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三荣
目的:观察咳喘定口服液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方法:124例患者随机分为咳喘定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咳喘定治疗组在抗感染基础上给予咳喘定口服液,常规治疗组在抗感染基础上给予复方甘草合剂,两组均治疗7天.结果:咳喘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6%,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66.13%,经χ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抗感染的基础上口服咳喘定口服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较好.
作者:杨辉;邱志楠;潘俊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治伤软膏是根据昆山名医张惠铨经验方优化组合,经现代工艺制备而成的外敷药物.该方具有活血化淤、消肿止痛作用,用以治疗软组织损伤,疗效显著[1].为探讨该方的药效机理和安全性,我们对此进行了药效学实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三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3年来,笔者自拟泄浊豁痰散淤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86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游绍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脑脉通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用脑脉通,对照组60例用舒降之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0%,对照组总有效率4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斑块体积明显减少、CCAD增加、IMT变薄、SV增加、DV增加、RI减少、PI增加,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脉通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作用明显.
作者:罗陆一;冯润芬;邱仁斌;罗玫;杨焕斌;陈鹏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992年以来,笔者采用淡渗利湿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03例,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志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茵栀利黄汤口服,对照组50例单纯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两组日平均胆红素下降值和血胆红素降至正常所需天数,治疗组分别为50.04±25.25μmol/L和4.6±2.3d;对照组35.84±20.89μmol/L和6.0±4.4d,两组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利黄汤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迅速降低血胆红素水平,明显缩短疗程.
作者:周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出院指导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病儿出院后继续接受治疗护理的前提和保证.我们2003年1月~2004年4月共收治癫痫病儿22例,经过正确的出院指导,随访1~2年,除2例再发外,其余均得到控制,脑电图示好转或正常,现总结如下.
作者:唐笑青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病例:女,31岁,于2004年5月14日入院.因停经伴恶心、呕吐5月余,进行性水肿2月余.入院体查T37.2℃,P104次/min,R22次/min,BP22.61/14.63kPa,全身重度水肿,凹陷性,神清神萎,皮肤粘膜未见异常,心肺无明显阳性体征.腹部膨隆,腹壁皮肤重度水肿,紧绷发亮.因水肿明显,肝脾肋下未扪及,宫底及胎体扪不清,移浊明显阳性,双肾区无叩击痛,胎心音遥远、约140次/min,律齐,肠鸣音较弱、约1~2次/min,脊柱无畸形,会阴及双下肢重度水肿,行走困难,神经系统各生理反射征存在,病理征未引出.B超示单活胎,5月余孕,羊水过多.
作者:刘琼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老年血淤证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现结合近年来研究成果阐析如下.
作者:任忠钦;凌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1998~2003年间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尖锐湿疣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贺成彪;王万秋;辜淑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们自2000年3月~2004年3月,运用针刺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恢复期患者5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小结如下.
作者:黄晓菁;李永堂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是各种药物治疗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护理对象用药前后情况的观察者,因此护士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具有重要作用.ICU低年资护士入科后因临床用药知识缺乏,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少安全隐患.笔者考查了重症监护病房(ICU)低年资护士临床用药知识水平,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艳;蒋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湿疹[1]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确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具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复发,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占皮肤科门诊量15%~30%[2].现代研究认为其发病机理复杂,目前已知与Ⅰ、Ⅳ型过敏反应、细菌或真菌感染有关[3~7].
作者:朱晓燕;张毅;王见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998~2003年,笔者用综合疗法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41例,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琳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3年来,我院通过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获得较满意疗效.但由于联合手术操作步骤多,手术时间较长,对眼球干扰较大,因此术后反应较重,发生并发症可能性也大,所以制定一系列比较全面护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现将我们的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作者:刘文莉;雷美娥;叶晓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例1:柳某,男,22岁,于1989年7月10日初诊.患者2月前因患疟疾在当地医院求治,以正规抗疟疾治疗后头痛、寒战等症消失,但仍发热,以夜间为甚,疲乏、头昏,查血常规示Hb85g,反复以补血、抗炎、抗疟疾等药物治疗无好转,乃到我处就医.细问其发热乃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脉细数,舌红少苔.此为青蒿鳖甲汤证,乃予青蒿鳖甲汤原方:青蒿、知母、丹皮各10g,鳖甲25g,生地15g.服2剂后发热即消,继进益气补血之剂而愈.
作者:吴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乙型脑膜炎后遗症常见有肢体不能活动,神志痴呆,语言不利,声哑,吞咽困难等.笔者用单味鲜地龙煎汤,治疗乙脑后遗症6例,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作者:王宗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外感咳喘,初多因外邪入中息道而起.息道属肺,中空,内充肺气,以口鼻与外界直接通连.外邪经口鼻而入中,舍于息道,必伤息道之经络气血,导致其经气不利,络血淤滞.血以载气,络脉为经气转输之所,故理血络乃利息道,开邪出路之关键.笔者用桃仁与杏仁等量相配,加入辨证方中,通利息道效果满意.如新感咳喘,风热者用加减桑菊饮(桃仁、杏仁、桑白皮、野菊花、银花、连翘、麻黄、桔梗、陈皮、法夏、黄芩、甘草),风寒者用化裁参苏饮(参苏饮去桃仁、杏仁、麻黄).如咳喘日久,脾肾两虚者用六君子汤加桃仁、杏仁、当归、熟地,肺气因虚而郁者用四逆散加桃仁、杏仁、党参、黄芪等.
作者:黄开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采用中药分经前期、经期和经后期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邢玉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近5年来应用中药内服、TDP药物透入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曼蓉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