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梅;邢美兰;李秀霞;王亚超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及社会适用能力的特点,为实施早期有针对性康复教育训练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及社会适用行为量表分别测查了符合ICD-10及DSM-Ⅲ-R诊断标准的30例孤独症儿童和30例智力低下儿童.结果:孤独症组平均智商为71.60±16.80,较智力低下组的55.50±11.20显著为高(P<0.01),但社会适应商数孤独症组为54.80±14.10,较智力低下组的75.60±15.90显著为低(P<0.001).结论:提示对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应着重针对提高其社会适用能力水平.
作者:史宝玲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评价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根治术综合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行保留乳房的肿瘤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如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则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30例乳房外形达到优秀或良好,平均40个月的随访,1例术后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30个月死亡,病死率3.113%.结论:采用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根治术综合治疗早期乳腺癌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岳彩玉 刊期: 2008年第13期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是用人造髋、膝关节代替已无法正常使用的病损髋、膝关节,解决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和改善髋、膝关节运动功能的手术,在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外科治疗中,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方式[1,2].
作者:陈洪菊;周立平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通过总结36例直肠癌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术前充分的肠道准备,做好心理护理和营养支持: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饮食、排便及管道的护理,特别是结肠造口患者造口的护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临床中应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类型的结肠癌患者,将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相结合,可明显提高疗效,延长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36例患者护理效果满意.
作者:李英林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凯西莱对慢性重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的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有饮酒史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治疗组采用凯西莱200mg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维生素C 5.0静脉滴注.2月后分别检测两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并对照两组疗效.结果:经过2月的治疗,治疗组血清TBIL和ALT下降数值均较对照组显著(76.67±24.53 vs 134.65±31.02,P<0.001;56.33±14.78 vs 121.91±40.67,P<0.001).治疗组的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凯西莱可明显改善慢重肝合并酒精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使其治愈好转率明显提高.
作者:吕开雪 刊期: 2008年第13期
人性化护理是以人为本,从患者需要出发,满足患者需求,在深刻理解患者在疾病过程中所经历痛苦的基础上,护士运用专业知识在护理工作中的细微之处来体现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关爱.
作者:孙雪然 刊期: 2008年第13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尽管目前手术方式很多,但传统的乳癌根治术仍是治疗此病的主要方式.由于手术损伤范围大,术后因皮瓣处理不当所致的皮下积血、感染、皮肤坏死等近期并发症较多.
作者:曹洪超;何波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讨论不同手术方式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分析66只眼的临床资料,甲组36只眼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乙组30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眼压控制成功率相似,甲组术后视力提高人数百分比高于乙组,甲组视力提高0.394±0.31175,乙组视力提高0.295±0.3084;乙组术后并发症重于甲组.结论:对合并青光眼的白内障当眼压低于30mm Hg时,应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作者:唐立强;周相凤;初日旭 刊期: 2008年第13期
医疗纠纷是指就医者(或家属)在就医过程中医患双方对某一环节或结果产生的不同看法、矛盾冲突的总称.2002年国务院颁布和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简称新条例)是现在和今后相当时间内医疗纠纷处理的根本依据,
作者:费中海;李君安;唐中;蒋兴亮;张国元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猴头菌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选择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16例,随机分为二组:A组110例,猴头菌片4片,日3次,B组106例,西沙比利5毫克.日3次,疗程为4周.疗效评定采用量表答卷症状积分及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结果:猴头菌片和西沙比利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0.91%和52.83%,疗效差异有显著性.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分别为75.45%和0%,疗效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猴头菌片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药物,不良反应少,且有胃黏膜保护和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作者:王东波;路书彦;耿萌;孙永臣;连奎甲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和评价MSCT结合Bosniak分级对囊性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癌术前MSCT的影像表现.结果:实性成分强化是预测囊性肾癌的唯一可靠的CT征象.结论:利用MSCT结合Bosniak分级在诊断囊性肾癌中具有较大优势.
