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疟原虫复合多价疫苗研究进展

马长玲;余新炳;吴忠道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复合多价疫苗, 疟疾分布, 抗原表位, 单价疫苗, 疫苗免疫效果, 有效预防, 疫苗研制, 细胞表位, 死亡人数, 热带地区, 耐药现象, 免疫原性, 免疫反应, 抗原变异, 寄生虫病, 患者分布, 子孢子, 生活史, 流行区
摘要:疟疾是流行于热带地区严重的寄生虫病.据WHO新统计,疟疾分布于世界约100个国家和地区,年发病人数3~5亿,死亡人数150~270万.大多数患者分布于非洲、亚洲、中美以及南美,我国也是疟疾流行区之一.近年来疟原虫、蚊虫耐药现象日益严重,这就更迫切需要尽快开展研制高效的抗疟疫苗[1].由于疟原虫生活史复杂、抗原成份多、抗原变异等原因,单价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复合多价疫苗的问世是疟疾疫苗研制的一条新途径.多价疫苗包含子孢子、裂殖子、配子的有效保护性抗原表位(包括T细胞和B细胞表位),较单价疫苗更好地诱导宿主免疫反应,给有效预防疟疾带来一线曙光.本文对近年来研制的主要复合多价疫苗作一介绍.1 疟原虫的主要抗原1.1已经确定的有较强免疫原性的恶性疟原虫主要抗原有: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护士营养知识水平与整体护理

    目的通过对临床护士的营养学知识水平的研究,为进一步培养护士的整体素质,及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医科大学2所附属医院内、外科185名护士的营养学知识及其应用现状问卷调查,76名护士任意一次尿样中抗坏血酸排出量对肌酐比值,及128例男性住院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护士营养学知识掌握普遍不足,其中基础营养学知识好于临床营养学知识(P<0.05);不同学历的护士之间,营养学知识掌握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64%的护士维生素C营养处于不足状态;20.3%的18~49岁男性非危重住院病人表现为各种程度的营养不良;而护士对住院病人的营养评价方法不了解、了解不会做,分别占19.5%和46.5%.结论加强临床护士营养学知识的继续教育是保证护理程序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为营养学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胡敏予;朱明元;周光宇;黄忆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在美国,前列腺癌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和死亡率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1996)[1].尽管在过去20多年里,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发生了重要变化[2],如1973~1990年间其发病率平均每年增加3.4%,而1991~1995年则年平均降低1%,近期死亡率亦呈下降趋势,但据新估计[3,4],1998年美国将有18.5万人被诊断为前列腺癌,死于前列腺癌者接近4万人;同年全美国存活的前列腺癌患者超过100万人,约占全部恶性肿瘤存活者的12.1%.因此,前列腺癌仍是美国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的死因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前列腺癌低发国家,目前还没有全国性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前列腺癌的致病因素目前还不清楚,因而缺乏有针对性的病因预防手段.本文简要综述了近10年来有关前列腺癌流行分布特征、危险因素以及人群预防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成果.

    作者:施侣元;仇成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霍乱弧菌的初步应用

    目的为检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试纸条检测霍乱弧菌(VC)的灵敏性及其实际应用意义.方法以VC菌株模拟标本检验GICA的检测灵敏度,并与培养法平行检测流行期间的霍乱标本进行比较.结果GICA检测纸条检出VC的下限为105cfu/ml,比培养法灵敏度低,但已达到检测条原定技术指标;实际应用检出率比培养去稍低,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GICA试纸条检测VC的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特异和适合基层单位使用的优点.

    作者:王家豪;吴捷;许永炎;曾祥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疟疾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于我国恶性疟、间日疟和两者混合感染地区,一次性检测人体内或蚊体内的恶性疟原虫(P.f.)和间日疟原虫(P.v.)的双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方法根据疟原虫红内期SSUrRNA基因特定片段,设计合成3条寡核苷酸特异引物,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P.f.与P.v.的双重PCR技术,操作方法按PCR常规.结果从P.f.和P.v.感染血样中,分别扩增出274bp和412bp的特异片段,检出水平达1~5个虫/μl血,而人基因组DNA、约氏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均未见扩增条带;但食蟹猴疟原虫(P.c.)与P.v.相似,在412bp可见扩增条带.经对采自不同疟区发热待查病人的滤纸干血滴和确诊疟疾病人的静脉血检测,344例血样中,检出阴性112例、P.f.109例、P.v.114例、P.f.+P.v.9例,阳性率67.4%;比常规镜检的阳性率66.3%稍高,尤以检出P.f.+P.v.感染病例高.分别检测人工感染P.f.与P.v.各10只大劣按蚊的阳性唾腺,均被检出同种的阳性结果.结论一次性检测P.f.DNA与P.v.DNA的双重PCR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具有简化操作、提高工效、降低耗费的优点.对发热待查病人诊断和蚊媒感染疟原虫调查,以及疟疾病原学的检测质控方面,均有实用价值.

