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脂溢方治疗颜面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

王振宇;刘瑛琦;高萌

关键词:脂溢性皮炎, 脂溢方, 对照治疗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脂溢方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用脂溢方自拟口服,对照组用维生素B6及甘草锌颗粒口服,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100%,对照细6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溢方治疗脂溢性皮炎血热风燥证疗效显著.
实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针药联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60例观察

    目的:观察针药联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肾虚痰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用中药、针刺治疗,对照组用达英-35、克罗米芬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促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血清睾酮(T)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8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联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肾虚痰瘀互结型优于克罗米芬治疗.

    作者:刘婷婷;林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4例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效果.方法: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控制性氧疗,静脉滴注或口服应用氨茶碱,吸入性解痉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以及化痰类药物等,观察组另用清热化痰法之中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74%,对照组74.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EV1%和MMEF肺功能临床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效果显著.

    作者:易译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独一味片联合消炎痛治疗结节性红斑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独一味片联合消炎痛治疗结节性红斑的疗效.方法:7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口服独一味片、消炎痛,对照组36例仅口服消炎痛.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4%,对照组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独一味片联合消炎痛治疗结节性红斑疗效确切.

    作者:杨敏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补虚平喘膏穴位敷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虚平喘膏穴位敷贴对Ⅲ级和Ⅳ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01例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1例,两组均吸入舒利迭,治疗组另用补虚平喘膏穴位敷贴,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中医症状、BODE评分及CD3+、CD4+、CD8+、CD4+/CD8+的变化.结果:两组圣乔治呼吸问卷总积分、呼吸症状、活动能力及疾病影响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呼吸症状、活动能力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影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咳嗽、咯痰、气促等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BOD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好转(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CD4+、CD4+/CD8+升高、CD8+降低,对照组CD4+/CD8+升高、CD8+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D4+/CD8+升高更显著.结论:舒利迭联合补虚平喘膏穴位敷贴是Ⅲ级和Ⅳ级COPD稳定期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能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许顺权;陈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63例

    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眩晕63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3例均为本院2011年至2013年门诊患者.男27例,女36例;年龄44~78岁,平均49.6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1.7年.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扑倒,严重者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耳鸣、汗出、面色苍白等,多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年高体虚等,血压一般不高或略偏高.排除其他疾病.

    作者:刘习书;罗瑞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训练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用关节镜手术治疗,术后康复训练.结果:随访4个月~6个月,优21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96.87%.结论:半月板损伤膝关节镜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训练是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李泰贤;张国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郭子光治疗精索静脉曲张验案

    国医大师郭子光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临证50余载,学识丰厚,尤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今择精索静脉曲张验案介绍如下.王某,男,24岁,2012年11月28日初诊.常有阴囊坠胀刺痛感,在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检查诊断为“附睾炎”,服用头孢地尼、强的松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后因疼痛剧烈,不能久坐,坠胀感连及小腹,于2012年10月在华西医院作彩超检查,结果示双侧精索静脉曲张伴反流,左侧精索静脉管径平时2.5cm、加腹压2.8mm,右侧精索静脉管径平时3.0cm、加腹压3.7mm,双侧超过1.0s反流.建议其尽早手术治疗.现阴囊坠胀感伴疼痛,痛连少腹,久站或劳累后加重,平卧时稍缓解.喜长叹息,表情痛苦,神情忧虑,口干口苦,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细.辨证为肝郁血瘀夹湿热.药用牡丹皮15g,黄柏20g,柴胡15g,甘草6g,枳壳15g,白芍20g,荔枝核15g,炒川楝子10g,赤芍20g,延胡索20g,白花蛇舌草30g,香附15g,苏木1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并告知减少剧烈运动,多休息.12月5日复诊,阴囊坠胀感较前稍减轻,但依旧疼痛,舌质红苔薄黄干.药用牡丹皮15g,黄柏20g,柴胡15g,甘草6g,枳壳15g,白芍20g,荔枝核15g,炒川楝子10g,赤芍20g,延胡索20g,当归15g,桃仁15g,红花15g,血竭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作者:张明飞;曾欢;李夏;黎豫川;贾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加味石韦散治疗肾输尿管结石84例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石韦散治疗肾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用排石颗粒治疗,观察组42例加味石韦散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2.85%,对照组35.72%.两组肝功能、尿常规、血常规以及肾功能检测均未发现异常,且无不良反应.结论:加味石韦散治疗肾输尿管结石效果较好.

