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琦
作者:鲁力;孙斌;肖德强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急性混合性白血病(acute hibrid or mixed leukemia, HAL)又称杂合性白血病,其特征是急性白血病中髓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共同累及的一组疾病,这组疾病具有髓系和淋巴细胞系的双重特点[1,2,3].一般认为此类型白血病罕见,治疗棘手,生存期短, 预后凶险.如何准确诊断以便选择佳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是非常重要的.现将国内外有关文献复习综述如下.
作者:覃桂芳;谭春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作者:刘一尔;伍龙;邓海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SMMC-7721细胞诱导耐药培养中电镜形态的改变.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MMC-7721及SMMC-7721/ADM 细胞P-糖蛋白表达;用电镜观察SMMC-7721及SMMC-7721/ADM细胞的超微结构. 结果随着培养液中阿霉素浓度的递增,P-糖蛋白表达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培养液中阿霉素达一定浓度时,与SMMC-7721细胞相比SMMC-7721/ADM细胞结构发生改变:多核巨细胞增多,内质网增多.结论随着P-糖蛋白表达量的增加 , 细胞内质网明显增加,说明SMMC-7721细胞形成耐药细胞株SMMC-7721/ADM后结构形态发生改变.
作者:魏志霞;田韧;张保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作者:刘先知;林娜娜;潘新年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近年来,国内相继开展玻璃体腔内注气的方法进行治疗黄斑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功率不断提高.我院1993年1月~1998年1月,采用国产全氟炳烷(C3F8)气体玻璃体腔内注入治疗黄斑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5例,获得较好效果.现将体位护理工作介绍如下.
作者:薛燕雄;蔡敏玲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冠心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时常需由股动脉穿刺并插入血管鞘管,但在术后拔管时,常由于病人局部疼痛、情绪紧张等而发生迷走反射[1],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恶心、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时如不及时处理可产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强拔管时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吴少云;梁冬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随着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已认识到神经内分泌激活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国际上进行了很多大规模、随机双盲、有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证明除洋地黄以外的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扩张剂,长期应用均可加重心衰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原因是它们不能抑制甚或加重心衰时的神经内分泌异常,而凡能抑制神经内分泌的药物均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本文根据循证医学,就慢性收缩性心衰的抗神经内分泌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胡世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作者:覃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院是三甲综合性医疗单位,抗菌药物为使用广泛的药物种类之一.本文分析我院19 95~1999年5年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药品供应管理提供参考.
作者:黄文静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作者:李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作者:李虹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建立RP-HPLC测定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甙含量的方法.方法利用RP-HPLC测定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甙含量, 固定相为Nova-Pak C18反相柱,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50:50:0.2),检测波长为276 nm,并与中国药典(一部,95年版增补本)收载的薄层扫描法相比较.结果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36~1.79μg(r=0.9996),平均回收率为102.62%,RSD=1. 56%(n=5).结论本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与薄层扫描法结果基本一致,但更为准确.
作者:莫志江;莫可元;莫可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作者:朱精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作者:祝建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创伤性膈疝是创伤中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在慢性期仍有半数病例发生绞窄性膈疝,死亡率25%~66%[1].现就收治的2例慢性期绞窄性膈疝并胸内结肠破裂报告如下.
作者:黄元鲁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作者:周文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作者:贺月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院内获得性肺炎(NP)在院内感染率中发病率居首位[1],是当前住院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脏器储备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伴有各种疾病多,住院时间长,使老年住院病人NP发生的机会增多.因此,正确分析其发生原因,积极做好预防护理,是减少和避免NP发生的关键.我院1998年确诊老年NP15例,现将其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罗秋菊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是我国、我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差,自然生存期短.手术切除是当前治疗此病的佳方法,但临床上大部分病人首次就诊时已不能切除[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为了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现就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作者:冯关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