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昌;许美玲;朱艳芬
目的克隆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基因,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染真核细胞,观察其表达情况.方法用PCR技术从已构建好的重组质粒pBC SK+/Sjcb2中扩增出Sjcb2基因片段,重组入克隆载体pUCm-T.再将Sjcb2基因片段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进行PCR、双酶切和DNA序列鉴定后,运用电穿孔技术将重组体pcDNA3.1(+)/Sjcb2转染HeLa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 结果成功扩增出Sjcb2基因片段并构建DNA疫苗;重组质粒在HeLa细胞中获得表达.结论Sjcb2基因能够在体外真核细胞中表达.
作者:胡永轩;肖建华;黄家芳;杨秋林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女性生殖道两种支原体感染及其体外对抗生素耐药情况,给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女性生殖道感染者采取标本进行支原体检测,对其中280例支原体阳性者标本同时进行耐药性检测,并依药敏结果选用药治疗,此为观察组;对另200例支原体阳性者未行耐药性检测,只凭临床和经验用药,为对照组,统计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480例支原体阳性者中检出单纯Uu占78.13%,Uu加Mh者占21.04%,单Mh仅占0.83%.支原体体外耐药率高的前4位抗生素分别是环丙沙星(53.6%)、司氟沙星(42.8%),罗红霉素(38.6%)、氧氟沙星(27.8%),治疗观察组280例患者治愈率达96%,对照组200例治愈率仅达64%. 结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Uu加Mh次之,单纯Mh感染较少;对照组治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说明检测支原体耐药性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作者:方程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分别与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含量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测定100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CV RNA含量,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酶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IL-6、IL-12和ALT水平,并与100例健康者比较. 结果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与血清ALT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免疫治疗完全应答组血清IL-6、IL-12水平与其HCV RNA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免疫治疗无应答组IL-6和IL-12水平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结论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12水平可反应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及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对预测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忠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茂名市狂犬病流行病学特点及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影响因素,为制定狂犬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2~2005年茂名市138份狂犬病个案资料录入EPIDATA数据库,运用SPSS10.0进行单因素行列卡方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茂名市狂犬病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村(以男性青少年为主),被自家犬或邻居犬伤者占65%,8%的病例被猫、老鼠咬伤,四肢及头面部咬伤占90%,伤口处理率及狂犬病疫苗接种率分别为8%、10%;伤口处理、伤口深浅及伤口消毒与狂犬病疫苗接种呈正相关. 结论茂名市不存在动物致伤暴露人群的经济因素制约狂犬病防制处理(伤口处理、狂苗接种),做好公众狂犬病防制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暴露后伤口处理率及免疫接种率是当前卫生部门狂犬病防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者:孙立梅;吴文锋;许桂锋;张松梅;李波;侯春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子宫颈糜烂是慢性子宫颈炎中常见的局部特征,是由于宫颈长期浸于刺激性分泌物中,鳞状上皮脱落引起,常表现为白带量、颜色、性质及气味的改变,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疾病.海南省人民医院自2003年8月~2005年7月采用WB-100微波多功能治疗机,共治疗宫颈糜烂55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亚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全身性硬皮病(SSc)病人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对28例SSc病人和33例健康对照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病例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几何平均数和95%可信区间(IC95%)明显增高(362ng/ml,Ic95%;361~363ng/ml VS 229ng/ml,IC95%:228~231ng/ml,P=0.005).将病例组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两组,局限型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血血浆D-二聚体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弥漫型组则明显高于局限性型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弥漫性硬皮病血浆D-二聚体浓度增加,反映了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级联反应潜在激活,使得这类病人终可易罹患血栓性疾病.
作者:范丽梅;蔡白振;胡春玲;赵一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择治疗组和对照组共80例病人,并对治疗组采用规范化康复治疗(两组均用常规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后利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两组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周和4周),康复治疗组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给予科学系统规范化康复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能促进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避免患肢出现废用综合征,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欧小凡;林铁琴;赵振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梅县儿童建卡、建证情况及本地外出流动人口儿童的人数等基本情况. 方法由各镇计育办提供2002年10月1日~2004年6月30日出生儿童名单与计划免疫建卡名单进行核对. 结果计育实际出生9 549人,计划免疫建卡6 523人,占全县计育出生人数的68.30%,外出流动人口儿童3027人,占全县计育出生人数的31.70%.结论加强外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做好预防接种工作,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陈复才;黄建平;古旭珍;李彩琼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3例慢性肾衰合并肾性贫血的血透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8例,采用日本麒麟鲲鹏公司出品的rHuEPO利血宝6000U皮下注射1次/周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利血宝3000U皮下注射2次/周治疗.治疗期间,监测患者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Hgb、RBC、Hct比较,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9%和82.9%,P>0.05. 结论每周1次大剂量皮下注射rHuEPO与每周2次应用rHuEPO比较有相同的效果,且安全性可靠.
作者:周启声;陈伯良;王辉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调查三甲基氯化锡(TMT)职业接触者血钾含量水平. 方法对广东省两家使用有机锡塑料稳定剂企业进行卫生学调查及对186名作业工人的尿锡和血清钾进行分析,并与154名对照组工人相比较. 结果生产原料中均检出TMT;接触组尿锡异常率为27.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5%(P<0.01),接触组血钾异常率为38.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0%(P<0.01);尿锡与血钾之间有一定负相关关系(r=-0.21,P<0.01),但相关性不密切.结论三甲基氯化锡职业接触者可出现低血钾,血钾可作为有机锡塑料稳定剂作业人员TMT危害的早期检测指标.
