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
中药中毒因往往比西药缓慢,故常为临床所忽略.现对两种中药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作粗浅分析,供临床参考.1 乌头类药物资料:一患者不适来院就诊,医生诊断为脾肾阳虚,开出处方为真武汤,服后出现口麻、恶心呕吐、冷汗、四肢麻木、呼吸困难、耳鸣等.经过洗胃、抗心律失常、输液、纠正休克、利尿等治疗,服药24小时后不良症状全部消失.分析:真武汤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方中以附子为君药,附子是属乌头类中药,其有效成分为乌头碱、次乌头碱,具有很强的毒性.病人之所以产生不良反应,是因为方中的附子没有先煎所引起的.乌头碱结晶体的致死量为2~4mg,其毒性经过加热C-8位的乙酰基被分解成毒性低百倍或千倍的乌头次碱、乌头原碱等成份,经过120 C、40分钟热处理的附子,其半数致死量为100g/kg.附子中毒机制主要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及刺激心脏,表现为口舌麻木、流涎、发热、恶心、呕吐、冷汗、手足蚁走感、四肢无力、呼吸困难、脉律不齐,严重者会呼吸麻痹或心脏骤停,本病显著特点的是心律不齐,治疗时如无严重心律失常者洗胃,对症处理各种心律失常.休克时应用升压药,呼吸衰竭时吸氧,应用呼吸兴奋剂,输液等治疗.因此,药剂人员配药时,处方中如有乌头类药物,虽然药房都是应用已经热处理的制品,为安全起见,还要注明和叮嘱病人先煎30分钟,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陈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肛肠部因神经分布密集,对疼痛较为敏感,且肛肠病术后患者需要排便,无法避免污染、摩擦、刺激,故易出现疼痛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创面渗血,肉芽及创面水肿,愈合时间较长等现象.笔者应用自制黄连膏纱条于肛肠病术后换药,共观察10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23~64岁,平均43岁;痔疮术后32例,肛瘘术后17例,肛裂术后6例.对照组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21~62岁,平均41岁;痔疮术后31例,肛瘘术后1 6例,肛裂术后5例.
作者:蔡晓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以民间验方斑蝥和巴豆敷贴治疗80例面神经炎,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0例,全部为单侧发病.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小12岁,大55岁.病程1周内55例,2周内21例,2周以上4例.就诊前已接受其他疗法(静脉滴注激素、服中药、电针等)治疗1周左右无效者20例.均为突然发病,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增宽,鼻唇沟平坦,口角被牵向健侧.80例均无神经系统其它疾患,亦无腮腺炎、腮腺肿瘤及中耳炎等病史及体征.
作者:杨祥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1 995~1999年以活血通经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2例,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32例均以痛经为主诉就诊,均经我院妇产科确诊.年龄25~37岁,平均29±31.26岁;已生育者17例,有计划生育手术史者14例,已婚或有性生活史而无孕产史者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位于卵巢17例,子宫骶骨韧带6例,子宫后壁4例,子宫直肠后陷凹5例.痛经轻度(痛经积分≤8分,痛经但能正常工作,不伴恶心呕吐)9例,中度(痛经积分为8~13.5分,痛经伴恶心呕吐,服药后能缓解)17例,重度(痛经积分>14分,痛经严重影响工作)6例.
作者:田军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自拟益气疏导汤内服,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28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8例中,原发不孕6例,继发不孕22例,26~30岁1 6例,30~35岁9例,35岁以上3例;婚龄长7年,短2年.28例均为婚后2年以上,夫妻同居未避孕,配偶检查正常而未孕者,排除内分泌异常、生殖器官畸形、排卵障碍等其它器质性病变致不孕者.28例均经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证实.12例一侧输卵管不通,一侧通而不畅;3例一侧输卵管炎症积水,一侧不通;5例一侧输卯管切除,一侧输卵管通而不畅;8例两侧输卵管不通.
作者:谢琼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甲状腺瘤张某,女,30岁,1998年3月6日初诊.颈部正中肿物2年,开始如杏核大,近来生长较快.随吞咽上下活动,大小为3.5cm×2.5cm,质中等硬,结合B超诊为甲状腺瘤.遂予姜半夏、云苓各15g,橘红、玄参各12g,昆布、夏枯草各20g,浙贝30g,水煎服,日1剂.同时服消瘿饼(海藻、海带各30g,海粉、海初子、木通各10g,青盐3g,上药共为细末,加面粉300g,拌匀和面,烙饼10个,每日服1个)服中药1剂,消瘿饼2料,3个月后,颈部肿块消失,B超复查:甲状腺正常.按:瘿瘤的发生,多忧思恼怒,气机不畅,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肺气不调,宣降失司;其部位居肺胃升降之要塞.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运用软坚化痰理论,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疗效可靠,经得起临床重复验证.对于初发者,可3~4周内瘤消.对瘤体较大,病程较长者,也能明显减轻对气管、食道的压迫,程度不同的缩小瘤体.本类药主要含碘化合物,能明显促进病理产物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从而达到消除瘤体的目的.
