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医院护士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对照研究

陈琳;孙丽娟;卢彩霞

关键词:综合医院护士, 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状况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医院护士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方法:对168名综合医院护士进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并与相同数量的健康女性进行比较.结果:GQOLI-74显示护士在身体状态、心理状态两维度分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SAS、SDS量表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医院护士存在一定的焦虑、抑郁,整体生活质量有所降低.因此应重视护理人员的生活、工作压力,采取多方面干预,以提高护士的整体生活质量.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健康教育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呼吸系统的常见病,本病的病因与感染因素、理化因素、体质因素等有关,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车至英;刘淑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丁二酸洛沙平与盐酸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洛沙平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00例门诊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丁二酸洛沙平与氯丙嗪治疗,疗程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8周末分别以BPRS、TESS评定.结果:两组疗效相当,但丁二酸洛沙平作用起效快且持久(低剂量时具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特点).两组副反应基本相似.结论:丁二酸洛沙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

    作者:薛士健;黄金满;杨铭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氟哌啶醇与氯丙嗪静滴治疗急性激越的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氟哌啶醇与氯丙嚎静滴治疗急性激越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伴有急性激越的1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配至氟哌啶醇及氯丙嗪组治疗,以简明精神量表中的激越因子分及是否能自理生活作为衡量激越状态的标准.结果:氟哌啶醇组安全性高于氯丙嗪组,而总有效率两者无明显差异,两者副反应发生率相仿.结论:氟哌啶醇安全性高于氯丙嗪.

    作者:陈美凤;刘德星;林建忠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新生儿胃穿孔8例临床分析及护理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近5年的8例胃穿孔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胃穿孔新生儿皆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4例.结论:新生儿胃穿孔多因先天性胃壁肌层发育不良及胃内张力增高致胃壁缺血缺氧所致.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加强术后护理是提高本病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郎文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头针治疗远期脑血栓后遗症15例分析

    近几年关于头针治疗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后遗症已有肯定的疗效,尤其对近期病例效果尤佳.我院对2001年收治的15例急性发病后经药物治疗,但不能恢复的远期脑血栓后遗症,实施头针治疗,也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丽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精神分裂症的新进展(2)

    本文重温了Schneider精神分裂症的一级症状和CROW的Ⅰ型的Ⅱ型精神分裂症理论的临床重要意义.概述了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及心境稳定剂的作用和常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途径,起始前剂量及治疗剂量.综述了幻听的病理机制及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进展及艺术疗法,音乐心理学的介入.有关精神外科的新进展和关于精神分裂症重新命名的讨论.

    作者:魏琛;周用桓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健康体检不同年龄段心电图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健康体检者心电图的异常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不同年龄段2014名体检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组(Ⅰ组30~39岁,592人;Ⅱ组40~49岁,648人;Ⅲ组50~82岁,774人),按拟定观察指标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个年龄段组P-R间期、Q-T间期,均值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5;快心律失常、慢心律失常、ST-T改变,Ⅰ、Ⅱ组与Ⅲ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5.结论:定期健康检查、描记心电图,对早期发现、预防、诊断、治疗老年人心脏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顾晓红;羊镇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322例CT分析

    目的:探讨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和CT所见.结果:根据CT表现将LDH分为①中央型②偏侧型③椎间孔型④远外侧型⑤脱垂⑥Schmorl结节.结论:CT是诊断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检查方法.

    作者:郁开朗;赵晨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催产素与米索前列醇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临床比较

    目的:米索前列醇(简称米索)与催产素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有引产指征的孕妇100例,均为足月单胎头位初产,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米索25ug置于阴道后穹隆和催产素2.5IU-5IU加入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于用药前后观察宫颈评分及分娩时间,观察引产效果.结果:阴道放置米索组与催产素溶液静脉滴注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米索25ug经阴道后穹隆放置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优于催产素2.5IU-5IU加入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

    作者:陈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奎硫平组(30例)和利培酮组(30例),奎硫平组剂量范围25~800mg/d,利培酮组剂量范围0 5~6mg/d,疗程8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奎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为66.7%,利培酮的有效率为70%,两药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奎硫平组的不良反应较利培酮组少,其中震颤、静坐不能、肌强直等EPS的发生率显著少于利培酮组(P<0.01).未出现月经失调(闭经、经期过长或过短),泌乳、男性乳房发育、性欲减退、勃起障碍等副作用.结论: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某些不良反应较利培酮轻而少,尤其适用对锥体反应和催乳素敏感患者使用.是一种有效、耐受性好的抗精神病药物.

    作者:潘苗;张三强;冯矾国;赵峥;姚丰菊;王长虹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私立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问题

    目的:分析私立学校初中三年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贵族子女在社会、家庭、群体中的适应性.方法:376名中学生男200例女176例来自私立学校初中三年级学生.结果:症状自评量表(SCL-90)私立学校学生的抑郁、恐怖、强迫、焦虑(P<0.05)明显高于常模(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SCL-90量表适用于私立学校毕业生的评估.