    作者:蔡贤铮;区采莹;王香凤;华德;陈历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疟疾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蚊媒传染病.迄今为止,显微镜镜检(厚血膜,薄血膜)仍是疟疾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显微镜镜检做为一种诊断方法又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疟原虫形体小,形态相似,难以染色和检出,要有经验的人员才能做到正确的诊断;同时,镜检费时费力,不适合大规模样品的检测[1].七十年代初,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间接荧光抗体[1,2]和ELISA[3]均很快在疟疾诊断中得到应用.然而,这些方法也有自身的缺点:首先难以区分是现在还是以前的疟疾感染;其次,疟疾流行区人群的循环抗体水平高,用血清学检测流行区个体的抗体指标意义不大.再有生产特异纯净的抗原成本较高,而且天然抗原的制备技术落后还会直接降低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化学技术的提高,以分子(疟原虫结构成份及代谢产物)或DNA为基础的疟疾诊断方法不断涌现.现将疟疾诊断技术方面的进展做一简要的综述.

    作者:单志新;余新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登革热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Ⅰ)——兼评Newton的登革热传播模型

    80年代海南省曾两次发生大规模的登革热暴发流行.为了深入研究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和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应,我们在分析登革热疾病生态学、制定传播流程图和重新给出蚊虫出生率、死亡率定义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登革热的确定性微分方程模型.并以海南省两个登革热流行的现场资料检验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显示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很好的吻合.表明模型很好地反映了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及各流行病学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将我们的模型与Newton的登革热模型作了深入、详细的分析比较.

    作者:吴开录;吴开琛;陈文江;赵冶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疟原虫复合多价疫苗研究进展

    疟疾是流行于热带地区严重的寄生虫病.据WHO新统计,疟疾分布于世界约100个国家和地区,年发病人数3~5亿,死亡人数150~270万.大多数患者分布于非洲、亚洲、中美以及南美,我国也是疟疾流行区之一.近年来疟原虫、蚊虫耐药现象日益严重,这就更迫切需要尽快开展研制高效的抗疟疫苗[1].由于疟原虫生活史复杂、抗原成份多、抗原变异等原因,单价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复合多价疫苗的问世是疟疾疫苗研制的一条新途径.多价疫苗包含子孢子、裂殖子、配子的有效保护性抗原表位(包括T细胞和B细胞表位),较单价疫苗更好地诱导宿主免疫反应,给有效预防疟疾带来一线曙光.本文对近年来研制的主要复合多价疫苗作一介绍.1 疟原虫的主要抗原1.1已经确定的有较强免疫原性的恶性疟原虫主要抗原有:

    作者:马长玲;余新炳;吴忠道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疟疾流行现状及控制恶性疟措施

    疟疾是海南省主要的热带病,近三年的平均年发病率为55/10万,居全国之首,海南省疟疾发病人数占传染病总数的22%~29%,在传染病中排列前三位.疟疾主要流行于海南省中南部山区的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传播媒介是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由于疟疾传播快,危害大,可引起局部暴发流行,特别是恶性疟可导致凶险型疟疾而造成死亡,对当地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形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做好疟疾防治工作,特别是控制恶性疟的流行,是海南省热带病防治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l 疟疾发病情况1.1疟疾疫情根据近三年疫情报告,全省疟疾发病徘徊于3500~5400例之间(见表1).但由于疟疾存在着严重的疫情漏报问题,实际发病人数远远高于疫情报告人数,根据近的漏报调查来推算,海南全省疟疾年发病人数约为50000例,是疫情报告人数的12~14倍.州9个市县,人口452.09万;年发病率在1~10/万的有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通什6个市县,人口178.36万;年发病率>10/万的有万宁、陵水、保亭、琼中4个市县,人口122.25万.

    作者:王善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目的研究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寻求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利用封闭式调查表,对海南三市县戒毒所的506名吸毒人员进行调查,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干预教育.结果吸毒人群平均年龄25.4岁,平均毒龄2.9年,平均戒毒1.5次.93.0%的人听说过艾滋病,其中38.0%的艾滋病知识来源于报刊杂志,有77.1%的人愿意接受上门宣传艾滋病知识.通过干预,吸毒人员艾滋病预防知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提高幅度在3.3-24.0个百分点.结论在吸毒人群及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非常必要,而且效果显著.

