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龙生;费长顺
瓜蒌皮为葫芦科植物栝蒌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蒌Trichosanthe s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果皮.近在进货中发现有2种类似品冒充瓜蒌皮销售,经鉴定一种为葫芦科植物密毛栝蒌Trichosanthes villosa B1.的干燥果皮,另一种为葫芦科植物糙点栝蒌Trichosanthes dunniana Levl的干燥果皮.本文对此进行了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的比较鉴别.
作者:淡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有幸随诊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院孙定隆副教授临床2个月,见其用自拟胃安六合汤加减治疗慢性上消化道疾病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8例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5岁以下4例,35~45岁8例,46~60岁4例,61岁以上2例;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8例,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5例,胆汁返流性胃炎3例,疣状胃炎2例.诊断标准:为①以胃脘疼痛为主症;②常伴痞闷或胀痛、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③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劳累受寒等有关;④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确诊.2 治疗方法胃安六合汤:百合30g,台乌、木香、黄连、五灵脂各10g,香附15g.腹胀明显加香橼或佛手;脾虚加白术、党参、云苓;有淤者加丹参、川芎;泛酸烧心明显加煅瓦楞;疣状胃炎加僵蚕、乌梅.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1个月为一疗程,总疗程为3个月.
作者:李琼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甘露消毒丹乃叶天士临床之方,收编于<湿热经纬>.方中用黄芩、连翘、薄荷清热透邪;射干、贝母解毒利咽,宣肺解郁,使气化则湿化;藿香、白蔻、菖蒲芳香化浊,醒脾去湿;茵陈、滑石、木通利湿泄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淡渗利湿,芳香化浊之功.本方以清热为主,渗湿为辅,芳化为佐,主次分明.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此方治疗小儿诸多疾病,疗效满意,兹略举典型病例数则如下.
作者:程客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近几年来采用针刺与隔姜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大65岁,小22岁;病程6个月~2年.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大70岁,小25岁;病程5个月~6年.诊断标准为长期腹泻,带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每日3~4次,并伴腹痛.大便WBC(++)、RBC(+)、脓球.2 治疗方法治疗组取中脘、气海、足三里(双)、天枢(双)、上巨虚(双)、合谷(双).肝郁脾虚加肝俞、脾俞,脾胃虚弱加胃俞、公孙,脓血加隐白.针刺,然后取生姜1块,切成五分钱厚薄片按取穴数分切成块,放在取针后的穴位上,将艾条切成高2cm,重约2g.脾胃虚弱者主配穴各灸2~3壮,肝郁脾虚者灸4~6壮,脓血者灸4~8壮,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作者:孙功海;汪宣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在1999年9月~2000年3月间,用维奥欣治疗脑动脉硬化症40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80例脑动脉硬化症病例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有关诊断标准[1].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0~80岁,平均64.5岁.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1~79岁,平均65.3岁.治疗组中临床表现为头晕36例,头痛15例,记忆力减退35例,情感障碍18例,睡眠障碍20例,四肢麻木15例;对照组中临床表现为头晕31例,头痛14例,记忆力减退33例,情感障碍17例,睡眠障碍22例,四肢麻木1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情况基本相似,经t检验或x2检验,均P>0.05,两组病人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作者:胡万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许多中药的功效、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会随着剂量不同而变化,苦参的这种变化较为显著.1 小剂量(6~9g)利尿消肿作用:药理试验证明,苦参煎剂、苦参注射液和苦参碱给兔灌服、皮下或肌肉注射均有利尿作用,尿中氯化钠含量有显著增加,故能利尿消肿.临床上治疗心脏性水肿、肾炎性水肿、肝硬化水肿等.有报道因肝、肾硬化和结核性胸膜炎等症而致水肿的住院患者30例,每日口服苦参生药粉8g,1~2日内利尿者占75%,尿量增加1~3倍者占80%,显效27例,有效1例,无效2例.并对血压无影响,长期服用无副作用.临床实践证明,8g时利尿作用大,继续增大剂量无增效作用.
作者:金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小儿反复发作性腹痛是一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性腹痛,临床颇为多见.其病机多为中焦虚寒,以3~10岁小儿多见.我们自1996年5月~2000年10月间,采用中药敷脐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本病24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40例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108例,女132例;年龄3~6岁163例,6~10岁57例,10岁以上20例;病程1~2月72例,2月~1年108例,1年60例.2 诊断标准小儿腹痛突然发作,呈绕脐周疼痛,遇热减轻,遇寒尤甚,每次发作时间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时痛时止,腹痛程度轻重不一.发作时检查全腹触痛,似有腹肌紧张,但发作间歇时则全腹柔软无异常.排除蛔虫性腹痛、阑尾炎、胰腺炎等.
