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英丽;成孝军
众所周知,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预防和治疗疾病,但药物又能发生一些与预防和治疗疾病无关的不良反应.虽然多数不良反应反应轻微,患者可耐受.有些不良反应也可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但仍给患者带来了一些烦恼或痛苦.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多种多样,由于不良反应大,常影响到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这已引起临床医生和抗精神病药物生产厂家的高度重视,其中发生肠梗阻的不良反应也不少见.近5年来,在我院发生了11例因服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肠梗阻.现作如下报导.
作者:胡斌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4月至8月收治的170例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干预组同时增加干预措施,8周后用焦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SDS)评定两组患者情绪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心理干预组降压效果和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加降压药物的效果.
作者:张春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总结经验教训,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年至2007年在我院住院的所有精神病患者中31例发生护理意外的资料.结果:31例发生护理意外资料常见的护理风险包括:患者、护士、编制、护理管理、护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结论:提高护士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做好预防措施及护患沟通,重视护士精神科专业知识,可减少护理意外的发生.
作者:余爱连;刘梅华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选择因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胸闷心悸或心电图提示心肌损害的患者112例,分别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和维生素C静脉给药2周,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的改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心肌损害,复方丹参注射液有疗效.
作者:王培芳;许红莉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汉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及相互关系的异同.方法:以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克拉玛依市区普通中学504名维吾尔族、951名汉族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维吾尔族与汉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除F1外,其他因子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维吾尔族中学生M1因子得分高,余因子得分低;应对方式两族间未见差异;维吾尔族汉族中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均与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因子正相关,汉族学生消极方式更多与父母负性教养方式相关.结论:维吾尔族与汉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应对方式无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不同程度相关.
作者:杨亚黎;李永宏;玉素甫江;王彦春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联合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P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5例,给予乌灵胶囊与舍曲林治疗,对照组45例,给予舍曲林治疗,6周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周末采用HAMD、TESS、CGI-SI分别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HAMD评分及CGI-SI评分均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HAMD评分及CGI-SI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6周末疗效比较,研究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5.16,P<0.05).两组治疗期间TESS评分各时点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乌灵胶囊联合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疗效优于单用舍曲林,且起效较快.
作者:胡军;原琳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患者,女,40岁,大学教师.因乏力,心前区不适,心悸1天来院就诊.自述曾有数次心悸、心跳过快发作,8年前妊娠期(孕28周后)心跳过快频繁发作,间隔3~4天,心率130次/min,每次发作持续2~3小时后自行缓解,直至分娩后心跳过快发作终止.查体:T36℃,呼吸18次/min,脉搏63次/min,血压110/6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楚,双肺呼吸音清,心率63次/min,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区无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预激综合征;③间歇性预激过程.见图1、2、3、4、5.
作者:董敏莉;潘茜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L(sCD40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CS组(4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2例)、正常对照组(40例)3组患者血清sCD40L及MMP-9水平.结果:ACS组患者血清sCD40L及MMP-9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ACS患者血清sCD40L及MMP-9水平升高,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物.
作者:廖序东;张秀兰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食管心房调搏术(TEAP)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46例研究对象中,对窦性心动过缓者12例,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测定房室结文氏点、2∶1点.对32例发作性心悸者通过S 1 S 1、S 1 S 2 刺激法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对20例PSVT、通过超速抑制终止.结果:12例窦性心动过缓中5例SNRT>2 000 ms、CSNRT>600 ms,3例房室结文氏点<130次/min,2∶1点<150次/min;32例发作性心悸患者中20例诱发出PSVT;均能有效终止.结论:TEAP能准确地评价窦房结、房室结功能,有效地诱发PSVT,有效地终止PSVT,鉴别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起搏心脏.
作者:李斌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精神分裂症(下简称本病)是临床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占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的9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有一定的特色.本文仅就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进展情况作一概述.