作者:赵法文;潘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几年来,笔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50例慢性盆腔炎,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988年5月~1993年5月共收治8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50例和西药组30例,两组年龄24~49岁,平均37.9岁;病程为2~5年.诊断标准为:有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白带量增多,子宫一侧或两侧呈片状增厚、压痛.2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组内服中药用赤芍、牡丹皮、丹参、车前子、泽泻各15g,栀子、大黄(后下)各10g,枳壳12g,银花藤、败酱草各20g.每日1剂,连服1个月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外用中药用蒲公英、黄柏、黄芩、鸭舌草各15g,紫花地丁、败酱草、鱼腥草各20g,黄连10g,水煎取煎剂100ml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10次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配合西药青霉素80万u,2%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2mg用注射用水稀释为12ml,行双侧次髎穴位封闭,隔日1次,连用4~5次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
作者:陶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患者50例,随机分为用中药小柴胡汤合丹参注射液的观察治疗组30例及用西药肝得健的对照治疗组20例.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肝功能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乙肝病毒标志物阴转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中药小柴胡汤合丹参注射液,不但能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且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并对预防肝纤维化有积极意义.
作者:缪伟峰;李惠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喉源性咳嗽是一种因咽部疾病而引起的以刺激性干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近年来本病在临床上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笔者近2年来采用咽宁波谱治疗贴合中药雾化治疗本病68例,取得满意疗效.1 一般资料诊断标准为:多因感冒后咽痒咳嗽,不痒不咳,愈咳愈剧,甚则涕泪俱出,干呕,理化刺激常诱发症状发作.多经抗生素治疗无效,胸部X片及听诊无明显异常.查咽部粘膜慢性充血,欠润,或咽后壁淋巴滤泡轻度增生.符合上述标准的68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9~67岁;病程半个月~3年.
作者:梁俊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笔者自拟肩痛灵治疗肩周炎9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96例中,男66例,女30例;40~45岁12例,46~55岁63例,56岁以上21例;有关节炎病史者23例,有颈椎病史者35例;患病时间短为1个月,长为5年,多数患者为1~3年.诊断标准为肩关节周围肌肉较僵硬强板样硬结,关节运动功能明显减弱,活动范围受限,活动时剧痛,静止时酸痛,甚至夜不能眠.化验和拍X光片排除风湿病、颈椎病及其他疾病损伤所引起的肩关节痛.
作者:蔡人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过敏性紫癜魏某,女,28岁,1998年6月30日初诊.患者于1998年2月初,无任何诱因,发现双下肢紫红色斑片.曾在市某医院住院治疗4个月,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用过多种西药,但症状反复发生.刻诊:双下肢至躯干背部及双臂,不断出现密集紫红色斑片,尤以下肢及臀部为甚.旧斑未愈新斑又起,已见不到正常皮肤,有多处紫癜融合成大疱溃疡坏死.伴烦躁口干,时有腹痛,无便血、尿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化验白细胞8.5×109/L,血小板128×109/L,尿检(一).中医诊断为肌衄.辨证为热毒内壅,灼伤阴分,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淤阻肌肤.治宜凉血、泻火、解毒,化淤止血.处方:生地30g,鸡血藤、生蒲黄、紫草、银花、黄柏各15g,丹皮、赤芍、徐长卿各12g,桃仁、红花各10g,青黛、大黄各6g.水煎服,日1剂.本方服3剂后,新斑即减少,继服10余剂,痊愈.继以六味地黄丸巩固,随访至今未复发.
作者:魏宗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血府逐淤汤是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治疗胸中血府血淤之方.此方活血化淤而不伤血,舒肝解郁而不耗气.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柴胡、桔梗、牛膝、甘草组成,具有活血祛淤,行气止痛,通经活络之效,用于淤血内阻、头痛胸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之证.笔者用此方治疗一些顽难之证,常获良效,现简介如下.1 慢性泌尿系感染赵某,女,27岁.反复发作尿频、尿急、尿痛3年余,每遇受凉劳累而发作.本次就诊时,尿频、尿急、尿痛发作1周,伴腰酸痛,少腹坠胀,神疲,白带色黄量多,舌质黯,脉沉涩.尿常规镜检:高倍视野可见15~20个白细胞,2~4个红细胞,血尿素氮、肌酐均正常.久病络阻,遂用活血祛淤,通经活络,辅以清利湿热之法.方用血府逐淤汤化裁:当归、生地、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枳壳各15g,牛膝、柴胡、桔梗、黄柏、苍术各10g,连服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上方去黄柏、苍术,续服1月,余症消失,小便化验数值正常,后随访1年未发.
