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窒息缺氧程度与黄疸关系的临床探讨

袁政

关键词:窒息, 氧自由基, 黄疸
摘要:为了观察新生儿窒息缺氧程度与黄疸的关系,我们随机选择近五年本院分娩138例足月新生儿做回顾性分析,分无窒息组(对照组)、重度窒息组及轻度窒息组,经股静脉采血J-G法测血清胆红素,结果三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5.50%、25.00%、32.76%,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x2=5.4251,P>0.05),结论是窒息缺氧程度可能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无关,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加可能使黄疸减轻.
广西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光疗方式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的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光疗方式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9例随机分为持续光疗组和间断光疗组,对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儿在黄疸消退时间、光疗后胆红素下降水平及副作用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光疗方式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一致.

    作者:段捷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经胸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加大块髂骨植骨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附43例报告)

    目的:对胸椎结核合并截瘫者进行病灶清除.方法:采用经胸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加大块髂骨移植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43例,结果:术后截瘫完全恢复40例(93%).作者认为经胸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能充分暴露病灶,达到彻底清除结核病灶,有效的椎管减压要求.病灶清除后,椎体间缺损大于3cm者,采用大块全板髂骨作椎体间植骨.全部病人在术后2年摄片复查,发现植骨块位置良好,髂骨块与植骨床融合.结论:大块全板髂骨作椎体间植骨抗折、抗弯曲能力强,有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作者:甘干达;肖移山;潘剑成;韦衍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超声表现

    目的:探讨B型超声对诊断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诊断价值.方法:用B超对88例患者进行超声胆道显像分析和手术对照.结果:胆总管扩张和胆道系统内胆泥的存在是本病的特征,而门静脉主干出现异常回声则提示本病的并发症将迅速发生和发展.结论:结合临床,B超可以诊断此病,并认为是本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作者:赵孟林;张凤秀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前列腺摘除术后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和肌注杜冷丁50mg镇痛对前列腺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100例择期前列腺摘除术患者,随机分A、B两组,A组50例为PCEA组,B组50例肌注杜冷丁50mg.结果:A组前列腺术后镇痛的评分及控制膀胱痉挛的发生均明显优于B组,副作用发生少.结论:前列腺术后PCEA镇痛,具有镇痛安全,效果确切,有利于术后病人的恢复等优点.

    作者:刘燕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RP-HPLC法测定桂林西瓜霜喷剂中黄芩甙的含量

    目的:对桂林西瓜霜喷剂中黄芩甙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应用RP-HPLC法.色谱柱:NoVa-Pak C18柱(4μm,150mm×3.9mmid);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5:55:0.2),流速:1.2ml/min;检测波长:280nm;柱温:40C.结果:线性范围0.534~2.670μg.黄芩甙的加样回收率为97.65%,RSD为1.11%(n=5).结论:方法简便、快速,精密度和稳定性良好,适合于桂林西瓜霜喷剂生产的质量控制.

    作者:路玫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初步研究(附12例报告)

    目的:探索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穿刺方法超选择插管至患侧旋股内、外动脉,注入治疗药物(溶栓、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介入前后分别血管造影,以观察血管数及近期疗效.结果:介入治疗后患髋股骨头颈区血管数较治疗前增多(P<0.01),髋关节疼痛缓解,功能改善.结论: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实施介入治疗,能够改善患髋的血液循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对远期疗效和治疗机理尚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作者:苏伟;江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芬太尼或吗啡用于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效应的比较

    目的:观察芬太尼或吗啡配伍布比卡因在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中的应用,并对其临床效应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心功能(ASA)Ⅰ~Ⅱ级.硬膜外腔麻醉下行中下腹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Ⅰ组(芬太尼组):芬太尼0.3mg+氟哌利多2.5mg+布比卡因15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Ⅱ组(吗啡组):吗啡2mg,其它药物同Ⅰ组.用双盲法观察两组病人术后24h内用药总量、疼痛评分、呼吸循环情况以及有无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等副反应.结果:24h两组用药总量、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呼吸循环均稳定(P>0.05);Ⅰ组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Ⅱ组,但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结论:两组镇痛效应一致,但Ⅰ组副作用轻.PCEA时选择芬太尼配伍布比卡因更好.

