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地震CT在芭蕉箐隧道地质灾害诊断中的应用

张奂欧;胡玉瑞;赵永贵

关键词:地震CT, 地质灾害, 观测系统, 剖面
摘要:计算机层析成像简称为CT,是一种利用在物体周边所得到的某种物理量的一维投影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重建物理特定层面上的二维图像和依据一系列二维图像构成三维图像的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地震CT探测技术在芭蕉箐隧道中探测应用情况.针对芭蕉箐隧道上、下行线中部均出现坍塌,按照规范的方法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了勘测,经过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等阶段的工作,本次勘探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典型三维CT系统及应用

    三维CT系统是CT研究活跃的前沿课题之一,三维重建算法1984年就由Feldcamp等提出,完成了三维CT的数学基础,为把计算时间减少到可接受的程度,我们采用几何参数表法成倍地缩短了重建时间.随着面阵列CCD探测器和新型平板探测器的出现,三维CT的硬件基础也已成熟,本文介绍了基于科研级CCD相机和非晶硅平板探测器的两种典型三维CT系统,并介绍了应用以上两套三维CT在生物医学和工业无损检测中的部分应用结果.

    作者:王贤刚;叶青;郭志平;张朝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含能材料损伤裂纹的工业CT图像分析

    高聚物粘结炸药(PBX)可看作由炸药晶体及各种添加剂构成的多组份复合材料,为研究温度冲击时裂纹在炸药内部结构中扩展的过程,采用微焦点X射线CT扫描技术获得不同温度冲击条件下,炸药破裂过程中的一系列CT图像.本文根据CT差值图像,由是否出现线状影像判断裂纹的存在,通过变换CT差值图像中像素值的阈值范围分析裂纹的分布特点.基于CT物理原理对裂纹区域进行选取和定量化描述,研究了含能材料CT图像中裂纹形态判定和扩展方式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了含能材料损伤破坏的细观机理,为今后进一步利用CT进行材料疲劳寿命等相关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戴斌;张伟斌;田勇;唐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井间地震资料测井约束层析成像

    利用井间地震资料进行层析成像,由于受观测角的限制,其成像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为了提高成像过程的稳定性,本文将测井资料引入到反演过程中,利用测井资料约束井间地震反演成像过程.采用假设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和反演实验,并与无约束反演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多种反演结果对比表明,测井约束反演方法改善了层析成像过程的稳定性,提高了成像结果的精度.

    作者:王守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工业X-CT散射校正技术综述

    在工业X-CT成像系统中,散射现象对重建图像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一直是CT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工业X-CT系统的新发展,锥束CT也逐渐被广泛应用,由于成像质量要求高,散射成二维分布,及新型平板探测器的应用,对散射校正带来更大的挑战.在传统的散射校正方法基础上,近几年出现了众多新的校正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散射干扰的形成原理,介绍了散射评估方法,同时又对目前主要的几种校正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散射校正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作者:张峰;闫镔;李建新;李磊;包尚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基于金纳米颗粒的CT造影剂

    金纳米颗粒有着优异的表面性质,成熟的制各路线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前临床通常使用的CT商用造影剂是含碘的有机分子.金与碘相比,有着更高的原子序数和x射线吸收系数.随着纳米材料和生物纳米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在金纳米颗粒作为CT造影剂方面涌现出一系列优秀的工作成果.本文综述了金纳米颗粒的制备路线,表面修饰,以及X射线造影情况,重点介绍包裹了PEG、阿拉伯树胶、钆螯合物、高密度脂蛋白等的金纳米颗粒CT造影剂的试用情况,并对金纳米棒颗粒用作CT造影剂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作者:范旭;郭志睿;曹敏;周雪锋;顾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一种基于对称结构优化的OSEM快速重建算法

    由投影重建图像的EM重建算法中,有序子集大期望值法能够对经典EM算法加速,提高收敛速度,受到广泛地关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称性结构的OSEM快速重建算法,在更好地满足子集平衡的条件和优化有序子集的迭代顺序的同时,压缩了尺度窗口的计算.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当合适选取子集的数量时,S-OSEM算法有效地提高了重建速度和成像精度.

    作者:刘畅;邱钧;肖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胸腔入口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螺旋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胸腔入口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胸腔入口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原发于胸腔入口区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颈部结节性甲状腺肿经胸腔入口延伸于胸内32例.34例中,共检出病变结节63个,单个结节8例(25%),2个以上多发结节26例(75%).63个结节中,有42个结节向下延伸进入胸腔,其中右侧20个,左侧22个.引起气管不同程度地狭窄者25例,血管受压移位29例,食道受压移位者5例,无1例周围组织受侵犯.结论:螺旋CT对胸腔入口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能清楚地显示胸内肿块与颈部甲状腺的关系.

    作者:王崇稳;陈孝柏;杨磊;蒋丽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16层螺旋CT与钡灌肠在结直肠癌诊断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中晚期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5例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MS-CTC检查进行术前Duke's分期,并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分析.结果:BE检查32例,BE对结直肠病变的敏感度为97.5%,准确度为84.4%;MS-CTC检查35例,MS-CTC对结直肠病变的敏感度为100%,准确度为91.4%.MS-CTC对Duke's分期诊断准确度率为85.7%.结论:BE是结直肠癌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MS-CTC检查能够提供多方面的诊断信息,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都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桐;张建梅;陈孝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微焦点CT在含能材料密度测试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利用微焦点体积CT(μVCT)技术和同步测试方法,研究含能材料体密度与体积CT灰度值的相互关系,探讨相近密度范围内含能材料试件的密度测试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分辨出样件间0.1%的密度差;在样件密度变化范围为2.5%时,试件体密度-体积CT灰度值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99.

