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灿鋆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危重病症,致残率高,急性期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病残率至关重要.我院1996年1月~2000年6月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脑出血12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急性脑出血21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120例,对照组90例,两组均于发病后72小时内入院,全部病例均经颅脑CT证实,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标准[1].治疗组男68例,女52例;年龄38~75岁,平均58.6岁;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76例,丘脑18例,小脑10例,脑叶16例;出血量<10ml5例,11~20ml32例,21~40ml68例,41~50ml8例,>50ml7例;病情严重程度根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轻型33例,中型72例,重型1S例.对照组男51例,女39例;年龄39~74岁,平均58.2岁;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57例,丘脑14例,小脑7例,脑叶12例;出血量<10ml4例,11~20ml24例,21~40ml51例,41~50m16例,>50ml5例;病情轻型24例,中型54例,重型12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
作者:王宏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陈皮为芸香科(Rutaceae)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成熟果实的干燥果皮,功效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是常用中药.古人认为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佳,故名陈皮.为论证陈皮的贮存时间与内在质量间的关系,笔者曾以陈皮的主要成分橙皮甙作为内定指标,将3个不同年限的陈皮进行了含量测定.1 实验材料同产地存放1年、3年及5年的陈皮,分别为1、2、3号,由邵阳市药材公司提供.
作者:尹青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1 992年3月~2000年8月,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6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经结肠镜确诊,均有腹痛和腹泻,部位以左下腹痛为主.共158例,男88例,女70例;年龄小20岁,大49岁,平均34岁;病程2年以内40例,2~5年118例;出现粘液脓血便65例,伴里急后重35例;腹泻次数每日2~5次49例,每1~2小时1次20例,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75例,呕吐1 7例,恶心25例.1 58例随机分为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72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86例.
作者:薄克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几年来,笔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50例慢性盆腔炎,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988年5月~1993年5月共收治8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50例和西药组30例,两组年龄24~49岁,平均37.9岁;病程为2~5年.诊断标准为:有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白带量增多,子宫一侧或两侧呈片状增厚、压痛.2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组内服中药用赤芍、牡丹皮、丹参、车前子、泽泻各15g,栀子、大黄(后下)各10g,枳壳12g,银花藤、败酱草各20g.每日1剂,连服1个月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外用中药用蒲公英、黄柏、黄芩、鸭舌草各15g,紫花地丁、败酱草、鱼腥草各20g,黄连10g,水煎取煎剂100ml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10次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配合西药青霉素80万u,2%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2mg用注射用水稀释为12ml,行双侧次髎穴位封闭,隔日1次,连用4~5次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
作者:陶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在1999年9月~2000年3月间,用维奥欣治疗脑动脉硬化症40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80例脑动脉硬化症病例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有关诊断标准[1].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0~80岁,平均64.5岁.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1~79岁,平均65.3岁.治疗组中临床表现为头晕36例,头痛15例,记忆力减退35例,情感障碍18例,睡眠障碍20例,四肢麻木15例;对照组中临床表现为头晕31例,头痛14例,记忆力减退33例,情感障碍17例,睡眠障碍22例,四肢麻木1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情况基本相似,经t检验或x2检验,均P>0.05,两组病人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作者:胡万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以民间验方斑蝥和巴豆敷贴治疗80例面神经炎,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0例,全部为单侧发病.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小12岁,大55岁.病程1周内55例,2周内21例,2周以上4例.就诊前已接受其他疗法(静脉滴注激素、服中药、电针等)治疗1周左右无效者20例.均为突然发病,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增宽,鼻唇沟平坦,口角被牵向健侧.80例均无神经系统其它疾患,亦无腮腺炎、腮腺肿瘤及中耳炎等病史及体征.
作者:杨祥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1996年以来,笔者应用自拟恰神汤治疗心脏官能症68例,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68例全部为门诊病人,男28例,女40例;年龄大44岁,小1 7岁,平均34.6岁;病程长4年,短2个月,平均10.5个月.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制订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均做心脏X线扫描检查无异常,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冠心病、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以及慢性感染、药物影响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气短、心前区钝痛,心前区痛常劳累后休息时出现,非劳累后立即发生,喜作叹息样呼吸.此外,还有头晕、失眠、多汗、易疲劳等一般神经官能症症状.心电图可正常或出现窦性心动过速,部分病人有房性或室性过早搏动.少数患者可出现非特异性的S-T段、T波改变(S-T段多为上斜型下移,T波多低平或浅倒),心得安试验有效.
