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患者腹股沟疝局麻下平片无张力修补术治疗体会

蒋世海

关键词:局麻, 平片无张力修补, 老年患者
摘要:2005年6月至2010年3月我院对老年腹股沟患者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行平片无张力修补术,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年龄 63~85岁,平均年龄70岁,男55例、女5例,50例为单侧,10例为双侧;原发43例,复发17例.伴有原发心脑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肥大、糖尿病者53例,其中有4例为病重患者.1.2 方法 60例均采用局麻浸润麻醉,取腹股沟疝常规切口长约4.5 cm,用1%的利多卡因逐层麻醉,麻醉的关键是阻滞第11肋神经、肋下神经和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及生殖支神经.分离疝囊至疝囊颈,疝囊小者直接推入内环;过大者横断疝囊,近端结扎,检查腹横筋膜有无缺损,必要时在内环口处修补两针腹横筋膜,提起精索置入平片并固定在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上,覆盖腹股沟管的整个底部,使之有充分的组织接触面,严密止血后逐层缝合.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侧卧位下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其突出表现为腰部疼痛伴下肢放射痛,其主要原因是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导致化学物质刺激或髓核突出致机械压迫神经根引起临床症状.传统手术切口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破坏脊柱稳定性;椎间盘镜手术具有视野显露充分、手术创伤小、减压准确彻底、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特点[1].我院骨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椎间盘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225例,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卢庆松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批量经皮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围手术期的组织及流程管理探讨

    微创经皮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PCNL)由于治疗效果较传统开放手术好,具有微创、安全、结石清除率高、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而逐渐普及[1].基层医院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在开展此项技术初期,多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来院指导,手术集中批量进行.我院目前主要是邀请广州微创中心知名教授主刀,前期每月做两次,每批手术大约十人,每月做一次.由于当天批量手术患者人数多,工作量大幅增加,对科室护理工作冲击比较大,安全难度增加,这就很有必要在原有工作模式上改进,优化工作流程.2007年3月我院在护理成批手术患者时,从入院、围手术期、出院等多个护理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有效地保证了接台手术的连续性,从而减少了差错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作者:谢丹;吕海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诊治进展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出血量较少者,临床表现为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或黑便,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则出现大量呕血或便血.一次出血量在800 mL以上,即可出现休克症状.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有快速、准确、机体损伤小等优点,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各种镜下止血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就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罗显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氩离子凝固术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

    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一种非接触性热消融疗法,通过发射1~2 l/min的离子化的氩气将电能传导到组织表面,使组织表面高温失活、凝固、干燥、收缩,干燥后的组织丧失导电性,氩气就会改变方向,因而不易发生全层坏死和穿孔.相对于其他消融方法,APC具有设备便宜、操作简便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消化道疾患.现就APC疗法的新应用、治疗方法和一些少见的并发症综述如下.

    作者:潘志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老年患者腹股沟疝局麻下平片无张力修补术治疗体会

    2005年6月至2010年3月我院对老年腹股沟患者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行平片无张力修补术,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年龄 63~85岁,平均年龄70岁,男55例、女5例,50例为单侧,10例为双侧;原发43例,复发17例.伴有原发心脑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肥大、糖尿病者53例,其中有4例为病重患者.1.2 方法 60例均采用局麻浸润麻醉,取腹股沟疝常规切口长约4.5 cm,用1%的利多卡因逐层麻醉,麻醉的关键是阻滞第11肋神经、肋下神经和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及生殖支神经.分离疝囊至疝囊颈,疝囊小者直接推入内环;过大者横断疝囊,近端结扎,检查腹横筋膜有无缺损,必要时在内环口处修补两针腹横筋膜,提起精索置入平片并固定在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上,覆盖腹股沟管的整个底部,使之有充分的组织接触面,严密止血后逐层缝合.

    作者:蒋世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Ⅲ型前列腺炎治疗前后血清PSA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Ⅲ型前列腺炎(CCPS)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经过筛查出的260例PSA≥4 ng/mL的Ⅲ型前列腺炎患者,在治疗前后行PSA检测并根据治疗前、后PSA水平及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结果分A、B、C三组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各组治疗前后PSA水平及前列腺癌诊断阳性率.结果 A组PSA平均值由治疗前的(6.54±1.86)ng/mL降至治疗后的(3.28±1.86)ng/mL,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B、C组治疗前后PS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前列腺癌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SA可用于监测前列腺炎预后情况,对于治疗后其PSA≥4 ng/mL 的患者,活检可提高诊断阳性率,对早期筛查前列腺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毕革文;周元明;覃智标;潘元平;闭克明;李坚;凌辉;李晓峰;蕾蓓;以敏;吕琨;黄瑞旭;黄新;陈莉;钟新兰;梁秀月;郑仿;杜娟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射波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50例护理体会