作者:陈朝东;唐小江;刘焕珍;谢国强;吴邦华;陈瑞梅;卢敏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百色市1950~2005年伤寒发病情况和发病规律,为伤寒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百色市历年伤寒疫情统计年报表和爆发疫情专题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百色市1950~2005年共发生伤寒29463例,死亡280例,历年发病率波动在0.38/10万~86.96/10万之间,1987年发病率高达86.96/10万.常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10~30岁年龄段是该市伤寒的高发人群,病例以农民和学生为主.1999~2005年与1992~1998年比较,年均发病率由22.52/10万降至7.39/10万.结论百色市1992~2005年伤寒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0~30岁年龄段的学生和农民是预防的重点对象,建议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伤寒(Vi)多糖菌苗的免疫预防接种和全面进行环境卫生整治.
作者:汤健闻;柳智豪;江超穗;梁华庆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葛根素与丽珠赛乐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 方法治疗组90例,用400mg葛根素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丽珠赛乐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均为3d.对照组90例,单用葛根素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3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明显高于对照组77%,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葛根素与丽珠赛乐合用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输入性登革热传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特点,进而提出针对性控制对策.方法建立了病例主动发现、报告的加强监测系统,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暴露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采集患者血清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分离与序列测定. 结果2004年7月22日~10月14日,浙江省慈溪市共报告了83例登革热病例,其中逍林镇82例,浒山街道1例.实验室诊断病例68例,临床诊断病例15例.男女性比为1:1.9(29:54).发病年龄为7~76岁,20~50岁组占78.31%(65/83),无明显职业特征;分离到登革热1型病毒,且与泰国的毒株有很高的同源性.结论病原学证实这是一起由登革1型病毒引起的输入性登革热爆发疫情,经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后,迅速控制了疫情.
作者:许国章;施南峰;董红军;周爱明;程志华;陈国华;刘建毅;方挺;叶建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标本中亚型的确认试验结果. 方法应用正反定型、吸收放散试验和唾液血型物质抑制中和试验检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标本. 结果共检出38例ABO血型亚型,占12个种类,其中B3、Bx等B亚型较多,占本例检出的78.9%. 结论当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时,应优先考虑亚型的可能性,必须进行正反定型、吸收放散试验和唾液血型物质实验以确定红细胞上的弱抗原或血清中的弱抗体.
作者:邹文涛;何子毅;罗广平;刘赴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早期梅毒的皮肤粘膜损害表现多种多样,易与其他皮肤疾病混淆,如不及时进行相关血清学的检测,易造成误诊、漏诊.东源县计划生育服务站门诊部发现22例早期梅毒病例曾在外院就诊时被误诊,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桥海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对比吡喹酮加胆石通联合治疗华支睾吸虫病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把140例华支睾吸虫病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患者分为2组,每组70例,治疗组给予吡喹酮总量100mg/kg,分1d 2次,2d服完,并加胆石通胶囊4粒,1d 3次,连服5d.对照组单用吡喹酮100m/kg,分1d 2次,2d服完.两组病人均在治疗后3周复查血清谷丙转氨酶,3个月后复查粪便虫卵.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80%,治疗组血清谷丙转氨酶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吡喹酮加胆石通治疗华支睾吸虫病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海华;李万兴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台山市台城地区中、小学生HBsAg和抗-HBs阳性率的分布现状,为制订和评价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血清HBsAg和抗-HBs,对台山市台城地区17间中、小学在学校学生进行血清学检测.并对HBsAg和抗-HBs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共调查在校7~18岁学生5 854名,HBsAg总阳性率4.85%.不同年龄组HBsAg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42,P<0.05);其中17岁的年龄组HBsAg阳性率为高(11.82%).8岁的年龄组HBsAg阳性率低(1.03%);随着年龄的增加HBsAg阳性也不断升高(但18岁年龄组除外).抗-HBs总阳性率59.5%,不同年龄组抗-HBs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2.17,P<0.01). 结论台山市自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统一管理以来,学生的抗-HBs水平不断升高,而HBsAg阳性率不断降低,尤其对低年龄段学生效果尤为明显,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乙肝的免疫水平.
作者:刘仲昌;许美玲;朱艳芬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绥宁县肺结核分布的聚集性,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对策.方法对2003~2005年新登记的肺结核病例进行泊松分布及x2检验,对随机抽取的新登记肺结核病例采用二项分布及x2检验进行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不符合泊松分布和二项分布.结论绥宁县肺结核病例按村分布及家庭分布均呈现非随机分布,具有聚集性.
作者:兰世禄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生物遗传信息从脱氧核糖核酸(DNA)转录为信使核糖核酸(mRNA),然后翻译为蛋白质.特定基因控制细胞制造特定的蛋白质.目前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基因功能的研究已变得日益重要.RNA干扰是由与靶基因序列同源的双链RNA所诱导的一种特异性的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能高效特异阻断相关基因的表达,使目的基因表达沉默.RNA干扰是分子生物学领域近年研究的热点,并在功能基因组学、肿瘤基因治疗、抑制病毒复制、药物靶筛选和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分析等方面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符生苗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接触苯及其化合物职业人群腹部B超的异常声像图.方法对248名苯接触职业人群及241名对照组早上禁食体检,接受B超肝、脾部位检查,并对结果进行x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苯接触组B超异常检出率为35.08%,明显高于对照组14.5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接触组11~20年工龄段的腹部B超异常检出率为46.84%,明显高于0~10年工龄25.55%异常检出率(P<0.05),与该工龄段的对照组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提示工龄对接触组的影响远远大于对照组.结论苯接触者腹部B超异常检出率随工龄的延长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可将腹部B超作为苯接触人群慢性肝、脾损害的动态监测指标,以便及时掌握苯危害的发生状况.
作者:曾超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