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铁蛋白与Bel-7402肝癌细胞耐药性关系的研究

谭文彬;周广起;王霄;路海;亚白柳;刘永春;李士根;郭永和

关键词:转铁蛋白, BEL-7402, 荧光定量PCR, 肝癌细胞, 耐药性
摘要:目的 研究转铁蛋白与Bel-7402肝癌细胞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根据已知转铁蛋白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基因片段,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敏感Bel-7402细胞株、阿霉素抗性Bel-7402细胞株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成功扩增Bel-7402肝癌细胞转铁蛋白基因片段,荧光定量PCR表明转铁蛋白基因在阿霉素抗性Bel-7402细胞株的表达量是敏感Bel-7402细胞株4.83倍.结论 转铁蛋白基因对肝癌细胞的耐药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作用,可为研究肝癌耐药性的备选基因,以及为肝癌耐药性检测提供新的靶标.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α-地中海贫血检测方法的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电泳试验和PCR基因确证试验在α-地中海贫血临床诊断上的优劣.方法 先用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筛查新生儿、产检、婚检三类人群血液标本.阳性者重采标本,做血红蛋白电泳试验和PCR基因试验确证试验,比较两种方法的α-地贫检出率.结果 共筛查血液标本7 820例,其中获得红细胞脆性试验阳性1526例,占总人数的19.51%(包含α-地贫和β-地贫患者).1 526例阳性血液经用血红蛋白电泳试验,诊断为α-地贫者822例,占阳性人数的53.87%;分别同时进行PCR基因试验和三种广东地区常见的缺失型α-地贫检测,获得确证患者785例,占阳性人数的51.44%.两种方法经统计比较,x2=1.80,P<0.2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法对α-地贫患者的检出率相近,有较理想的可比性.结论 血红蛋白电泳试验是一种既经济便宜又简单快捷的α-地贫诊断方法,其优越特性值得在临床实验室推广普及使用.

    作者:杨生宙;黄梅霞;李祥顺;陈海玲;莫积万;林丽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时间序列模型拟合广西麻疹发病趋势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拟合麻疹发病趋势的可行性,分析两种不同时间序列模型的拟合度,建立流行病学数理统计模型,为制定麻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1990 ~ 2009年麻疹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指数平滑模型和ARIMA模型,模拟1990~ 2009年广西麻疹疫情的动态轨迹,比较两种方法的拟合精度,评价拟合及外推效果.结果 1990~2009年广西麻疹的逐年发病率呈递减趋势,具有低水平波动的变化特征,其变动轨迹,以ARIMA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拟合度R2=0.68),其次为指数平滑模型(拟合度R2=0.62),均具有一定的外展预测能力.结论 ARIMA模型适用于拟合类似麻疹发病率的动态趋势,在传染病疫情预测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潘姣姣;董柏青;吕炜;符志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海南省全球基金疟疾NSA项目实施一年分析

    目的 了解海南省全球基金疟疾国家策略申请(NSA)项目实施一年(2010.7-2011.7)情况,为制订消除疟疾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海南省疟疾NSA项目各种活动报表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省NSA项目实施一年,无恶性疟报告病例,年血检率为1.39%,疟疾病例(含疑似病例)规范治疗率达89.8%.结论 NSA项目实施一年,海南省“三热”血检率、疟疾病例规范治疗率等项目活动均达到全球基金项目工作指标要求.

    作者:陈春香;王光泽;王善青;曾文;蔡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深圳市龙岗区2005~2010年痢疾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为探讨龙岗区痢疾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更好地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2005年1月~2010年12月深圳市龙岗区痢疾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龙岗区2005~2010年痢疾病例3 057例,其中细菌性痢疾3 048例,阿米巴痢疾9例,发病率呈逐年稳中有降;5岁以下年龄段占总发病数的51.95%,散居儿童发病数占总发病数47.10%,5~11月为发病的高峰期,细菌培养阳性数呈逐年下降.结论 做好痢疾防治应加强卫生投入,做好幼儿及外来人员的健康宣教,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同时做好痢疾的实验室培养工作等.

