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深圳市丝虫病流行与防治

刘益民;刘利共;张小岚;汤凌全

关键词:班氏丝虫病, 致倦库蚊, 流行, 防治
摘要:目的探索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为消灭班氏丝虫病提供技术依据. 方法全民普查,分析班氏丝虫生物学特点和流行分布情况,选用了反复防治病原为主导的防治策略;制定和推广在重点流行区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等防治技术措施. 结果自1958年发现有丝虫病流行后,在1970~1972年,共血检调查373 428人,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0 120人,微丝蚴感染率为2.71%;致倦库蚊为传播媒介,经过分类指导,采取查治结合,全民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等措施,到1986年,人群微丝蚴率已降为0.04%.1998年经广东省卫生厅审评,确认深圳市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 结论单一针对病原的技术措施,能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消灭班氏丝虫病的目的.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骁悉联合肝素治疗肾病综合征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NS)是医学上棘手的问题,虽然环磷酰胺(CTX)、环孢素A(CSA)治疗可能取得部分疗效,但因其副作用受到限制.我们观察新型免疫抑制剂骁悉联合肝素抗凝治疗NS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小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乳块消胶囊联合归芍调经片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环节. 方法将38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乳块消胶囊组、归芍调经片组和联合中药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体征改变情况. 结果联合中药组128例病人,经乳块消胶囊联合归芍调经片治疗后,临床治愈56人,显效38人,有效24人,无效10人.总有效率92.19%,与乳块消胶囊组(82.81%),归芍调经片组(67.9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乳块消胶囊联合归芍调经片,可调整失衡的女性激素,是目前治疗乳腺增生较为理想的一种中药配伍.

    作者:毛红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胶体金法筛检HBsAg漏检原因与对策探讨

    目的调查分析胶体金法初筛检测人血HBsAg漏检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尽可能减少HBsAg阳性血液的漏检.方法将ELISA复检HBsAg阳性的血标本利用胶体金法再次检测,结合在实验初筛工作中的体会,分析漏检的具体原因.结果胶体金法初筛检测12 923份血,漏检213份阳性标本,漏检率为1.65%.再次用胶体金法复检这213份标本,结果10min内显阳性的134份,10~15min内显阳性的有42份.结论造成胶体金法漏检原因有:初筛检验人员没有严格执行试剂操作要求;试剂本身灵敏度有限;客观因素影响,如温度过低,湿度过大等.采取对应措施可降低漏检率.

    作者:符慧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35例均应用中药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法,配合复方丹参注射液,酚妥拉明静脉滴注. 结果35例中,显效3例,有效果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50%.治疗后平均10d疼痛麻木等症状明显减轻,平均20d消失. 结论上述药物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作者:冼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海南省败血症的病原体检测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海南省败血症感染的病原体分布及药敏试验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2001年6月~2003年6月间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207例败血症,调查其病原体及药敏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论207例败血症患者血培养共栓出病原茵22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茵102株,占46.2%;革兰阳性球茵94株,占42.5%;真菌14株,占6.3%;革兰阳性杆菌11株,占5.0%.G-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较高,在100.0%~54.5%之间;G+球茵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0%. 结论条件致病茵感染引起败血症较为突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茵感染引起败血症居第3位,与海南是我国南方类鼻疽病的主要疫区有关.未发现耐亚胺培南和万古霉素的茵株.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分别是治疗G-杆茵和G+球菌感染的有效抗生素.

    作者:赖燕燕;谷海伶;吴多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动态浊度法定量测定头孢噻肟钠中的细菌内毒素

    目的探讨以动态浊度法定量测定头孢噻肟肭及其注射用制剂中的细菌内毒素的效果. 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IXF的方法,采用BET-32C型细茵内毒素测定仪,按0.10EU/mg的限值对国内7个厂家生产的12批头孢噻肟钠原料和15批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进行干扰实验. 结果各批供试品的内毒素回收率均在50%~200%之间. 结论动态浊度法定量测定头孢噻肟钠及其注射用制剂中的细菌内毒素不存在干扰因素.

    作者:陈海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388例甲状腺肿大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对388例甲状腺肿大临床与病理的复习,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 方法对北( )医院自1996~2002年期间,手术切除的388例甲状腺组织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重新诊断. 结果原临床诊断甲状腺腺瘤(甲瘤)231例(59.5%),结节性甲状腺肿(结甲肿)81例(20.9%),甲状腺肿块39例(10.1%),甲状腺癌(甲癌)37例(9.5%).甲瘤与结甲肿之比为2.9:1.术后病理检查后确诊为甲瘤98例(25.3%),结甲肿274例(70.6%),甲癌16例(4.1%).甲瘤与结甲肿之比为1:2.8;甲癌的术前临床诊断与术后经病理确诊比例约为2.3:1. 结论甲瘤、结甲肿和甲癌其临床表现、治疗、预后、复发和病理改变不同,临床和病理均应注意鉴别;对甲状腺肿大,应针对病因作相关辅助检查.如同位素[3]I、B超、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等,明确诊断后再手术,和/或术中作冰冻切片块速诊断.术后标本,病理应多取材包块切片,仔细观察,注意发现微小癌.

