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equence determination of exp-1 Gen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Isolate FCC1/HN(英文)

单志新;YU Xin-Bing;MA Chang-ling;LI Xue-rong;XU Jin;Wu Zhongdao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exp-1, 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 克隆, 测序
摘要:目的测定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xp-1基因序列.方法根据exp-1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用PCB技术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exp-1基因;将exp-1基因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铺x-gal LB平板;挑取阳性茵落,用酶切,PCR扩增进行鉴定.以正确的重组质粒为模板,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exp-1基因序列.结果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获取exp-1基因,成功克隆入pMD-18T载体;测序表明FCC1/HN株exp-1基因全长937bp,编码162个氨基酸.结论克隆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xp-1基因,并测定了其核苷酸序列,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普济消毒饮治疗小螺菌性鼠咬热7例报告

    鼠咬热:(Rat-bite fever),又称小螺菌感染(Spirillum minusinfection)[1].鼠咬热是一种被鼠咬伤后,病原体(小螺菌)通过伤口经淋巴管侵入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福建、广东、台湾、云南、贵州等地均有报告[2].笔者于1997~1999年,对7例确诊为小螺病菌性鼠咬热患者应用普济消毒饮加味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病例简介7例病人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小者3岁,大为70岁.7例平均年龄17岁,以儿童居多.病人均有被鼠咬伤史,其中咬伤脚者5例,咬伤手者2例,均在夜间受伤.潜伏期时间短者3d,长者12d.其中3d发病者2例,5d发病者2例,7d、10d和12d发病各1例.

    作者:叶仕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儿脑瘫与弓形虫感染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海南小儿不明原因脑瘫与弓形虫感染的关系,为诊治小儿脑瘫提供依据.方法以住院确诊不明原因脑瘫患儿为研究组,体检正常的小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弓形虫抗体IgG和IgM、循环抗原(CAg)、DNA的四项检测,分析弓形虫感染与脑瘫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检测79例脑瘫患儿中,弓形虫阳性33例,感染率为41.8%,对照组检测269例中,弓形虫阳性23例,感染率为8.6%,两组对比差别非常显著(P<0.001).结论弓形虫感染是海南不明原因脑瘫患儿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孕妇、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弓形虫感染检测,是防治脑瘫发生的手段之一.

    作者:黄美娇;方荫槐;阮和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在美国,前列腺癌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和死亡率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1996)[1].尽管在过去20多年里,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发生了重要变化[2],如1973~1990年间其发病率平均每年增加3.4%,而1991~1995年则年平均降低1%,近期死亡率亦呈下降趋势,但据新估计[3,4],1998年美国将有18.5万人被诊断为前列腺癌,死于前列腺癌者接近4万人;同年全美国存活的前列腺癌患者超过100万人,约占全部恶性肿瘤存活者的12.1%.因此,前列腺癌仍是美国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的死因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前列腺癌低发国家,目前还没有全国性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前列腺癌的致病因素目前还不清楚,因而缺乏有针对性的病因预防手段.本文简要综述了近10年来有关前列腺癌流行分布特征、危险因素以及人群预防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成果.

    作者:施侣元;仇成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疟疾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于我国恶性疟、间日疟和两者混合感染地区,一次性检测人体内或蚊体内的恶性疟原虫(P.f.)和间日疟原虫(P.v.)的双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方法根据疟原虫红内期SSUrRNA基因特定片段,设计合成3条寡核苷酸特异引物,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P.f.与P.v.的双重PCR技术,操作方法按PCR常规.结果从P.f.和P.v.感染血样中,分别扩增出274bp和412bp的特异片段,检出水平达1~5个虫/μl血,而人基因组DNA、约氏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均未见扩增条带;但食蟹猴疟原虫(P.c.)与P.v.相似,在412bp可见扩增条带.经对采自不同疟区发热待查病人的滤纸干血滴和确诊疟疾病人的静脉血检测,344例血样中,检出阴性112例、P.f.109例、P.v.114例、P.f.+P.v.9例,阳性率67.4%;比常规镜检的阳性率66.3%稍高,尤以检出P.f.+P.v.感染病例高.分别检测人工感染P.f.与P.v.各10只大劣按蚊的阳性唾腺,均被检出同种的阳性结果.结论一次性检测P.f.DNA与P.v.DNA的双重PCR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具有简化操作、提高工效、降低耗费的优点.对发热待查病人诊断和蚊媒感染疟原虫调查,以及疟疾病原学的检测质控方面,均有实用价值.

