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应用警示二则

陈华

关键词:中药应用, 乌头类药物, 严重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附子, 乌头碱, 治疗, 脾肾阳虚, 呼吸困难, 半数致死量, 真武汤, 热处理, 毒性, 乌头类中药, 抗心律失常, 呼吸兴奋剂, 中药中毒, 中毒机制, 有效成分, 药剂人员
摘要:中药中毒因往往比西药缓慢,故常为临床所忽略.现对两种中药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作粗浅分析,供临床参考.1 乌头类药物资料:一患者不适来院就诊,医生诊断为脾肾阳虚,开出处方为真武汤,服后出现口麻、恶心呕吐、冷汗、四肢麻木、呼吸困难、耳鸣等.经过洗胃、抗心律失常、输液、纠正休克、利尿等治疗,服药24小时后不良症状全部消失.分析:真武汤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方中以附子为君药,附子是属乌头类中药,其有效成分为乌头碱、次乌头碱,具有很强的毒性.病人之所以产生不良反应,是因为方中的附子没有先煎所引起的.乌头碱结晶体的致死量为2~4mg,其毒性经过加热C-8位的乙酰基被分解成毒性低百倍或千倍的乌头次碱、乌头原碱等成份,经过120 C、40分钟热处理的附子,其半数致死量为100g/kg.附子中毒机制主要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及刺激心脏,表现为口舌麻木、流涎、发热、恶心、呕吐、冷汗、手足蚁走感、四肢无力、呼吸困难、脉律不齐,严重者会呼吸麻痹或心脏骤停,本病显著特点的是心律不齐,治疗时如无严重心律失常者洗胃,对症处理各种心律失常.休克时应用升压药,呼吸衰竭时吸氧,应用呼吸兴奋剂,输液等治疗.因此,药剂人员配药时,处方中如有乌头类药物,虽然药房都是应用已经热处理的制品,为安全起见,还要注明和叮嘱病人先煎30分钟,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实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凉血化淤法为主治疗青春期功血5O例

    近几年来笔者运用凉血化淤法为主治疗青春期功血,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1 一般资料50例中,11~15岁38例,16~20岁12例;病程3个月以内5例,3~12个月15例,12~24个月30例.全部病例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多数为月经前有短时间闭经,继之出现大量阴道流血,月经频发,周期短;月经不规则,少量淋漓不净或时多时少时出时止,失去规律.均经生殖器官及全身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但因失血过多常伴贫血.2 治疗方法出血期以止血为治疗原则,自拟凉血化淤固冲汤加减.生地炭、地骨皮、茜草炭各10g,地榆炭、仙鹤草、旱莲草、益母草各15g,香附6g.出血量多如崩或出血日久伴神疲头晕血虚气弱者加生黄芪30~60g,太子参15g;经色紫黑有大血块或兼有腹痛者加失笑散(包)10g,三七粉(另吞)3g;量少淋漓不尽加阿胶珠、陈棕炭各10g,炙乌贼骨15g;纳差便溏者加砂仁5g,木香6g,神曲10g.水煎分服,每日1剂,出血过多时日服2剂.血止后口服浓缩六味地黄丸8丸,每日3次,连服10~15天;贫血症状严重者,适当给予铁剂或输血.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

    作者:吴启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黄连膏在肛肠病术后的应用观察

    肛肠部因神经分布密集,对疼痛较为敏感,且肛肠病术后患者需要排便,无法避免污染、摩擦、刺激,故易出现疼痛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创面渗血,肉芽及创面水肿,愈合时间较长等现象.笔者应用自制黄连膏纱条于肛肠病术后换药,共观察10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23~64岁,平均43岁;痔疮术后32例,肛瘘术后17例,肛裂术后6例.对照组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21~62岁,平均41岁;痔疮术后31例,肛瘘术后1 6例,肛裂术后5例.

    作者:蔡晓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维奥欣治疗脑动脉硬化症观察

    我院在1999年9月~2000年3月间,用维奥欣治疗脑动脉硬化症40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80例脑动脉硬化症病例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有关诊断标准[1].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0~80岁,平均64.5岁.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1~79岁,平均65.3岁.治疗组中临床表现为头晕36例,头痛15例,记忆力减退35例,情感障碍18例,睡眠障碍20例,四肢麻木15例;对照组中临床表现为头晕31例,头痛14例,记忆力减退33例,情感障碍17例,睡眠障碍22例,四肢麻木1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情况基本相似,经t检验或x2检验,均P>0.05,两组病人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作者:胡万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药配合小剂量131I治疗甲亢疗效观察

