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
目的 对中医药结合胫骨交锁髓内钉闭合穿钉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08年2月到2011年8月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80名患者,将他们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只接受交锁髓内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药治疗,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在术后功能恢复时间、肿胀消退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接受中医药结合交锁髓内针治疗的病人都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医结合交锁髓内针治疗骨伤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王福顺;王弘德 刊期: 2012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58例应用DHS内固定治老年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58例患者,术后随访18个月,骨折均已达到骨性愈合标准.其中评价为优的患者45例,评价为良的患者10例,评价为可的患者3例,优良率为94.83%.术后无褥疮、肺内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无钉板断裂、髋内翻、下肢外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安全性高、愈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法.
作者:杨旭 刊期: 2012年第z1期
目的 研究与分析X线、螺旋CT在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诊断.方法 本文选择了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为18-69岁,16例胸椎损伤,39例腰椎损伤,5例胸腰椎损伤.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正侧位片拍摄以及CT扫描,观察两种方式的显示情况.结果 60例急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中,X线片可清晰的显示出有42例患者椎体骨折,其中有44个爆裂性骨折椎体;螺旋CT能够清晰的显示出60例患者椎体骨折,共有64个椎体骨折,其中有58个属于爆裂性骨折,11例患者小关节脱位,23例患者附件骨折.此外,还可显示出32例骨折片向椎管内突出,13例椎管内存在高密度血肿,32例患者神经或脊髓受到压迫.结论 在诊断腰椎爆裂性骨折中,X线片具有一定的价值,但螺旋CT在显示椎管狭窄、附件骨折、神经和脊髓等细节损伤方面较X线片更具有优越性.螺旋CT扫面是诊断脊柱爆裂性骨折的首选方法,但为避免造成漏诊,两者结合的诊断准确率更高.
作者:佘淑君 刊期: 2012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陈旧性尺骨骨折挠骨头脱位Ⅰ期尺骨植骨内固定,桡骨短缩截骨环状韧带重建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2月共治疗5例青年男性陈旧性尺骨骨折挠骨头脱位患者,平均年龄27岁,左侧2例,右侧3例,术后按肘、前臂功能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肘关节、前臂功能恢复满意,无神经损伤及切口并发症.结论 陈旧性尺骨骨折挠骨头脱位Ⅰ期尺骨延长植骨,桡骨短缩、环状韧带重建疗效优于挠骨头切除术,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且肘关节稳定性良好.
作者:徐长春;苏广辉;马金栩;于海际 刊期: 2012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的临床特点,减少漏诊.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6例PV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男25例,女11例,平均发病年龄54岁.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红紫35例(97.2%);头昏乏力18例(50.0%);脾大24例(66.7%);血栓栓塞事件11例(30.5%),其中脑梗塞8例(22.2%),下肢静脉血栓3例(8.3%);6例误诊,其中5例误诊为单纯的脑梗塞,1例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误诊达16.7%.初诊时血红蛋白170-244g/L,平均201g/L,伴三系增高占13例(36.1%).10例做JAK2V617F基因检测9例阳性(90.0%).6例做EPO测定,5例示EPO水平下降(83.3%),1例正常(16.7%).36例患者经静脉放血+羟基脲或干扰素-α治疗,临床缓解15例,好转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结论 PV患者易伴发血栓栓塞事件.对于中老年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伴皮肤红紫、脾大等应血液学检查,尽可能做JAK2基因、EPO检测,尽早明确诊断,以免漏诊.抑制JAK2基因治疗PV的药物在积极研制中.
作者:焦一伟;肖艰;彭薇;郑戈 刊期: 2012年第z1期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中化学疗法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方法,由于治疗方式可针对性选择,现阶段被广泛应用,多数需要化疗的病人一般住院进行治疗.在医疗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医保制度的建立使肿瘤患者不得不选择一种花费少、安全疗效确切的新型化疗方式.我院根据化疗病人的特殊需要,针对性的开设化疗门诊,设置日间病房进行管理.本文通过对日常门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意在为日间病房的管理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作者:于青 刊期: 2012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分析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母乳喂养的影响,促进产妇早期母乳,提高母乳喂养率.方法 选择2010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符合剖腹产分娩条件的产妇38例,随机分为镇痛组及对照组各19例,观察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血清泌乳素水平、产妇产后精神状态,泌乳情况.结果 镇痛组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镇痛组产后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镇痛组产后精神状态明显较对照组良好;镇痛组泌乳始动时间早,母乳喂养率高.结论 镇痛分娩有利促进产妇早期母乳,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作者:陆袖珍 刊期: 2012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需施行脾切除术患者7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脾功能正常的76例作为对照组,患者术前均查血小板计数,术后检测血小板计数水平.血小板计数上升至400★109/L者,给予抗凝治疗.结果 脾切除术后研究组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计数升高,及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监测血小板计数水平,是脾切除术后预防血栓形成重要措施.