    肺癌是全球癌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全部肺癌的80%,手术切除是Ⅰ期NSCLC主要的治疗方法,约80%的患者可以治愈,5年生存率可达到60%~70%[2].但是,大多数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耐受手术治疗,而需要寻求微创或无创且有效的其他治疗.射波刀(CK)是一种放射外科治疗系统,是全身肿瘤立体定向治疗的新技术,它具有图像引导系统、呼吸门控到实时追踪系统、在线校位等多项为先进的技术,可作低分次、大剂量、动态的照射,而周围受照射的正常组织体积小、疗程短、无创,在NSCLC的治疗中极具发展潜力.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射波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5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黄兰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开窗减压术在治疗大型颌骨囊性病变中的应用及展望

    颌骨囊性病变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之一,如根尖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单囊性成釉细胞瘤等.其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刮除,然而对于较大的颌骨囊性病变,由于术后容易复发,单纯刮除效果并不理想.下颌节段性截骨可完整切除病变,从而降低复发率,但需考虑颌骨重建问题,且手术创伤大,患者经济负担重,并造成咬合功能的缺陷,尤其对青少年患者,会严重影响其颌骨发育,常常导致术后颜面部畸形.因此,大型颌骨囊肿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早在30年前,美国医生Wine就报道了一种新的方法[1].他提出通过局麻手术,在囊性病变颌骨膨隆区(多为磨牙后垫区)表面切开黏膜,去除部分骨壁及囊壁,使囊腔与外界相通,引流囊液,减小囊腔内压力.如此,经过较长时间后可使囊腔缩小,新骨不断形成充填囊腔,颌骨形态逐步发生改建.30年来,学者们对此种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目前开窗引流术已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被应用于临床,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郑灵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

    目的 探讨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了解颅内动脉开窗畸形CTA表现、检出率以及好发部位.方法 对经64排128层CTA诊断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24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畸形的部位、类型及其合并其他颅内血管性病变.结果 327例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24例(7.3%),共计25处;10例位于椎动脉,8例位于基底动脉,4例位于大脑前-前交通动脉区;大脑中动脉1例;1例为前交通区与基底动脉2处多发.裂隙型10处,凸透镜型13处,重复型2处.3例合并颅内动脉瘤,1例同时合并AVM及动脉瘤.结论 64排128层CTA能够无创地清楚显示开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及合并颅内其他血管性病变,可以作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杨军克;黄筠洋;岑炳奎;黄晓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腹腔镜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防治体会

    异位妊娠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其中90%~95%[1]为输卵管妊娠.随着异位妊娠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异位妊娠得到早期诊断,临床上采用药物杀胚治疗与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创伤小、恢复快,临床上大部分患者选择腹腔镜微创手术.由于未生育的患者有保留输卵管的愿望,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已经成为输卵管妊娠的常用术式.持续性异位妊娠(persistent ectopic pregnancy,PEP)是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与经济负担.通过对我院的相关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防治.

    作者:蒙玉刚;植技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分布模式的研究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分布模式.方法 分析该院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年间送检淋巴结12枚以上、有淋巴结转移的106例结直肠癌病例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106例结直肠患者中,发生回流性转移74例,占69.8%,其中单独第一站转移50例;跳跃性转移32例,占30.2%,其中直肠癌16例,结肠癌16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7,P=0.701).结论 结直肠癌跳跃性转移有较高发生率,提示外科医生应严格按照切除范围的要求进行结直肠癌手术.

    作者:梁国林;周红见;梁君林;高枫;陈利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乳腺良性肿块微创切除术中切口的临床研究进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转变,竞争压力的增加,环境污染的加剧,乳腺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尤其是严重威胁生命安全的乳腺癌.每年全世界约有130万人被诊断为乳腺癌,而有约40万人死于该病[1].乳腺癌的真正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国内外研究表明,乳腺良性疾病是其原因之一.乳腺良性肿瘤由于有潜在的恶变可能,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2].乳腺良性肿瘤由于有潜在的恶变可能,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女性的乳房除了具有哺乳的生理功能外还是体现女性美的重要象征,对乳房良性肿瘤切除,广大患者普遍要求既要术后疗效佳,乳房形态美观,又要减少手术瘢痕.任何影响乳房美观的手术切口都会给患者增加痛苦.因此,医生传统观念的转变、审美能力的提高、手术技能的强化都显得十分重要[3].现就乳房切口切除良性肿块的临床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作者:陈建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覆膜支架治疗上消化道恶性狭窄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经胃镜植入覆膜支架治疗上消化道恶性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2002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该院住院上消化道恶性狭窄患者40例,其中食管癌35例,食管贲门癌4例,食管癌食管气管瘘1例,予无痛胃镜下植入覆膜支架.结果 40例患者共植入覆膜金属支架42枚,成功率100%.其中2例患者植入2枚支架,1例患者植入后异物感明显,颈部疼痛,影响吞咽,术后第3天取出支架.术后1周痊愈8例,痊愈率20%,总有效率97.5%,显效31例,显效率77.5%.结论 经胃镜植入覆膜可回收支架治疗上消化道恶性狭窄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损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杜瑜;梁东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低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的护理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的不断开展,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扩大,低龄患者越来越多.由于此类患者血管状态大多较差,对医疗行为的依从性差,沟通困难,导致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2008年7月至2009年 7月我科在静脉全麻+局麻下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58例低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温桂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28例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疗效观察