    我院自1996年3月~1999年6月,应用小剂量131I结合中药治疗甲亢15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包括131I、TT3、TT4、FT3、FT4、超敏TSH、TGA、TMA等)诊断为弥漫性甲状腺肿,无显著突眼和甲亢合并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131I治疗,共162例,其中女114例,男48例;年龄20~29岁者24例,30~39岁者45例,40~49岁者66例,50~59岁者27例;新发甲亢78例,术后复发26例,内科治疗后复发58例.实验组采用中药结合小剂量131I治疗,共1 50例,其中女112例,男38例;年龄20~29岁者23例,30~39岁者45例,40~49岁者63例,50~59岁者1 9例;新发甲亢72例,术后复发22例,内科治疗后复发56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丁美玲;张任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逍遥散加味治疗功能性痛经68例

    凡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严重时伴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晕厥,影响工作及生活,需要医治者称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者为功能性痛经.笔者以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味治疗功能性痛经68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8例均符合中医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妇科学>五版教材痛经诊断标准.年龄13~40岁,其中<20岁30例,21~25岁25例,26~30岁10例,30~35岁2例,36~40岁1例;疼痛时间持续数小时者20例,持续1~2天者40例,持续3~4天者8例;病程3个月~1年15例,1~5年20例,5~10年25例,10年以上8例.

    作者:吴凌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5例

    笔者近几年来采用针刺与隔姜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大65岁,小22岁;病程6个月~2年.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大70岁,小25岁;病程5个月~6年.诊断标准为长期腹泻,带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每日3~4次,并伴腹痛.大便WBC(++)、RBC(+)、脓球.2 治疗方法治疗组取中脘、气海、足三里(双)、天枢(双)、上巨虚(双)、合谷(双).肝郁脾虚加肝俞、脾俞,脾胃虚弱加胃俞、公孙,脓血加隐白.针刺,然后取生姜1块,切成五分钱厚薄片按取穴数分切成块,放在取针后的穴位上,将艾条切成高2cm,重约2g.脾胃虚弱者主配穴各灸2~3壮,肝郁脾虚者灸4~6壮,脓血者灸4~8壮,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作者:孙功海;汪宣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5O例

    近几年来,笔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50例慢性盆腔炎,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988年5月~1993年5月共收治8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50例和西药组30例,两组年龄24~49岁,平均37.9岁;病程为2~5年.诊断标准为:有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白带量增多,子宫一侧或两侧呈片状增厚、压痛.2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组内服中药用赤芍、牡丹皮、丹参、车前子、泽泻各15g,栀子、大黄(后下)各10g,枳壳12g,银花藤、败酱草各20g.每日1剂,连服1个月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外用中药用蒲公英、黄柏、黄芩、鸭舌草各15g,紫花地丁、败酱草、鱼腥草各20g,黄连10g,水煎取煎剂100ml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10次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配合西药青霉素80万u,2%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2mg用注射用水稀释为12ml,行双侧次髎穴位封闭,隔日1次,连用4~5次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

    作者:陶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六君子汤治疗顽固性呃逆36例

    笔者从1997年3月~1999年3月选用六君子汤重用生半夏治疗胸部恶性肿瘤致顽固性呃逆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36例,其中男31例,女5例;年龄大72岁,小41岁;肺癌28例,食管癌5例,纵膈恶性淋巴瘤2例,胸腺瘤1例;其中经过化疗者23例,经过放疗者4例,未经任何抗肿瘤治疗者9例.呃逆发作时间短为24小时,长为1周,均经西药治疗,症状不能控制.2 治疗方法基本方:党参、白术、茯苓、生半夏(先煎)各10g,生甘草、陈皮各5g.气虚明显加黄芪30g;湿盛加厚朴、藿香、苍术各10g;肾阳虚加附子、肉桂各5g.每日1剂,分2次煎服,3天后统计疗效.

    作者:胡祖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温中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观察

    慢性萎缩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系指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症病变,且已累及胃粘膜深处的腺体并引起萎缩,甚至伴有局部增生,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在我国主要是以胃体为主的萎缩性胃炎多,以胃窦为主的较少.笔者为探讨中医治疗新的思路,采用分组中医治疗及西药治疗进行临床疗效比较观察和评定,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病例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高要市人民医院门诊病人,随机取60例进行研究,全部病例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3~72岁,平均58.2岁;病情轻度者11例,中度者12例,重度者7例;其中萎缩性胃炎以胃体为主者27例,以胃窦为主者3例;病程2~8年,平均4年.