作者:丁波 刊期: 2009年第15期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往往构成糖尿病的主要死因.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长,糖尿病并发AMI有增长趋势.我院自1993年10月至2003年9月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 178例,其中2型糖尿病并发AMI者38例,占同期AMI患者325例中的11.69%.糖尿病诊断符合1997年WHO标准,AMI根据病史、心电图和(或)血清酶活性动态变化综合判断.
作者:杨敬东 刊期: 2009年第15期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剖宫产手术中因宫缩乏力引起的大出血,严重者可导致产妇死亡,如为挽救产妇而采取子宫切除术,使年青妇女丧失生育功能,给产妇精神、身体及家人都造成极大伤害,所以及时有效处理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十分关键.我院于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应用改良B-lynch缝合法处理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凯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目前住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药情况,了解女性患者的用药方向.方法:对我科现住院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使用数量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我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药品种主要为9种,品种较多.结论:我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药使用合理,用量适中.
作者:程群;朱怀轩;谭权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多数病例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至产后2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蛋白尿三大症状群.重度患者伴有头痛、眼花,甚至抽搐、昏迷,分娩后症状即随之消失.该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妇和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率的重要原因.据报道,我国发病率为9.4%,国外为7%~12%[1].现将我院10年来收治4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梁俊;邱涌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脑功能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安全有效性.方法:将入组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6周治疗,研究组采用脑功能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SCL-90评分,两组比较治疗4周末、6周末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研究组较对照组2周末躯体化及焦虑化有显著下降(P<0.05),4周末躯体化、焦虑化及抑郁化均有显著下降(P<0.05),6周末两组间各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功能生物反馈治疗躯体形式障碍起效快,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胡军;李小静;原琳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首先是阐明精神分裂症的认识功能缺陷,其次是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方法:精神分裂症患者20名,同期为鉴定来院的脑外伤患者20名,院内职工(正常对照组)20名,三组通过检测中国-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听觉词语学习测验(Rey-Auditory-Verbal Learning Test),Rey 复杂图(Rey-Osterrieth Complex Figure Tes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g Card Sorting Test)来测得各项认知功能值做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操作智能,语言智能,总体智能,认知弹性,语言理解力,空间组织化能力,视觉运动处理与注意,听觉处理与注意,听觉记忆,视觉记忆上都比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但精神分裂症组与脑外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精神分裂症组特别是在听觉记忆,语言理解力,听觉处理与注意,视觉运动处理与注意上比正常对照组有低于2个标准偏差的显著性差异.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普遍性缺陷,在听觉记忆,语言理解力,听觉处理与注意,视觉运动处理与注意上有特殊性缺陷.
作者:赵昌烈;崔龙;崔国华;申哲范;李光哲 刊期: 2009年第15期
1 临床资料与方法患者,女,54岁,于2008年12月22日因上腹部突然剧痛,恶心,呕吐,腹肌紧张48小时入院.检查:心肺正常,腹部膨隆,板状腹,全腹压痛,反跳痛,肝浊音界和肠鸣音消失.胸腹联透:膈下有游离气体.实验室检查:WBC 13.5×109/L,N 87%,L 17%,尿检阴性.入院后诊断: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空腔脏器穿孔.
作者:汪大海;施小梅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原因和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死亡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09例死亡住院精神病患者中,因并发各类躯体疾病死亡89例、猝死12例、窒息死亡6例、自杀死亡2例,总病死率2.27%.结论:为了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率,精神科医生要注意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医院应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精神科医务人员内、外科及其他综合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水平,提高各种临床急症处理能力.
作者:周有才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关爱性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脑卒中护理,研究组在常规脑卒中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关爱性心理护理,时间为28天.结果: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两组患者情绪障碍的改善情况,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明显减轻(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爱性心理护理对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冯银解;曹红燕;岑结容 刊期: 2009年第15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儿科护理工作早已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了身心的整体护理,越来越多的儿科护理工作者认识到,加强心理护理有利于患儿的疾病早日康复.如何全面地掌握不同年龄患儿的心理特点及表现,如何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大程度地满足患儿的心理需要是近年来儿科护理工作者潜心探讨和实践的热门话题之一.
作者:张素华 刊期: 200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