作者:陈庭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有自限性特点,好发于青壮年.部分患者虽有自愈倾向,但病程冗长,并易复发,可造成严重视力损害.由于病因不明,机制不清,治疗方法很多,目前仍缺乏特效治疗手段.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就诊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眼底表现,运用辨证和辨病相结合,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分期治疗(治疗组)36例(42眼),并与西药(对照组)28例(32眼)比较,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学源;周爱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由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近年来本病发病人数不断增加,已居STD发病人数的首位.自1998年7月~2000年10月,笔者采用自拟蒲苓解毒汤治疗本病7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65例患者均为男性门诊病人,随机分为3组.中药治疗组72例中年龄小19岁,大55岁,平均36.76± 6.48岁;病程短12天,长90天,平均47.35±33.45天;衣原体检查单纯CT阳性者16例,UU阳性者12例,MH阳性者5例,CT、UU、MH均阳性者14例,CT、UU阳性者12例,CT、MH阳性者6例,UU、MH阳性者7例.氟嗪酸组40例中年龄小20岁,大56岁,平均35.70±7.02岁;病程短15天,长82天,平均44.64±31.32天;衣原体检查单纯CT阳性者8例,UU阳性者9例,MH阳性者3例,CT、UU、MH均阳性者7例,CT、UU阳性者5例,CT、MH阳性者4例,UU、MH阳性者4例.
作者:李学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用加味苍耳子汤治疗鼻渊120例,结果治愈72例(60.0%),有效43例(35.8%),无效5例(4.2%),总有效率95.8%.提示加味苍耳子汤治疗鼻渊有良好疗效.
作者:江龙生;费长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运用子午流注取穴法,用针和灸熨治疗小儿遗尿,疗效较好,介绍如下.王某,女,9岁,1983年3月11日诊.从小每晚遗尿,虽屡经中西医药治疗未获效.诊其患者面色萎黄无华,个子瘦小,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患儿系家中小之子,其父母年老体弱,先天不足,肾气不足,下元不能固摄,致膀胱约束无权.治疗应温补肾气,固摄下元.为了提高针灸疗效,采用子午流注取穴法,定时针刺,配合灸法以增强温肾之力.取穴以纳干法选穴和定时针刺,即在乙日上午11时取委中、通谷两穴;丙日上午9时取阴谷、然谷两穴;戊日下午9时取涌泉穴;庚日上午11时取委中、通谷两穴;辛日上午9时取阴谷、然谷两穴.每次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钟,再用食盐炒热后用布包温熨神阙、关元、中极等穴20分钟.治疗11天,不再遗尿,后随访未曾复发.体会:子午流注取穴针刺法是天人合一,以气血流注全身周天按时开穴、阖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方法,是古代运气学说在针灸中的具体运用,如果运用得当,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李正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们采用肾衰冲剂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评价该方治疗CRF的疗效,并探讨其对细胞免疫作用机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根据随机化原则,选择血Scr177~1200μmol/L,Ccr5~60L/24h,临床确诊为CRF患者共90例,分为两组.肾衰冲剂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5~65岁,平均45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45例,慢性肾盂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2例,多囊肾3例;病程1年以内8例,1~5年35例,5年以上1 7例.包醛氧淀粉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0~70岁,平均48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4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糖尿病肾病1例,多囊肾1例;病程1年以内9例,1~5年11例,5年以上10例.两组化验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王琛;郑平东;何立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8年9月~2000年8月,我们应用双黄连粉针静脉滴注结合中药外敷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观察病例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按<实用内科学>[1]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确诊.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2~67岁,平均53.5岁;病程短1天,长6天,平均3.2天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5岁,平均51.2岁;病程短1天,长5天,平均2.8天.
作者:李建平;聂曼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妇女盆腔炎性包块临床常见,多由急、慢性盆腔炎所致,临床有下腹痛、腰酸、带下或阴道出血等症状.6年来,笔者应用中药内服外治,治疗妇女盆腔炎性包块62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为门诊病人,年龄大45岁,小19岁;患盆腔炎病程长6年,短26天;盆腔包块大者为7.8cm×6.5cm,小者为3.3cm×3.8cm.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版<新编实用妇科学>盆腔炎诊断标准,并经B超证实为炎性包块.对急性盆腔炎患者寒战、高热、腹膜刺激征明显,血象白细胞明显增高者,应先予抗生素治疗,待急性炎症控制后再予本法治疗.
作者:王婉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近几年来采用针刺与隔姜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大65岁,小22岁;病程6个月~2年.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大70岁,小25岁;病程5个月~6年.诊断标准为长期腹泻,带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每日3~4次,并伴腹痛.大便WBC(++)、RBC(+)、脓球.2 治疗方法治疗组取中脘、气海、足三里(双)、天枢(双)、上巨虚(双)、合谷(双).肝郁脾虚加肝俞、脾俞,脾胃虚弱加胃俞、公孙,脓血加隐白.针刺,然后取生姜1块,切成五分钱厚薄片按取穴数分切成块,放在取针后的穴位上,将艾条切成高2cm,重约2g.脾胃虚弱者主配穴各灸2~3壮,肝郁脾虚者灸4~6壮,脓血者灸4~8壮,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作者:孙功海;汪宣利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