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5O例

陶叶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 月经期, 败酱草, 现报告如下, 慢性盆腔炎, 紫花地丁, 注射用水, 治疗方法, 诊断标准, 药用, 穴位封闭, 西药, 普鲁卡因, 临床资料, 连用, 地塞米松, 保留灌肠, 鱼腥草, 鸭舌草, 青霉素
摘要:近几年来,笔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50例慢性盆腔炎,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988年5月~1993年5月共收治8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50例和西药组30例,两组年龄24~49岁,平均37.9岁;病程为2~5年.诊断标准为:有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白带量增多,子宫一侧或两侧呈片状增厚、压痛.2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组内服中药用赤芍、牡丹皮、丹参、车前子、泽泻各15g,栀子、大黄(后下)各10g,枳壳12g,银花藤、败酱草各20g.每日1剂,连服1个月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外用中药用蒲公英、黄柏、黄芩、鸭舌草各15g,紫花地丁、败酱草、鱼腥草各20g,黄连10g,水煎取煎剂100ml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10次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配合西药青霉素80万u,2%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2mg用注射用水稀释为12ml,行双侧次髎穴位封闭,隔日1次,连用4~5次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
实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试述苦参不同剂量的药理作用

    许多中药的功效、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会随着剂量不同而变化,苦参的这种变化较为显著.1 小剂量(6~9g)利尿消肿作用:药理试验证明,苦参煎剂、苦参注射液和苦参碱给兔灌服、皮下或肌肉注射均有利尿作用,尿中氯化钠含量有显著增加,故能利尿消肿.临床上治疗心脏性水肿、肾炎性水肿、肝硬化水肿等.有报道因肝、肾硬化和结核性胸膜炎等症而致水肿的住院患者30例,每日口服苦参生药粉8g,1~2日内利尿者占75%,尿量增加1~3倍者占80%,显效27例,有效1例,无效2例.并对血压无影响,长期服用无副作用.临床实践证明,8g时利尿作用大,继续增大剂量无增效作用.

    作者:金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输卵管梗阻不孕28例

    笔者自拟益气疏导汤内服,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28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8例中,原发不孕6例,继发不孕22例,26~30岁1 6例,30~35岁9例,35岁以上3例;婚龄长7年,短2年.28例均为婚后2年以上,夫妻同居未避孕,配偶检查正常而未孕者,排除内分泌异常、生殖器官畸形、排卵障碍等其它器质性病变致不孕者.28例均经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证实.12例一侧输卵管不通,一侧通而不畅;3例一侧输卵管炎症积水,一侧不通;5例一侧输卯管切除,一侧输卵管通而不畅;8例两侧输卵管不通.

    作者:谢琼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36例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有自限性特点,好发于青壮年.部分患者虽有自愈倾向,但病程冗长,并易复发,可造成严重视力损害.由于病因不明,机制不清,治疗方法很多,目前仍缺乏特效治疗手段.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就诊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眼底表现,运用辨证和辨病相结合,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分期治疗(治疗组)36例(42眼),并与西药(对照组)28例(32眼)比较,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学源;周爱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痛风胶囊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1例

    笔者运用自制痛风胶囊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61例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小12岁,大65岁;病程短1天,长52天.主要临床表现:突然发生一侧面部肌肉瘫痪,感觉异常,额部横纹消失,眼裂扩大,闭合不全,畏光流泪,口角下垂、偏向健侧,流口水,鼻唇沟变浅.少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病史,或兼有风寒、风热表证,内热实证,气虚证等.2 治疗方法痛风胶囊由蜈蚣10条,乌蛇15g,土元、僵蚕、地龙、三七、全虫、川芎、甘草各10g组成.诸药研碎,过80目筛,混匀,装于0号胶囊中备用.加减: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等风热表证,加桑叶、菊花各10g;伴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等风寒表实证,加荆芥、白芷各10g;伴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表虚证加桂枝、白芍各10g;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等里热证者,加大黄6g,黄芩10g;伴气虚证者加黄芪15g.

