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海南省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杜建伟;潘文利;黄好壮;王敏;陈明洁;吴清和;林经盛

关键词:艾滋病, 吸毒, 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研究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寻求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利用封闭式调查表,对海南三市县戒毒所的506名吸毒人员进行调查,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干预教育.结果吸毒人群平均年龄25.4岁,平均毒龄2.9年,平均戒毒1.5次.93.0%的人听说过艾滋病,其中38.0%的艾滋病知识来源于报刊杂志,有77.1%的人愿意接受上门宣传艾滋病知识.通过干预,吸毒人员艾滋病预防知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提高幅度在3.3-24.0个百分点.结论在吸毒人群及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非常必要,而且效果显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长江抗洪抢险转退官兵血吸虫感染状况的调查研究

    目的在非血吸虫病流行区对参加98长江抗洪抢险转退官兵开展血吸电病流行病学调查,为其它省区应付类似的突发事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和组织技术措施,受检者均做血吸虫病皮内试验,皮试阳性者再做间接血凝试验(IHA),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确定为血吸虫感染者.结果实查2816人(占应检人数的71.82%),查出血吸虫病感染者39人,阳性率为1.38%(39/2816).患者均获治愈,数据作统计分析.结论进入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抗洪抢险官兵中血吸虫感染者有地域分布特征,且采取防护措施者的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低于未采取防护措施者(p<0.05).本次调查对其他省区卫生防疫部门应付类似的突发事件有指导性意义.

    作者:邓绪礼;缪峰;赵吉来;李顺平;李登俊;赵中平;付斌;万功群;刘新;赵长磊;付兆义;王培义;李红专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目的研究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寻求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利用封闭式调查表,对海南三市县戒毒所的506名吸毒人员进行调查,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干预教育.结果吸毒人群平均年龄25.4岁,平均毒龄2.9年,平均戒毒1.5次.93.0%的人听说过艾滋病,其中38.0%的艾滋病知识来源于报刊杂志,有77.1%的人愿意接受上门宣传艾滋病知识.通过干预,吸毒人员艾滋病预防知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提高幅度在3.3-24.0个百分点.结论在吸毒人群及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非常必要,而且效果显著.

    作者:杜建伟;潘文利;黄好壮;王敏;陈明洁;吴清和;林经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广州市近50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研究广州市伤寒、副伤寒近50年的流行特征和趋势.方法对1950~1999年广州市传染病年报的伤寒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近50年发病率在1.27/10万~61.33/10万水平波动,逐代年下降,50年代发病率38.70/10万为高,60年代后呈明显下降趋势,90年代为3.04/10万;死亡率、病死率逐年代大幅下降,50年代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为0.89/10万、2.32%,1987年后仅1999年有1例死亡病报告.病例分布广泛,从8年代以前以市区为主转变为90年代的以市辖县为主状态;全年均有病例,8月份为高峰;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0~9岁组为主,占总病例的31.01%,并有向大年龄组推移的趋势;职业分布以儿童、工人、学生为主,农民和干部职员有增加倾向.结论广州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呈下降趋势,结果提示21世纪广州市伤寒病的防治应以农村和儿童青少年为重点.

    作者:刘于飞;黄源华;蔡衍珊;杨智聪;罗不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Sequence determination of exp-1 Gen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Isolate FCC1/HN(英文)

    目的测定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xp-1基因序列.方法根据exp-1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用PCB技术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exp-1基因;将exp-1基因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铺x-gal LB平板;挑取阳性茵落,用酶切,PCR扩增进行鉴定.以正确的重组质粒为模板,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exp-1基因序列.结果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获取exp-1基因,成功克隆入pMD-18T载体;测序表明FCC1/HN株exp-1基因全长937bp,编码162个氨基酸.结论克隆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xp-1基因,并测定了其核苷酸序列,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单志新;YU Xin-Bing;MA Chang-ling;LI Xue-rong;XU Jin;Wu Zhongdao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疟疾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蚊媒传染病.迄今为止,显微镜镜检(厚血膜,薄血膜)仍是疟疾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显微镜镜检做为一种诊断方法又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疟原虫形体小,形态相似,难以染色和检出,要有经验的人员才能做到正确的诊断;同时,镜检费时费力,不适合大规模样品的检测[1].七十年代初,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间接荧光抗体[1,2]和ELISA[3]均很快在疟疾诊断中得到应用.然而,这些方法也有自身的缺点:首先难以区分是现在还是以前的疟疾感染;其次,疟疾流行区人群的循环抗体水平高,用血清学检测流行区个体的抗体指标意义不大.再有生产特异纯净的抗原成本较高,而且天然抗原的制备技术落后还会直接降低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化学技术的提高,以分子(疟原虫结构成份及代谢产物)或DNA为基础的疟疾诊断方法不断涌现.现将疟疾诊断技术方面的进展做一简要的综述.