作者:高秀真;林风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慢性萎缩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系指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症病变,且已累及胃粘膜深处的腺体并引起萎缩,甚至伴有局部增生,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在我国主要是以胃体为主的萎缩性胃炎多,以胃窦为主的较少.笔者为探讨中医治疗新的思路,采用分组中医治疗及西药治疗进行临床疗效比较观察和评定,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病例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高要市人民医院门诊病人,随机取60例进行研究,全部病例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3~72岁,平均58.2岁;病情轻度者11例,中度者12例,重度者7例;其中萎缩性胃炎以胃体为主者27例,以胃窦为主者3例;病程2~8年,平均4年.
作者:邓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白天的睡眠发作综合征,可伴有猝倒症、睡眠瘫痪症和催眠期幻觉.西医多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利他林等治疗,但长期使用有副作用和耐药性.本病可归于中医的多寐、晕厥、嗜睡等范畴.笔者采用补脾升阳、化浊开窍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菖蒲、郁金加减治疗4例患者均获痊愈,现举例如下.杨某,49岁,1998年7月因频繁发作难以抑制的睡眠而求治.病人血、尿常规正常,颅脑CT正常,脑电图记录到典型的REM睡眠,自述在工作、饮食、行走中都会出现猝倒而睡.曾服中西药效不显.发病3年余,日发3~4次,神情略呆,苔白腻,舌润,脉滑.辨为脾虚湿困,清阳不展,神失所用.治以补脾升阳,化浊开窍.药用菖蒲30g,郁金、党参、黄芪各20g,茯苓、陈皮、半夏、白术各15g,升麻、柴胡、当归各10g,甘草6g,7剂.1周后病减,日发1次,效不更方,续服1个月后痊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作者:刘占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甘露消毒丹乃叶天士临床之方,收编于<湿热经纬>.方中用黄芩、连翘、薄荷清热透邪;射干、贝母解毒利咽,宣肺解郁,使气化则湿化;藿香、白蔻、菖蒲芳香化浊,醒脾去湿;茵陈、滑石、木通利湿泄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淡渗利湿,芳香化浊之功.本方以清热为主,渗湿为辅,芳化为佐,主次分明.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此方治疗小儿诸多疾病,疗效满意,兹略举典型病例数则如下.
作者:程客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1993年以来,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耳源性眩晕病28例,取得较大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20~60岁,其中20~30岁7例,31~40岁10例,41~50岁8例,51~60岁3例;病程短者6个月,长者14年,多为反复发作.诊断标准为:突发眩晕,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并有波动性听力减退及耳鸣,耳聋为感音性,发作时伴暂时性水平眼球震颤,排除其它颅神经体征,MRI、CT等检查无阳性发现.
作者:仲维霞;丛秀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高脂血症是糖尿病(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笔者在对DM治疗中应用理血王胶丸治疗DM并发高脂血症收到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文糖尿病患者符合世界WHO组织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其它因素引起的高脂血症.60例随机分为理血王治疗组(A组)30例,潘生丁对照组(B组)30例,其中男3 7例,女2 3例;年龄3 6~7 5岁.空腹血糖8.5 2~1 6.5mmol/L,总胆固醇6.8~9.2mmol/L,甘油三脂1.8~8.6mmol/L.2 治疗方法理血王组:30例DM并高脂血症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物的同时(禁用胰岛素)给予理血王胶丸(云南医药集团昆明圣火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2粒(120mg),每日3次内服.服用期间停用其它降脂药物,控制高脂饮食,治疗前做血糖、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检查.
作者:李仁柱;王兆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过敏性紫癜魏某,女,28岁,1998年6月30日初诊.患者于1998年2月初,无任何诱因,发现双下肢紫红色斑片.曾在市某医院住院治疗4个月,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用过多种西药,但症状反复发生.刻诊:双下肢至躯干背部及双臂,不断出现密集紫红色斑片,尤以下肢及臀部为甚.旧斑未愈新斑又起,已见不到正常皮肤,有多处紫癜融合成大疱溃疡坏死.伴烦躁口干,时有腹痛,无便血、尿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化验白细胞8.5×109/L,血小板128×109/L,尿检(一).中医诊断为肌衄.辨证为热毒内壅,灼伤阴分,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淤阻肌肤.治宜凉血、泻火、解毒,化淤止血.处方:生地30g,鸡血藤、生蒲黄、紫草、银花、黄柏各15g,丹皮、赤芍、徐长卿各12g,桃仁、红花各10g,青黛、大黄各6g.水煎服,日1剂.本方服3剂后,新斑即减少,继服10余剂,痊愈.继以六味地黄丸巩固,随访至今未复发.