    作者:贾顺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O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常见症候群,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表现为上腹隐痛、早饱、腹胀、烧心、嗳气、厌食等消化不良症状,目前尚无肯定和统一的治疗方法.笔者自1995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FD疗效显著,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将FD11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18~65岁,平均43.7±13.6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2.5年.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6~64岁,平均42.9±14.1岁;病程6个月~5.5年,平均2.6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烧心等症状,并持续4周以上,均在2周内经胃镜、B超或X线检查,排除其他疾患,并符合FD临床诊断标准[1].

    作者:彭友彬;陈金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肩痛灵治疗肩周炎96例

    近年来,笔者自拟肩痛灵治疗肩周炎9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96例中,男66例,女30例;40~45岁12例,46~55岁63例,56岁以上21例;有关节炎病史者23例,有颈椎病史者35例;患病时间短为1个月,长为5年,多数患者为1~3年.诊断标准为肩关节周围肌肉较僵硬强板样硬结,关节运动功能明显减弱,活动范围受限,活动时剧痛,静止时酸痛,甚至夜不能眠.化验和拍X光片排除风湿病、颈椎病及其他疾病损伤所引起的肩关节痛.

    作者:蔡人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胃安六合汤治疗胃脘痛18例

    笔者有幸随诊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院孙定隆副教授临床2个月,见其用自拟胃安六合汤加减治疗慢性上消化道疾病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8例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5岁以下4例,35~45岁8例,46~60岁4例,61岁以上2例;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8例,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5例,胆汁返流性胃炎3例,疣状胃炎2例.诊断标准:为①以胃脘疼痛为主症;②常伴痞闷或胀痛、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③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劳累受寒等有关;④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确诊.2 治疗方法胃安六合汤:百合30g,台乌、木香、黄连、五灵脂各10g,香附15g.腹胀明显加香橼或佛手;脾虚加白术、党参、云苓;有淤者加丹参、川芎;泛酸烧心明显加煅瓦楞;疣状胃炎加僵蚕、乌梅.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1个月为一疗程,总疗程为3个月.

    作者:李琼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针刺加温熨治疗遗尿1例

    笔者运用子午流注取穴法,用针和灸熨治疗小儿遗尿,疗效较好,介绍如下.王某,女,9岁,1983年3月11日诊.从小每晚遗尿,虽屡经中西医药治疗未获效.诊其患者面色萎黄无华,个子瘦小,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患儿系家中小之子,其父母年老体弱,先天不足,肾气不足,下元不能固摄,致膀胱约束无权.治疗应温补肾气,固摄下元.为了提高针灸疗效,采用子午流注取穴法,定时针刺,配合灸法以增强温肾之力.取穴以纳干法选穴和定时针刺,即在乙日上午11时取委中、通谷两穴;丙日上午9时取阴谷、然谷两穴;戊日下午9时取涌泉穴;庚日上午11时取委中、通谷两穴;辛日上午9时取阴谷、然谷两穴.每次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钟,再用食盐炒热后用布包温熨神阙、关元、中极等穴20分钟.治疗11天,不再遗尿,后随访未曾复发.体会:子午流注取穴针刺法是天人合一,以气血流注全身周天按时开穴、阖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方法,是古代运气学说在针灸中的具体运用,如果运用得当,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李正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耳源性眩晕病28例

    自1993年以来,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耳源性眩晕病28例,取得较大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20~60岁,其中20~30岁7例,31~40岁10例,41~50岁8例,51~60岁3例;病程短者6个月,长者14年,多为反复发作.诊断标准为:突发眩晕,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并有波动性听力减退及耳鸣,耳聋为感音性,发作时伴暂时性水平眼球震颤,排除其它颅神经体征,MRI、CT等检查无阳性发现.