    作者:单志新;余新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疟疾流行现状及控制恶性疟措施

    疟疾是海南省主要的热带病,近三年的平均年发病率为55/10万,居全国之首,海南省疟疾发病人数占传染病总数的22%~29%,在传染病中排列前三位.疟疾主要流行于海南省中南部山区的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传播媒介是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由于疟疾传播快,危害大,可引起局部暴发流行,特别是恶性疟可导致凶险型疟疾而造成死亡,对当地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形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做好疟疾防治工作,特别是控制恶性疟的流行,是海南省热带病防治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l 疟疾发病情况1.1疟疾疫情根据近三年疫情报告,全省疟疾发病徘徊于3500~5400例之间(见表1).但由于疟疾存在着严重的疫情漏报问题,实际发病人数远远高于疫情报告人数,根据近的漏报调查来推算,海南全省疟疾年发病人数约为50000例,是疫情报告人数的12~14倍.州9个市县,人口452.09万;年发病率在1~10/万的有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通什6个市县,人口178.36万;年发病率>10/万的有万宁、陵水、保亭、琼中4个市县,人口122.25万.

    作者:王善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疟原虫复合多价疫苗研究进展

    疟疾是流行于热带地区严重的寄生虫病.据WHO新统计,疟疾分布于世界约100个国家和地区,年发病人数3~5亿,死亡人数150~270万.大多数患者分布于非洲、亚洲、中美以及南美,我国也是疟疾流行区之一.近年来疟原虫、蚊虫耐药现象日益严重,这就更迫切需要尽快开展研制高效的抗疟疫苗[1].由于疟原虫生活史复杂、抗原成份多、抗原变异等原因,单价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复合多价疫苗的问世是疟疾疫苗研制的一条新途径.多价疫苗包含子孢子、裂殖子、配子的有效保护性抗原表位(包括T细胞和B细胞表位),较单价疫苗更好地诱导宿主免疫反应,给有效预防疟疾带来一线曙光.本文对近年来研制的主要复合多价疫苗作一介绍.1 疟原虫的主要抗原1.1已经确定的有较强免疫原性的恶性疟原虫主要抗原有:

    作者:马长玲;余新炳;吴忠道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艾滋病及其研究进展

    1 概述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告的一种以免疫功能缺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这种病被定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drome,AIDS),“艾滋”就是AIDS的音译.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首次从艾滋病患者淋巴结中分离出一种新型逆转录病毒[1],这个病毒被认为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1986年它被正式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现在,艾滋病已不仅是全球的重大卫生问题,同时它已经严重妨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在一些高流行地区如非洲,人群的期望寿命大大降低,儿童死亡率增加,妇女生育率下降,青壮年感染死亡使社会劳动人口丧失.截止1999年底,因父母死于艾滋病遗留下大约1320万孤儿[2].

    作者:廖苏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鼠疫监测方法的创新与广西的鼠疫监测现状

    广西鼠疫早发生在1866年龙州县境内,后一次流行发生于1947年合浦山口乡永安村.广西自1866年至1947年的81年间,曾在44个县(市)发生63年次人间鼠疫流行.近年来,鼠疫正在全球范围内由静息期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尤其是与广西相邻的越南和云南省,后者以1~3个县的速度增加,并呈跳跃式地逐年由西向南然后向东迁移,步步逼近广西,现在广西已成为兵临城下之势.[1].因此,如何提高广西鼠疫的监测质量、系统地开展监测工作、及早发现和掌握鼠疫的疫情动态至关重要,本人就实际监测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1 广西鼠疫监测的现状广西自1952年以来便不断开展鼠疫监测工作,1973年以前主要采取病原学分离监测和宿主媒介监测,1973年鼠疫F1抗体间接血凝试验推广以后,便增加了血清学监测,1985年又开展了鼠疫放射免疫试验,1989年开展富集血凝试验(现已停止).自开展监测工作以来,仅在1975年检出7份间接血凝试验阳性鼠血清和1977年检出2份阳性鼠血清.