    作者:叶伟雄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海南乐东县2006~2010年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乐东县2006~2010年流动人口的疟疾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全县各镇场辖区全年逐月疫情报告和管理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流动人口疟疾从2006年的74例下降到2010年的零例;全县流动人口五年间共血检12 447人次,其中海南省流动人口血检占85.9%( 10 692/12 447);广东省血检占3.8%(479/12 447);广西省血检占县外3.9%(484/12 447);其他各省血检6.4%(792/12 447);阳性率分别为海南省阳性率占93.8%( 132/145);广东省阳性率0(0/145);广西省阳性率占2.1%(3/145),其他各省阳性率占4.1%(6/145);感染分别为:海南省间日疟132例,恶性疟4例,广西省间日疟3例,其他各省6例;感染人群以种养、护林、修路等上山作业人员为多.结论 加强对流动人口疟疾管理防治和防护知识健康教育,特别是进入到高中疟区的流动人口,是我县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

    作者:李海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广西上思县1988~2008年疟疾监测及防治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上恩县1988~2008年当地居民及流动人口中疟疾病人例的监测情况和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和整理1988~2008年上恩县当地居民、外出回归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年以前血检中发现疟疾阳性病人共394例,疟疾病人在当地感染地占50%,从外地人员带到当地的占39.09%,当地人员到外地感染带回的占10.91%.2005年后没有发现内外源疟疾病例.结论 上恩县2006年基本消灭疟疾后,灭疟的效果得到基本巩固.

    作者:韦海艳;黄必超;龚伟荣;毛玮;林康明;黄亚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北京市153株沙门菌多重耐药性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北京市153株沙门菌分离株多重耐药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本地区的沙门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WHO全球沙门菌监测系统及北京市肠道门诊监测系统分离到的153株沙门菌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同时采用K-B纸片法检测药物敏感性,并统计相关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153株沙门菌药敏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株为61株(39.87%),其中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要的多重耐药血清型.61株多重耐药菌株中以耐4~5种抗生素为主,占55.74%(34/61);主要耐药模式为耐五种抗生素:氨苄西林、链霉素、磺胺异噁唑、萘啶酸、四环素,占27.87%(17/61).61株多重耐药菌株中男女比例1.54∶1,以男性为主.年龄分布以0~10岁(占24.59%)和21 ~30岁(占27.87%)为主.结论 沙门菌多重耐药性分析提示耐药模式更加多样化,耐药人群趋于年轻,进一步强调合理选择及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

    作者:张新;曲梅;刘桂荣;李洁;贾蕾;李锡太;黎新宇;黄芳;王全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提取陈旧血液标本中DNA的三种方法比较

    目的 寻找适合从陈旧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建立基因组库的方法.方法 分别用改良的酚-氯仿法、SDS法、试剂盒法从陈旧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评估.结果 提取的基因组DNA经统计学分析,3种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改良的酚-氯仿法提取的基因组DNA效率高,试剂盒法次之,SDS法较差.结论 建基因组库推荐改良的酚-氯仿法.

    作者:刘正旺;云美玲;钟江华;史金铃;郑磊;张云霞;蔡望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惠州市市售食品使用食品添加剂调查

    目的 了解惠州市市售食品使用食品添加剂情况.方法 2011年在惠州市惠城区、仲恺区、大亚湾区采集10个市售食品种类,共计300份样品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 300份样品总合格率为84.0%,部分样品分别在二氧化硫、苯甲酸、山梨酸、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糖精钠、色素等检测项目中有超标现象.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市售食品的监督和检查,更好地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作者:江穗宁;邵月梅;殷国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深圳市龙岗区2005~2010年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流行特征