作者:袁效杰 刊期: 2012年第z1期
目的 分析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特点,探讨内镜取出术在处理中的应用效果,以供今后的临床工作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异物患者52例,均在内镜下行异物取出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上消化道异物发生的临床特点,并观察内镜下行异物取出术的效果.结果 上消化道异物类型以食物骨鲠为主;患者以儿童、老年人为主;原因以误咽异物为主.全部患者中51例经内镜成功取出异物,成功率为98.08%;1例因嵌顿严重而中转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 采用内镜取出术处理上消化道异物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创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炅 刊期: 2012年第z1期
简要介绍CT的工作原理,主机工作站与CT机的连接;分析故障可能产生的原因及排除故障过程.
作者:彭铁娜 刊期: 2012年第z1期
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几十年来的严格执行,很好地控制了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从根本上加快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的发展,所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这项基本国策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不久的将来,第一代计划生育的人即将进入老年,老年保障问题逐渐凸显,切实保障他们的老年生活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分别从政策角度和观念角度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的关系.
作者:吴周云 刊期: 2012年第z1期
目的 研究与探讨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保健现状以及相应的干预方法.方法 选取本市人口密集的社区中5岁以下流动儿童共1032例,对其监护人就儿童的保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讨论相应的健康干预方法.结果 根据对1032例问卷的结果研究分析显示,目前5岁以下的儿童的建档率为68.2%,体检次数的达标率为45.5%,2周内腹泻发生率为12.8%,咳嗽发生率为35.1%.结论 流动儿童的保健现状与本地城市户籍的儿童相比.保健状况明显更差.采用有效的干预方法可以提高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保健现状,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曲帆;李奇 刊期: 2012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痛变严量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到2011年12月收治的106例冠状动脉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分成单支病变组42例,双支病变组39例,多支(三支及三支以上)病变组2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情况.结果 单支病变组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例数12例,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比例为28.57%;双支病变组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例数11例,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比例为28.21%;单支病变组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例数7例,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比例为28%.三组在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比例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息心电图持续性ST段压低和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之间没有明显联系,不能作为判断患者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评价标准.
作者:史琼华 刊期: 2012年第z1期
损伤控制由Stone提出[1],它是指用来控制外伤的手段而不是进行确定性的外伤修复,是目前一种新的治疗理念.近年来,随着交通、采矿及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高能量损伤导致多发伤的患者越来越多.外科医生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发现使用损伤控制新理念能够降低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治疗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减少各种不良并发症,并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患者经济负担.笔者自2004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该类患者病例共50例,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手术治疗多发骨折患者并取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金国;詹友达;卢刚;李洪兵;谢勇;李懿;李立 刊期: 2012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腰麻联合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单胎足月妊娠孕妇100例,将其随机分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对比分析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效果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麻醉优良率为98%,对照组为86%,且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麻醉平面达第胸椎(T6)的时间、到达高麻醉平面时间、运动阻滞恢复的时间以及感觉阻滞恢复的时间均明显缩短.结论 剖宫产手术应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可获得快速且完善的麻醉镇痛效果,且起效快,可靠性强,具有良好的肌松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程贞永 刊期: 2012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1年8月,1284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78例,发生率为6.07%,具有感染表现40例,38例症状不典型;痰培养阳性65例,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6株、革兰阳性菌17株、白色假丝酵母菌2株;年龄、病程、血糖控制、侵入性操作、并发症、住院天数、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相关因素;医院获得性肺炎死亡率为22.5%.结论 糖尿病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高,感染症状部分不典型,应将胸部X线检查应作为检查常规;规范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张艳丽;齐亚杰;杨长领 刊期: 2012年第z1期
目的 探索医院门诊管理新方法、新理念.方法 营造关键时刻的就诊环境,规范关键时刻的服务内容,优化关键时刻的就医流程,提高关键时刻的诊疗水平,完善关键时刻的信息反馈,重视关键时刻的病人管理.结果 门诊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关键时刻管理虽是企业管理理论基础,但同样适用医院门诊管理工作.
作者:李建华;王林泉;张永进 刊期: 2012年第z1期
目的 观察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总结其护理体会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5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分别在术后对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经护理后,50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4例,后经及时处理后症状缓解,无1例死亡案例,皆痊愈住院,护理满意度为98.0%.结论 对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严密监测其心电变化,维持代谢平衡,注意血容量补充,确保血管桥通畅,是预防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王金萍;潘红卫 刊期: 2012年第z1期
目的 分析我院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我院儿科门急诊抗生素处方比例的影响.方法 通过处方管理系统统计我院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前后六个月儿科门急诊处方,了解抗菌药物处方占总处方比例的变化.结果 我院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后,抗菌药物处方占总处方比例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严格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能有效限制抗生素滥用.
作者:邹嵘;蒋绍艳;常宏 刊期: 2012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冷凝集对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评价其临床检测价值.方法 对于1例献血者的血样在不同温度下(18℃、25℃和37℃),进行血常规的检测,对于WBC、PLT、RBC、HCT、MCV的变化进行观察,仪器使用血细胞计数仪(KX-21).结果 对于WBC、PLT的检测,其在10℃和23℃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RBC、HCT、MCV的检测,其在18℃、25℃和37℃的检测结果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凝集对于WBC、PLT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小,但是在不同温度对于RBC、HCT、MCV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大,使得RBC、HCT计数增多,MCV的计数减少.
作者:丛玉梅 刊期: 2012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