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川省平武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及消除措施评价

张学成;张华;王和平;吴悠

关键词:疟疾, 流行概况, 防治历程, 消除评价
摘要:目的 了解平武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平武县消除疟疾工作,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对平武县1950-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对平武县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疟疾曾是危害平武县人民健康为严重的地方性寄生虫病,1963年发病率高达1 778.74/10万,防治工作经历4个阶段,于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平武县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按《四川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均有专人负责疟防工作,疟原虫血检人数5 521人,2015年血检数达到总人口6.5‰以上,血片复核率为10.0%,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2.18/10万以下,发生的7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媒介监测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结论 平武县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27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HIF-1α表达与乳腺癌分级及分子亚型的关系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级别和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HIF-1α的表达,探讨HIF-1 α在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收集乳腺癌病例105例和正常对照17例,根据2012 WHO乳腺肿瘤中的标准进行分级,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各级中HIF-1α、ER、PR和HER-2的表达并根据常用的四分型法进行分型.结果 HIF-1α在正常乳腺和各级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Ⅱ级、Ⅲ级乳腺癌中的HIF-1α表达阳性率(76.19%和80.00%)高于正常乳腺和Ⅰ级乳腺癌(17.65%和23.53%)(P<0.01),正常乳腺(17.65%)、Ⅰ级(23.53%)之间以及Ⅱ级(76.19%)、Ⅲ级(80.00%)之间的表达无差异(P>0.05).105例乳腺癌中各分子亚型HIF-1α表达的阳性率无差别,且均未检测到HIF-1α的表达与ER、PR和HER-2的相关性(P>0.05).但不同级别乳腺癌中各分子亚型分布情况有差异(P<0.05).结论 HIF-1α可能在恶性度较高的乳腺癌中起着更重要的调控作用,而HIF-1α与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为HIF-1α为靶点的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马志健;蓝永洪;郑艺菲;罗志飞;蒋洁;牛海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在输入性卵形疟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PCR)在输入性卵形疟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巢式PCR方法回顾性检测湖北省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网报疟疾病例,比较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Rapid diagnostic tests,RDTs)、显微镜镜检和巢式PCR这三种方法对输入性疟疾的检测效果.结果 巢式PCR共检出卵形疟24例,其中经典亚种10例,变异亚种14例;RDTs阳性13例,阴性11例;显微镜检15例诊断为卵形疟,8例为间日疟,1例为三日疟.卵形疟两亚种在RDTs诊断阳性率和镜检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巢式PCR在输入性卵形疟的诊断和分型上较RDTs和镜检法有显著优势.

    作者:孙凌聪;张华勋;吴冬妮;裴速建;曹慕民;夏菁;董小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苯并(a)芘对人群尿1-OH-Py及外周血CYP1A1mRNA的影响

    目的 研究苯并(a)芘[Benzo (a)pyrene,B(a)P]暴露对职业人群尿中1-羟基芘(1-OH-Py)及外周血CYP1A1mRNA水平的影响,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118名焦化厂车间作业工人接触组和63名非职业接触人群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工作班后6h尿样,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检测器法检测尿中1-OH-Py的含量,QT-PCR检测外周血细胞中CYP1A1 mRNA水平.结果 接触组1-OH-Py为(0.623±0.762)μmol/mol Cr,对照组为(0.272±0.231) μmol/mol 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CYP1A1水平为0.309±0.552,对照组为0.479±0.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1-OH-Py水平与外周血CYP1A1的基因表达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219,P=0.017).结论 尿中1-OH-Py的水平可以作为职业暴露人群的外暴露生物标志物,接触B(a)P的职业人群外周血CYP1A1 mRNA表达水平降低,且两者之间有相关性.

    作者:吴苗;李新;张慧涛;聂会祥;杨瑾;张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安徽省肥西县疟疾流行与防治历程和消除措施评价

    目的 了解肥西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和分析消除疟疾的措施和效果,探讨消除疟疾的成功经验.方法 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肥西县疟疾的流行趋势、防治措施、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经过60多年的积极防治,肥西县疟疾发病率从1970年高的23 372.30/10万,2014年降至0.82/10万,2012-2014年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2015年经安徽省卫生计生委考核评估,达到卫生部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肥西县已达到部颁消除疟疾标准,实现了全县消除疟疾.

