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γ-羟基丁酸钠为诱导的麻醉手术患者血钾的变化

潘秀贤

关键词:γ-羟基丁酸钠, 血清钾
摘要:目的了解以γ-羟基丁酸钠为诱导的复合麻醉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血清钾的变化.方法用火焰光度计测定56例使用γ-羟基丁酸钠为诱导的复合麻醉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血清钾水平.结果实验组血清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γ-羟基丁酸钠为诱导的复合麻醉手术患者术后血清钾偏低.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干扰素药物治疗新进展

    干扰素(Inteifeion EFN)生理活性很强,分为三大类即α、β、γ主要的生物功能有[1]:(1)广谱抗病毒作用,对许多病毒有抑制作用.

    作者:陈继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美国护理教育的发展概况与启迪

    自南丁格尔于1860年创建了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以来,护理教育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并在世界各地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相比之下,美国的护理教育发展更为迅速,教育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护理教育体制.

    作者:周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直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9例报告

    我院1990年2月至2003年10月共收治直肠损伤病人9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国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人工气道病人口腔护理方法的探讨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是临床抢救危重病人建立起来的人工气道.建立人工气道后,病人呼吸道的正常防御功能、口腔内环境、吞咽功能和唾液功能发生变化,使口腔细菌易繁殖、下移,成为引起肺部感染的直接原因之一.口腔护理对清除口腔内细菌数量、改变口腔内环境,维持口腔防御体系有积极意义.但临床观察发现,传统的口腔护理法并不能有效地清洁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口腔.为探寻人工气道病人有效的口腔护理方法,取得更好的清洁口腔及洁牙效果,我院ICU 2001年以来,对建立了人工气道的危重病人应用3%双氧水+口腔冲洗法进行口腔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覃芳红;李丽菊;钮永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基层医院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探讨

    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它始终贯穿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全过程,在社区中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对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及基层医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蒋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进展

    腹腔镜应用于临床已有80余年,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1987年由Mouret完成的[1].1991年这一技术引入我国,从总体看已步入成熟期.LC是目前成熟的腹腔镜外科手术,LC创伤小、痛苦较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胆道外科史上的一次飞跃,深受广大外科医生及患者的欢迎.LC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82%[2]],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作者:梁建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依托咪酯脂肪乳复合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60例

    无痛人工流产术已受到人们普遍重视,寻求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无痛技术成为必然.我们采用依托咪酯脂肪乳(福尔利,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复合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手术6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覃鲁;刘冬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247例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新生儿死亡率是衡量围产保健和产科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解本地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及死因变化趋势,以利于今后进一步做好围产儿工作,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现将1990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死亡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张树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198例脑出血与脑血栓心电图分析

    随着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其所并发一系列心电图异常及心脏功能改变己越来越多地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注意.本文收集了我院近年来198例脑出血与脑血栓住院患者的心电图资料,探讨其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

    作者:赵志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B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胸部CT诊断为肺内占位的38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 37例一次性穿刺成功,1例第二次穿刺成功,36例获取组织确诊.穿刺后发生少量气胸和少许咯血各1例,2~3d后自行吸收.结论 B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肺内占位确诊成功率高,安全可靠,经济,方便.

    作者:梁新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日益成为威胁病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问题.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理中,常伴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atrix,ECM)的积聚.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被视为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 β1)的下游反应元件,具有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参与ECM的产生、积聚等功能.对该细胞因子的研究为探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朱春晖;冼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Bcl-2与脑缺血的研究进展

    Bcl-2基因即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 cell 1ymphoma/leukernia-2),是一种原癌基因,首先在血液淋巴细胞中发现,是Tsujimoto等于1984年从滤泡性淋巴瘤细胞分离出来的一种癌基因,通常位于18号染色体上,但在淋巴瘤异位于14号染色体上,并与该染色体上的免疫球蛋白IgH基因串联导致过度表达.Bel-2基因是细胞凋亡的重要抑制基因,近年发现它在脑缺血中表达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裕茂;蒋祝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皮肌炎肺损害12例分析

    皮肌炎为主要累及肌肉和皮肤的一组结缔病,其肺部病变发生率较低(约5%),主要为间质性肺炎.但约1/3的患者肺部病变先于肌肉、皮肤病变[1],此时易误诊,现将我院近年来诊断的12例皮肌炎并肺部损害报导如下.

    作者:黄自桥;黄晖;黄大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丙泊酚预防全麻围拔管期时心血管反应的研究

    目的探讨丙泊酚预防气管拔管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方法将3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全麻诱导相同,术中吸入异氟醚0.9~1.3MAC,间断静注阿曲库铵维持循环稳定.术毕前15min停吸异氟醚.拔管前治疗组静注丙泊酚1mg/kg,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治疗组拔管前后心血管反应较轻,SBP、DBP、HR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上述参数显著增高(P<0.05).结论丙泊酚能有效减轻全麻围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

    作者:梁秀影;陈丽;姚华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以γ-羟基丁酸钠为诱导的麻醉手术患者血钾的变化

    目的了解以γ-羟基丁酸钠为诱导的复合麻醉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血清钾的变化.方法用火焰光度计测定56例使用γ-羟基丁酸钠为诱导的复合麻醉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血清钾水平.结果实验组血清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γ-羟基丁酸钠为诱导的复合麻醉手术患者术后血清钾偏低.

    作者:潘秀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HBV感染的研究近况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乙型肝炎的感染和发病率为世界之.据统计我国HBV人群总感染率达60%,现已有慢性肝病患者约3000万人,约10%~30%可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90%与病毒性肝炎有关.慢性乙型肝炎至今无特效疗法,其重型化发生频率及病死率高.故寻求一种有效的抗HBV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拉米夫定(Lamivudine)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的抑制HBV复制作用,从而为抗HBV治疗开辟了一条令人鼓舞的途径.本文就治疗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作者:黄君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下腹横纹小切口在小儿外科的应用(附377例报告)

    我院小儿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03年3月对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精索静脉曲张、隐睾四种常见疾病采取了腹横纹小切口共377例,术后切口瘢痕不明显,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黎旭贵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的诊断与治疗(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先天性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是一种性联隐性遗传性综合征,由于外胚叶发育不正常所致[1],临床上以皮脂腺、汗腺、毛发、牙齿及指甲发育不良为主要表现.为探讨其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现将我院2003年收治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陈发林;周远茜;彭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糖尿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分别记录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的24h心电信息,对SDANN、SDNNR、rmSSD、PNN50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糖尿病组SDANN、SDNNR明显缩短,rmSSD、PNN50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动态心动图对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早期发现及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坚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T淋巴细胞依赖所引起的神经-肌肉接头(NMJ)处兴奋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疾病.实验室检测中,仅85%左右的MG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AchRAb.MG患者血清中除AchRAb外,还发现了多种非AchRAb,因此MG是多种机制参与发病的复杂性疾病.本文对M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彭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