    作者:甘丽霞;宁加娟;李静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病例随访资料的统计分析

    在临床研究中,对慢性病的疗效研究常需对病人进行长期随访,统计一定时期内生存、死亡、缓解或复发情况,以判断疗效.随访资料常因失访等原因造成某些数据观察不完全,要用专门方法进行统计处理,这类方法起源于对寿命资料的统计分析,故称为生存分析.对病人的随访观察首先要规定起始时间(如规定发病、确诊、入院、用药或手术的时间为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二者之差即为生存时间.

    作者:黄高明;梁秋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贲门胃底癌全胃切除与近端大部分切除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对贲门胃底癌两种不同手术方式远期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全胃切除24例,近端胃大部分切除28例,并从淋巴转移、肿瘤大小、浆膜受累、术后并发症、生存期等比较两者疗效.结果:全胃组和近切组3、5年总生存率为41.67%、20.83%和39.29%、10.71%,两者相比,3年生存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5年生存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淋巴结阳性病例中,5年生存率全胃组和近切组分别为11.11%和4.7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贲门胃底癌行全胃切除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两者无显著差异.全胃组和近切组术后并发症分别为37.5%和21.43%,差异性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淋巴结阳性者积极行全胃切除对预后有较好的效果,但全胃切除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

    作者:董世节;覃宇周;韦长元;刘剑仑;杨南武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南宁市足月新生儿胆红素动态观察

    目的:了解本地足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同时测定91例新生儿的经皮胆红素指数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值,求两者相关关系.用经皮胆红素仪测定227例足月健康新生儿的生后1~8天的经皮胆红素指数.结果:经皮胆红素指数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值存在相关关系.Y=0.76X+10.6(r=0.918,t=21.89,P<0.001).黄疸在生后第4~5天达深,均值为(180.9±45.0)μmol/L(10.6±2.6mg/dl).22.7%足月新生儿其总胆红素浓度大于12.9mg/dl,11.01%大于15mg/dl.结论:根据统计学原则将本地区正常新生儿生后第4~5天时的第95个百分位数作为生理性黄疸的上限,当血清胆红素浓度值≥271.9μmol/L(15.9mg/dl)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

    作者:刘义;刘敏;刘悠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不同时间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尿激酶(UK)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治疗中的溶栓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168例AMI患者分别给予UK溶栓治疗,观察2小时内、2~4小时、4~6小时、6~12小时溶栓再通率、急性期死亡率(35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再通率2小时内81.08%、2~4小时77.27%、4~6小时65.52%、6~12小时48.28%;急性期死亡率2小时内5.41%、2~4小时9.09%、4~6小时3.45%、6~12小时2.69%;不良反应发生率轻度出血2小时内0%,上消化道出血0%,脑出血0%;2~4小时轻度出血0%,上消化道出血6.82%,脑出血0%;4~6小时轻度出血3.45%,上消化道出血0%,脑出血3.45%;6~12小时轻度出血0.81%,上消化道出血0.81%,脑出血0.81%.结论: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时间越早,再通率越高(P<0.001),好6小时以内.死亡率明显降低,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张林潮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用钳夹法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研究

    目的:了解用无创伤动脉夹钳夹冠状动脉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效果.方法:用无创伤动脉夹钳夹冠状动脉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7例.结果:此法的血流阻断的成功率及血管再通的成功率均是100%,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率占5.4%(2/37).结论:钳夹法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成功率及血管再通的成功率均为100%.而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低,钳夹法是一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较好方法.

    作者:吴隐雄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超声在乳腺病变检查中的应用

    超声检查乳腺肿块已成为临床必不可少的重要影像检查方法,它对鉴别肿块的物理性质,即囊性或实质性肿块,已得到临床公认(1,2).如果严格按照囊肿的诊断条件,一般超声诊断单纯性囊肿的准确率可达96%~100%(3),但是乳腺囊肿在所有可触诊的乳腺肿块中只占25%(4),这样就留下了大量不易确诊的实质性肿块需要鉴别.过去由于仪器分辨率低,使用低频探头,良恶性肿块的超声图像表现有所交叉重叠,以致肿块的性质鉴别较困难,使超声诊断工作者对鉴别良恶性肿块失去信心,故一些文献认为(5,6),只要是实质肿块,一律建议做针吸细胞学或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但是穿刺的阳性率(以穿刺证实为恶性肿瘤者)是10%~31%(7,8).