    作者:吴卫华;郭顺;许娴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Notch1、VEGF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情况的研究

    目的 研究转移相关基因Notch1和VEGF在15例正常卵巢组织、32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48例卵巢恶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旨在为卵巢癌的病理诊断及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Notch1、VEGF的表达情况和微血管密度(MVD),MVD采用CD34标记.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其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相互间的关系.结果 Notch1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卵巢恶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3%(2/15)、31.25%(10/32)和81.25% (39/48);VEGF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卵巢恶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3/15)、47.0%(15/32)和83.0% (40/48);CD34主要表达于各种卵巢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MVD值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卵巢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Notch1和VEGF在卵巢恶性癌组织中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Notch1、VEGF是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指标之一,检测淋巴结转移者中的MVD值对卵巢癌的恶性程度判断有帮助.

    作者:李小坤;刘艳峰;马海英;薛洁;解秀明;段海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湖北省宜昌市疟疾流行与防治历程及消除工作措施和评估

    目的 分析宜昌市疟疾流行规律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消除疟疾策略及措施,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对1951-2015年疟疾疫情及防治数据、报表及文件、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1951-2015年全市共报告疟疾436 934例,死亡358例,发病率在2 549.22/10万(1954年)~0.18/10万,历经控制流行、消除疟疾前、消除疟疾3个防治阶段.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全市112个疟疾镜检站疟原虫血检107 523人,年度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1‰以上,发现疟疾90例(其中1例为2000年后1例本地感染临床病例)均在24 h内报告,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1/10万以下,均在3d内进行流调,及时规范抗疟治愈出院,发生在传播季节的59例7d内疫点有效处置率100%,疟史休治58人次及扩大化疗重点人群161人次.监测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所辖13个县市区及市级均通过消除疟疾达标考核及评估.结论 宜昌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及防控.

    作者:余凤苹;潘会明;魏婷;吴谨呈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输入性恶性疟疾合并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的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1例输入性恶性疟疾合并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病例的诊治过程,为此两种虫媒传染病混合感染的及时就诊、早期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6日-1月9日解放军302医院收治的1例输入性恶性疟疾合并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治情况及死亡原因.结果 该患者有明确的非洲疟疾流行区居住史,曾在疫区感染过登革热病毒.其呈不规则发热、发冷、头晕、头痛、周身不适、肩和膝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和白细胞减少;外周血涂片镜下可见红细胞内被染成蓝色的恶性疟原虫纤细环状体,血清检查登革热病毒IgM抗体呈弱阳性;腹部超声呈肝回声增粗、脾大,胆囊胆汁淤积、胆囊壁毛糙、腹腔积液,于入院后第三天死亡.结论 输入性恶性疟疾合并登革热休克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是防止此类患者死亡的关键;在常规用药的同时,应重视恶性疟疾的可能耐药问题,及时调整治疗策略,联合治疗,重视病情的监测及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宁;王晗;洪炜;李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血清NSE、SCC、CYFRA21-1和CEA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和癌胚抗原(CEA)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9例肺癌、98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及78例健康体检者血清NSE、SCC、CYFRA21-1和CEA水平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1)肺癌患者血清四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均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肺良性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NSE水平在小细胞肺癌(SCLC)组中高,与肺鳞癌组和肺腺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和CYFRA21-1水平在肺鳞癌组中高,与肺腺癌组和SCL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水平在肺腺癌组中高,与肺鳞癌组和SCL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NSE、CYFRA21-1和CEA联合检测肺癌灵敏度87.8%,特异性54.7%,该组合的约登指数大(0.43);NSE和CEA联合检测在诊断肺腺癌中效能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71.7%;CYFRA21-1和CEA联合检测肺鳞癌效能高,灵敏度96.7%,特异性56.6%;NSE单项检测小细胞肺癌效能高,灵敏度76.5%,特异性71.7%.(4) NSE、SCC、CYFRA21-1和CEA在肺癌检测中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0.403、0.710、0.667.结论 NSE、SCC、CYFRA21-1和CEA对肺癌的诊断均有一定的价值,但单项肿瘤标志物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存在局限性,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的诊断阳性率.

    作者:李沫;郑敏玲;许振杰;吴行贵;屈平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亚洲人群NQO1 C609T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亚洲人群NQO1 C609T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收集有关亚洲人群NQO1 C609T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病易感性关系病例对照研究,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病例组与对照组NQO1 C609T各种基因模型的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Egger's检验和Bgger's检验偏倚.结果 共7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数1 584例,对照组2 263例.meta分析表明NQO1 C609T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病易感性有明显关联性.结论 亚洲人群NQO1 C609T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病易感性明显关联性[CC vs.TT;OR=1.19,95% CI:0.99,1.44,P=0.070;TC vs.TT:OR=1.10,95%CI:0.97,1.25,P=0.137;CC/TC vs.TT:OR=1.10,95% CI:0.98,1.22,P=0.100;CC vs.TC/TT:OR=1.19,95%CI:.0.89,1.59,P=0.233].