    泌尿系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输尿管结石占33%~54%,直径<6 mm结石大多可自行排出,但直径>6 mm结石多数不能自行排出[1].我科自2006年6月至2011年8月共行经后腹腔镜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28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18~65岁,平均36岁.结石大小1.5 cm×1.8 cm~2.0 cm×2.6 cm.病程4~18个月.左侧16例,右侧1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B超、KUB、IVU或CTU证实输尿管上段结石以及结石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11例外院多次ESWL治疗失败,5例因输尿管迂曲输尿管镜无法操作,其余病例未经其他治疗.所有病例术前经血常规、凝血、生化、心电图及胸片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

    作者:卢国平;吴定涛;闭克明;陆剑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45例疗效观察

    真菌性鼻窦炎以往发病率较低,由于抗生素及激素的滥用,以及对真菌性鼻窦炎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还有鼻内镜技术及鼻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该病的临床表现各异,治疗方法不同,目前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我科2004年5月至2009年9月应用鼻内镜技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45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杰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麻醉深度指数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麻醉深度指数(CSI)调控下妇科腹腔镜手术快通道麻醉的效果,评价CSI在快通道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T组),两组均以异丙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并行CSI监测.C组根据麻醉医生经验用药,未以CSI反馈指导用药;T组则以CSI反馈调整异丙酚的用量,使CSI值维持在 55±5 之间.两组术后进行Steward评分,以术毕10 min内(≤10 min)Steward评分达4分及以上(≥4分)拔管者为快通道麻醉实施成功.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5 min(T1)、手术开始后5 min(T2)、手术结束时(T3)、拔管前1 min(T4)、拔管后5 min(T5)的CSI值;统计麻醉药用量、拔管时间、离室时间、快通道麻醉成功率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情况.结果 T组CSI值低于C组(P=0.000),且存在组间与时点的交互作用(P=0.000);两组患者T0和T6时点的CS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T1、T2、T3、T4、T5时点的CSI值均低于C组(P<0.05).T组的异丙酚用量明显小于C组(P<0.05),而拔管时间和离室时间早于C组(P<0.05).T组无术中知晓,C组有2例术中知晓,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躁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快通道麻醉成功率高于C组(P<0.05).结论 CSI应用于调控快通道麻醉,可以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防止术中知晓;可以减少全麻药用量,加快麻醉恢复,提早拔管时间和离室时间,从而提高快通道麻醉成功率.

    作者:黄国勇;梁宁;黄中华;马利;张庆敏;黄小彬;黄颖;唐学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免气腹二孔法微型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的前瞻性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免气腹二孔法微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miniature 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MLA)的效果.方法 将82例阑尾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行免气腹二孔法微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MLA组,n=41),另一组行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open appendectomy,0A 组,n=41),比较两组右下腹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前术后CRP、术前术后IL-6、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82例阑尾炎手术全部成功,MLA组右下腹切口长度明显短于OA组(P=0.000);MLA组手术时间与OA 组(P=0.070)相近;MLA组术后24 h、48 h、72 h 疼痛评分指数显著小于OA组(P=0.000);MLA组术前CRP、IL-6与OA组(P=0.935)相近,MLA组术后24 h及72 h CRP、IL-6均小于OA组(P=0.000);MLA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OA组(P=0.000);MLA组与OA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近(P=0.331);MLA组切口美观指数明显小于OA组(P=0.000);MLA组住院费用与OA组(P=0.195)相近.结论 免气腹二孔法MLA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更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不增加费用、实用性强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林荣繁;杜慎华;王朔桂;蓝芳;李涛;黄映善;韦锦新;袁才奇;蓝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小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观察与护理

    随着微创外科的不断发展,小儿腹腔镜在外科领域广泛应用,腹腔镜小儿胆囊切除术已经获得成功,并将成为新的经典术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创伤小、痛苦少的治疗手段,做好病情观察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我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共行小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0例,术后恢复好,均痊愈出院,现将临床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黎柳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两次扎止血带联合指压法在肢体水肿患者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

    在基层医院,部分急、慢性肾脏病变患者由于病情较严重才住院治疗,故入院后常伴全身严重水肿,以至肢体静脉显露极差,从皮肤表面不易见到或触及,故浅静脉穿刺的难度较大.为提高此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减轻患者对静脉用药的恐惧、痛苦,提高浅静脉穿刺的水平,特别是留置针的成功穿刺显得非常重要.我科自2009年1月开始对肢体严重水肿且静脉显露充盈差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及两次扎止血带联合指压法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通过对比观察,两次扎止血带联合指压法能使肢体严重水肿患者静脉显露充盈良好,且给穿刺点周围留有足够的进针操作空间,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积逢;梁建丽;范小杏;黄燕芳;劳丽;申培娟;陈灵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