    作者:周树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儿脑瘫与弓形虫感染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海南小儿不明原因脑瘫与弓形虫感染的关系,为诊治小儿脑瘫提供依据.方法以住院确诊不明原因脑瘫患儿为研究组,体检正常的小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弓形虫抗体IgG和IgM、循环抗原(CAg)、DNA的四项检测,分析弓形虫感染与脑瘫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检测79例脑瘫患儿中,弓形虫阳性33例,感染率为41.8%,对照组检测269例中,弓形虫阳性23例,感染率为8.6%,两组对比差别非常显著(P<0.001).结论弓形虫感染是海南不明原因脑瘫患儿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孕妇、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弓形虫感染检测,是防治脑瘫发生的手段之一.

    作者:黄美娇;方荫槐;阮和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儿童疥疮30例分析

    疥疮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动物感染性皮肤病.本文就我所皮肤科1998年8月~12月诊治30例6岁以下小儿疥疮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一般资料30例均为门诊患儿,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6岁,平均5岁.全部为三亚城市幼儿园的儿童. 皮疹部位手指间、腕屈侧8例,股部、外生殖器10例,阴囊、阴茎结节4例,上下肢4例,全身感染4例.感染来源幼儿园集体感染20例,家庭感染6例,感染来源不明者4例.疥螨检查所有病例采用丘疹刮片法,结果均为阳性.临床表现所有病例皮损好发于皮肤薄嫩处,如指间、腕屈侧、股部、外生殖器部位,结节好发于阴囊、阴茎,也有泛发全身感染者.皮疹主要为小丘疹、丘疱疹、小水泡、隧道、结节、结痂.自觉瘙痒,夜间尤甚.由于搔抓,个别病例继发周身湿疹样变或感染,引起脓疱疮、毛囊炎等.

    作者:郑纪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登革热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Ⅰ)——兼评Newton的登革热传播模型

    80年代海南省曾两次发生大规模的登革热暴发流行.为了深入研究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和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应,我们在分析登革热疾病生态学、制定传播流程图和重新给出蚊虫出生率、死亡率定义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登革热的确定性微分方程模型.并以海南省两个登革热流行的现场资料检验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显示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很好的吻合.表明模型很好地反映了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及各流行病学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将我们的模型与Newton的登革热模型作了深入、详细的分析比较.

    作者:吴开录;吴开琛;陈文江;赵冶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热带医学:挑战与展望

    1 简介热带病是指多见或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传染病和各种寄生虫病,是由生物病原体感染人体引起的一个庞大的疾病群.据印度、中国和埃及的医学古籍记载和考古发掘表明[1,2],热带病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古老疾病.不少热带病不局限于热带地区,亦见于温带和寒带地区.一些重要的传染病和地方病,已成为医学上重点发展的学科,如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原虫学、免疫学.在过去的20年间,全球气候变暖,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商业、旅游等活动频繁,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许多传染病从水、陆、空等途径传播,热带病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人们日益认识到,热带病防治中遇到的诸如象贫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传递系统、基础设施等制约热带病研究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热带病的防治不能单靠医疗、卫生工作者,而是要有整个社会的参与,是一项社会工程.因此,热带病研究中把医学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结合起来,发展成为热带医学.

    作者:潘先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第二届预防HIV母婴传播国际战略研讨会及相关情况介绍

    1 背景目前全球HIV的流行已达到了令人惊愕的程度,按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其威胁将超过世界上其他所有健康问题的总和.至1999年底,全球HIV感染者总数已超过3,360万,其中95%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600万人感染HIV(即每天1.6万人受感染),其中一半是青年(15-24岁),40%是妇女.每年有240万感染HIV的妇女生育,造成每年60万新生儿的感染.现在,全球每一分钟就有一名婴儿感染HIV,每天有1600名婴儿受感染.90%的HIV感染儿是由母亲传给的,而那些因为母亲HIV阳性而暂时尚未感染HIV的儿童,也正在受到与日俱增的死亡的威胁.HIV的流行已使800万儿童成为孤儿,一场孤儿危机正在发生.每年死于HIV感染的儿童在50万以上,HIV/AIDS已成为儿童的一个主要死因.在乌干达进行的一项队列研究表明,34%的HIV感染儿童死于1岁以内,66%死于3岁之内,75%死于5岁之内.

