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输液管调节器夹闭的位置对静脉回血的影响

梁丽芬;莫金荣;曾艳芳

关键词:输液管调节器, 输液, 静脉回血
摘要:目的 探讨输液管调节器的位置对静脉穿刺回血的影响.方法 根据输液管调节器的高低,随机将900例静脉输液患者分为A、B、C、D、E、F组各150例,各组输液管调节器夹置于距输液管接头分别为20、30、40、50、60、70 cm.结果 A、B、C、D、E、F组头皮针静脉即刻回血率分别为42.0%、54.7%、86.0%、92.0%、97.3%、94.7%,B、C、D、E、F组即刻回血率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C、D、E、F组即刻回血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输液管调节器夹闭的位置对静脉回血有明显影响,从静脉即刻回血率和操作方便考虑,输液管调节器夹闭的位置距输液管接头50~60 cm处为宜.
广西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常规拔除T管引发胆汁性腹膜炎的治疗体会

    胆道手术中,常需探查胆总管并放置T型管引流,目的在于引流胆汁,控制胆道炎症并促进胆道泥沙样结石的排出.

    作者:姚宏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特点,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住院时间≥24 h的27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7.0%,其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19.7%,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呼吸道感染多,占50.0% ;其次口腔感染,占40.9%.病原主要为真菌.意识障碍重、侵入性操作、住院天数长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脑卒中患者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特别是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我们应积极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黄丽萍;吴伟;洪冬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37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ICM)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74例ICM心力衰竭患者,37例服用曲美他嗪片20 mg,3次/d;常规治疗组37例.疗程均为3个月,分别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其测量治疗前后EDD、EDV、ESD、ESV、FS、SV、LVEF,并观测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 评价心脏收缩功能及运动耐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入选时两组资料有可比性.用药3个月后,曲美他嗪组的ESD、ESV、FS、SV、LVEF及6min步行距离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常规治疗组除去失访1例,因心力衰竭的加重再住院13例(占35.1%).曲美他嗪组因心力衰竭的加重再住院4例(占10.8%).结论 曲美他嗪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降低再住院率,患者耐受良好.

    作者:杨顺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在产程中观察羊水性状了解胎儿缺氧情况500例分析

    目的 通过对产程中羊水性状观察,早期发现胎儿窘迫,预防新生儿窒息.方法 选择住院待产孕妇500例,产程中于宫口扩张3~5 cm时自然破膜或人工破膜,观察羊水性状,同时实行胎儿电子监护.结果 羊水粪染Ⅱ、Ⅲ度者,胎儿电子监护异常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羊水清亮及Ⅰ度粪染者.结论 产程中羊水粪染程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胎儿缺氧程度越重.

    作者:吕晓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护理体会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指在原有糖尿病基础上合并妊娠者,或妊娠前为隐性糖尿病,妊娠后发展为临床糖尿病者,或妊娠期出现糖尿病者,均属高危妊娠,其发生率为1%~6.6% [1].

    作者:兰惠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危重患者手术后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46例的体会

    重症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后死亡的病例约50%与呼吸功能衰竭有关[1].随着对呼吸生理认识的提高,机械通气机理和技术的进展,临床呼吸治疗效果不断提高,重症患者术后呼吸衰竭死亡率明显下降.

    作者:莫彩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23例诊断分析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垂体前叶激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症候群,常因产后大出血引起.因临床表现为多种靶腺激素的缺乏,症状复杂,易被漏诊误诊,重者可发生垂体危象,危及生命.我院1998年5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垂体前叶功能减退23例,报告如下.

    作者:陆新虹;温玉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常见并发症的探讨

    带锁髓内钉以其防旋、固定稳固、可早期活动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四肢骨折的治疗,如应用不当亦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作者:程世茂;谢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18例的诊治体会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sarcomas,GISS)是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的一种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作者:梁寒晖;韦会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心理干预对手术患儿亲属术前焦虑程度的影响

    目的 了解心理干预对接受手术的患儿亲属焦虑程度的影响,为心理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手术患儿亲属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心理干预组由护士在术前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心理干预.测定两组亲属术前和术晨循环系统的变化,应用Zung氏焦虑状态自测量表(SAS)测定焦虑值.结果 术前1 d未进行心理干预前两组亲属的循环系统和焦虑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晨干预组的焦虑程度、循环系统方面的变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术前心理干预能有效地降低患儿亲属的焦虑心理.手术室护士不仅要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还应重视对接受手术的患儿亲属的心理干预,为家长提供人性化服务.

