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初步研究(附12例报告)

苏伟;江峰

关键词: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探索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穿刺方法超选择插管至患侧旋股内、外动脉,注入治疗药物(溶栓、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介入前后分别血管造影,以观察血管数及近期疗效.结果:介入治疗后患髋股骨头颈区血管数较治疗前增多(P<0.01),髋关节疼痛缓解,功能改善.结论: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实施介入治疗,能够改善患髋的血液循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对远期疗效和治疗机理尚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广西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分析

    为了探讨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采用APAAP法对30例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并与健康人40例作比较,结果显示:肝癌患者手术前T细胞亚群中CD3+、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CD8+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手术切除肿瘤2周后,患者CD3+、CD4+、CD4+/CD8+比值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CD8+细胞数下降(P<0.05).提示:荷瘤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抑制,而手术切除癌灶对病人的免疫功能恢复起积极作用.

    作者:罗小玲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p53、bcl-2、c-fos基因在脑胶质瘤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53、Bcl-2、c-fos基因在脑胶质瘤表达水平以及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对47例脑胶质瘤组织蜡块标本进行P53、Bcl-2、Fos蛋白的检测.结果:47例脑胶质瘤中p53、Bcl-2、Fos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48.9%(23/47);57.4%(27/47);46.8%(22/47);其中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p53蛋白阳性水平要高于星形细胞瘤,而Bcl-2蛋白阳性水平则是星形细胞瘤组显著高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结论:P53、Bcl-2、c-fos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而P53、Bcl-2的表达水平则与脑胶质瘤的恶性及分化程度有关,并可能使肿瘤细胞凋亡过程障碍.

    作者:曾先捷;姚洁民;邝晓聪;莫立根;许坚;杨荣宁;杨剑波;李伟;张哲;颜献辉;黄菊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肝硬化与胆结石的关系

    对4年来在本院住院的肝硬化486例(肝硬化组)发生胆结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体检非肝硬化470例(对照组)对比,肝硬化组按肝功能child-puch分级进行分组,统计学采用列联表x2检验.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胆结石患病率分别为14.2%和6.28%,两者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胆结石检出率增加,child-puchA、B、C三组间胆结石患病率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肝硬化并胆结石无症状者占66.7%,这与胆结石以胆色素为主,其小而易碎,不易造成胆梗阻有关.

    作者:刘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交替使用尿素和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小儿大面积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本研究以注射用尿素和平阳霉素交替使用方法,经选择性动脉插管和瘤体局部注射,对62例小儿各种类型不能切除的大面积血管瘤进行治疗,经6个月~5年随访60例,血管瘤消失或基本消失56例,占93.3%.两药交替使用,利用了两药各自优点,有加快血管瘤内皮细胞发生纤维性变作用,从而达到缩短疗程,用药量少,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永兴;卢进垣;薛丽平;李权章;黄洁群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超声在乳腺病变检查中的应用

    超声检查乳腺肿块已成为临床必不可少的重要影像检查方法,它对鉴别肿块的物理性质,即囊性或实质性肿块,已得到临床公认(1,2).如果严格按照囊肿的诊断条件,一般超声诊断单纯性囊肿的准确率可达96%~100%(3),但是乳腺囊肿在所有可触诊的乳腺肿块中只占25%(4),这样就留下了大量不易确诊的实质性肿块需要鉴别.过去由于仪器分辨率低,使用低频探头,良恶性肿块的超声图像表现有所交叉重叠,以致肿块的性质鉴别较困难,使超声诊断工作者对鉴别良恶性肿块失去信心,故一些文献认为(5,6),只要是实质肿块,一律建议做针吸细胞学或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但是穿刺的阳性率(以穿刺证实为恶性肿瘤者)是10%~31%(7,8).

    作者:王小燕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首发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探讨

    目的:旨在探讨脑卒中后抑郁与不同部位脑卒中、脑卒中后智力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单一首发病灶的急性期脑卒中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用汉密顿抑郁量表、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作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折.结果:(1)前部和皮质病灶抑郁分高于后部和皮质下病灶;(2)脑卒中后抑郁与智力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大脑前部和皮质卒中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至于脑卒中后智力的损害和脑卒中后抑郁,二者是否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或者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陈耀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37例报告

    目的:提高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诊疗效果.方法:总结我院1992~1999年37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诊疗情况,行离断式肾盂成形23例,非离断式肾盂成形9例,成形术后行肾折叠缝合5例,放置支架肾造瘘管28例,双丁管引流4例,患肾切除5例.结果:32例成形术后无尿瘘及吻合口狭窄,5例并行肾折叠缝合术,随访1.5~3年.肾脏轻至中度积水.结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患者,一旦确诊应及时治疗,肾盏扩张严重并行肾折叠缝合术,应用双J管内引流.

    作者:黄向华;董彤;李强辉;黄运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经腹小切口宫体韧带集束断扎筋膜内子宫全切术72例分析

    目的:对小切口宫体韧带集束断扎筋膜内子宫全切术进行术式探讨.方法:将同期具有子宫全切术适应症的子宫良性病变患者103例随机分组,分别采取经腹小切口宫体韧带集束断扎筋膜内子宫全切术72例(研究组),用常规方法子宫全切术31例(对照组),进行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切口控制在≤6cm,术式简化安全,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肠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别具有显著意义.结论:经腹小切口宫体韧带集束断扎筋膜内子宫全切术解决了常规方法子宫全切术的术式弊端,保持了盆底组织及阴道解剖上的完整性,保证盆底血供,将手术创伤降到低限度.具有切口小、术程短、出血少、康复快,符合患者心理需求,手术步骤简化,安全易掌握,实用性强的特点.

