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肾镜超声弹道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

黄瑞旭

关键词:肾结石, 经皮肾镜, 超声, 碎石术
摘要:复杂性肾结石的治疗一直是困扰泌尿外科医生的一个难题.传统的开放手术结石清除率较低、创伤大且术后恢复慢.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我们应用瑞士EMS第三代超声联合气压弹道清石设备,对26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超声弹道碎石术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膀胱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小儿膀胱结石5例报告

    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我院采用耻骨上通道经皮膀胱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膀胱结石患儿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刚;梁建波;蓝志相;李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玻璃体手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

    目的 探讨玻璃体显微手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玻璃体切除取出全脱位人玻璃体腔晶状体16例16眼,先行标准睫状体扁平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做巩膜隧道切口长度约7-8 mm,持5 mL注射器从睫状体扁平部一切口进入玻璃体腔,将针头刺入脱位晶状体中央1/2~2/3,提举至前房,持晶状体圈套器从巩膜隧道口娩出晶状体;植人袢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固定于睫状沟.对术前合并继发性青光眼,眼压≥40 mmHg的3眼行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16例均一次手术成功取出脱入玻璃体腔晶状体,随访6~15个月,术后6个月脱盲(视力≥0.05)率75%(12/16),较术前的37.5%(6/16)明显提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71 4,P=0.032 5,P<0.05).结论 玻璃体显微手术取出脱人玻璃体腔的晶状体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的有效手术方法,缩短手术时间,简化手术方式,减少并发症.

    作者:赵昕;李敏;崔凌;杨珂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脊柱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脊柱病变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32例,其中颈椎病变5例,胸椎病变10例,腰椎病变15例,骶椎病变2例;共穿刺35例次.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病灶刺中率为100%.1例取材不良,31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96.88%);对转移癌4例、原发癌2例、结核7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和穿刺标本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92.3%;全组失访2例,假阳性1例,活检的准确率为90.63%;本组中未出现周围血管、神经、脏器损伤、血肿形成及感染,结核窦道形成、穿刺针道肿瘤种植等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是一项微创、安全、准确、有效的脊柱病变诊断方法.

    作者:劳贵昌;黄泽和;林树体;苏允裕;杨叶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后路小切口有限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自2003年10月至2008年5月,我科采用后路小切口有限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8例,经随访观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源;郑茂斌;蒋艺生;丘元;雷智坚;赵炜;高志敏;何焕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阻塞性黄疸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操作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7例阻塞性黄疸患者,先行超声定位,确定合适的进针部位和进针路径,观察进针点与靶胆管的距离,确定好穿刺点后在X线引导下行PTCD术,穿刺右叶胆管26例,穿刺左叶胆管8例,同时穿刺左右叶胆管3例.结果 本组37例行引流术的病人均一次手术成功,穿刺一针成功率为94%;未出现出血及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术后 1周胆红素明显下降.结论 X线结合超声引导下PTCD是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简便、经济、并发症少的优点,能明显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杜伟;袁贵斌;刘灿;陈磊;汪永平;叶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的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1].它强调的是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应重视过程的持续改进,因为质量是靠过程控制维持的.

    作者:庞永慧;陈丽君;茅传兰;陈振兰;葛德湘;曾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硬膜下血肿颅内微创清除术后并发症及预防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50例,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现总结如下.

    作者:吴振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频波理疗结合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69例

    慢性腰肌劳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长期反复发作性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检查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目前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方法较多,效果不一.我院采用中频波理疗结合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施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与椎板间隙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ED)与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的疗效.方法 703例椎间盘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为MED椎间盘镜组326例,对照组为常规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组377例,观察两组病人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的时间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92.4%,对照组9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在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时间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MED椎间盘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体疗效与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相同,MED椎问盘镜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韦建勋;李荣祝;尹东;梁斌;孙可;莫冰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两种术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使用半导体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粱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跟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以来在本院住院的38例(3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跟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先用半导体激光封闭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次日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单纯行常规小梁切除术.两组术后均记录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及并发症情况.随访1年,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1周观察组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t=20.44,P<0.05),对照组眼压较术前亦明显降低(t=24.47,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6个月两组眼压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视力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16眼,与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5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虹膜新生血管均有不同程度回退,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出现前房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早期前房变浅、引流管阻塞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导体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作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跟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钟珊;李莉;白海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股骨近端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体会

    目的 分析股骨近端钉(PFN)治疗股骨粗隆问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8例股骨粗隆问骨折通过骨科牵引床牵引复位,经微刨采用PFN治疗.骨折按AO分型,A112例.A210例,A36例.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率达100%,无髋内翻、下肢缩短、畸形,无内固定物断裂;1 例拉力螺钉松动,再次手术.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达92.8%.结论 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固定可靠,手术时间短,刨伤小、出血少、可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尤其对高龄患者较为适宜.

    作者:姚汝斌;杨开舜;代学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玻璃体切除联合显微镜直视下冷凝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护理干预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探讨手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44例44跟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均借助广视野系统进行玻璃体切除,并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行巩膜外冷凝视网膜裂孔,术前予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指导,术后实施正确的各项护理措施.结果 术后随访6-36个月,一次手术复位36眼(占86.4%),终复位42眼(占95.5%),2眼因病人不愿做二次手术而放弃治疗.盲目率从术前84.1%(37/44)下降到术后6个月的27.3%(12/44)(x2=28.781,P=0.000).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疗效确切,护理措施有效.

