述症状外尚有少量腹水,卵巢增大直径>12cm,血液浓缩,血粘度增加及血凝异常,若重度较重者需住院治疗.

    作者:谢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药治疗水肿型胰腺炎38例

    笔者用中药治疗水肿型胰腺炎38例,疗效较好,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38例的诊断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水肿型胰腺炎的诊断.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6~51岁,平均36岁;诱发因素:饮食不节15例,过量饮酒8例,劳累过度8例,七情所伤7例;第1次发作20例,第2次发作6例,第3次发作10例,第4次发作2例.伴胆囊炎6例,胆结石症4例,胆道蛔虫症3例,胃炎1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胃下垂1例,胃肠预激综合征3例.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中性粒细胞0.75以上20例,肝功能异常者2例,血淀粉酶大于500u者21例,尿淀粉酶大于1600u18例,B超检查均提示胰腺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回声.

    作者:何淑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从痰论治验案二则

    1 甲状腺瘤张某,女,30岁,1998年3月6日初诊.颈部正中肿物2年,开始如杏核大,近来生长较快.随吞咽上下活动,大小为3.5cm×2.5cm,质中等硬,结合B超诊为甲状腺瘤.遂予姜半夏、云苓各15g,橘红、玄参各12g,昆布、夏枯草各20g,浙贝30g,水煎服,日1剂.同时服消瘿饼(海藻、海带各30g,海粉、海初子、木通各10g,青盐3g,上药共为细末,加面粉300g,拌匀和面,烙饼10个,每日服1个)服中药1剂,消瘿饼2料,3个月后,颈部肿块消失,B超复查:甲状腺正常.按:瘿瘤的发生,多忧思恼怒,气机不畅,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肺气不调,宣降失司;其部位居肺胃升降之要塞.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运用软坚化痰理论,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疗效可靠,经得起临床重复验证.对于初发者,可3~4周内瘤消.对瘤体较大,病程较长者,也能明显减轻对气管、食道的压迫,程度不同的缩小瘤体.本类药主要含碘化合物,能明显促进病理产物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从而达到消除瘤体的目的.

    作者:赵法文;潘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62例

    妇女盆腔炎性包块临床常见,多由急、慢性盆腔炎所致,临床有下腹痛、腰酸、带下或阴道出血等症状.6年来,笔者应用中药内服外治,治疗妇女盆腔炎性包块62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为门诊病人,年龄大45岁,小19岁;患盆腔炎病程长6年,短26天;盆腔包块大者为7.8cm×6.5cm,小者为3.3cm×3.8cm.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版<新编实用妇科学>盆腔炎诊断标准,并经B超证实为炎性包块.对急性盆腔炎患者寒战、高热、腹膜刺激征明显,血象白细胞明显增高者,应先予抗生素治疗,待急性炎症控制后再予本法治疗.

    作者:王婉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实用中医药杂志

实用中医药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