作者:魏宗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骨盆牵引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简便而有效的疗法,但操作不当可以引起臀上皮神经损伤.自1995~2000年底我们在操作时发现此类病例15例,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32~55岁.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经骨盆牵引治疗后立即出现臀腿部疼痛加重.诊断依据为有骨盆牵引治疗史,牵引后立即感觉一侧臀部刺痛或酸痛,可有下肢牵扯痛,但不过膝,弯腰明显受限,在髂嵴高点内侧2~3cm处压痛明显,局部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作者:朱保华;时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从1997年3月~1999年3月选用六君子汤重用生半夏治疗胸部恶性肿瘤致顽固性呃逆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36例,其中男31例,女5例;年龄大72岁,小41岁;肺癌28例,食管癌5例,纵膈恶性淋巴瘤2例,胸腺瘤1例;其中经过化疗者23例,经过放疗者4例,未经任何抗肿瘤治疗者9例.呃逆发作时间短为24小时,长为1周,均经西药治疗,症状不能控制.2 治疗方法基本方:党参、白术、茯苓、生半夏(先煎)各10g,生甘草、陈皮各5g.气虚明显加黄芪30g;湿盛加厚朴、藿香、苍术各10g;肾阳虚加附子、肉桂各5g.每日1剂,分2次煎服,3天后统计疗效.
作者:胡祖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在借鉴前人的治疗上,经过对颈椎病病因病理的研究,自拟海马追风散治疗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9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96例均符合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其中颈型颈椎病2 9例(3 0.2%),神经根型颈椎病6 7例(69.8%);男72例,女24例;年龄小30岁,大71岁;病程短6个月,长28年,平均3.4年.患者以颈肩疼痛、上肢麻木、颈部僵硬、活动受限、上肢握物少力等居多.
作者:屈家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们采用肾衰冲剂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评价该方治疗CRF的疗效,并探讨其对细胞免疫作用机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根据随机化原则,选择血Scr177~1200μmol/L,Ccr5~60L/24h,临床确诊为CRF患者共90例,分为两组.肾衰冲剂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5~65岁,平均45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45例,慢性肾盂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2例,多囊肾3例;病程1年以内8例,1~5年35例,5年以上1 7例.包醛氧淀粉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0~70岁,平均48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4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糖尿病肾病1例,多囊肾1例;病程1年以内9例,1~5年11例,5年以上10例.两组化验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王琛;郑平东;何立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许多中药的功效、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会随着剂量不同而变化,苦参的这种变化较为显著.1 小剂量(6~9g)利尿消肿作用:药理试验证明,苦参煎剂、苦参注射液和苦参碱给兔灌服、皮下或肌肉注射均有利尿作用,尿中氯化钠含量有显著增加,故能利尿消肿.临床上治疗心脏性水肿、肾炎性水肿、肝硬化水肿等.有报道因肝、肾硬化和结核性胸膜炎等症而致水肿的住院患者30例,每日口服苦参生药粉8g,1~2日内利尿者占75%,尿量增加1~3倍者占80%,显效27例,有效1例,无效2例.并对血压无影响,长期服用无副作用.临床实践证明,8g时利尿作用大,继续增大剂量无增效作用.
作者:金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自1996年3月~1999年6月,应用小剂量131I结合中药治疗甲亢15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包括131I、TT3、TT4、FT3、FT4、超敏TSH、TGA、TMA等)诊断为弥漫性甲状腺肿,无显著突眼和甲亢合并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131I治疗,共162例,其中女114例,男48例;年龄20~29岁者24例,30~39岁者45例,40~49岁者66例,50~59岁者27例;新发甲亢78例,术后复发26例,内科治疗后复发58例.实验组采用中药结合小剂量131I治疗,共1 50例,其中女112例,男38例;年龄20~29岁者23例,30~39岁者45例,40~49岁者63例,50~59岁者1 9例;新发甲亢72例,术后复发22例,内科治疗后复发56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丁美玲;张任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痛风病又称痛风性关节炎,是因为血中持续高尿酸水平达饱和状态形成的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腔内沉积所致.笔者用清热燥湿法治疗痛风26例,临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26例中,男24例,女2例;年龄小12岁,大72岁,平均54岁;病程6个月~24年,平均12年零8个月.26例患者均是经中西医治疗和民间多种治疗无效者.诊断标准:多发于中年以上男性,突然发生拇指、跖趾、踝、膝关节等处单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日轻夜重.小便黄赤,舌苔黄黑厚而湿润,脉细数.查血尿酸男性高于0.416mmol/L,女性高于0.357mmol/L,关节腔穿刺,取滑囊液进行旋光显微检查,可找到尿酸盐结晶.
作者:程家华;刘绍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