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存聪
2000年1月~2006年2月,我们用滋阴潜阳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2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92例均为门诊患者,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健忘、失眠、腰腿酸痛,双下肢乏力或水肿,夜尿增多(1~3次)等.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微量~++).治疗组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40~76岁,平均57岁;病程平均7.5年,血压平均(159±10.6/96±9.6)mmHg,心率(82±7.9)次/min.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0~74岁,平均56.2岁;病程平均6.75年,血压平均(146±9.7/92±7.5)mmHg,心率(75±6.0)次/min.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谭立民;凌承德;高连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苦菜提取物对小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家兔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苦菜提取物各剂量组分别用5.0 g/kg、10.0 g/kg、20.0 g/kg剂量灌胃,10天后采用试管法测定家兔的凝血时间,玻片法和毛细玻管法测定小鼠的凝血时间,断尾法测定小鼠的出血时间.结果:苦菜提取物5.0 g/kg、10.0 g/kg、20.0 g/kg剂量组的凝血时间、出血时间明显长于生理盐水组(P<0.05,P<0.01).结论:苦菜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
作者:卢新华;罗金荣;王俊杰;刘思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2003年8月~2006年7月,笔者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癔症9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9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8例,女82例;年龄14~58岁,平均37.5岁.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精神障碍表现为突然昏倒,呼之不应,呼吸时急时停,眼球转动或上翻,各种原始反应均存在,或大哭大笑,唱闹不停.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抽搐或瘫痪,失音症,缄默症.感觉障碍表现为感觉过敏和感觉异常.
作者:李森林;利安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特发性水肿多见于20~50岁月经不调及更年期女性,其表现为周期性、全身性、凹陷性水肿,以下肢、颜面、手部浮肿为主,早轻晚重,早晚体重相差1.4 kg以上(正常值为0.5~1.4 kg),并且与体位有关,直立时加重,平卧时减轻,还可受情绪和月经影响.据统计大约1/4妇女可于经前10~14天出现水肿,以经前2~3天为严重.水肿发生时,常伴腹痛、腹泻、腰背部酸痛及下坠感,并常有少尿、体重增加、烦躁、失眠、易怒、乳房胀痛等症状.月经来潮后水肿及伴随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
作者:李晓梅;刘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我院聂天义主任中医师从医40多年,学验较丰.现将其从风论治心悸验案数则介绍如下.1 期前收缩黄某,男,56岁,2005年2月8日诊.心悸发作半月,前医以生脉散加味治之寡效.心悸时作,动则尤甚,伴气怯懒言,心烦失眠,发热,汗出,恶风,纳可,二便和,苔薄白质紫,脉促.心电图检查示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证属营卫失调,宗气不足,心络淤阻,气怯动风,扰及心神.治以调和营卫,补气活血,宁风安神.方用桂枝汤加味.桂枝、大枣、磁石、龙骨、牡蛎各30 g,生姜、红花、僵蚕、蝉衣、川芎各15 g,珍珠母40 g,炙甘草5 g.5剂,1日1剂,水煎日服3次.服3剂后心悸明显减轻.服5剂后,心悸释然,诸恙悉安.复查心电图示期前收缩消失.遂以六君子汤加减善后,随访1年心悸未作.
作者:陈长春;聂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笔者自2000年1月~2005年12月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自汗176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于下.1 一般资料176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63例,女113例;年龄小17岁,大76岁,平均52.3岁;病程长5年,短3个月.
作者:王洪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具有疏利三焦,和畅气机,调和脾胃之功能,笔者用小柴胡汤为主治疗妇科疾病每获良效,举例如下.
作者:施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邪伏膜原之说始见于《内经》,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引申其说,创立了达原饮开达膜原逐邪外出的疗法.清代名医叶天士、薛生白、章虚谷、王孟英、雷少逸等不但扩展了邪伏膜原理论,而且对达原饮透解膜原之法进一步变通运用,能收到显著疗效.