作者:侯爱风;于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肛肠部因神经分布密集,对疼痛较为敏感,且肛肠病术后患者需要排便,无法避免污染、摩擦、刺激,故易出现疼痛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创面渗血,肉芽及创面水肿,愈合时间较长等现象.笔者应用自制黄连膏纱条于肛肠病术后换药,共观察10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23~64岁,平均43岁;痔疮术后32例,肛瘘术后17例,肛裂术后6例.对照组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21~62岁,平均41岁;痔疮术后31例,肛瘘术后1 6例,肛裂术后5例.
作者:蔡晓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原发性低血压又称体质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虚弱的人群,女性多见.几年来,笔者运用桂枝甘草汤加味治疗此病46例,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46例中,男10例,女36例;年龄18~40岁35例,40~50岁11例;病程1~3年26例,3~5年10例,5~10年10例;血压10/6kPa~12/8kPa(排除继发性低血压者),表现为心悸、头晕、少气神疲、面色白,劳累则加剧,舌淡脉虚无力居多.
作者:高天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妇女盆腔炎性包块临床常见,多由急、慢性盆腔炎所致,临床有下腹痛、腰酸、带下或阴道出血等症状.6年来,笔者应用中药内服外治,治疗妇女盆腔炎性包块62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为门诊病人,年龄大45岁,小19岁;患盆腔炎病程长6年,短26天;盆腔包块大者为7.8cm×6.5cm,小者为3.3cm×3.8cm.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版<新编实用妇科学>盆腔炎诊断标准,并经B超证实为炎性包块.对急性盆腔炎患者寒战、高热、腹膜刺激征明显,血象白细胞明显增高者,应先予抗生素治疗,待急性炎症控制后再予本法治疗.
作者:王婉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运用自制痛风胶囊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61例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小12岁,大65岁;病程短1天,长52天.主要临床表现:突然发生一侧面部肌肉瘫痪,感觉异常,额部横纹消失,眼裂扩大,闭合不全,畏光流泪,口角下垂、偏向健侧,流口水,鼻唇沟变浅.少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病史,或兼有风寒、风热表证,内热实证,气虚证等.2 治疗方法痛风胶囊由蜈蚣10条,乌蛇15g,土元、僵蚕、地龙、三七、全虫、川芎、甘草各10g组成.诸药研碎,过80目筛,混匀,装于0号胶囊中备用.加减: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等风热表证,加桑叶、菊花各10g;伴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等风寒表实证,加荆芥、白芷各10g;伴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表虚证加桂枝、白芍各10g;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等里热证者,加大黄6g,黄芩10g;伴气虚证者加黄芪15g.
作者:贾顺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药中毒因往往比西药缓慢,故常为临床所忽略.现对两种中药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作粗浅分析,供临床参考.1 乌头类药物资料:一患者不适来院就诊,医生诊断为脾肾阳虚,开出处方为真武汤,服后出现口麻、恶心呕吐、冷汗、四肢麻木、呼吸困难、耳鸣等.经过洗胃、抗心律失常、输液、纠正休克、利尿等治疗,服药24小时后不良症状全部消失.分析:真武汤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方中以附子为君药,附子是属乌头类中药,其有效成分为乌头碱、次乌头碱,具有很强的毒性.病人之所以产生不良反应,是因为方中的附子没有先煎所引起的.乌头碱结晶体的致死量为2~4mg,其毒性经过加热C-8位的乙酰基被分解成毒性低百倍或千倍的乌头次碱、乌头原碱等成份,经过120 C、40分钟热处理的附子,其半数致死量为100g/kg.附子中毒机制主要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及刺激心脏,表现为口舌麻木、流涎、发热、恶心、呕吐、冷汗、手足蚁走感、四肢无力、呼吸困难、脉律不齐,严重者会呼吸麻痹或心脏骤停,本病显著特点的是心律不齐,治疗时如无严重心律失常者洗胃,对症处理各种心律失常.休克时应用升压药,呼吸衰竭时吸氧,应用呼吸兴奋剂,输液等治疗.因此,药剂人员配药时,处方中如有乌头类药物,虽然药房都是应用已经热处理的制品,为安全起见,还要注明和叮嘱病人先煎30分钟,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陈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8年9月~2000年8月,我们应用双黄连粉针静脉滴注结合中药外敷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观察病例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按<实用内科学>[1]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确诊.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2~67岁,平均53.5岁;病程短1天,长6天,平均3.2天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5岁,平均51.2岁;病程短1天,长5天,平均2.8天.