    作者:蔡贤铮;区采莹;王香凤;华德;陈历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研究简介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属疱疹病毒科β亚属,又称疱疹病毒5型,核心为双股线形DNA病毒.CMV具有高度种属特异性和潜伏-活化的特性.CMV侵入机体后状况有下列几种:(1)潜伏状态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内,不表达病毒抗原和装配病毒颗粒,随细胞基因复制而转移到子代细胞内.(2)产毒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病变,形成宿主细胞核内和胞浆包涵体,致细胞溶解死亡.(3)不全感染靶细胞功能发生障碍,而无或极小细胞病变.(4)导致宿主细胞转化可能参与致癌机制.产毒感染和潜伏感染可互相转变.1 流行病学1.1传染源患者和隐藏性感染者可长期或间歇地自唾液、尿液、宫颈与阴道分泌物、精液、乳汁等排毒.

    作者:陈所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第二届预防HIV母婴传播国际战略研讨会及相关情况介绍

    1 背景目前全球HIV的流行已达到了令人惊愕的程度,按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其威胁将超过世界上其他所有健康问题的总和.至1999年底,全球HIV感染者总数已超过3,360万,其中95%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600万人感染HIV(即每天1.6万人受感染),其中一半是青年(15-24岁),40%是妇女.每年有240万感染HIV的妇女生育,造成每年60万新生儿的感染.现在,全球每一分钟就有一名婴儿感染HIV,每天有1600名婴儿受感染.90%的HIV感染儿是由母亲传给的,而那些因为母亲HIV阳性而暂时尚未感染HIV的儿童,也正在受到与日俱增的死亡的威胁.HIV的流行已使800万儿童成为孤儿,一场孤儿危机正在发生.每年死于HIV感染的儿童在50万以上,HIV/AIDS已成为儿童的一个主要死因.在乌干达进行的一项队列研究表明,34%的HIV感染儿童死于1岁以内,66%死于3岁之内,75%死于5岁之内.

    作者:李关汉发;于冬梅;曹韵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广州市近50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研究广州市伤寒、副伤寒近50年的流行特征和趋势.方法对1950~1999年广州市传染病年报的伤寒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近50年发病率在1.27/10万~61.33/10万水平波动,逐代年下降,50年代发病率38.70/10万为高,60年代后呈明显下降趋势,90年代为3.04/10万;死亡率、病死率逐年代大幅下降,50年代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为0.89/10万、2.32%,1987年后仅1999年有1例死亡病报告.病例分布广泛,从8年代以前以市区为主转变为90年代的以市辖县为主状态;全年均有病例,8月份为高峰;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0~9岁组为主,占总病例的31.01%,并有向大年龄组推移的趋势;职业分布以儿童、工人、学生为主,农民和干部职员有增加倾向.结论广州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呈下降趋势,结果提示21世纪广州市伤寒病的防治应以农村和儿童青少年为重点.

    作者:刘于飞;黄源华;蔡衍珊;杨智聪;罗不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浅论海南卫生防疫事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经过半个世纪的共同努力,海南省形成了完整的卫生防疫体系,在全岛相继消灭了天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控制了登革热、霍乱、疟疾、麻风、丝虫病等传染病,实现了无野毒株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全省卫生防疫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全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传染病发病率从解放初期1955年的10833.1/10万下降到2000年的192.58/10万,达到有史以来的较低水平.尽管卫生防疫系统为我省疾病防治和保护人民健康作出了极大贡献,但其现有状况已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目前面临严重的挑战.①卫生事业支出中用于预防的公共卫生费用比例较低,全省平均只占财政支出的3%,远低于国家规定的5-8%的标准,大卫生观没有真正形成,普遍存在重治轻防的现象.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疾病流行规律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急需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卫生保健模式.

    作者:简梁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在流动打工人群中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探讨

    由于流动打工人群多数文化水平低、防病意识差、缺乏管理约束,易于从事色情活动,是性病、艾滋病防治的薄弱环节.同样原因,在这一人群中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也有一定难度.本文就做好流动打工人群性病、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具体的可行方法提出几点论述.

    作者:朱建平;吴青青;余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护士营养知识水平与整体护理

    目的通过对临床护士的营养学知识水平的研究,为进一步培养护士的整体素质,及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医科大学2所附属医院内、外科185名护士的营养学知识及其应用现状问卷调查,76名护士任意一次尿样中抗坏血酸排出量对肌酐比值,及128例男性住院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护士营养学知识掌握普遍不足,其中基础营养学知识好于临床营养学知识(P<0.05);不同学历的护士之间,营养学知识掌握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64%的护士维生素C营养处于不足状态;20.3%的18~49岁男性非危重住院病人表现为各种程度的营养不良;而护士对住院病人的营养评价方法不了解、了解不会做,分别占19.5%和46.5%.结论加强临床护士营养学知识的继续教育是保证护理程序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为营养学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胡敏予;朱明元;周光宇;黄忆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现代医学图书馆在热带医学研究中的地位