    作者:邓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试述苦参不同剂量的药理作用

    许多中药的功效、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会随着剂量不同而变化,苦参的这种变化较为显著.1 小剂量(6~9g)利尿消肿作用:药理试验证明,苦参煎剂、苦参注射液和苦参碱给兔灌服、皮下或肌肉注射均有利尿作用,尿中氯化钠含量有显著增加,故能利尿消肿.临床上治疗心脏性水肿、肾炎性水肿、肝硬化水肿等.有报道因肝、肾硬化和结核性胸膜炎等症而致水肿的住院患者30例,每日口服苦参生药粉8g,1~2日内利尿者占75%,尿量增加1~3倍者占80%,显效27例,有效1例,无效2例.并对血压无影响,长期服用无副作用.临床实践证明,8g时利尿作用大,继续增大剂量无增效作用.

    作者:金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痛风胶囊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1例

    笔者运用自制痛风胶囊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61例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小12岁,大65岁;病程短1天,长52天.主要临床表现:突然发生一侧面部肌肉瘫痪,感觉异常,额部横纹消失,眼裂扩大,闭合不全,畏光流泪,口角下垂、偏向健侧,流口水,鼻唇沟变浅.少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病史,或兼有风寒、风热表证,内热实证,气虚证等.2 治疗方法痛风胶囊由蜈蚣10条,乌蛇15g,土元、僵蚕、地龙、三七、全虫、川芎、甘草各10g组成.诸药研碎,过80目筛,混匀,装于0号胶囊中备用.加减: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等风热表证,加桑叶、菊花各10g;伴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等风寒表实证,加荆芥、白芷各10g;伴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表虚证加桂枝、白芍各10g;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等里热证者,加大黄6g,黄芩10g;伴气虚证者加黄芪15g.

    作者:贾顺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祛白酊治疗白癜风127例观察

    目的:研究开发经外用途径作用快、药效高的治疗白癜风新药.方法:治疗组用祛白酊外擦,对照组用白癜风溶液外擦,采用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显效率55.9%,对照组36.0%,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祛白酊能有效治疗白癜风.

    作者:谢勇;盛国荣;曹素珍;顾明生;杜桂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活血化淤法临床运用举隅

    1 过敏性紫癜魏某,女,28岁,1998年6月30日初诊.患者于1998年2月初,无任何诱因,发现双下肢紫红色斑片.曾在市某医院住院治疗4个月,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用过多种西药,但症状反复发生.刻诊:双下肢至躯干背部及双臂,不断出现密集紫红色斑片,尤以下肢及臀部为甚.旧斑未愈新斑又起,已见不到正常皮肤,有多处紫癜融合成大疱溃疡坏死.伴烦躁口干,时有腹痛,无便血、尿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化验白细胞8.5×109/L,血小板128×109/L,尿检(一).中医诊断为肌衄.辨证为热毒内壅,灼伤阴分,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淤阻肌肤.治宜凉血、泻火、解毒,化淤止血.处方:生地30g,鸡血藤、生蒲黄、紫草、银花、黄柏各15g,丹皮、赤芍、徐长卿各12g,桃仁、红花各10g,青黛、大黄各6g.水煎服,日1剂.本方服3剂后,新斑即减少,继服10余剂,痊愈.继以六味地黄丸巩固,随访至今未复发.

    作者:魏宗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62例

    妇女盆腔炎性包块临床常见,多由急、慢性盆腔炎所致,临床有下腹痛、腰酸、带下或阴道出血等症状.6年来,笔者应用中药内服外治,治疗妇女盆腔炎性包块62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为门诊病人,年龄大45岁,小19岁;患盆腔炎病程长6年,短26天;盆腔包块大者为7.8cm×6.5cm,小者为3.3cm×3.8cm.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版<新编实用妇科学>盆腔炎诊断标准,并经B超证实为炎性包块.对急性盆腔炎患者寒战、高热、腹膜刺激征明显,血象白细胞明显增高者,应先予抗生素治疗,待急性炎症控制后再予本法治疗.