    作者:王贤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老十针”治疗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1例

    张某,女,43岁,2012年11月15日初诊.2个月前劳累后出现头晕,反复发作无定时,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几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头晕发作时不能行走,休息后稍有好转,头部转动时头晕加重,时有头痛、双上肢麻木、偶有恶心、耳鸣、视物旋转,服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于当地医院予以针灸推拿治疗后好转,但症状反复发作.1月前复发加重,头晕、头痛,视物旋转,双上肢麻木,恶心、呕吐,喉中痰多易咯,纳可,眠差,二便调.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3项偏高,血压115/76mmHg,舌淡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弦滑.查臂丛牵拉实验(-),旋颈实验(+).

    作者:付莉;苏志维;余青;赵征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有一定疗效.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临床研究1.1 针刺治疗董联合等[1]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取听宫穴用合谷刺法,先直刺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再透刺耳门穴,得气后再次提针至皮下向听会穴方向透刺,局部产生酸胀感后留针.外关穴亦采用合谷刺向支沟穴及阳池穴透刺.另取翳风、风池、中渚、侠溪.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结果合谷刺法疗效优于单纯药物对照组.季杰[2]采用风池穴用温通针法,即针刺风池得气后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转9次,针下沉紧后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转9次,促使针感传至病所,产生热感.并配合耳局部、远端取穴,运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0.6%和96.9%.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作者:吴静;庞勇;高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火针联合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例

    笔者跟师出诊期间,老师用火针联合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病例:李某,男,40岁,2012年8月20日初诊.体胖,嗜食烟酒肥甘,2年前出现右足第一跖趾关节针刺样疼痛,夜间加重,于当地医院治疗,诊断为痛风,予秋水仙碱、别嘌醇片及碳酸氢钠片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但每隔3个月左右第1跖趾关节肿痛再发.现右足第1跖趾关节及足背红肿、发热、拒按,局部可见痛风石,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弦.查血尿酸为600μmol/L.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辨证为湿热蕴毒,痰瘀阻络.治以清热利湿解毒,化痰逐瘀通络.用火针联合中药内服.在患侧行间、太冲、内庭、陷谷、大都、太白、血海、丰隆处用火针点刺放血.患者坐位,双足垂地,在足下垫一些报纸.穴位常规消毒后,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由通红转白亮,对准穴位速刺疾出,深度为0.3~1寸.每穴1~3针,足部腧穴以出血为度.每次治疗总出血量控制在100mL左右,每周治疗1次.术后48h内保持针孔的清洁干燥.

    作者:陈德龙;郭嘉韵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两组均用强的松治疗,治疗组另用中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80.0%、治疗组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激素联合中药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有较好疗效,并可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复发率.

    作者:易为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偏头痛针灸治疗体会

    偏头痛多起于青春期,女性较多,常有家族史.多在情绪波动、疲劳、食物过敏、食用奶酪、巧克力、咖啡及饮酒和月经来潮等诱因的作用下发病,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头痛多在同一侧,间歇期可完全正常.造成偏头痛的主要因素是由5-羟色胺、儿茶酚胺、组胺、缓激肽、神经多肽、前列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这些物质引起血管收缩,这是偏头痛的前驱症状的原因,而后血管舒张,引起偏头痛.尽管偏头痛发病机理有血管源性学说、神经源性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假说、基因调控学说,但具体发病机制仍然不清.偏头痛的防治方面,针刺镇痛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小,在偏头痛的临床应用也较为广泛.10年来,我们用针灸治疗偏头痛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作者:刘初容;张永红;曾盼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平胃胶囊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平胃胶囊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250例分成治疗组130例和对照组120例,两组均服奥美拉唑,治疗组另服平胃胶囊,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同时服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4%,幽门螺杆菌阴转率85.3%,对照组总有效率87.5%、幽门螺杆菌阴转率76.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胃胶囊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较好.