    作者:仲维霞;丛秀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温中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观察

    慢性萎缩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系指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症病变,且已累及胃粘膜深处的腺体并引起萎缩,甚至伴有局部增生,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在我国主要是以胃体为主的萎缩性胃炎多,以胃窦为主的较少.笔者为探讨中医治疗新的思路,采用分组中医治疗及西药治疗进行临床疗效比较观察和评定,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病例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高要市人民医院门诊病人,随机取60例进行研究,全部病例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3~72岁,平均58.2岁;病情轻度者11例,中度者12例,重度者7例;其中萎缩性胃炎以胃体为主者27例,以胃窦为主者3例;病程2~8年,平均4年.

    作者:邓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5O例

    近几年来,笔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50例慢性盆腔炎,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988年5月~1993年5月共收治8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50例和西药组30例,两组年龄24~49岁,平均37.9岁;病程为2~5年.诊断标准为:有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白带量增多,子宫一侧或两侧呈片状增厚、压痛.2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组内服中药用赤芍、牡丹皮、丹参、车前子、泽泻各15g,栀子、大黄(后下)各10g,枳壳12g,银花藤、败酱草各20g.每日1剂,连服1个月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外用中药用蒲公英、黄柏、黄芩、鸭舌草各15g,紫花地丁、败酱草、鱼腥草各20g,黄连10g,水煎取煎剂100ml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10次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配合西药青霉素80万u,2%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2mg用注射用水稀释为12ml,行双侧次髎穴位封闭,隔日1次,连用4~5次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

    作者:陶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药敷脐配合艾灸治疗小儿腹痛240例

    小儿反复发作性腹痛是一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性腹痛,临床颇为多见.其病机多为中焦虚寒,以3~10岁小儿多见.我们自1996年5月~2000年10月间,采用中药敷脐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本病24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40例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108例,女132例;年龄3~6岁163例,6~10岁57例,10岁以上20例;病程1~2月72例,2月~1年108例,1年60例.2 诊断标准小儿腹痛突然发作,呈绕脐周疼痛,遇热减轻,遇寒尤甚,每次发作时间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时痛时止,腹痛程度轻重不一.发作时检查全腹触痛,似有腹肌紧张,但发作间歇时则全腹柔软无异常.排除蛔虫性腹痛、阑尾炎、胰腺炎等.

    作者:侯爱风;于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补脾升阳化浊开窍法治疗发作性睡病举隅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白天的睡眠发作综合征,可伴有猝倒症、睡眠瘫痪症和催眠期幻觉.西医多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利他林等治疗,但长期使用有副作用和耐药性.本病可归于中医的多寐、晕厥、嗜睡等范畴.笔者采用补脾升阳、化浊开窍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菖蒲、郁金加减治疗4例患者均获痊愈,现举例如下.杨某,49岁,1998年7月因频繁发作难以抑制的睡眠而求治.病人血、尿常规正常,颅脑CT正常,脑电图记录到典型的REM睡眠,自述在工作、饮食、行走中都会出现猝倒而睡.曾服中西药效不显.发病3年余,日发3~4次,神情略呆,苔白腻,舌润,脉滑.辨为脾虚湿困,清阳不展,神失所用.治以补脾升阳,化浊开窍.药用菖蒲30g,郁金、党参、黄芪各20g,茯苓、陈皮、半夏、白术各15g,升麻、柴胡、当归各10g,甘草6g,7剂.1周后病减,日发1次,效不更方,续服1个月后痊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作者:刘占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6例

    自1 992年3月~2000年8月,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6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经结肠镜确诊,均有腹痛和腹泻,部位以左下腹痛为主.共158例,男88例,女70例;年龄小20岁,大49岁,平均34岁;病程2年以内40例,2~5年118例;出现粘液脓血便65例,伴里急后重35例;腹泻次数每日2~5次49例,每1~2小时1次20例,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75例,呕吐1 7例,恶心25例.1 58例随机分为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72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86例.