    作者:杨雪海;张伟斌;戴斌;田勇;杨存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5届学术年会在合肥市召开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正常脑老化进程中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规律

    目的:利用统计参数图(SPM)分析正常人脑PET图像,研究正常脑老化进程中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规律.方法:将266例(21~87岁)健康体检者的PET脑图像,按年龄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成7个组.在Matlab平台上用SPM2软件对7个组中每相邻两组进行组间分析,并以20~29岁组作为基准,其他各年龄组分别与该基准组进行比较,设统计学检验显著性阈值P为0.001.结果:SPM分析显示: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脑代谢减低区范围逐渐扩大,且程度逐渐加重,于70~79岁时达到高峰,80岁以后代谢减低进程有所减慢;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脑区出现代谢减低的时间段不同:40岁之前未见明显代谢减低区;40~49岁仅有左侧额叶出现很小范围的代谢减低,是先出现代谢减低的脑区;50~59岁右侧额叶、右侧顶叶和前扣带回出现代谢减低;60~69岁双侧顶叶和尾状核出现代谢减低;③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脑区代谢减低的程度不同:按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双侧额叶、前扣带回、双侧顶叶、尾状核头、双侧颞叶及小脑;④各年龄段均未见双侧枕叶、后扣带回、壳核和丘脑出现代谢减低.结论:脑老化进程中,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程度和范围与年龄呈正相关;不同脑区出现代谢减低的时间段不同,左侧额叶是早出现代谢减低的脑区;不同脑区代谢减低的程度不同, 其中以双侧额叶及前扣带回代谢减低为明显.

    作者:苏玉盛;马云川;王红艳;尚建文;张琳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PET/CT新技术应用

    PET/CT将PET与CT整合为一体化,是功能显像和解剖显像的有机结合.为了获取经济效益,PET/CT必须在不增加治疗费用的同时具有精确的诊断性,并对患者的治疗方案作出有效的指导.PET/CT由于采用了3D采集与单纯PET相比缩短了图像采集时间,从而使病人的要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同时也增加了病人的舒适程度,减少了由于采集过程中病人活动导致的出错机率.PET/CT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肿瘤学、心脏病学及神经精神医学等领域,在上述领域的中其诊断精确性优势是其他显像方法不可比拟的.在指导肿瘤治疗方面,PET/CT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治疗决策而具有重要的卫生经济学价值.

    作者:王荣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64排螺旋CT血流灌注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肺部肿块的CT血流灌注的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5例患者(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7岁,年龄范围,24~83岁)进行CT灌注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先平扫有问题的结构区域,然后选定肿块扫描层面,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50mL·300mg·100mL-1的优维显,速率为4mL·s-1,延迟5 s后,以电影模式行多层灌注扫描,持续35~40 s.使用Perfusion 3灌注软件测量血容量及表面透过性乘积.3个独立样本(肺癌组、结核组及炎症组)两两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结果:恶性肿块20例(4例鳞癌,12例腺癌,1例未分化癌,3例转移癌),炎性肿块8例,结核灶7例.肺癌、结核灶及炎性肿块的灌注均值(BV和PS)分别为:(8.43±2.44)mL·100g-1,(24.30±5.80)mL·min-1·100g-1;(1.90±0.60)mL·min-1·100g-1,(1.19±0.37)mL·min-1·100g-1;(19.73±6.65)mL·100g-1,(30.01±9.06)mL·min-1·100g-1.肺癌组与结核灶组及炎性肿块组与结核灶组之间的灌注均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肺癌组与炎性肿块组之间的BV均值有显著差异(p=0.014,t=2.639),但二者PS均值无统计学意义(p=0.506,t=0.674).结论:利用灌注值可以区分肺癌与结核灶、炎性肿块与结核灶,虽然单独依靠灌注值很难区分肺癌与炎性肿块,但是血流灌注仍间接反映了肺部肿块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祖德贵;曾庆玉;霍建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中适当降低对比剂浓度和注射速率观察及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情况下,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将96例体重指数18.5~22.9的可疑脑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3组(每组32例).A组:注射对比剂75mL后用25mL生理盐水冲刷,速率4.5mL·s-1;B组:注射对比剂50mL后用40mL生理盐水冲刷,速率4.5mL·s-1;C组:注射对比剂50mL后用40mL生理盐水冲刷,速率4.0mL·s-1.测量颅内段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的CT值,同时评价血管显示的效果.结果:3种注射方案动脉的平均强化程度差异之间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A组与C组重组血管清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脑血管MSCTA在能够获得满足检查要求的图像效果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

    作者:祝婷婷;甘万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地震CT在芭蕉箐隧道地质灾害诊断中的应用

    计算机层析成像简称为CT,是一种利用在物体周边所得到的某种物理量的一维投影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重建物理特定层面上的二维图像和依据一系列二维图像构成三维图像的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地震CT探测技术在芭蕉箐隧道中探测应用情况.针对芭蕉箐隧道上、下行线中部均出现坍塌,按照规范的方法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了勘测,经过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等阶段的工作,本次勘探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作者:张奂欧;胡玉瑞;赵永贵 刊期: 2009年第04期

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

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

主管:中国地震局

主办: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