    作者:胡星;邬四明;王昕;黄智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非洲小儿恶性疟疾肺部X线表现

    目的 了解小儿恶性疟疾肺部X线的表现及特点.方法 收集临床确诊的恶性疟疾小儿病例共137例,观察其肺部X线改变.结果 137例恶性疟疾胸片,113例有异常改变,其中肺纹理增粗54例,肺纹理增粗合并小斑片状模糊影39例,大片状实变15例,两肺门旁对称翼状阴影5例.结论 小儿恶性疟疾肺部X线改变呈多样性,好发于肺下野中外带,抗疟治疗吸收快,疟疾患者应常规行胸部X线检查.

    作者:曾阳东;邱维加;张辉阳;何敏丽;苏寿红;刘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人附睾蛋白4检测对卵巢恶性肿瘤鉴别及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检测盆腔肿物患者人附睾蛋白4(HE4),分析HE4对卵巢恶性肿瘤鉴别及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拟手术治疗的卵巢肿瘤患者124例,根据术后病例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恶性肿瘤组51例及良性肿瘤组73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女性80例为对照组,分别以化学电发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A125和HE4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恶性肿瘤组患者HE4组织表达情况.结果 恶性肿瘤组HE4及CA125水平高于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组CA125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E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4、CA125联合检查较HE4单一检测敏感度高,且均高于CA125单独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等级HE4组织表达阳性率高于中高分化等级阳性率,晚期卵巢癌阳性率高于早期卵巢癌,脏器转移者阳性率高于无脏器转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4是卵巢癌鉴别诊断的重要血清指标,HE4与CA125联合检查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对HE4的持续检测对卵巢癌患者病情进展监测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作者:谌雯丽;秦丰江;方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河南省武陟县1950-2013年疟疾防治历程及消除效果

    目的 了解武陟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武陟县消除疟疾工作,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对武陟县1950-2013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3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疟疾曾是危害武陟县人民健康为严重的地方性传染病,曾在1954、1964、1970年发生过三次大流行,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实现基本消灭、基本消灭后监测和消除疟疾4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3年)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按《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血检30 417人次,血片复核率为8.83%.结论 武陟县经过多年抗疟,自1988年至今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按照《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GB26345-2010),顺利通过了河南省消除疟疾考核验收,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作者:石凌云;许静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四川省平武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及消除措施评价

    目的 了解平武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平武县消除疟疾工作,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对平武县1950-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对平武县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疟疾曾是危害平武县人民健康为严重的地方性寄生虫病,1963年发病率高达1 778.74/10万,防治工作经历4个阶段,于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平武县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按《四川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均有专人负责疟防工作,疟原虫血检人数5 521人,2015年血检数达到总人口6.5‰以上,血片复核率为10.0%,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2.18/10万以下,发生的7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媒介监测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结论 平武县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27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作者:张学成;张华;王和平;吴悠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1951-2015年疟疾防治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1951-2015年疟疾流行趋势,评价疟疾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为调整疟疾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1951-2015年疟疾监测相关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恭城县1951-2015年共报告疟疾病例22 535例,发病率150.19/10万,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疟疾流行严重,分别报告疟疾病例12 386例和10019例,年均发病率为879.14/10万和603.94/10万,70年代后疫情日趋平缓,自1978年报告5例本地疟疾病例后再无内源性病例发生;输入性疟疾病例于1981年开始有报告,80年代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1例,90年代报告36例,本世纪2000-2009年输入性疟疾病例有所下降,但到2010年以后输入性病例呈上升趋势.输入性病例感染来源2010年前主要为国内的云南、海南、广东;2010年后输入性病例感染来源为国外柬埔寨、缅甸、尼日利亚.病例所从事工种主要以挖矿为主,建筑次之,分别占33.87%和25.81%.结论 恭城县当地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有效处置输入性疟疾病例,避免二代病例的发生是巩固疟防成果的关键.