作者:王学清;王永昌;李建良 刊期: 2008年第13期
自杀未遂是我国乃至全球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精神卫生问题.在对自杀的流行病调查中,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往往归因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但是,即便在住院治疗中,自杀现象也时有发生,可见预防住精神患者自杀是医务人员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熊华秀;余芳华;童国荣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的CT和MRI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临床和病理诊断的TS患者CT和MRI特征及临床表现,15例均行颅脑CT平扫,CT增强2例;4例行颅脑MRI平扫,MRI增强1例.结果:15例患者多以癫痫、智力低下就诊.CT表现为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高密度钙化结节13例,单发结节2例,1例并有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4例MRI均见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结节,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则为低信号.结论:CT和MR对T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性表现相结合可对TS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王建洲;桑德恩;赵洪增;苏敏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手段.方法:分析56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残胃癌多在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分切除术10年后发病,毕Ⅱ式癌发生率82.14%(46/56),毕Ⅰ式癌发生率17.86%(10/56),两种手术方式癌变率呈显著性差异(P<0.01);胃镜及组织活检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残胃癌的治疗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根治性切除40例中患者生存3年以上27例(67.50%),生存5年以上13例(32.5%).姑息性切除9例生存12~30月,未能手术切除的7例生存2~14个月.结论:对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10年以上患者进行定期胃镜检查及组织活检,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早期残胃癌首选的治疗方法,综合治疗则是进展期胃癌的佳手段,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作者:张丽娟;邢宝春;张国庆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调查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患者脂肪肝、胆石症的发病率.方法:采用B超诊断仪对2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做肝、胆B超普查.结果: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患者脂肪肝发病率为43.1%,胆石症发病率为31.5%,明显高于一般群体.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可能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高脂肪肝、胆石症发病率的主要原因.
作者:唐武军;李向荣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中段食管癌二切口与三切口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完成中段食管癌切除术114例.其中经左颈、胸二切口71例,经右颈胸腹三切口43例.结果:比较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11.27%和25.58%)差异有显著性(P=0.047).二切口组1、3年生存率均高于三切口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459、P=0.584),但两组中淋巴结阴性与淋巴结阳性之间3年生存率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0.002).结论:早期发现,正确分期,掌握适当手术指征、手术方式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程治强;茹江江;韩文周;张海旺;杜俊普;刘彦中;李东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介入对上肢骨折后手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52例上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骨科处理后即接受康复治疗介入,对照组只做常规骨科护理,不作康复处理.用简易上肢功能评价表在研究开始时和制动期结束时分别测试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结果:观察组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上肢骨折后早期康复治疗介入,对制动期手功能改善有很大意义.
作者:韩秀兰;林科宇;李文锋;孙菊香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手术治疗的时机、效果.方法:手术治疗22例处于感染期的先天性耳前瘘管.结果:22例患者痊愈,无复发.结论: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碧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孤独症(Autism)是一种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 PDD),是儿童精神疾病中的一种严重精神障碍.近年来的研究报道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增高趋势,国外有文献估计目前患病率约为1.1‰~2.5‰[1-4].
作者:郝晓楠;张岱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体位指导对产程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5年至2006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55例产妇,孕周37~41周,年龄22~30岁,均为枕先露,自然临产,作为观察组,临产后在潜伏期自由活动,取坐位、站位、散步等,进入活跃期后,通过腹部四步触诊、B超及胎儿囟门方向确定胎背方向,采取胎儿脊柱同侧卧位,即产妇微躬腰部,含胸屈膝,大腿上提与产妇脊柱成直角,宫口开全后取膀胱截石位,靠背摇高30°,双腿屈曲,双足外展直至胎儿娩出;同时随机选择2005年至2006年未开展体位指导住院分娩的产妇55例作为对照组,产程中不作体位指导,一般以平卧位为主.观察两组产程进展情况、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明显缩短,产后出血量、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实施体位指导能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避免新生儿窒息,提高顺产率.
作者:李艳霞;李瑛;张宗辉 刊期: 2008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