    作者:李关汉发;于冬梅;曹韵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建立洪涝灾害疫情潜在威胁评估指标体系

    洪涝灾害疫情潜在威胁的评估是在洪涝灾害即时评估和回顾性评估的基础上,对洪涝灾害疫情可能造成的威胁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并进一步对疫情的发展变化作出科学预测.本研究总结了我国历年来防病救灾工作的宝贵经验,选择了一系列敏感性好、可操作的、有代表性的指标形成了洪涝灾害疫情潜在威胁的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洪涝灾情评估指标体系(即衡量洪涝灾情的指标体系);防疫管理指标体系(即衡量防疫资源供给、利用及防疫管理的指标体系);承灾体综合应疫本底指标体系(即衡量受灾地区综合付疫的经济本底、文化本底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指标体系);疫情本底指标体系(即衡量受灾地区原有疫情本底和当前疫情的指标体系).

    作者:于国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一起误食麻风树果仁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麻风树果仁引起的食物中毒少有报道,在海南省更是少见.2000年7月3日星期一,海南省罗牛山农场所属罗牛山小学85名学生因误食学校周围野果,引起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分析,证实是误食麻风树果仁引起的食物中毒.特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2000年7月2日下午:1:30分左右,罗牛山小学三年级学生何启弟(男,10岁)上学时,听农场的一位大人(来自外地)说摘吃学校周围的野果没事,于是也学着摘吃该野果,一连吃了5~6颗.该校学生邝昌富(男,12岁)也跟着摘吃,大约吃了16颗.其野果肉乳白色,其味似生花生.旁边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吃了没事,也跟着吃,于是摘该野果吃的学生越来越多,后共有85位学生吃了该野果.该批学生中,年龄小6岁,大15岁.少者吃1颗,多者吃30颗,一般吃2~6颗不等.大部分学生于吃后20min到1.5h陆续出现恶心、呕吐1~4次,个别有腹痛.于当天晚上6:00左右向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呼救,8:00许共有32名学生人该院治疗,并向省卫生防疫站报告.

    作者:杨斌;潘先海;俞承洛;赵仁敏;王红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研究简介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属疱疹病毒科β亚属,又称疱疹病毒5型,核心为双股线形DNA病毒.CMV具有高度种属特异性和潜伏-活化的特性.CMV侵入机体后状况有下列几种:(1)潜伏状态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内,不表达病毒抗原和装配病毒颗粒,随细胞基因复制而转移到子代细胞内.(2)产毒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病变,形成宿主细胞核内和胞浆包涵体,致细胞溶解死亡.(3)不全感染靶细胞功能发生障碍,而无或极小细胞病变.(4)导致宿主细胞转化可能参与致癌机制.产毒感染和潜伏感染可互相转变.1 流行病学1.1传染源患者和隐藏性感染者可长期或间歇地自唾液、尿液、宫颈与阴道分泌物、精液、乳汁等排毒.

    作者:陈所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残存丝虫病疫点的监测

    目的了解龙桥镇挺丰村委会残存丝虫病感染情况和特征,为今后该地区丝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厚血膜常规镜检方法,并对微丝蚴血症者进行个案调查.结果在龙桥镇挺丰村镜检发现微丝蚴血症者9例,人群微丝蚴阳性率0.54%,微丝蚴密度平均50.4条/120ul.结论该村在丝虫病防治中存在着薄弱环节,今后应进一步查治补课,才能巩固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文童编号:l009-9727(2001)0l-0064-02

    作者:童重锦;李善文;林绍雄;胡锡敏;曾文;陈垂基;王敦雄;王建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全省19个县市的孕产妇,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天,凡与妊娠有关或因妊娠病情加重及治疗原因造成的死亡进行监测.结果全省19个县市三年内活产数266823,孕产妇死亡率三年平均40.48/10万.死亡原因依次是产科出血,妊高征,妊娠合并心脏病,羊水栓塞,妊娠合并肝病,产褥感染.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住院娩率,提高医疗保健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提高孕产妇保健系统服务质量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郭泽珍;贾国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在流动打工人群中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探讨

    由于流动打工人群多数文化水平低、防病意识差、缺乏管理约束,易于从事色情活动,是性病、艾滋病防治的薄弱环节.同样原因,在这一人群中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也有一定难度.本文就做好流动打工人群性病、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具体的可行方法提出几点论述.

    作者:朱建平;吴青青;余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