    作者:全明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72例药疹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药疹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药物反应.近些年由于新药的不断出现,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我科在1998~2002年收治药疹患者共72例,占皮肤科住院患者1/5,为对药疹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点有一基本了解,以利更合理地进行诊治,就此我们对皮肤科的药疹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凤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白内障扶贫复明手术探讨

    目的:探讨山区白内障扶贫复明手术.方法:采用改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2675只眼白内障施行复明手术.结果:术后第一天矫正视力0.3者57只眼(2 13%),0.5~0.8者1 829只眼(68.37%),≥0 9者509只眼(19.03%).角膜水肿71只眼(2.65%),后囊膜破裂致玻璃体脱出87只眼(3.25%),全部均可同时植入人工晶体.结论:采用改良的白内障摘除手术,做到开源节流,既能使更多的贫困患者接受复明手术,又保证了手术质量.

    作者:黄汉平;易小灵;朱勇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夜合叶浓缩剂颗粒与安坦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锥体外系副反应的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夜合叶浓缩剂颗粒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锥体外系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进行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的开放性随机对照治疗研究.夜合叶组(治疗组)50例,安坦组(对照组)50例,用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Sampson)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测定治疗前后比值的变化,并进行医学统计学处理.结果:夜合叶组对锥体外系副反应的疗效在头一个月内比不上安坦组,但随着疗程延长,其疗效明显优于安坦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的BP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而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说明治疗组不影响原抗精神病药的疗效.结论:夜合叶浓缩剂颗粒对抗精神病药所致锥体外系副反应的疗效是肯定的,可以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外在形象.

    作者:温益雄;黄英民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去骨瓣术后迟发性硬膜下积液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32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迟发性硬膜下积液的形成原因.方法:对我科1996年1月至2003年11月发生的32例迟发性硬膜下积液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去骨瓣减压术后迟发性硬膜下积液共32例,40侧,占同期去骨减压病人的18.1%.结论:迟发性硬膜下积液在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率很高(18.1%),其形成原因主要与去骨瓣减压以后,压力填塞效应消失,脑肿胀脑水肿消退,脑脊液循环受阻等有关,其发生率比一般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高,严重影响该类重病人的康复,需早期预防和治疗.

    作者:张学慧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我院近四年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抗精神病药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方法:采用金额排序和频度分析方法对我院1999年-2002年抗精神病药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精神病药的年用药金额及治疗日数(DDDs)逐年提高,2002年各种抗精神病药年用药金额及DDDs分别是1999年的2.2倍和1.37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年用金额和DDDs逐年增长,其构成比也相应增加,其中氯氮平的DDDs始终列第一.传统抗精神病药的年用药金额和DDDs也逐年提高,但其构成比逐年下降.结论:精神病的患病人数在逐年增加;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已逐渐成为首选,价廉物美的氯氮平仍为目前使用为广泛的抗精神病药.

    作者:汪卫华;赵勇;瞿发林;王焕林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综合医院护士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护士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方法:对168名综合医院护士进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并与相同数量的健康女性进行比较.结果:GQOLI-74显示护士在身体状态、心理状态两维度分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SAS、SDS量表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医院护士存在一定的焦虑、抑郁,整体生活质量有所降低.因此应重视护理人员的生活、工作压力,采取多方面干预,以提高护士的整体生活质量.

    作者:陈琳;孙丽娟;卢彩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该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四大特点.其致残者有中枢性偏瘫以及言语、认知、心理等障碍,以中枢性偏瘫为主.其临床特点表现为异常的痉挛模式,头部轻度旋转,面朝向健侧,患侧上肢屈肌痉挛呈挎篮子状,躯干肌痉挛,患侧下肢伸肌痉挛,迈步时呈踮脚、向外摆动划圈的步态.针对这一特点,我院康复科采取一系列康复手段治疗脑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张荣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调查与心理干预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简称LC术)患者术前、术后的焦虑及抑郁情况.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LC患者术前、术后进行测试调查,并进行心理干预.结果:LC患者术前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结论:加强LC患者的心理诱导对术后的恢复起重要作用.

    作者:姚琳;李春生;杨国周;吴丽荣;李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心理护理干预

    目的:调查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状的作用及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64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测评.将SDS评定≥50分者作为研究组,SDS评定<50分者为对照组,比较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特点及主要症状.研究组在药物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并在出院前再次进行抑郁自评量表评估.结果:64例患者中,伴发抑郁者21例,占32.8%.这些病人具有年轻、文化程度高的特点,并以肌强直为主要症状的病人伴发抑郁机率高.经心理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抑郁症状明显减轻(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常伴发抑郁症状,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对患者身心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作者:赵爱玲;黄秀兰;文佳菊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