    作者:黄朝晖;李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肾上嗜铬细胞瘤分泌大量儿茶酚胺激素去甲肾上腺、肾上腺素作用血管壁上的受体,可引起高血压、心律失常及代谢异常等临床症状[1].手术切除嗜铬细胞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有一定的危险性.麻醉和手术当中对肿瘤的挤压,极易造成血压波动;肿瘤血运丰富,与大量的血管贴近,容易引起大量出血.

    作者:何淑贤;唐金梅;林昀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76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对大肠息肉的治疗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高频电治疗仪通过内窥镜实施治疗操作将息肉摘除.结果 765例(1175枚)息肉切除均获得成功,3例并发出血,经钛铗等止血治疗成功.切除的息肉组织为腺瘤性息内433枚,幼年性息肉15枚,增生性息肉97枚,炎性息内219枚,横结肠腺瘤伴早期腺癌1例.术后有689例在6个月至1年复查肠镜,共有11例息肉复发并再次摘除.结论 高频电摘除大肠息肉方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方法.

    作者:吴以龙;黄丽静;杨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七氟醚面罩吸人麻醉在小儿烧伤换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七氟醚面罩吸入麻醉应用于小儿烧伤换药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60例小儿烧伤换药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15例.A组面罩吸入3%七氟醚,B组吸入4%七氟醚,C组吸入5%七氟醚,K组静脉予以氯胺酮2 mg/kg,然后以0.1%氯胺酮静脉维持.记录入室、手术开始时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睫毛反射消失时问、疼痛反应消失时间、术后苏醒时间,以及术中体动、辅助通气、咳嗽、呕吐、屏气及气道痉挛情况.结果 睫毛反射和疼痛反应消失时间A组大于B、C、K组,B组大于C、K组;疼痛反应消失时间C组大于K组;术后苏醒时间K组大于A、B、C组;血压、心率K组手术时高于人室时及A、B、C组;术中体动A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七氟醚面罩吸入麻醉起效苏醒快,并发症少,更适于小儿烧伤换药等短小手术的麻醉,其中以5%七氟醚的效果较好.

    作者:张瑜;章绵华;徐海容;高少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微创操作技术在骨科内固定取除中的应用体会

    近年来,四肢骨折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治疗成为一种趋势[1].微创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和生理功能的干扰,降低手术并发症,促进病人术后早期康复和功能恢复[2].目前微创骨科内固定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后,内固定物取除时的微创问题却常常被忽略,并少见报道.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用微创技术取除内固定物,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王瑞国;王安元;魏书俊;杨红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20例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及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率及正确选择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的消化道类癌内镜诊断和临床资料.结果 消化道类癌本组以直肠多,胃、十二指肠次之.内镜形态多呈广基隆起性病变,少数呈不规则溃疡或结节样肿块,伴淋巴结转移2例,腹腔转移1例.20例经消化内镜活检或电凝电切除后标本送检确诊.20例中单纯内镜治疗5例占25%(5/20),内镜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4例占20%(4/20),外科手术治疗5例占25%(5/20);类癌病灶直径多小于2cm占50%(10/20).结论 消化道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消化道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免疫组化是确诊方法,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早期低度恶性消化道类癌的首选方法.

    作者:韦宗萍;聂海明;刘爱群;赖铭裕;李晓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鼻咽炎的CT诊断(附26例分析)

    慢性鼻咽炎是一种病程发展缓慢的慢性炎症,常为慢性增生性炎,且常与邻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并存,如鼻窦炎、腺样体残留、潴留脓肿或咽囊炎等,病因可能是鼻咽部长期受到刺激以致发炎.慢性鼻咽炎的诊断主要靠临床及病理活检.影像学诊断报道较少.本文总结了经病理活检证实的26例慢性鼻咽炎的CT表现,探讨本病的CT诊断价值.

    作者:张明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12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210例输尿管镜下使用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的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碎石成功率97.7%(1182/1210),结石排尽率96.6%(1 169/1 210).主要并发症为输尿管穿孔9例,黏膜明显裂伤或黏膜下假道24例.结论 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等优点,可作为中下段和部分上段输尿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崔书平;陈文彬;孟宪涛;杜会改;李辉;刘军平;曾博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动脉灌注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动脉灌注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的近期疗效与毒性反应.方法 10例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经右股动脉穿刺,行主要肿瘤供血选择性插管,接受表阿霉索(EADM)+顺铂(DDP)+异环磷酰胺(IFO)动脉灌注联合全身化疗.EADM(总量60~90 mg/m2)第1天经导管持续灌注6-8 h;DDP(总量80 mg/m2)分成3-5 d使用,其中第1天的量经动脉导管推注,余量由外周静脉滴注;IFO(总量约5克/m2)分成5 d由外周静脉滴注.每3周为1周期,治疗至少2个周期后观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全部患者均完成了2周期以上的化疗,平均3.2个周期.其中进展2例、稳定2例、部分缓解6例,总有效率60%.Ⅲ+Ⅳ度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为50%、30%、40%,经相应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动脉灌注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近期有效率高,无严重毒性反应,总体耐受性良好,但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作者:余文昌;张孔志;陈示光;吴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