    作者:刘海洋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用钳夹法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研究

    目的:了解用无创伤动脉夹钳夹冠状动脉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效果.方法:用无创伤动脉夹钳夹冠状动脉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7例.结果:此法的血流阻断的成功率及血管再通的成功率均是100%,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率占5.4%(2/37).结论:钳夹法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成功率及血管再通的成功率均为100%.而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低,钳夹法是一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较好方法.

    作者:吴隐雄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280例胎膜早破引产方法分析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的佳引产方法.方法:对280例胎膜早破采用四种引产方法.40例服米索前列醇(米索组),53例静滴催产素(催产素组),102例服蓖麻油引产餐(蓖麻油组),85例服蓖麻油引产餐配伍静滴催产素(联合组).结果:催产素组引产成功率(79.1%)低,剖宫产率(20.75%)高,与蓖麻油组有显著性差异.蓖麻油组引产成功率(91.2%)与米索组(92.51%)和联合组(94.1%)无显著性差异,但总产程(x-±Sx-=10.89±0.45h)长,与米索组(6.188±0.49h)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与催产素组(8.47±0.47h)有显著性差异.联合组的总产程(7.69±0.35h)与米索组无显著性差异.四组新生儿窒息无显著性差异.米索组出现胎死宫内、先兆子宫破裂及宫颈裂伤各1例.结论:联合组和米索组引产成功率高,总产程也短,但米索组安全性欠佳.

    作者:黎有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递质与神经内分泌的研究近况

    近十年来人们对情感性精神障碍不断深入的实验室研究,揭示出胺类、胆碱能、肽能系统递质及内分泌改变在发病、转归的关键作用.从而为更好地认识、防治该病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和寻找更好的突破口.尽管对其机理阐明不完全,结论不尽相同,但各研究者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赵玮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左心室重量指数与 QT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目的:观察左心室重量指数与QT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二维超声多普勒心脏检查,同时进行体表同步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测定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左室重量指数与QT离散度呈正相关(r=0.68 P<0.01);左室重量指数异常组与左室重量指数正常组QT离散度分别是(58.66±16.26)ms和(24.14±10.8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示左室重量指数增加时QT离散度增大,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作者:贾卫鸿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求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新方法.方法:分两组患者,每组40例.A组:用平阳霉素行血管瘤腔内注射.B组:用鱼肝油酸钠行血管瘤腔内注射.结果:平阳霉素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7.5%和97.5%.鱼肝油酸钠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2.5%和70%.两组相比有差异或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效果明显优于鱼肝油酸钠,为血管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陈宏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老年人高血压病的治疗

    老年人高血压的原因被认为是血压调节因子,如神经性因子、体液因子的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引起自律神经系统控制的压力感受器、β-受体功能等产生变化,高血压蛋白酶-血管紧张素系统及血管舒张素-激肽-前列腺素系统调节功能降低,从而导致的三大动脉血管平滑肌弹性下降.此时,收缩期血压升高,舒张期血压相对较低,脉压差增大(1).另外,随着年龄增长,肾功能低下(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机能均降低),循环血量和电解质平衡维持能力下降,心血管功能动态表现为心输出量降低,有末梢血管阻力增加倾向.

    作者:朱尚峰;金跃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高压氧综合治疗颅脑损伤的疗效探讨(附10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0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包括手术治疗)辅以HBO治疗作为治疗组;将60例病情大致相同用常规药物治疗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1.0%、总有效率92.0%,显著高于对照组45.0%和75.0%,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HBO综合治疗中重型颅脑损伤有较好的疗效,无不良反应,值得提倡.

    作者:许立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治疗胫腓骨严重开放性骨折

    目的:探讨治疗严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25例.结果:随访一年,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短时间为3个月,长为7个月,除少数有针孔感染和固定针松动外,无其他重大并发症.结论:严格清创,是治疗严重开放性骨折的关键,有限内固定配合外固定支架,是治疗严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莫景木;张海;黄大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血浆置换疗法进展

    血浆置换疗法(Therapeutie Plasma Exchange,TPE)作为一门新技术,已成为血液净化治疗系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外广泛地用于各种急症及已往无法治疗的顽症.本文温习近年国内外有关报道,结合作者的临床体会作一综述.

    作者:龚智峰;徐璧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窒息缺氧程度与黄疸关系的临床探讨

    为了观察新生儿窒息缺氧程度与黄疸的关系,我们随机选择近五年本院分娩138例足月新生儿做回顾性分析,分无窒息组(对照组)、重度窒息组及轻度窒息组,经股静脉采血J-G法测血清胆红素,结果三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5.50%、25.00%、32.76%,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x2=5.4251,P>0.05),结论是窒息缺氧程度可能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无关,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加可能使黄疸减轻.

    作者:袁政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应用WHO标准评价托幼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

    目的:为了解本地段托幼机构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我们采用美国国家统计中心(NCHS)制定的WHO标准对1998年南宁市部分托幼机构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儿童身高达标率为30.75%,体重达标率为37.79%,体重低下,生长迟缓及消瘦的患病率分别为5.76%、3.63%、1.92%,肥胖的发生率为5.19%.提示托幼儿童的营养不良发病率仍然较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

    作者:肖静玲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细胞粘附分子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以及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治疗

    糖尿病(DM)为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不但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且常伴有心脑肾血管等病变.糖尿病性肾病(DN)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DM常见而难治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为DM的主要死因之一.有报道其发生率高达47.66%(1).且与DM病程呈正相关.回顾性研究显示,10年之内Ⅰ型DM伴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中的80%和2型DM患者中的约20%将发展至临床DN (2),直至不可逆肾功能损害.其死亡率比蛋白正常的DM患者高1.5倍.

    作者:温玉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广西医学杂志

广西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