    作者:王婉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从痰论治验案二则

    1 甲状腺瘤张某,女,30岁,1998年3月6日初诊.颈部正中肿物2年,开始如杏核大,近来生长较快.随吞咽上下活动,大小为3.5cm×2.5cm,质中等硬,结合B超诊为甲状腺瘤.遂予姜半夏、云苓各15g,橘红、玄参各12g,昆布、夏枯草各20g,浙贝30g,水煎服,日1剂.同时服消瘿饼(海藻、海带各30g,海粉、海初子、木通各10g,青盐3g,上药共为细末,加面粉300g,拌匀和面,烙饼10个,每日服1个)服中药1剂,消瘿饼2料,3个月后,颈部肿块消失,B超复查:甲状腺正常.按:瘿瘤的发生,多忧思恼怒,气机不畅,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肺气不调,宣降失司;其部位居肺胃升降之要塞.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运用软坚化痰理论,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疗效可靠,经得起临床重复验证.对于初发者,可3~4周内瘤消.对瘤体较大,病程较长者,也能明显减轻对气管、食道的压迫,程度不同的缩小瘤体.本类药主要含碘化合物,能明显促进病理产物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从而达到消除瘤体的目的.

    作者:赵法文;潘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蒲苓解毒汤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72例

    由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近年来本病发病人数不断增加,已居STD发病人数的首位.自1998年7月~2000年10月,笔者采用自拟蒲苓解毒汤治疗本病7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65例患者均为男性门诊病人,随机分为3组.中药治疗组72例中年龄小19岁,大55岁,平均36.76± 6.48岁;病程短12天,长90天,平均47.35±33.45天;衣原体检查单纯CT阳性者16例,UU阳性者12例,MH阳性者5例,CT、UU、MH均阳性者14例,CT、UU阳性者12例,CT、MH阳性者6例,UU、MH阳性者7例.氟嗪酸组40例中年龄小20岁,大56岁,平均35.70±7.02岁;病程短15天,长82天,平均44.64±31.32天;衣原体检查单纯CT阳性者8例,UU阳性者9例,MH阳性者3例,CT、UU、MH均阳性者7例,CT、UU阳性者5例,CT、MH阳性者4例,UU、MH阳性者4例.

    作者:李学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36例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有自限性特点,好发于青壮年.部分患者虽有自愈倾向,但病程冗长,并易复发,可造成严重视力损害.由于病因不明,机制不清,治疗方法很多,目前仍缺乏特效治疗手段.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就诊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眼底表现,运用辨证和辨病相结合,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分期治疗(治疗组)36例(42眼),并与西药(对照组)28例(32眼)比较,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学源;周爱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肩痛灵治疗肩周炎96例

    近年来,笔者自拟肩痛灵治疗肩周炎9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96例中,男66例,女30例;40~45岁12例,46~55岁63例,56岁以上21例;有关节炎病史者23例,有颈椎病史者35例;患病时间短为1个月,长为5年,多数患者为1~3年.诊断标准为肩关节周围肌肉较僵硬强板样硬结,关节运动功能明显减弱,活动范围受限,活动时剧痛,静止时酸痛,甚至夜不能眠.化验和拍X光片排除风湿病、颈椎病及其他疾病损伤所引起的肩关节痛.

    作者:蔡人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骨盆牵引致臀上皮神经损伤15例报告

    骨盆牵引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简便而有效的疗法,但操作不当可以引起臀上皮神经损伤.自1995~2000年底我们在操作时发现此类病例15例,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32~55岁.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经骨盆牵引治疗后立即出现臀腿部疼痛加重.诊断依据为有骨盆牵引治疗史,牵引后立即感觉一侧臀部刺痛或酸痛,可有下肢牵扯痛,但不过膝,弯腰明显受限,在髂嵴高点内侧2~3cm处压痛明显,局部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作者:朱保华;时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补脾升阳化浊开窍法治疗发作性睡病举隅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白天的睡眠发作综合征,可伴有猝倒症、睡眠瘫痪症和催眠期幻觉.西医多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利他林等治疗,但长期使用有副作用和耐药性.本病可归于中医的多寐、晕厥、嗜睡等范畴.笔者采用补脾升阳、化浊开窍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菖蒲、郁金加减治疗4例患者均获痊愈,现举例如下.杨某,49岁,1998年7月因频繁发作难以抑制的睡眠而求治.病人血、尿常规正常,颅脑CT正常,脑电图记录到典型的REM睡眠,自述在工作、饮食、行走中都会出现猝倒而睡.曾服中西药效不显.发病3年余,日发3~4次,神情略呆,苔白腻,舌润,脉滑.辨为脾虚湿困,清阳不展,神失所用.治以补脾升阳,化浊开窍.药用菖蒲30g,郁金、党参、黄芪各20g,茯苓、陈皮、半夏、白术各15g,升麻、柴胡、当归各10g,甘草6g,7剂.1周后病减,日发1次,效不更方,续服1个月后痊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作者:刘占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实用中医药杂志

实用中医药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