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患者血浆sICAM-1和IFN-γ的水平

石胜伟;李清贤;王雪楠;郭焕

关键词:冠心病, 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 γ-干扰素(IFN-γ)
摘要: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和γ干扰素(IFN-γ)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50例冠心病人(急性心梗14例,不稳定心绞痛16例,稳定性心绞痛20例)和30例正常人血浆中sICAM-1和IFN-γ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sICAM-1和IFN-γ的水平分别为(344.25±70.55)ng/ml和(1.877±0.104)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46.35±32.69)ng/ml和(0.072±0.014)pg/ml(P<0.05);急性心梗组二者的水平分别为(453.54±83.92)ng/ml和(2.316±0.129)pg/ml,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09.96±55.74)ng/ml和(1.722±0.047)pg/ml]和稳定型心绞痛组[(244.37±60.23)ng/ml和(1.223±0.132)pg/ml](P<0.05).结论 血浆sCAM-1和IFN-γ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相关,二者水平的检测对冠心病诊断及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热带医学》稿约(2007年网上)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2006年海南省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质量考评分析

    目的 评价海南省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检测技术水平和规范化管理工作水平,促进其整体检测能力提高.方法 对早期成立(两年以上)12家和近期(两年内)的15家筛查实验室,通过发放质控品和质量考评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两部分各占50%,总分为100分,92分以上、81~92、71~80、60~70及60分以下者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较差和不合格.结果 早期成立的12家和近期的15家实验室酶联法(ELISA)试验结果符合率为100%和93.33%,规范化管理工作平均得分为80分和74.5分.结论 海南省艾滋病网络早期实验室比近期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要好,质控品考评符合率达100%,但是在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方面两类实验室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作者:符鹏;邝继深;张帆;王召乾;胡玉銮;何启亚;邢文革;龙小山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HLA-DRw53基因在变应性血管炎患者mRNA表达研究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DRw53(HLA-DRw53)基因在变应性血管炎患者治疗前后mRNA表达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低渗盐析法从外周血中分离白细胞,Trizol试剂提取白细胞总RNA,1%甲醛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其完整性和浓度.利用随机引物逆转录合成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根据HLA-DRw53基因第二外显子序列和管家基因人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cDNA序列设计序列特异性引物.检测43例变应性血管炎患者治疗前后与24名正常人HLA-DRw53基因mRNA表达量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组HLA-DRw53基因mRNA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和治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治愈组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DRw53基因与变应性血管炎之间存在相关性,且可能在抗原呈递中起作用,这对指导变应性血管炎的病因研究以及治疗方向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王忠;廖祖苑;刘炼庆;扬俊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静脉溶栓临床分析

    目的 对比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溶栓及院内静脉溶栓效果.方法 将35例AMI患者按发生来源分为急诊组和院内组,均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6±1.9 h vs 2.9±2.1 h,P>0.05).而急诊组患者就诊到溶栓时间为0.9±0.6 h,院内组为2.0±1.4h,P>0.05.急诊组患者发病到溶栓时间为3.3±1.3h,院内组为5.1±2.1h,P<0.05.急诊组ck、ck-MB、冠脉再通率、左室射血分数(EF)、住院天数及死亡率各项指标与院内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早期溶栓可提高再通率,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作者:庄小静;曾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海南省2002~2006年麻疹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海南省麻疹监测结果,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国家统一的麻疹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Epiinfo软件分析监测结果.结果 海南省2002~2006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 550例,确诊麻疹病例2 130例,确诊率为83.5%,年均发病率为5.3/10万,病死率为0.05%.监测系统报告病例数均大于大疫情报告数,采集疑似病例血标本1 121例,采集率为44.0%,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61.1%,风疹IgM阳性率15.6%.发病以散发为主,局部暴发点同时存在.3~7月为高发季节;发病以15岁以下少年儿童为主,占85.3%,其中8月龄~6岁占48.0%,7~15岁占37.3%;无麻疹疫苗(简称MV)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儿童占83.3%.结论 海南省2002~2006年麻疹监测系统保持较高敏感性,2002~2006年海南省麻疹发病处于低流行水平,无MV免疫史的少年儿童是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

    作者:符振旺;孙莲英;曾昭长;曾雪霞;陈海云;林春燕;何健;潘正凡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流式细胞术和SSP-PCR法检测HLA-B27抗原的比较

    目的 分析流式细胞术(FCM)用于强宜性脊柱炎(AS)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表达情况的测定效果,同时以药物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SS P-PCR)进行对照.方法 采用FCM法检测74例临床疑似AS患者的HLA-B27,将二者结果进行分析比对.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5.9%,经Kappa值评价有很强的一致性(K=0.95),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CM法是一种快捷、简便、高效的HLA-B27检测方法,适合于临床应用.