    医学图书馆肩负着宣传党和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传播医学科技知识,交流医学信息的使命,是促进医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试就现代医学图书馆在热带医学研究中的地位作一概述.1 现代医学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因特网已成为涵盖186个国家的国际信息网络,形成网络2万余条,在网上运行的主机约2千万台,网上用户超过1亿.到2000年初,我国上网用户达890万,拥有WWW站点上万个,已建成了覆盖全国的中国科技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教育科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金桥信息网四大骨干网络.因特网的兴起和发展,突出表现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网上资源是数字化的电子版,不仅包括文本型文献,亦包括声像、影视、动画等多媒体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服务时间、空间、类型、数量、范围以及提供信息服务达到质量和价值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和知识结构,相应的也改变了传统医学图书馆工作的内容.因此,开发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是当今医学图书馆发展的机遇.

    作者:柏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亚市8~10岁小学生甲状腺肿调查

    为了解我市甲状腺肿现状,为下一步对碘缺乏病的防治及其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三亚市乡村563名在校学生进行了甲状腺肿调查.1 材料与方法1.1调查点的选择按平原、半山区、山区分为三类地区,每一类地区调查2间小学,即平原地区调查崖城镇水南小学和藤桥镇椰林小学,半山区调查天涯镇文门小学和田独镇大茅小学,山区调查育才镇那受小学和高峰镇抱龙小学.1.2调查对象和方法于2000年5月,以8~10岁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用触诊法逐个检查儿童甲状腺,由各班班主任亲自带领学生现场实施操作.1.3诊断标准按GB16006-1995执行0度:没有任何可触及的或可见的甲状腺肿大现象(即摸不到、看不见):Ⅰ度:当颈部处于正常体位时,可触及甲状腺,但肉眼看不到,当患者作吞咽动作时肿大的甲状腺可在颈部上下移动.在甲状腺不发生肿大的情况下,出现甲状腺结节也归为此度;Ⅱ度:当颈部处于正常体位时,颈部可见明显肿大,并且进行颈部触诊时,可发现肿大的甲状腺.

    作者:邢朝晖;陈毓瑚;黄梅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山东地区饲养动物与接触动物职业者弓形虫感染调查

    目的了解山东地区饲养动物与接触动物职业者弓形虫感染情况,为防治该病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采用滤纸干血滴间接血凝试验(IHAT)对饲养动物和接触动物职业重点人群进行弓形虫感染状况调查.结果在饲养不同种类动物的人群中,以养猫同时养狗户者弓形虫感染率为高(20.00%),从事接触动物职业的人群弓形虫感染率平均为8.67%,其中以猪肉制品加工者的感染率为高(10.23%),牛、羊肉类加工者感染率次之为9.67%,加工兔、鸡肉类者低为1.85%.在接触动物职业人群中男性感染率为9.64%;女性为7.62%,无显著性差异.从事该职业1年内的男性感染率为2.86%,女性感染率为3.64%,而从事11~20年的男性感染率为12.50%,女性为7.89%;女性从事21~30年的感染率为15.38;男性为10.00%.讨论接触动物职业时间长短与感染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弓形虫感染率可随接触动物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作者:赵玉强;郑雅梅;闫歌;杨国华;甄天民;付斌;韩广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疟疾流行现状及控制恶性疟措施

    疟疾是海南省主要的热带病,近三年的平均年发病率为55/10万,居全国之首,海南省疟疾发病人数占传染病总数的22%~29%,在传染病中排列前三位.疟疾主要流行于海南省中南部山区的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传播媒介是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由于疟疾传播快,危害大,可引起局部暴发流行,特别是恶性疟可导致凶险型疟疾而造成死亡,对当地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形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做好疟疾防治工作,特别是控制恶性疟的流行,是海南省热带病防治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l 疟疾发病情况1.1疟疾疫情根据近三年疫情报告,全省疟疾发病徘徊于3500~5400例之间(见表1).但由于疟疾存在着严重的疫情漏报问题,实际发病人数远远高于疫情报告人数,根据近的漏报调查来推算,海南全省疟疾年发病人数约为50000例,是疫情报告人数的12~14倍.州9个市县,人口452.09万;年发病率在1~10/万的有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通什6个市县,人口178.36万;年发病率>10/万的有万宁、陵水、保亭、琼中4个市县,人口122.25万.

    作者:王善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结核病复治涂阳方案对初治失败病例的效果评价

    目的为探讨海南省结核病控制项目初治涂阳治疗失败病例,采用复治涂阳方案(2H3R3Z3E3S3/6H3R3E3)的效果.方法用WH0推荐的标准化疗方案,对涂阳病人采取全程督导管理办法,对331例初治失败应用复治方案完成疗程者分析化疗效果.结果331例复治涂阳病人化疗强化期痰菌转阴率为74.6%,治愈率为77.9%,失败率为17.2%,死亡率为4.8%.结论结果表明虽然复治开始时排茵量越大,强化期转阴率和治愈率越低,但分析结果证实,该方案仍是合理有效的.