    作者:薄克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牙痛48例

    几年来,我们采用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牙痛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小者5岁,大者72岁;病程短者几小时,长者4天.2 治疗方法针刺疗法:取患侧合谷、下关、颊车为主,风火牙痛配风池,胃火牙痛配内庭,虚火牙痛配太溪.患者仰卧位,将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选用30号1~1.5寸毫针刺入各穴位,待出现针感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耳穴贴压:取神门、肺、大肠、胃、肾、肝.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局部耳穴,将成熟的王不留行子1粒粘在0.5cm×0.5cm胶布中央,用镊子对准所选穴位紧贴,并稍用力按压片刻,使患者感到酸胀、微痛、热.嘱患者每日按压4~5次,按压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尤在痛时按压为主.

    作者:吴蕴;王殿玲;赵宗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加减小柴胡汤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0例观察

    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患者50例,随机分为用中药小柴胡汤合丹参注射液的观察治疗组30例及用西药肝得健的对照治疗组20例.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肝功能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乙肝病毒标志物阴转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中药小柴胡汤合丹参注射液,不但能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且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并对预防肝纤维化有积极意义.

    作者:缪伟峰;李惠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鸡鸣泻方治疗慢性腹泻57例

    鸡鸣泻方源自<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为清朝宫廷御用治疗鸡鸣泻之方.自1992年以来,我们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慢性泻泄病人57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57例中,男38例,女19例;年龄18~30岁11例,31~40岁19例,41~60岁22例,61~75岁5例,平均39岁;病程1~5年31例,6~10年24例,10年以上2例.57例均有腹泻反复发作史,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有粘液,部分病人伴有腹痛.结肠镜检查诊为慢性结肠炎者53例,未发现异常者4例.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或正常,大便培养均无病源体生长.

    作者:田江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祛白酊治疗白癜风127例观察

    目的:研究开发经外用途径作用快、药效高的治疗白癜风新药.方法:治疗组用祛白酊外擦,对照组用白癜风溶液外擦,采用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显效率55.9%,对照组36.0%,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祛白酊能有效治疗白癜风.

    作者:谢勇;盛国荣;曹素珍;顾明生;杜桂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从痰论治验案二则

    1 甲状腺瘤张某,女,30岁,1998年3月6日初诊.颈部正中肿物2年,开始如杏核大,近来生长较快.随吞咽上下活动,大小为3.5cm×2.5cm,质中等硬,结合B超诊为甲状腺瘤.遂予姜半夏、云苓各15g,橘红、玄参各12g,昆布、夏枯草各20g,浙贝30g,水煎服,日1剂.同时服消瘿饼(海藻、海带各30g,海粉、海初子、木通各10g,青盐3g,上药共为细末,加面粉300g,拌匀和面,烙饼10个,每日服1个)服中药1剂,消瘿饼2料,3个月后,颈部肿块消失,B超复查:甲状腺正常.按:瘿瘤的发生,多忧思恼怒,气机不畅,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肺气不调,宣降失司;其部位居肺胃升降之要塞.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运用软坚化痰理论,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疗效可靠,经得起临床重复验证.对于初发者,可3~4周内瘤消.对瘤体较大,病程较长者,也能明显减轻对气管、食道的压迫,程度不同的缩小瘤体.本类药主要含碘化合物,能明显促进病理产物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从而达到消除瘤体的目的.

    作者:赵法文;潘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清宫逐淤汤治疗药物流产不全46例

    笔者自1998~2000年间运用清宫逐淤汤治疗药物流产不全者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46例均为门诊行药物流产后流血不止者,均经B超检查证实为宫内残留组织.年龄18~28岁29例,28~35岁者17例;药物流产后流血不止1周者21例,流血2周者12例,3周者8例,1个月以上者5例.46例病人均无子宫肌瘤及其它出血性疾病.2 治疗方法药物组成:益母草、丹参各30g,当归12g,川芎、桃仁、红花、川牛膝、炒灵脂、蒲黄、泽兰、香附各10g,月季花15g.气虚乏力者加党参15g,黄芪30g;若伴少腹疼痛重者加元胡10g;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300ml,早晚2次分服.

    作者:于华香;刘桂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实用中医药杂志

实用中医药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