    作者:铙国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SARS的防护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结果表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的病因是新型的冠状病毒感染所致,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1].医务人员在治疗、护理SARS病人时,不得不近距离接触,成为本病的高危人群.病房环境通风不良,患者病情危重,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不当,均可使感染危险性增加.全国报告病例数中,医务人员感染所占比例高.现就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SARS的防护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丘美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注射用头孢他啶生物等效性研究

    目的根据韩国生物等效性研究指引,对韩国韩美药品(株)和葛兰素(Clax0)公司的注射用头孢他啶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 方法以12.5mg/kg头孢他啶剂量,对研究对象进行臀大肌肌肉注射.1周后研究组交叉,分别重复注射. 结果在每个研究组中,韩美公司生产的注射用头孢他啶和葛兰素公司的同类产品相比,前者血浆浓度几乎均超过后者.两种注射用头孢他啶的血浆峰浓度(Cmax)及达到峰值时间(Tmax)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药物注射后期的(曲线)坡度提示韩美公司生产的注射用头孢他啶和葛兰素公司生产的复达欣同样有效.

    作者:C.G Shim;B.G.Kim;夏林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245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诊治分析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孕妇特有的疾病,多在妊娠20周后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症候群,在高危妊娠中列居首位.海口市人民医院1995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妊高征245例,占同期妊娠分娩总数的6.5%,现分析如下.

    作者:吴清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广西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热门诊设立及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广西设立的发热门诊中就诊的发热病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疑似病例和临床确诊病例的筛查情况. 方法各地按照<广西发热病人门诊工作及监测规程>的要求设立发热门诊,对发热病人进行登记、诊断、汇总和上报,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统计. 结果2003年4~6月期间,广西各地区共设立发热门诊1 671个,就论发热病人587 046人,筛查出疑似重点发热病人2 706例(占0.46%)、重点发热病人2115例(占0.36%)、疑似病例7例,临床确诊病例3例.3例确诊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均有疫区非典疑似病人接触史,返乡后到发热门诊就诊时被发现. 结论设立发热门诊提高了广西监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的敏感性,在非典防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将发热门诊监测工作常抓不懈,并将多发和危险严重的、以发热为主的急性法定传染病纳入监测的范畴,规范管理,充分提高发热门诊监测的效能.

    作者:林玫;唐振柱;周月姣;梁绍伶;谭春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胎膜早破与绒毛膜羊膜炎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方法对胎膜早破孕妇58例(胎膜早破组)及正常孕妇40例(对照组)各于分娩后取胎膜行病理检查. 结果胎膜早破组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胎膜早破组中,其破膜时间长短与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成正比. 结论胎膜早破与绒毛膜羊膜炎关系密切,且随破膜时间延长,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增高.故对胎膜早破的足月孕妇预防性给予抗生素及尽快终止妊娠是必要的.

    作者:王耕;黄春明;张继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Sj31核酸疫苗联合IFN-γ重组质粒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的研究

    目的探讨干扰素-γ重组质粒对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核酸疫苗在小鼠抗血吸虫作用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干扰素-γ基因PCR扩增片段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以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IFN-γ,并与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真核表达质粒VR1012-Sj31一同免疫小鼠.小鼠分为4组,其中实验组每鼠同时肌注VR1012-Sj31及pCDNA3.1-IFN-γ各100μg,3个对照组分别为VR1012-Sj31肌注100g,pCDNA3.1-IFN-γ肌注100μg和载体VRI012及pCHAN3.1肌注各100μg.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于末次免疫后两周免疫组化检测表达质粒在小鼠肌细胞的表达,于末次免疫后3周经小鼠皮肤攻击感染40±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45d后杀小鼠计算减虫率. 结果VR 1012-Sj31及pCDNA3.1-IFN-γ均在小鼠肌细胞表达,日本血吸虫Sj31核酸疫苗联合IFN-γ重组质粒免疫可诱导小鼠产生27.37%的减虫率,与日本血吸虫Sj31核酸疫苗单独免疫组比较减虫率显著(P<0.05). 结论IFN-γ表达质粒能增强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酸B核酸疫苗的抗日本血吸虫的作用.