    作者:符永健;林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热带病与热带医学

    热带地区是指赤道为中线,在赤道两侧南北纬23°27′之间的地区,而毗邻热带地区南北纬35.的地区称为亚热带.所以,我国的广东省大部、云南省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台湾省、海南省及其南海诸岛屿属于热带地区,而我国的中南、西南、华东、华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都是亚热带.人们总是把热带地区与热带病联系在一起.那是因为许多疾病的发生或流行,与热带地区气温高、日照长、雨量多、湿度大、生物群落繁多、植被茂盛多样以及病媒昆虫等有害虫生物易于孳生繁殖等独特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诚然,许多人认为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热带地区多发和常见.但事实上,在热带病中除少数的病种外,并非只局限在热带地区发生或流行,而在亚热带地区甚至在温带地区也同样可以发生或流行,只不过是有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频率与流行强度不同而已.

    作者:潘祖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儿童疥疮30例分析

    疥疮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动物感染性皮肤病.本文就我所皮肤科1998年8月~12月诊治30例6岁以下小儿疥疮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一般资料30例均为门诊患儿,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6岁,平均5岁.全部为三亚城市幼儿园的儿童. 皮疹部位手指间、腕屈侧8例,股部、外生殖器10例,阴囊、阴茎结节4例,上下肢4例,全身感染4例.感染来源幼儿园集体感染20例,家庭感染6例,感染来源不明者4例.疥螨检查所有病例采用丘疹刮片法,结果均为阳性.临床表现所有病例皮损好发于皮肤薄嫩处,如指间、腕屈侧、股部、外生殖器部位,结节好发于阴囊、阴茎,也有泛发全身感染者.皮疹主要为小丘疹、丘疱疹、小水泡、隧道、结节、结痂.自觉瘙痒,夜间尤甚.由于搔抓,个别病例继发周身湿疹样变或感染,引起脓疱疮、毛囊炎等.

    作者:郑纪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目的研究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寻求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利用封闭式调查表,对海南三市县戒毒所的506名吸毒人员进行调查,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干预教育.结果吸毒人群平均年龄25.4岁,平均毒龄2.9年,平均戒毒1.5次.93.0%的人听说过艾滋病,其中38.0%的艾滋病知识来源于报刊杂志,有77.1%的人愿意接受上门宣传艾滋病知识.通过干预,吸毒人员艾滋病预防知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提高幅度在3.3-24.0个百分点.结论在吸毒人群及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非常必要,而且效果显著.

    作者:杜建伟;潘文利;黄好壮;王敏;陈明洁;吴清和;林经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30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

    血吸虫病是一种行为性疾病,由接触疫水所致,感染的危险度与接触疫水活动的性质、暴露于疫水时间的长短、体表暴露的程度密切相关.我国主要以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为主,是危害人体健康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1临床表现我院自1998年以来,先后共收治30例血吸虫病人.其中29例来自于1998年参加长江抗洪抢险后的退伍官兵.1例为出生于疫区感染而后在非疫区工作直到1998年3月才明确诊断者.30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30~64岁.其中20~23岁29例,64岁41例.均有疫水接触史.29例参加长江抗洪抢险的退伍官兵,其病程短者5个月,长者13个月;接触疫水后发病时间,短的1个月,长者8个月.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胸痛、腹泻、腹痛、乏力、食欲不振等.接触疫水后1~2个月出现发热、咳嗽、胸痛及腹痛、腹泻者5例,伴有脓血便者1例;半年后出现腹痛、腹泻者11例.

    作者:李登俊;岳继娥;高凤林;丁振华;陈红旗;高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亚市农村地区O~14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调查

    多年来,我市麻疹发病虽然一直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但局部暴发仍时有发生,且有从小年龄向大年转移的特点.为了解麻疹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1998年5月在本市农村地区进行0~14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调查.1 材料与方法采用组群抽样法(PPS),共抽查本市农村地区常住0~14岁健康儿童382名;每个对象采集末梢血0.3m1,分离血清后置-20℃保存待检,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麻疹IgG抗体酶联诊断试剂盒检测,判定标准为100为阳性,共做1:100-1:1600五个滴度,奥地利963平板阅读机(波长490mm)判定.2 结果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8%,几何平均滴度(GMT)为524.81,各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GMT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其中3~7月龄婴儿组阳性率为71.25(57/80),抗体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见图),婴儿组抗体水平低,9~14岁组抗体水平高.

    作者:陈志勇;林觉干;邢海林;陈人强;潘孝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