作者:廖天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红霉素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抗生素,因其静滴副作用较大.胃肠道反应明显,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于1999年1月~2002年1月,我们在用红霉素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同时用山莨菪碱以减少红霉素胃肠道反应,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宝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和输液反应时有发生,现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如下.1 不良反应的直接原因内毒素.系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脂多糖,可诱发热原反应.内毒素具有耐热性、滤过性、水溶性、不挥发性等特点,一般在细菌死亡后破壁而出,诱导产生内源性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导致发热[1].各种注射剂中均存在一定量的热源,而中药注射剂用量一般较大,在与其他西药注射剂或输液配伍后,易造成热源量超过药典规定的限量.
作者:杨开秀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笔者用乌蛇蝉蜕汤治疗荨麻疹48例,疗效较好,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48例中,男19例,女29例;年龄在10岁以下4例,11~20岁9例,21~30岁13例,31~40岁18例,41~50岁1例,51~60岁1例,60岁以上2例;急性者11例,慢性者37例.病程5天~15年.
作者:宋文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张某,男,74岁,2005年10月22日就诊.前夜与子争吵后出现项背抽动,目痛口抽,时发时止,睡后抽醒,不能再睡.诊见项及背部肌肉抽搐,牵引头摇后仰,继则目痛口抽,不能言语,持续约半分钟即复如常.发作前头顶胀痛,发时不能自主,发后疲惫不堪.形瘦神疲,面赤,舌淡红苔黄,脉弦细.肝主筋,喜条达恶抑郁.今暴怒,肝阳鸱张,筋无所主,而出现头胀顶痛,诸筋抽瘈.治以平肝理筋,取太冲、涌泉、百会、风池、风府,针刺泻法.治疗后未效,改用双侧申脉穴,针刺泻法,告愈,未再复发.
作者:刘元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近年来,笔者用桂枝人参汤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60例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30岁以下4例,30~40岁36例,40~60岁20例;病程短1年,长20年.其中32例作过敏原检查,提示大部分过敏因素为冷空气、烟尘、花粉、羽毛、动物皮屑等.均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以鼻痒、打喷嚏、流清涕为主症,有反复发作病史.局部检查可见鼻黏膜水肿、苍白,鼻腔有水样或黏液样分泌物,鼻甲肿大.
作者:刘绍炼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笔者近年来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7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37例系我院2001年3月~2005年12月门诊患者.男17例,女20例;年龄15~72岁,平均57岁;病程2~7d,平均5.3d;疱疹位于头面部5例,眼部4例,颈部1例,胸背部10例,胸胁部3例,肩背部2例,腰腹部4例,下腹部2例,臀部2例,四肢4例.
作者:旦开蓉;但尚平;唐才莉;钱高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三焦化湿合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用三焦化湿合剂、对照组30例用雷尼替丁合果胶铋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症状和胃镜改善、Hp近期清除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三焦化湿合剂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有效制剂.
作者:胡一莉;陈晓根;方勇治;陈永堂;陈一平;臧家琪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60例用孕三烯酮假绝经疗法治疗,治疗组60例用中药加孕三烯酮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0.0%,治疗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较好.
作者:刘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愈28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3%.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细菌性角膜炎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加速愈合.
作者:罗耀红;朱惠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肾衰宁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6例用肾衰宁胶囊治疗,对照组56例用药用炭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27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2.14%.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20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58.9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衰宁可改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
作者:徐文君;吴国伟;王忠良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皮损常对称地发生于面颊部、前额、口鼻四周等处,呈黄褐色,但深浅不定,浅黄灰色,或如咖啡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圆形或条状或融合成片,一般多呈蝴蝶形,以鼻为中心,分布在面颊两侧.其境界明显,压之不退,若颜色较浅,则边界模糊不清.表面与皮肤相平,无渗水及脱屑,经过缓慢,无自觉症状.中医治疗黄褐斑独具特色,现就近几年中医治疗黄褐斑的进展概述如下.
作者:郑金发;韩建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佳方案.方法:72例用针灸分期治疗.结果:急性期痊愈率92.00%,稳定期痊愈率85.00%,恢复期痊愈率66.67%,后遗症期痊愈率33.33%,总痊愈率76.39%.结论: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可缩短疗程,提高痊愈率.
作者:陈夏燕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