    作者:温秀芬;陈云超;高虹;张晖;张雪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重组人HIF-1α真核表达载体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 构建重组人HIF-lα真核表达载体质粒,为进行人HIF-1α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抗体的制备研究做准备.方法 从血细胞中提取总RNA,RT-PCR法反转录合成cDNA.设计两对引物分别调取目的基因片段A和B,与T载体连接后转化大肠杆菌JM109,LB平板培养基筛选菌落,提取质粒.测序正确后双酶切先后克隆进入pcDNA4/HisMaxA载体.结果 获得重组的人HIF-1α真核表达载体质粒,经PCR扩增获得的目的基因分子量与预计的相同,插入pcDNA4/HisMaxA载体部位正确.结论 重组人HIF-lα所选用的pcDNA4/HisMax可高表达目的基因,为利用其进行人HIF-1α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抗体的制备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黄大林;陈森洲;袁桂峰;徐亚娟;刘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口咽通气管在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口咽通气管(简称口咽管)是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是放置在口咽部起到支架作用的通气性管道,其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不需要特殊器械并能在数秒钟内迅速获得有效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

    作者:梁月新;刘金凤;覃秀娥;石柳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穿琥宁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婴幼儿多见.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患儿104例,随机选出57例给予穿琥宁雾化吸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南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双胎妊娠9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发生率、并发症以及围生儿死亡率.方法 对92例双胎妊娠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双胎妊娠的发生率为14.62‰(92/6 293),合并症以胎膜早破、早产、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为多见,发生率分别为18.48%、10.87%、9.78%、11.96%.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剖宫产58例,占63.04%.双胎围产儿死亡21例,死亡率为11.41%(21/184),是同期单胎围产儿死亡率1.32%的8.63倍.结论 双胎妊娠应加强产前监护,积极预防并发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作者:林红;唐达勋;潘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卒中的原发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在医疗干预后仍继续加重的一种临床过程[1],是一种难治性脑血管病,致死率和致残率比较高.

    作者:欧明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HIV阳性患者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据统计中国现有HIV阳性患者约84(65~102)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全人群感染率为0.07%.到2004年9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9 067例,其中艾滋病病例20 786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5 024例[1].

    作者:龙亚林;唐勤;许日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30%~70%,常发生于蛛网膜下腔积血较厚的区域,可表现为局限性、节段性或弥漫性痉挛,损害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其中有20%~30%可造成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DIND)和脑梗死,又称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

    作者:庞刚;肖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肠内营养治疗短肠综合征4例

    短肠综合征是肠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多由于肠系膜血管梗塞、肠扭转、创伤、肿瘤等而切除了大量小肠后,剩余的小肠不能维持机体原有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导致临床上严重的营养障碍,术后死亡率较高[1].

    作者:晏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RUNX3基因的抑癌机制及其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RUNX3基因为一种新近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其能调控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凋亡,对细胞的信号转导和其他生物学效应有着重要而复杂的转录调控作用,因其表达下调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倍受关注.

    作者:秦娜;张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PCR-SSCP方法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APC基因MCR区段突变

    目的 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APC基因MCR区段突变情况.方法 应用常规酚、氯仿法提取48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正常黏膜组织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电泳和DNA直接测序,检测APC基因第15外显子MCR区段的突变情况.结果 48例结直肠癌中有11例发生APC基因突变,APC基因第15外显子MCR区段突变发生在codon 1 311~1 556之间,突变类型有碱基置换突变(G>T、C>T)、移码突变(-A、-C、-T、+A、+CGTT、-TGTGAGCG),48例中有1例发生2个密码子突变.结论 散发性结直肠癌APC基因MCR区段突变率为22.9%(11/48),以体细胞突变为主, APC基因MCR区段突变主要集中在codon 1 311~1 556.

    作者:唐卫中;高枫;李卫;唐宗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广西医学杂志

广西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