    作者:王小燕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阴茎头正位开口治疗先天性尿道下裂

    尿道下裂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对先天性尿道下裂的治疗也提出了新的概念,即幼年一期修复、尿道正位开口于阴茎头尖、有完美的外观、良好的排尿功能及成年后有性生活能力(1).

    作者:刘瑞祥;顾超琼;韦华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首发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探讨

    目的:旨在探讨脑卒中后抑郁与不同部位脑卒中、脑卒中后智力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单一首发病灶的急性期脑卒中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用汉密顿抑郁量表、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作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折.结果:(1)前部和皮质病灶抑郁分高于后部和皮质下病灶;(2)脑卒中后抑郁与智力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大脑前部和皮质卒中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至于脑卒中后智力的损害和脑卒中后抑郁,二者是否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或者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陈耀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p53、bcl-2、c-fos基因在脑胶质瘤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53、Bcl-2、c-fos基因在脑胶质瘤表达水平以及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对47例脑胶质瘤组织蜡块标本进行P53、Bcl-2、Fos蛋白的检测.结果:47例脑胶质瘤中p53、Bcl-2、Fos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48.9%(23/47);57.4%(27/47);46.8%(22/47);其中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p53蛋白阳性水平要高于星形细胞瘤,而Bcl-2蛋白阳性水平则是星形细胞瘤组显著高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结论:P53、Bcl-2、c-fos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而P53、Bcl-2的表达水平则与脑胶质瘤的恶性及分化程度有关,并可能使肿瘤细胞凋亡过程障碍.

    作者:曾先捷;姚洁民;邝晓聪;莫立根;许坚;杨荣宁;杨剑波;李伟;张哲;颜献辉;黄菊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细胞粘附分子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以及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治疗

    糖尿病(DM)为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不但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且常伴有心脑肾血管等病变.糖尿病性肾病(DN)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DM常见而难治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为DM的主要死因之一.有报道其发生率高达47.66%(1).且与DM病程呈正相关.回顾性研究显示,10年之内Ⅰ型DM伴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中的80%和2型DM患者中的约20%将发展至临床DN (2),直至不可逆肾功能损害.其死亡率比蛋白正常的DM患者高1.5倍.

    作者:温玉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现状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及(或)造血循环受损,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造血系统疾病.目前多数学者公认(1),AA属一种异质性疾病.发病机理有:造血干细胞内增殖缺陷;异常免疫反应损伤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遗传因素等协同致病.因此,AA的治疗有输血、雄激素、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抑制剂、造血细胞生长因子、脐血及骨髓移植等.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有关AA治疗方面的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潘海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微创切口在胸部外科的临床应用

    妥善地选择剖胸切口,是减少胸部手术损伤和术后并发症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充分良好的术野暴露则是胸科手术成功的关键,我们在1997年8月至1998年12月采用了腋下微创切口成功地施行了胸腔手术18例.其中先天性动脉导管结扎8例;纵隔肿瘤切除2例;肺叶切除6例,贲门痉挛2例.全部病人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康复快,无并发症,痊愈出院.我们认为,这种不损伤胸壁大片肌肉的腋下小切口,术野暴露良好,便于操作,适用于多种胸科手术;对神经、血管、肌肉损伤小,有利于病人术后迅速恢复:切口愈合快、隐蔽,符合美容观念.因此,有较广阔的前景和较实用的价值.

    作者:王平;陈冠中;梁大昌;邹卫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探讨

    目的:了解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优点.方法:采用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58例(试验组)及经腹筋膜外子宫切除术50例(对照组)相互比较.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169.14±82.38)及手术时间(111.41±20.02)ml明显低于对照组(284.60±204.54)ml及(151.16±35.22)ml,P<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惠冰;袁曼虹;蒋连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广西医学杂志

广西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