    目的 分析2005~2010年龙岗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 2010年深圳市龙岗区艾滋病、乙肝、丙肝、淋病及梅毒等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累计发病16 017例,总发病率为513.88/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89.17/10万、134.57/10万、140.01/10万、71.92/10万、75.39/10万、63.97/10万.5种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中,梅毒、淋病、乙肝、丙肝、艾滋病各占41.78%、40.04%、11.04%、5.91%、1.24%.5年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无明显季节现象;男女比例为1.94∶1;工人发病构成比高,占42%;20~45岁年龄组占84.75%.13个街道均有发病,其中以布吉街道发病数多,其次为龙岗街道、横岗街道,各占28.14%(4507例)、21.93%(3512例)、14.61%(2340例).结论 2005 ~ 2010年深圳市龙岗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较高,已成为该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加大防制工作力度.

    作者:杨永平;曹桂华;陈妹县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目的 胃癌是全球第四常见的癌症,具有高死亡率和较低的5年生存率.肿瘤干细胞(CSC)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肿瘤细胞,许多研究已证实在多种实体瘤中存在CSC.虽然CSC在肿瘤细胞总数中只占很小比例,但在肿瘤的起源、发展、转移及复发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胃癌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为胃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蒋思卿;彭大为;何立香;元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转铁蛋白与Bel-7402肝癌细胞耐药性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转铁蛋白与Bel-7402肝癌细胞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根据已知转铁蛋白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基因片段,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敏感Bel-7402细胞株、阿霉素抗性Bel-7402细胞株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成功扩增Bel-7402肝癌细胞转铁蛋白基因片段,荧光定量PCR表明转铁蛋白基因在阿霉素抗性Bel-7402细胞株的表达量是敏感Bel-7402细胞株4.83倍.结论 转铁蛋白基因对肝癌细胞的耐药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作用,可为研究肝癌耐药性的备选基因,以及为肝癌耐药性检测提供新的靶标.

    作者:谭文彬;周广起;王霄;路海;亚白柳;刘永春;李士根;郭永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两种培养基在甲真菌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采用含放线菌酮和氯霉素的沙氏培养基(SCCA)、皮肤癣菌培养基(DTM)检测甲真菌病临床标本,将结果作比较,选出较好培养基用于诊断甲真菌病.方法 收集临床拟诊为甲真菌病的标本,分别接种于SCCA、DTM;记录菌株的开始生长时间、培养基开始变色时间及开始变色时菌落的直径,将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①SCCA、DTM的培养阳性率、菌种的生长速度及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所有分离的皮肤癣菌,均能使DTM培养基变色;非皮肤癣菌生长时49.5%能使DTM培养基变色.而SCCA都不变色.③皮肤癣菌与非皮肤癣菌在DTM上生长情况的比较:其开始变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变色时菌落直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癣菌开始变色时菌落直径≤5mm.结论 DTM不仅能用于诊断甲真菌病,而且能简便、快速、准确地分离鉴定皮肤癣菌,在甲真菌病诊断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华丽;廉翠红;张书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多肽的MALDI-TOF-MS检测分析