    作者:倪海;汪龙德;郭乾乾;周文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笔者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效果较好,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共36例,均系我院门诊患者,符合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头痛分类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头痛、脑神经痛及面部痛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头痛位于单侧或双侧,搏动性痛,恶心,或伴呕吐,畏光或畏声,反复发作.排除器质性病变.3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17~60岁,平均38.2岁;病程短3个月,长4年;伴高血压2例,糖尿病1例.对照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16~49岁,平均37.3岁;病程短3个月,长5年;伴高血压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蔡月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徐荣谦用加减附子泻心汤治疗疑难杂证验案举隅

    附子泻心汤为张仲景创制之方剂,为五泻心汤之一.《伤寒论》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汪昂所云:“附子泻心用三黄,寒加热药以维阳,痞乃热邪寒药治,恶寒加附始相当.”痞积本为热象,以大黄、黄连、黄芩清其热,附子温阳、维系阳气,治疗热痞兼表阳虚证.徐荣谦教授继承前贤之学术思想,以黄柏加入方中,.必要时减去大黄,推广至上中下三焦之证治,取得良好疗效,介绍如下.1 上焦痰热证褚某,女,66岁,2013年4月21日初诊.2006年出现咳嗽咳痰,伴活动后气促,经检查后诊为“支气管扩张”,遂行“肺叶切除术”,术后反复感冒,喉中有痰,伴咽痛、咳嗽,汗出较多,昏昏欲睡.现咳嗽频作,咯痰色黄,咽痛,周身乏力、困顿,肢冷汗多.查面色晦暗、泛青,鼻腔黏膜充血、中度肿胀,咽充血,咽喉壁淋巴滤泡增生.双肺呼吸音粗,未闻罗音.舌红苔黄厚,脉弦细.西医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术后,过敏性鼻炎,咽炎.中医辨证为痰热郁肺,肾阳亏虚.治以清肺化痰,补益元阳.

    作者:周远航;徐荣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温阳散寒益气通脉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验案举隅

    曾升平主任医师是四川省名老中医,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免疫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笔者跟随导师曾升平临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良好效果,现举例介绍如下.1 病例张某,女,40岁,2006年12月就诊.双手、腕、肩、膝关节肿胀、疼痛3年,复发加重1周.3年前因受寒出现双手指及腕关节肿胀、疼痛,至某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予西药治疗后症状缓解.之后反复发作,累及双侧肩、膝关节.1周前因劳累及受寒,肿痛症状加重,治疗无明显缓解.就诊时症见双手、腕、肩、膝关节肿胀、疼痛,伴明显晨僵,遇寒疼痛加重,得暖则减.辅助检查类风湿因子260.10IU/mL,C反应蛋白80.70mg/L.神疲乏力,食欲差,睡眠差,小便正常,大便稀溏.

    作者:毕榕;温博;曾升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益肾祛瘀泄浊汤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40例观察

    目的:观察益肾祛瘀泄浊汤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益肾祛瘀泄浊汤口服,对照组用西药厄贝沙坦片(安博维)口服.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5.00%,对照组65.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尿蛋白等减少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益肾祛瘀泄浊汤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有较满意疗效.

    作者:黄玲;侯延军;宋卫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外治研究近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发生率高达60.0% ~ 90.0%,属于中医“痹证”、“痿证”范畴,主要病机为肾虚血瘀、筋脉痹阻,为消渴病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络脉瘀滞、筋脉失养所致.主要临床特征为肢体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并发难治性溃疡、急慢性骨髓炎乃至败血症、肌肉萎缩、瘫痪、关节畸形等,病情迁延难愈.目前,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取得较大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马静;李凯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芍药地黄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55例

    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笔者以行气活血、清热凉血为治法,用芍药地黄汤加枳实、酒炙大黄为基本方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甚佳,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共55例,均为中医门诊及皮肤科门诊患者.男32例,女23例;年龄大68岁,小21岁;病程长15天,短2天;发病于头部2例,颈部5例,胸胁部30例,背部13例,下肢5例.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皮肤病学》拟定[1].①多在春秋季节发病,以成年患者多见.②皮损出现前,常见有皮肤刺痛或烧灼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③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病变皮肤出现簇集成群水疱,疱壁较紧张,常单呈带状分布,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坏疽性.④可见有难以忍受的疼痛,或皮损消褪后仍遗有疼痛.

    作者:唐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实用中医药杂志

实用中医药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