    作者:严彩娟;廖玉波;甘功杰;何忠;盘云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湖北省武汉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及消除措施评价

    目的 了解武汉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价武汉市消除疟疾工作成效,为调整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武汉市1953-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疟疾曾是危害武汉市人民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建国后曾有过三次较大面积的流行,1976年发病率612.99/10万,为有疫情数据记载的历史高峰.全市防治工作经历调查摸底、维持防治、控制流行、巩固监测和消除疟疾5个阶段.消除阶段(2010-2015年)武汉市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经费到位,注重队伍建设,健全监测网络,落实防控措施,疟原虫血检231 125人,年度血检数平均达到总人口3‰以上,区级血片复核率为5.28%,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0.8/10万以下,2010年报告的后1例本地感染病例及之后全部302例输入性病例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媒介监测发现远城区农户和牲畜棚仍有较低密度的传疟媒介中华按蚊.结论 武汉市经过多年防治,已连续5年无本地感染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防止引起继发传播.

    作者:杨燕;徐明星;吴凯;周水茂;王重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趋化因子CCL11、D-二聚体水平在荨麻疹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荨麻疹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CL11、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51例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AU)、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轻、中、重度组,并挑选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组荨麻疹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血清CCL11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其与荨麻疹症状评分(Urticaria Activity Score,UAS)的相关性.结果 CCL11在轻度、中度和重度荨麻疹中的水平分别是20.12(15.40~23.76)、23.85(11.70~28.25)、18.84(13.10~39.3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D-二聚体在轻度、中度和重度荨麻疹中的水平分别为935.00(580.00~3 360.00)、2 225.00(850.00~65510.00)、3 865.00(1 235.00~7 820.00),重度和轻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血清CCL11水平与D-二聚体未见显著相关(r=-0.078,P=0.594).结论 趋化因子CCL11、D-二聚体水平在急、慢性荨麻疹均升高,提示两者可能参与疾病发生,且D-二聚体升高提示疾病活动,可作为病情的监测指标.

    作者:路涛;司梦雅;邹金波;章淑平;陈晶;焦晓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克力芝联合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以克力芝(LPV/r)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9例因不同原因而改为克力芝为基础,联合替诺福韦、拉米夫定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HAART)的成人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12个月,记录基线、3月、6月、12月时血脂、血糖、体重变化,观察基线、用药后6月、12月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变化.结果 基线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的患者占21.05%(4/19),用药后6月、12月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的患者分别占73.68%(14/19)和84.21%(16/19),显著高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中位CD4+T细胞计数为185个/mm3,而用药后6月、12月后中位CD4+T细胞计数依次为328个/mm3和396个/mm3,明显高于用药前(P<0.05);3月、6月、12月后血清三酰甘油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而血糖和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除此之外,3例患者报告了4项不良反应,予对症处理后仍坚持服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以克力芝(LPV/r)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对HIV/AIDS患者有效果,可为HIV/AIDS患者提供帮助.

    作者:袁子清;叶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江苏省连云港市1951-2015年疟疾流行与防治历程及消除措施

    目的 了解连云港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与评估连云港市消除疟疾工作成绩,为科学防治疟疾提供流行病学证据.方法 对连云港市1951-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分析,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对连云港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1951-2015年连云港市的疟疾防治经历控制流行、实现基本消灭疟疾目标、监测巩固阶段和消除疟疾4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连云港市建立多部门合作的防控工作机制,按《江苏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全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市、县(区)疾控中心均设立疟疾镜检站,长年开展疟原虫镜检,年血检率达总人口的4‰以上,报告的193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结论 连云港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7年无本地感染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开展消除后的监测工作.

    作者:王金玲;毛艳敏;吴周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肺隐球菌病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医务人员对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诊疗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莞市人民医院35例确诊为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和治疗情况.结果 35例肺隐球菌患者中,19例(54.3%)无明显基础疾病;29例(82.9%)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等;影像学表现为肺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影(11例,31.4%),或渗出实变影(12例,34.3%),或两种病灶混合存在(12例,34.3%);19例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升高;13例患者白细胞轻度增高;2例患者无法判断疗效,其余病情均有好转.结论 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是有效的诊断手段.

    作者:江宏志;张平;欧雪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湖北省鄂州市疟疾防治历程及消除疟疾对策与评价

    目的 了解鄂州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鄂州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对鄂州市1951-2014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初期,鄂州市曾发生两次大范围疟疾暴发流行,流行高峰年份发病数达26 005例,发病率4 150/10万.1987年以后,鄂州市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2007年以来鄂州市没有发生本地疟疾病例,报告病例主要是输入性恶性疟,全部为非洲务工返乡人员.经过实验室确诊,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常态化管理、消除疟疾3个阶段.结论 鄂州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9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作者:严绍文;刘华艳;赵敏;赵江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