作者:李建平;聂曼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二至丸出自<医方集解>,由女贞子、旱莲草二味药物组成,具有补腰膝、壮筋骨、强肾阴、乌须发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肝肾阴虚、口苦咽干、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腰膝疲软、遗精、早年发白等症.笔者用本方加黑芝麻、何首乌等治疗斑秃,疗效较好,介绍如下.例1:王某,男,27岁,1990年8月6日诊.因工作紧张而失眠多梦,2个月前头顶部毛发呈片状脱落,直径约5cm左右,逐渐加重,1个月内头发全部脱光,伴头皮搔痒,曾在几个医院检查均诊为斑秃,先后用谷维素、胱胺酸、斑秃丸、维生素B12等治疗,均无疗效.
作者:罗春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开发经外用途径作用快、药效高的治疗白癜风新药.方法:治疗组用祛白酊外擦,对照组用白癜风溶液外擦,采用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显效率55.9%,对照组36.0%,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祛白酊能有效治疗白癜风.
作者:谢勇;盛国荣;曹素珍;顾明生;杜桂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自拟益气疏导汤内服,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28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8例中,原发不孕6例,继发不孕22例,26~30岁1 6例,30~35岁9例,35岁以上3例;婚龄长7年,短2年.28例均为婚后2年以上,夫妻同居未避孕,配偶检查正常而未孕者,排除内分泌异常、生殖器官畸形、排卵障碍等其它器质性病变致不孕者.28例均经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证实.12例一侧输卵管不通,一侧通而不畅;3例一侧输卵管炎症积水,一侧不通;5例一侧输卯管切除,一侧输卵管通而不畅;8例两侧输卵管不通.
作者:谢琼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以民间验方斑蝥和巴豆敷贴治疗80例面神经炎,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0例,全部为单侧发病.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小12岁,大55岁.病程1周内55例,2周内21例,2周以上4例.就诊前已接受其他疗法(静脉滴注激素、服中药、电针等)治疗1周左右无效者20例.均为突然发病,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增宽,鼻唇沟平坦,口角被牵向健侧.80例均无神经系统其它疾患,亦无腮腺炎、腮腺肿瘤及中耳炎等病史及体征.
作者:杨祥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1993年以来,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耳源性眩晕病28例,取得较大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20~60岁,其中20~30岁7例,31~40岁10例,41~50岁8例,51~60岁3例;病程短者6个月,长者14年,多为反复发作.诊断标准为:突发眩晕,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并有波动性听力减退及耳鸣,耳聋为感音性,发作时伴暂时性水平眼球震颤,排除其它颅神经体征,MRI、CT等检查无阳性发现.
作者:仲维霞;丛秀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几年来,我们采用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牙痛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小者5岁,大者72岁;病程短者几小时,长者4天.2 治疗方法针刺疗法:取患侧合谷、下关、颊车为主,风火牙痛配风池,胃火牙痛配内庭,虚火牙痛配太溪.患者仰卧位,将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选用30号1~1.5寸毫针刺入各穴位,待出现针感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耳穴贴压:取神门、肺、大肠、胃、肾、肝.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局部耳穴,将成熟的王不留行子1粒粘在0.5cm×0.5cm胶布中央,用镊子对准所选穴位紧贴,并稍用力按压片刻,使患者感到酸胀、微痛、热.嘱患者每日按压4~5次,按压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尤在痛时按压为主.
作者:吴蕴;王殿玲;赵宗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1 992年3月~2000年8月,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6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经结肠镜确诊,均有腹痛和腹泻,部位以左下腹痛为主.共158例,男88例,女70例;年龄小20岁,大49岁,平均34岁;病程2年以内40例,2~5年118例;出现粘液脓血便65例,伴里急后重35例;腹泻次数每日2~5次49例,每1~2小时1次20例,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75例,呕吐1 7例,恶心25例.1 58例随机分为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72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86例.
作者:薄克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