    作者:黄河;孙燕燕;眭维国;陈洁晶;蓝慧娟;戴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方案的选择

    目的 评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对各组治疗ITP的有效率、血小板上升速度进行比较.结果 单纯激素治疗组、激素加免疫抑制剂组、脾切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5%、41.7%、85%.血小板上升至正常的时间分别为(7.3±3.20)d、(16.01±4.07)d、(2.52±1.48)d.脾切除组的有效率及血小板上升速度优于另两组,P<0.05(组间比较t检验).结论 激素应作为ITP治疗首选方案,对于不能用激素维持及减量后复发的病人,应尽早做脾切除.

    作者:王智明;罗贤生;刘春苗;孟娟;陈晓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纳米中药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影响

    目的 研究纳米中药对大鼠急性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方法 利用苦寒泻下中药番泻叶,灌服大鼠,使其产生脾虚症状,再用冰乙酸化学刺激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病理模型.用肉眼观察整段结肠的黏膜改变情况;梯度稀释法行粪便菌群分析,了解几种代表性的菌群的改变;一般病理切片,行染色,观察镜下病理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发生溃疡性结肠炎时动物的体重、肠道内优势菌群双歧杆菌(BS)和乳酸杆菌(LBS)均发生显著性降低(P<0.05),且伴随相关体征.结肠肉眼观察及病理切片检查的恶性改变.中药通过扶植肠道优势菌群缓解了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常态中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纳米中药小剂量即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纳米中药治疗组与常态中药治疗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 结论纳米中药可以作为一种微生态调节剂,即从调整肠道微生态失衡角度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曲颖;胡大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综合治疗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内外科综合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确诊的33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3%),远期IE复发死亡1例,其余患者疗效满意,心功能均恢复到Ⅰ~Ⅱ级.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早期使用敏感药物抗炎处理,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彻底清除感染病灶以及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张红;吴朝光;李儒正;洪萍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海南地区汉黎族正常人群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

    目的 了解海南地区汉族、黎族正常人群ACE基因多态性插入/缺失(I/D)频率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97例海南地区汉族正常人与146例黎族正常人血中ACE基因16内含子I/D多态标记,得到三种基因型:缺失纯合子(DD型)、插入纯合子(Ⅱ型)及插入缺失杂合子(DI型).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统计各基因型频率,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海南地区汉族正常人DD、DI、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5.5%、44.3%、40.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7.6%、62.4%;黎族正常人DD、DI、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0%、43.8%、43.2%,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9%、65.1%.两组之间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海南地区汉族、黎族正常人群ACE基因多态性(I/D)的频率分布相接近,与中国内地汉族人群ACE基因多态性(I/D)的频率分布相接近.

    作者:金水晶;云美玲;张勇;王镇;钟江华;周代锋;王红霞;蔡望伟;刘裕芬;黎海文;李宗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陕西省调查处理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报告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以东南亚国家为严重.本文搜集陕西从2005年9月到2007年6月先后三批赴东南亚从事野外作业的劳务返回共86人,回国后8人被确认为登革热,9人被确定为登革热隐性感染,在采取隔离传染源和防蚊灭蚊等措施后,没有二代病例发生.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敬军;王丽;邓勇;余鹏搏;王勤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阴道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三维成像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能量图血流三维成像技术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4年1月~2007年5月在我院健康体检或临床怀疑宫颈癌、宫颈活检病理确诊宫颈癌的患者,分别进行经腹、经阴道以及启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三维成像检查.结果 诊断宫颈癌61例,均经手术、病理检查以及CT、MR证实,误诊7例,诊断符合率达88.5%.61例病例,30例经手术治疗,31例采取髂内动脉+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及药物、介入化疗等治疗方式.结论 经阴道切面超声与三维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成像结合,CDE三维成像检查对宫颈癌尤其是临床分期Ib以上病灶者诊断准确率较高,操作方便、快捷,可作为诊断宫颈癌的一项重要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徐世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200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质量及形态学分析

    目的 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质量及形态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CASA系统对200例男性不育症精液标本进行分析,并随机选其中30例同时与人工分析对照.结果 CASA系统检测数据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且方便、快捷;200例精液检测发现:精子活力低下率占本组的82.5%,远远高于其它各项因素.结论 精子质量及形态学是婚前检查必要项目,精子质量及形态学严重影响着生育能力.

    作者:李光庭;袁汉尧;黄汉周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海南省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海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规律,为疫情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监测方案建立乙脑专病监测系统,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既往乙脑高发的东方市作为乙脑宿主、媒介监测点,在全省范围内监测乙脑病例,采集疑似病例和宿主血清用ELISA法检测乙脑IgM抗体,用Excel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2006年监测报告乙脑疑似病例83例,确诊16例,发病率为0.19/10万,病死2例,病死率为12.5%,确诊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无临床确诊.全年发病高峰为双峰.病例均为12岁以下儿童,小2岁,男女之比为4.3∶1.病例中有乙脑免疫史仅占6.25%,乙脑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为96.4%,IgM抗体阳性16例,阳性率为21.05%,发病5~8 d后阳性率高,为46.4%,双份血阳性率为显著高于单份标本(x2=136.9,P<0.01);捕捉蚊媒,三带喙库蚊占64.62%,平均密度为16.79只/人工小时,宿主猪总感染率为67.95%,人群发病曲线与媒介密度相一致,发病高峰较媒介密度高峰后推半个月.结论 海南省存在乙脑高流行的自然环境,乙脑疫苗免疫是保护易感人群有效措施,开展监测能及时提出乙脑流行趋势.