    目的 本实验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F-MS)寻找RA患者血清中与疾病相关的差异性表达多肽,尝试建立RA的多肽鉴别诊断模型.方法 以25名RA患者作为实验组,以2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弱阳离子交换磁珠分离纯化血清样本,MALDI-TOF-MS获取样本生物学信息,建立分类预测模型.结果 成功检测并鉴别出了一系列的差异性多肽,建立了具有高的预测能力和交叉验证能力诊断预测模型.盲法验证该分类模型显示,对RA组的诊断敏感性达80%,对正常对照组的诊断特异性达93.3%.结论 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研究,为更好地理解RA的发病机制和改进RA的诊断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作者:文锦丽;戴勇;黄礼玲;胡成效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胰激肽原酶联合葡萄糖酸锌片治疗弱精子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胰激肽原酶联合葡萄糖酸锌片治疗弱精子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弱精子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胰激肽原酶和葡萄糖酸锌片,对照组服用三磷酸腺苷片(ATP)和维生素E胶丸,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精液量、精子浓度、总活力、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0%,对照组为43.3%,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精液量、精子浓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活力、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胰激肽原酶联合葡萄糖酸锌片治疗弱精子症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檀大羡;谢伟;刘琼东;李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家蝇抗菌肽Cecropin对人源性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 分析家蝇抗菌肽Cecropin对人源性肿瘤细胞体外生长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MTT比色法测定家蝇抗菌肽Cecropin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人正常肝细胞株Changs,Liver生长增殖情况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家蝇抗菌肽Cecropin作用后4株肿瘤细胞凋亡的情况,对照组不加家蝇抗菌肽Cecropin.结果 家蝇抗菌肽Cecropin对4株人源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但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作用效果相对较强.结论 家蝇抗菌肽Cecropin能够影响人源性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凋亡,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金小宝;龚水明;蒲俏虹;朱家勇;褚夫江;梅寒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海南陵水县1992~2011年流动人口疟疾防治分析

    目的 分析海南陵水县20年流动人口疟疾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年来海南陵水县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92~2011年,海南陵水县流动人口共发现疟疾病例110例,恶性疟16例,间日疟94例.1992年发病率为1.27%,逐年下降,2011年未发现疟疾病人,发热病人血检未发现本地病例传播的疟疾病例和输入疟疾继发病例.结论 20年来,陵水县控制疟疾的措施有效,防治效果显著.

    作者:李兴智;占达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广州第16届亚运会指定餐饮接待单位食品卫生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16届亚运会赛事期间指定餐饮接待单位食品的卫生状况,分析亚运期间食品卫生保障措施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无菌抽取第16届亚运会赛事期间指定餐饮接待单位提供给涉亚人员的直接入口食品,并对其检验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 共抽检食品197宗,合格173宗,合格率为87.82%,稍高于亚运前的监测结果,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食品的合格率以糕点高,为96.15%,其合格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供餐形式(自助餐、盒饭、点餐)食品的合格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星级(3星级、4星级、5星级)酒店食品的合格率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届亚运会的食品卫生保障形式是可行的,但在大型活动供餐中,应尽量减少供应生食水产品等高风险食品.

    作者:彭志丽;丛黎达;林晓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MODS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测定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中铜蓝蛋白动态变化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患者早期诊断和病因判断的价值.方法 于入院当天分别检测60例MODS患者(MODS组)、30例非MODS患者(对照组)血清铜蓝蛋白(CP)、超敏C反应蛋白(CRCP)、α-酸性糖蛋白(AAG)的含量,并对入选的住院患者进行APACHEⅡ和MODS评分.结果 MODS组与对照组相比其APACHEⅡ、MODS评分、血清铜蓝蛋白(CP)、超敏C反应蛋白(cRCP)、α-酸性糖蛋白(AAG)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组与感染组相比较,铜蓝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DS患者铜蓝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α-酸性糖蛋白的检测有助于MODS早期诊断;铜蓝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监测有助于MODS病因的初步判断.

    作者:胡志华;陈勉;饶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粤桂琼三省区流动人口疟疾联合管理广东区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和评价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机制对控制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的作用.方法 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通过发热病人血检和疟疾病人个案调查,使用回归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 广东参加疟疾联防的6个地级市19年共发现流动人口疟疾病例32 398例,其中归属广东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8488例;归属海南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8 918例:归属广西区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3 686例;归属其它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11 306例.32 398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人中,输人性恶性疟有114例,其余32 284例为间日疟.流动人口中的回归人员共有病例7 235例,血检阳性率为2.56%;流动人口中的外来人员共有病例25 163例,血检阳性率为2.08%;两者血检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野外作业与室内作业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2~2010年广东省疟疾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通过连续19年的疟疾联防,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得到控制,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明显减少,广东省疟疾疫情稳定,年发病率逐年下降.

    作者:林荣幸;张贤昌;潘波;阮彩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