    作者:杜建伟;潘文利;黄好壮;王敏;陈明洁;吴清和;林经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儿脑瘫与弓形虫感染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海南小儿不明原因脑瘫与弓形虫感染的关系,为诊治小儿脑瘫提供依据.方法以住院确诊不明原因脑瘫患儿为研究组,体检正常的小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弓形虫抗体IgG和IgM、循环抗原(CAg)、DNA的四项检测,分析弓形虫感染与脑瘫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检测79例脑瘫患儿中,弓形虫阳性33例,感染率为41.8%,对照组检测269例中,弓形虫阳性23例,感染率为8.6%,两组对比差别非常显著(P<0.001).结论弓形虫感染是海南不明原因脑瘫患儿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孕妇、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弓形虫感染检测,是防治脑瘫发生的手段之一.

    作者:黄美娇;方荫槐;阮和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长江抗洪抢险转退官兵血吸虫感染状况的调查研究

    目的在非血吸虫病流行区对参加98长江抗洪抢险转退官兵开展血吸电病流行病学调查,为其它省区应付类似的突发事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和组织技术措施,受检者均做血吸虫病皮内试验,皮试阳性者再做间接血凝试验(IHA),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确定为血吸虫感染者.结果实查2816人(占应检人数的71.82%),查出血吸虫病感染者39人,阳性率为1.38%(39/2816).患者均获治愈,数据作统计分析.结论进入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抗洪抢险官兵中血吸虫感染者有地域分布特征,且采取防护措施者的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低于未采取防护措施者(p<0.05).本次调查对其他省区卫生防疫部门应付类似的突发事件有指导性意义.

    作者:邓绪礼;缪峰;赵吉来;李顺平;李登俊;赵中平;付斌;万功群;刘新;赵长磊;付兆义;王培义;李红专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建立洪涝灾害疫情潜在威胁评估指标体系

    洪涝灾害疫情潜在威胁的评估是在洪涝灾害即时评估和回顾性评估的基础上,对洪涝灾害疫情可能造成的威胁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并进一步对疫情的发展变化作出科学预测.本研究总结了我国历年来防病救灾工作的宝贵经验,选择了一系列敏感性好、可操作的、有代表性的指标形成了洪涝灾害疫情潜在威胁的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洪涝灾情评估指标体系(即衡量洪涝灾情的指标体系);防疫管理指标体系(即衡量防疫资源供给、利用及防疫管理的指标体系);承灾体综合应疫本底指标体系(即衡量受灾地区综合付疫的经济本底、文化本底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指标体系);疫情本底指标体系(即衡量受灾地区原有疫情本底和当前疫情的指标体系).

    作者:于国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泰力特治疗早期梅毒30例疗效观察

    我所门诊于1996年3月至1998年9月采用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泰力特治疗早期梅毒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选择门诊根据梅毒诊断标准[1,2]确诊的早期梅毒5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1)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6~66岁,平均35.7岁;一期梅毒(硬下疳)9例,二期梅毒21例,其中玫瑰疹6例,掌跖部脱屑性红斑11例,扁平湿疣4例.(2)对照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18~60岁,平均34.8岁;一期梅毒(硬下疳)8例,二期梅毒18例,其中玫瑰疹5例,掌跖部脱屑性红斑10例,扁平湿疣3例.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分布及临床症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2治疗方法治疗组:泰力特0.5g/d,饭前1小时顿服,疗程10d,总量5g.对照组:苄星青霉素G 240万μ,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3次,总量720万μ.两组治疗头2d均配合强的松口服,每次5mg,一天4次.1.3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阴转或滴度下降4倍以上为治愈,否则视为未愈.

    作者:邢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国热带病的防治和研究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位于亚洲东部,东西跨经度60多度,南北跨纬度50度.大部分位于温带亚热带地区,少数属于热带地区.由于太平洋季风影响,每当夏季多雨、气候温暖潮湿,自然条件对于许多热带病如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等是一个很好的环境.特别是占国土1/4的东部、南部居住着80%的人口受到许多热带病的侵袭和威胁.热带病在狭义上讲,主要指寄生虫病,而在广义上讲,包括寄生虫病、传染病和热带地区一些常见的疾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锥虫病外,其余5类即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麻风病在中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防治、研究的现况和展望作一简介.