    作者:孙莲英;闫秀娟;曾祥洁;曾定豪;陈太英;赵伟;李丹丹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初治涂阴肺结核间歇化疗疗效分析

    目的 了解初治涂阴肺结核间歇化疗疗效方法将596例初治涂阴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0例)和对照组(296例).治疗组采用间歇化疗方案,对照组采用每日服药化疗方案,即其两组化疗方案在强化期及继续期采用同样的化疗药物,所不同是治疗组采用间歇性化疗,对照组采用每日化疗.结果 X线胸片病变吸收好转率;治疗组98.6%,对照组99.3%;空洞闭合率;治疗组99%;对照组100%;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级涂阴肺结核间歇化疗方案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忠培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检测的临床意义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以长期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并发心脑血管和微血管病理改变较普遍.现对886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葡萄糖(GLU),糖化血红蛋白(GHb),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胰岛素(InS)和C-肽(C-P)的含量进行检测,探讨DM发展与并发症的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

    作者:刘刚;苗庄;张慧;刘瑞明;杨晓艳;张洪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两种分离人血清蛋白质电泳技术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双向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离人血清中蛋白质的效果.方法 双向电泳直接分离人血清中的蛋白质;采用改进后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去除白蛋白的人血清样品. 结果双向电泳图谱显示,样品在分子量为10 k~20 kDa可以分离出较清晰的蛋白质点,但在8 000 Da以下没有分离出清晰的蛋白质点,且在20 kDa以上的蛋白质点,凝胶背景模糊不清.而采用改进后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显示,可有效分离10 kDa以下的小分子蛋白质.结论 两种电泳技术各有所长,需根据目的蛋白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

    作者:韦霄;张志勇;何敏;蒋智华;农炳金;覃健;刘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广州管圆线虫对淡水螺感染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比较研究广州管圆线虫对褐云玛瑙螺、福寿螺、中国圆田螺三种食用淡水螺感染性.方法 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感染三种螺2、4、8、12及24 h后,随机抽样各20只,分别饲养于置有滤水器、水温(24±1) ℃的玻璃缸内:记录感染2周内各组螺死亡数.第15 d开始解剖,记录螺软体重量和感染虫数.同时设不感染螺对照组.结果 三种螺感染后均有死亡,第5 d死亡数达高峰.三种螺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与螺的种类及感染时间均无相关性,福寿螺感染8、12及24 h均显著高于感染2 h(P值均<0.05);褐云玛瑙螺感染24 h均显著高于感染2、4、8及12 h的(P值均<0.05),中国圆田螺感染2、4、8、12及24 h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褐云玛瑙螺感染8、12及24 h的虫负荷均显著高于福寿螺和中国圆田螺(P值均<0.05).结论 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并有较高的相容性,其中褐云玛瑙螺的相容性较强.

    作者:刘义;高世同;耿艺介;黄达娜;张仁利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84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特性、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死亡原因及提高治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性重症胆管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行ERCP+EST取石,14例行保守治疗,作53例急诊手术.保守治疗死亡率为50%(7/14),手术治疗死亡率为11.3%(6/53).其中死亡原因:呼吸衰竭2例;中毒性休克6例;肝肾功能衰竭2例;多器官衰竭3例.外科并发症较少发生.结论 尽管老年ACST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器官功能衰退,脏器代偿功能差,术前合并症多,易发生休克等,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只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并做好积极的术前准备及时手术引流,尤提倡首先ERCP+EST取石治疗,便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作者:冯达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妈富隆治疗耐氯米芬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妈富隆联合延长氯米芬(CC)服药时间或妈富隆联合低剂量FSH-HP开始促排卵方案治疗耐CC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耐CC的PCOS伴不孕的患者32例,73个治疗周期,随机分为2组.A组:妈富隆+CC组,16例,38个周期;B组:妈富隆+FSH-HP组,16例,35个周期.全部患者先用妈富隆治疗2个月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卵巢体积和窦卵泡数.然后连续促排卵治疗3个周期,停药后比较A组和B组的周期排卵率、妊娠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和多胎率以及流产率.结果 妈富隆治疗后血清LH、FSH、LH/FSH、T、E2、PRL水平,双侧卵巢体积、窦卵泡个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A组和B组周期排卵率分别为81.6%和91.4%、周期妊娠率分别为31.6%和42.9%、周期OHSS发生率分别为7.9%和2.9%、流产率分别为16.7%和13.4%、多胎率分别为16.7%和6.7%,A组和B组各相应的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对耐CC的PCOS不孕患者,先行妈富隆前期治疗再用延长CC服药时间或低剂量FSH-HP开始促排卵治疗均能提高卵巢对促排卵的反应性,可以获得较高排卵率、妊娠率和较低OHSS、多胎妊娠的发生率,均是有效的促排卵方案.

    作者:孙静;齐国华;熊晓英;王颖;李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