    作者:陈欲晓;易新元;曾宪芳;唐连飞;王林纤;蔡春;袁仕善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核酸疫苗pcDNA3.1/SjMf1粘膜免疫小鼠的保护力研究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核酸疫苗pcDNA3.1/SjMf1粘膜免疫诱导小鼠抗攻击感染的保护力. 方法按常规方法构建pcDNA3.1/SjMfl.粘膜免疫采用滴鼻方法.供试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包括MPL、pcDNA3.1、pcDNA3.1+MPL、pcDNA3.1/SjMfl和pcDNA3.1/SjMfl+MPL组.第3次免疫后2周,每只经腹部感染(40±1)条尾蚴.45d宰杀小鼠,以观察减虫率和减卵率.在初次免疫前和攻击感染前尾静脉采血的收集粪便,ELISA检测血清内特异性IgA和IgG及粪内sIgA水平. 结果pcDNA3.1/SjMfl滴鼻免疫可诱导小鼠血清内特异性IgA和IgG及粪内sIgA水平.poDNA3.1/SjMfl和pcDNA3.1/SjMfl加MPL滴鼻免疫诱导小鼠产生的减虫率分别为27.97%和34.75%,减卵率分别为38.64%和43.37%.二者的减虫率和减卵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pcDNA3.1/SjMfl滴鼻免疫可诱导小鼠产生全身和粘膜免疫应答及部分抗击感染的保护力.

    作者:黄复深;易新元;曾宪芳;唐连飞;Larry McReynolds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检测血清铁蛋白在肝损伤评估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SF在肝损伤时的变化并分析用于肝损伤评估的可能性. 方法对102例HB、86例HA、5例DIH患者用ELISA定量测定其SF,用化学法测定ALT、TB. 结果HA、HB及DIH的急性期SF和ALT均明显增高(P<0.01).HA恢复初期多数患者ALT恢复正常,SF虽然有下降但仍未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ALT、TB正常的HB患者SF明显增高(P<0.01),并与ALT和/或TB呈正相关;DIH急性期SF极度增高.重症肝炎ALT下降时,有SF持续升高. 结论血清铁蛋白检测是评价肝功能状态的实用指标,比ALT更能反映肝损伤的实际情况.

    作者:姚中吉;夏吉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支气管内膜结核25例误诊原因分析

    支气管内膜结核是指发生于支气管粘膜或粘膜下层的结核菌感染,多数继发于肺结核,少数病例可单独发病.X线胸片肺部可无结核病灶或仅有少许稳定性病灶,由于其常常缺乏形态学和病原学依据,易误诊或漏诊.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尽量减少误诊达到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的目的,本文收集海南农垦总局医院误诊为其它疾病的支气管内膜结核2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小智;石慧芳;许少英;丁毅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结肠黑变病48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研究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全部病例做了临床资料分析及组织学观察,并做了脂褐素、黑色素,含铁血黄素,胆色素和PAS特殊染色,其中4例做免疫组化染色检查. 结果结肠黑变病粘膜固有层都有棕褐色色素沉着,该色素的脂褐素、含铁血黄素、黑色素和胆色素染色均为阴性,HMB45、S100免疫组化染色该色素颗粒亦为阴性,但PAS染色阳性. 结论结肠黑变病在很大程度上与慢性便秘服用泻药有关,色素可能系巨噬细胞吞噬蒽醌类泻剂后形成的脂褐素样物质,其能否导致结直肠肿瘤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郑少江;李妹;陈文彬;吴月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并发症及防治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0月~2003年10月共计1 684例次ERCP临床资料,根据病情需要分为诊断性和治疗性ERCP两组,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和治疗的情况. 结果诊断性ERCP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治疗性ERCP;诊断性ERCP并发症以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为主;治疗性ERCP并发症以急性胰腺炎、出血为主要表现;治疗性ERCP并发症重于诊断性ERCP;本组病人绝大多数均在24~96h内恢复,仅1例结石嵌顿病人需中转手术,无死亡病例. 结论ERCP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在于:术前患者基础疾病的改善,ERCP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和术中的准确判断与处理,以及预防药物的使用.

    作者:陈盛;王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海口市美兰区居民血压调查分析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海口市美兰区6个居委会共60位常住居民进行血压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谢振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一起毒鼠强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2003年4月28日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遵化店镇一农户家中,因食人含毒鼠强的面粉制作的早餐,引起2人食物中毒,该市防疫站接到报告后,处理及时得当,中毒者已痊愈.

    作者:余平;赵雯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