    作者:石佑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Sequence determination of exp-1 Gen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Isolate FCC1/HN(英文)

    目的测定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xp-1基因序列.方法根据exp-1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用PCB技术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exp-1基因;将exp-1基因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铺x-gal LB平板;挑取阳性茵落,用酶切,PCR扩增进行鉴定.以正确的重组质粒为模板,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exp-1基因序列.结果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获取exp-1基因,成功克隆入pMD-18T载体;测序表明FCC1/HN株exp-1基因全长937bp,编码162个氨基酸.结论克隆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xp-1基因,并测定了其核苷酸序列,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单志新;YU Xin-Bing;MA Chang-ling;LI Xue-rong;XU Jin;Wu Zhongdao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鼠疫监测方法的创新与广西的鼠疫监测现状

    广西鼠疫早发生在1866年龙州县境内,后一次流行发生于1947年合浦山口乡永安村.广西自1866年至1947年的81年间,曾在44个县(市)发生63年次人间鼠疫流行.近年来,鼠疫正在全球范围内由静息期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尤其是与广西相邻的越南和云南省,后者以1~3个县的速度增加,并呈跳跃式地逐年由西向南然后向东迁移,步步逼近广西,现在广西已成为兵临城下之势.[1].因此,如何提高广西鼠疫的监测质量、系统地开展监测工作、及早发现和掌握鼠疫的疫情动态至关重要,本人就实际监测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1 广西鼠疫监测的现状广西自1952年以来便不断开展鼠疫监测工作,1973年以前主要采取病原学分离监测和宿主媒介监测,1973年鼠疫F1抗体间接血凝试验推广以后,便增加了血清学监测,1985年又开展了鼠疫放射免疫试验,1989年开展富集血凝试验(现已停止).自开展监测工作以来,仅在1975年检出7份间接血凝试验阳性鼠血清和1977年检出2份阳性鼠血清.

    作者:周树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山东地区饲养动物与接触动物职业者弓形虫感染调查

    目的了解山东地区饲养动物与接触动物职业者弓形虫感染情况,为防治该病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采用滤纸干血滴间接血凝试验(IHAT)对饲养动物和接触动物职业重点人群进行弓形虫感染状况调查.结果在饲养不同种类动物的人群中,以养猫同时养狗户者弓形虫感染率为高(20.00%),从事接触动物职业的人群弓形虫感染率平均为8.67%,其中以猪肉制品加工者的感染率为高(10.23%),牛、羊肉类加工者感染率次之为9.67%,加工兔、鸡肉类者低为1.85%.在接触动物职业人群中男性感染率为9.64%;女性为7.62%,无显著性差异.从事该职业1年内的男性感染率为2.86%,女性感染率为3.64%,而从事11~20年的男性感染率为12.50%,女性为7.89%;女性从事21~30年的感染率为15.38;男性为10.00%.讨论接触动物职业时间长短与感染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弓形虫感染率可随接触动物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作者:赵玉强;郑雅梅;闫歌;杨国华;甄天民;付斌;韩广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吡喹酮治疗56例华枝睾吸虫病患者的纵向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低剂量吡喹酮(75mg/kg×1d)反复治疗华枝睾吸虫重流行区人群的效果.方法采用Karo-Katz法对人群进行普查.结果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73.1%,其中华枝睾吸虫感染率为37.3%.通过两年四查三治,56例被观察者的虫卵阴转率为76.8%,虫卵减少率达91.6%.结论在华枝睾吸虫轻、中度流行区,采用该剂量组治疗人群,安全易行,效果满意.

    作者:杨兰;洪性台;黎学铭;吴钦华;许隆棋;张鸿满;农彩云;农亮红;许洪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全省19个县市的孕产妇,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天,凡与妊娠有关或因妊娠病情加重及治疗原因造成的死亡进行监测.结果全省19个县市三年内活产数266823,孕产妇死亡率三年平均40.48/10万.死亡原因依次是产科出血,妊高征,妊娠合并心脏病,羊水栓塞,妊娠合并肝病,产褥感染.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住院娩率,提高医疗保健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提高孕产妇保健系统服务质量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郭泽珍;贾国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热带医学:挑战与展望

    1 简介热带病是指多见或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传染病和各种寄生虫病,是由生物病原体感染人体引起的一个庞大的疾病群.据印度、中国和埃及的医学古籍记载和考古发掘表明[1,2],热带病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古老疾病.不少热带病不局限于热带地区,亦见于温带和寒带地区.一些重要的传染病和地方病,已成为医学上重点发展的学科,如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原虫学、免疫学.在过去的20年间,全球气候变暖,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商业、旅游等活动频繁,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许多传染病从水、陆、空等途径传播,热带病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人们日益认识到,热带病防治中遇到的诸如象贫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传递系统、基础设施等制约热带病研究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热带病的防治不能单靠医疗、卫生工作者,而是要有整个社会的参与,是一项社会工程.因此,热带病研究中把医学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结合起来,发展成为热带医学.

    作者:潘先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